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来源于南方某些媒体

那些人大部分都不了解东北的情况,就比如好多人认为内蒙古都是骑马射箭什么的,然后出现某些事件,某些媒体开始歪曲事实甩锅,有些人就不明事理开始盲目跟风,有些东北人在外地做好事反到不宣传,外地人就发现「干坏事」的基本都是东北人,有些人就欠,就开始乱说,然后还有就是媒体说东北穷,落后,人都流失(自己看看数据哪里人流出率最高,看看人均GDP)他们就相信了,然后……不说了大家都明白了


因为优秀


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自卑。

一,文化自卑。不止中国历史,在世界的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都是北方民族创造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和南方相关的基本上是卑躬屈膝,党同伐异,两面三刀等等。

二,历史自卑。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北方统治南方,如果中国的政权归缩到南方的话,那么亡国就是迟早的事了。元,清就是这种情况。

三,人种自卑。南方人是马来种,普遍比中国的北方人矮小,黑瘦。容貌也不是现在审美观所偏爱的。越靠近北方这种区别越小,这得益于历史上的北人南迁。

河南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东北具有燕赵文明的典型特征,山东是孔孟思想的原发地。这些都是北方文明的特点,所以有些膨胀了的南方媒体黑这些地区的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匿名用户:为什么这么多的南方媒体地域黑河南,东北和山东?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人们都是自己认知边界的囚徒,很多时候会有「周围即世界」的错觉。当生活中接触到的东北人给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时,你便很容易推导出「东北人都不怎么好」的结论。

而恰好,不管你是哪里人,遇到东北人的概率都很高。

因为第一,东北人太多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不算蒙东,只是东三省,总人口就有1亿零九百多万人(109513129),比任何一个其他省份都要多;

第二,在外的东北人太多了。九十年代国企改制,下岗潮席卷全国,而全国下岗工人中有四分之一在东北。本地转型期消化不了这么多劳动力,他们只好外出寻找机会。

而转型期漫长,一直到现在,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依然严重。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三省连续7年净流出,7年合计外流164万人。这也就造成了有些人调侃的「除了东北,哪儿都是东北人」的情况。

第三,在外的东北人太容易被辨认出来了。无需多说,一开口,口音就会帮我们自报家门。

第四,在外打工的东北人里有大量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最多的服务产业,如餐饮、零售等。

如此一来,东北被暴露在外的几率,以及给别人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象的几率就比其他地方的人大了不少。


再来说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东北话几乎是喜剧里最常见的一种语言。陈佩斯老师曾经说过,喜剧里一个基本的观演关系就是,要让观众觉得他自己比演员高一等。

东北话本身就有种朴实感,且调门高,适合舞台表演,而且东北人又确实比较有喜剧天赋,因此东北话成为喜剧届最忠爱的一种语言。而在小品、喜剧里的不断出现,反过来又强化了大家认为东北话「搞笑、朴实」甚至是「有点土」,以及「说东北话的人不如我」这样的心理感受。

这种逻辑被扩散到了日常的很多角落。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想要标榜自己「有趣」的时候,最简单一条捷径就是「说东北话」。

某音上,一些说东北话的帅哥、美女的视频评论区,全是「可惜不是哑巴」(图)。而这些网红自己也往往把这当做和其他颜值类网红区分开来的特色。

明星上综艺节目总被要求学说东北话,就是因为大家觉得东北话「好玩儿」,并且东北话「土」,和明星的高冷能形成反差感,让人觉得没有架子,平易近人。

本无恶意的表演逻辑,把东北话、东北人和「土」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风靡全国的东北剧,如从早期的《刘老根》、《马大帅》,到现在的《乡村爱情》,故事场景基本发生在农村,不免带给观众一种东北现在还人人都坐在炕头的感觉;

场景发生在城市里的东北剧,如《钢的琴》、《白日焰火》、《无证之罪》等,也往往突出的是东北的寒冷、荒凉,或作为衰落的老工业城市的「赛博朋克」感。

简言之,影视剧中的东北,从不以单纯的「现代城市」面貌示人,它必须以某种符号形式出现。不断提醒著观众,1.「东北」是不同的;2.这种不同不是简单的差异,而是某种程度的落后。

除了影视作品外,网路也为东北被地域黑提供了场所。

前面有提到,「周围即世界」是偏见产生的温床,那网路是让我们周围的世界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

很多人觉得我在网上能看到很多新闻,远在地球另一边发生了什么事儿,我在家里躺在床上就能看到,阅尽天下事,我见识更广了。但实际上,见识多了不等于你的思维会更广阔。很多时候,网路其实只是在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偏见源源不断输送养料。

有一个术语叫「信息茧房」,我们每天在网上看很多东西,某手、某音、某条、某站,这些大公司花很多的多钱雇很聪明的人,设计一个演算法,就是为了让你看到的东西都是你喜欢的,这样你才能把更多时间花在这个软体上。

我们越相信什么,就越能看到什么,越看到这些,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越有自信。

我们因此被困在自己固有的喜好和认知里,就像蚕被困在茧里一样。

你在网上给「东北衰落了」的内容点过一次赞,之后就会看到无数「东北经济不行了」,「东北人都有问题」的推送。

这本质上不是你的错,是资本和技术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地域黑,很容易会在你的头脑中占据阵地。


最后,再来说一说东北自己的问题。

第一,东北被歧视,最直接的原因是——

早年间工业重镇的辉煌,被国企改制后的下岗潮和产业转型艰难所替代。近年来,东三省中只有只有辽宁的GDP保持在15位的水平,吉林和黑龙江则长期靠后。2020年,黑龙江被新疆反超,排到了24位,而吉林更是排到了25位。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这本书里说过一个观点,大家尊重有钱人,不是尊重他们的钱,而是认为有这么多钱的人本身会有某些高尚的品质。

更进一步的,财富甚至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记忆 :「富商们试图提升穷人的道德水准,并教给他们在自己的道德中至高无上的美德:节俭、禁欲、敬业。