為什麼老子在隱世前要寫下這樣的書?


數學和物理是基礎科學。

基礎科學其實還得有一個基礎。

普通的人,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這是可以的

但基礎科學的前沿先驅們不行,他們要做的,是不容易看見的,或者看著好象沒用的。

所以他們只能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而相信來自經驗、詩和信仰。

實驗也是一種經驗,

是一種目的性和規範性很強的經驗。

儘管如此

經驗是有缺憾的,

相對於世界萬物,

人的經驗似乎有太多的遠方。

無法觸及,

於是不敢相信,無法自信,

這時的人,

會困惑,會無助,會慌亂,會消沉,會不安。

那些遠方,

只有詩和信仰可以達到,

有時浪漫一下,

有時虔誠一下,

心就安了,

世界也就很好了,

回到了她本應有的樣子。

詩和信仰是一種剛需,

並不基於理性。

這種不基於理性,並不代表不理性,

是一種超經驗的體驗和補充,

就象小孩睡覺前需要媽媽的一個故事一樣。

所以卓越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講各種物理方程,

從三個方面講:

數學的理性,詩的美,莊嚴的神聖感。

以此構建完備的相信體系——

經驗、詩和信仰。

偉大的牛頓,在物理,數學,哲學等方面,都有開創性的貢獻,最終還是研究了神學,——被人戲稱是被科學耽誤了的神學家。

為什麼呢?

他需要一種神聖的支撐,

以作為他科學理念基礎的基礎——

如萬有引力為什麼如此廣適和奇妙?

它的背後是什麼?

這是牛頓經驗裏所沒有的,所缺的。

也幾乎是人間沒有的,

所以找上帝要。

——找超經驗體驗要。

愛因斯坦,我們稱愛神。

——上帝不會擲骰子。

——宇宙最不可思議的竟是宇宙是如此的可思可議。

他把自己的思想稱為「宇宙宗教」——探索自然界和思維世界裡的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

愛神的思想是自洽的,

所謂自洽不僅是邏輯上的,還有相信結構上的。

思想獲得理性的經驗,

宗教意識給經驗引入了詩和信仰的神祕感。

愛神將相信和讚美分享給了宇宙——

宇宙不擲骰子,

宇宙基於理性,

宇宙的理性奇妙得不可思議。

所以愛神和宇宙卿卿我我,

不拘暖昧,

時常彈個琴,掛個帆,會個友。

愛神的腳下,踩得是一片很有彈性的大地。

玻爾認為,他不是什麼規律的發現者,他只是一名得道者。

玻尓一九三七年訪問過中國,見到過中國道教的太極圖,並接觸了老子的思想,發現他的互補原理竟然老子已經有過描述。

愛神沒有服過玻爾,但玻爾是服老子的。

玻爾認為在思想上他找到了組織。

太極圖於是被玻爾放進了族徽。

老子是怎樣描述互補原理的,也就是老子是怎樣描述波粒二象性的?

首先,量子論難懂,

然後,老子的《道德經》也難懂,

最後,互補原理比波粒二象性更抽象,

更要命的是,在這裡它們竟然要互相解釋。

相比較而言,我個人認為還是老子的話更直白,就從老子開始吧,直接上白話。

老子很詭異的地方是:

一個事物,他給兩個名字。

一個名是無,一個名是有。

無,能使人看到看不到的。

有,能使人看到很清楚的。

有和無兩個同出於一體,而名稱不一樣。

一體,兩個名字?

為什麼這麼麻煩?

給我一個理由。

舉個經典的例子。

物質和能量,如果有質能方程,

我們知道,它們是一體的。

物質無動力,有形質。

能量無形質,有動力。

它們的無和有互相轉換,

所以名字用無和有兩個字,

描述時就互相補充了。

描述物質時,形質是它的「有」,

誰都能講出來,

但看不到的是它的「無」——能量

能把「無」和「有」同時講出來,

才會是「道」。

然後,波粒二象性就變得直白了。

看到物質的「波」性,這是「有」

但物質表現了「有」,就會暗藏一個「無」,

「無」就是物質的「粒子」性

當物質表現為「粒子」性,「粒子」性就是有,

「波」性就是無。

無和有兩種性狀,

反應的是一個物體屬性的兩個方面。

互補原理玻爾的原話是:

一些經典的概念應用不可避免排除另一些經典概念的應用,而這另一些經典概念在另一條件下又是描述現象不可或缺的,必須而且只需將所有這些既互斥又互補的概念彙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對現象的詳盡無遺的描述?

對應老子的原話是:

無,名萬物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恆無欲也,以觀其眇。

恆有欲也,也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而異名。

反正兩位偉人的話,若不是專業,

肯定看著沒有感覺。

《道德經》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就三組字。

第一組,

道,

其神聖如牛頓心中的上帝。

第二組,

可道,

如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最不可思議的是可思可議。

第三組,

非恆道,

如玻爾認為需要的是得道。

所謂得道,

就是道對應於時,

對應於事,

且對應於人。

道,完全可以是基礎科學的基礎。

而詩和遠方,

神和信仰,

由此回歸於每個人的生命福利。

它們作為基礎科學的基礎,

浪漫有餘,

踏實不足,

沒有那種地道感。

——道,可道,非恆道。

聽不出什麼意思,

遠沒有下面幾個字來勁,

——錢,賺錢,來快錢。

……

你能聽出它所告訴每


《道德經》好比是一個生活在二維世界的聖人在講述三維世界的故事,但二維世界的生物們卻抓耳撓腮,不知其所云。

老子隱世是個美妙的傳說,從老子西出函谷關倒推,他竟然活了200多歲,這也是司馬遷的敗筆,但這絲毫不影響老子的魅力。當我們從這些美妙動人的傳說中走出來,站在人類認知的制高點來認真審視這部著作時,我們發現它超越了時代,也超越了認知。《道德經》告訴人們,宇宙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宇宙之內也還有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它既在外又在內,你看不見它,它看得見你;你處處聽它擺布,卻以為沒人在干涉自己;你想要與它對話,卻又永遠無法實現——它就是道。

哲學意義上更完整的表述可見於前期答題,這裡不再重複:

道家真的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嗎??

www.zhihu.com圖標

不胡來,要順勢而為!做個上進的好人,多為社會做貢獻!


道: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和我們這個世界不同的另外一個世界,叫做道的世界,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說萬物就是道誕生的,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告訴我們的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方法,只有這種方法,只有這種活法,纔有可能使人類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即「真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