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寫竹內亮就行了。日本人關心中美關係,又能站到中國角度思考的能有幾個。竹內亮老婆是中國人,長期在中國居住,拍的紀錄片也是非常符合中國人口味,比如拍的疫情後的武漢,多少人是含著眼淚看的,是不是有終於又有個外國人說公道話了的感覺?亮導基本是個精神中國人了。攤攤手,很遺憾地表示,可能輿論陣地上站我們這的歪果仁,恐怕就沒多少。


連日本人都看明白了。

國內的買辦和他們的粉絲還在那不遺餘力地花式擾亂人心。

輿論的陣地,我們不去佔領,敵人就會去佔領。

不想再度淪為血汗工廠就站起來吧!

唇亡齒寒的道理不明白嘛?

現在笑得歡,等這幾個出頭鳥都被滅了你會有好果子吃?

科技戰,輿論戰,外交戰,貿易戰,一系列組合拳下來,還真是夠狠的。

不過長久以來,中國都是哪裡被限制,哪裡就有了突破。

我相信,這場曠日持久的國運之戰,中國還是會勝利的。

加油啊!


因為日本就是前車之鑒,給中國對照的完美版本。

二戰結束後,美國認為,日本這種小國家能造出武藏、大和、伊400潛水艇這種世界第一級別的巨艦,是因為日本的財閥太強大,必須削弱。戰後對日本經濟的改造之一就是把財閥解體成一個個小公司,讓公司各自為政,禁止公司互相持股。並且借口對二戰有責任把原本在財閥里擔任領導層的日本人全部驅逐,並且讓員工組織工會對抗企業,美其名曰民主化,這一切的舉動其實是想削弱日本經濟。

而相反,由於大批的年輕人進入公司的領導層,日本企業隨之一新。而且也給了很多技術人員機會,否則在原來財閥的體制下井深大、本田宗一郎等技術人員不太有可能出頭的機會。而由於財閥解體,各個公司競爭加劇,也促使了日本企業的活化。隨著中國新中國的成立,共產主義抬頭,工人階級覺醒,美國開始壓制工人階級,放手日本經濟的管束。但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對美國逐步造成威脅。

先是鋼鐵行業。從二戰結束後一直到50年代,美國一直是世界鋼鐵產量最大國,幾乎壟斷世界鋼鐵市場。鋼鐵公司工人要求漲工資,公司就把這部分轉嫁到價格上,反正是世界壟斷。50年代美國鋼鐵工人的工資不僅遠超日本和歐洲,在美國國內也是超過製造業平均的20%,到了60年代是30%,到了70年代超過60%。但是,也使得設備投資和技術開發停滯。日本企業則積極導入小型高爐和平爐,發展鍊鋼技術,加上美國鋼鐵工人沒事還罷工(1959年美國鋼鐵工人曾經連續罷工116天),日本鋼鐵企業接機發展起來,新日鐵一度是日本最大企業。美國鋼鐵企業受不了了,1970年開始對日本企業進行傾銷訴訟。

其次是電視機。1956年日本電視機開始國產化並且對外出口(把電視機國產化的公司叫夏普),1960年開始對美國出口。而從1960年開始美國電視機業界就開始對日本企業進行訴訟,理由是日本根本不讓美國公司進入日本市場(日本通產省和業界出於保護自家產業對美國電視機拒絕),結果日本的電視機產品現在強大而且便宜,在美國市場通行無阻是極大的不公平。但是由於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物美價廉的日本電視機在美國爆買,日本企業採用本土化生產迴避美國訴訟,最終美國本土的電視機廠商全部被收購。

重頭戲是汽車。一直到50年代,美國汽車行業都是世界獨佔鰲頭。雖然德國車廠漸漸出頭開始對美國出口,但由於大型車一直在美國公司手上,利益豐厚,所以美國公司也沒太在意。而以第一次石油危機為契機,省油小型化的日系汽車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依然躺在大型車和高級車的利潤上,乾脆把小型車委託給日系廠商生產。結果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大躍進,1978年佔到18%的市場份額,1980年就變成了26%,車系也越來也多,給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造成了巨大壓力,一度讓美國汽車工人大幅度失業。而美國媒體把責任轉嫁給日本車商,美國人民砸日本車,打死了誤以為是日本人的中國華僑。里根上台後開始對日本汽車進行進口限制,但由於三大汽車商自己不爭氣,美國政府爭取來的機會變成了領導層的高額收入,其他業界的利益投資,沒有用在汽車行業的投資和技術開發上。對日本汽車的進口限制反而變成了日本汽車廠商研究高級汽車的契機。此後日本汽車廠商積極和美國廠商合作實現利益共同體,在美國設廠,進口限制也就消亡了。

半導體業界。70年代後期,日本半導體業界開始對美國形成威脅,1978年美國對日本半導體收支第一次出現2900萬美元的赤字。1980年美國摩托羅拉還是世界最大內存生產商,1981年日系已經佔到70%的世界份額。70年代後期美國半導體業界已經感受到了壓力開始向政府呼籲對日本進口限制。但由於日美的半導體業界構造不同,ATT和IBM基本是自用半導體,受日本衝擊大。而剛剛擺脫IBM的因特爾和新公司美信這類對外販賣還需要積極進口日本的半導體。而日本廠商幾乎全部都是自用和販賣兩方面都有,資金和人才方面都超過ATT和IBM。所以美國政府並不太積極。到了1986年世界前十的半導體廠商日本佔據前三,前十里有六家。里根上台以後和日本簽訂了日美半導體協議,規定了日本半導體的價格不得低於美國半導體的價格,並且日本不得通過第三國向美國進口廉價的半導體,這使得日本通產省只能讓日本半導體廠商減產,多出的產能轉移到了台灣和韓國,促進了台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發展。

所以基本上日本一個產業對美國造成威脅,就會被美國盯上,以前國內經濟學老師都感嘆,日本的技術轉型的時機非常好,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汽車到半導體,再到電子機械等等,那都是給美國逼的。當然,到了1990年日本自己作死,金融政策上出現失誤,自己把泡沫經濟弄崩潰以後,日本人口和產業都開始走下坡路了,再也沒有那個讓美國寢食不安的日本了。

比較中國和日本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東亞地區,都是一樣的製造立國,人民也一樣勤勞。只是和日本不同的是,中國並不被美國所左右,規模也不是日本能比。


以前和人在群里聊天發了不少暴論,其中一條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發展路上的相似性,當時我說中國經歷的階段比日本晚大約四十多年的樣子。

例如日本50年代是著名的山寨大國,「日本造」當時是山寨貨的代名詞,大約對應中國的90年代。

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日本以此為契機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和軌道交通,全國上下一片欣欣向榮,經濟地位飛速提升,正好對應08年的中國。

70年代時日本出現了許多富起來的中產,加上日本公司紛紛在海外開設工廠,每年都有大量日本人出國,而當時的日本遊客以素質低而備受嘲諷,留給其他國家的印象是「暴發戶、發酒瘋、到處亂拍照」。期間中東發生石油危機時,日本作為石油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發生了衛生紙搶購狂潮。是不是想起了前些年的咱們?

當時我的暴論是目前中國有點接近70年代末的日本,美國反制日本的廣場協議是85年簽的,幾年後美國就會對中國採取類似的手段吧。結果說完沒多久美帝就來了一套組合拳,把時間線從70年代後期加速拉到了80年代中期。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是歷史不會按部就班地重演,二是敵人不會等你準備好了再動手。


讓我想起前幾天看的一片文章「1949年8月14日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裡面有幾段話,我覺得放到現在也很應景。

引用原文如下:

「帝國主義者的邏輯和人民的邏輯是這樣的不同。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他們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這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定律。我們說「帝國主義是很兇惡的」,就是說它的本性是不能改變的,帝國主義分子決不肯放下屠刀,他們也決不能成佛,直至他們的滅亡。」

「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條定律。俄國人民的革命曾經是依照了這條定律,中國人民的革命也是依照這條定律。」

  「自我批評的方法只能用於人民的內部,希望勸說帝國主義者和中國反動派發出善心,回頭是岸,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是組織力量和他們鬥爭,例如我們的人民解放戰爭,土地革命,揭露帝國主義,「刺激」他們,把他們打倒,制裁他們的犯法行為,「只許他們規規矩矩,不許他們亂說亂動」。然後,才有希望在平等和互利的條件下和外國帝國主義國家打交道。」

原文鏈接如下:

http://www.cctv.com/special/756/1/49945.html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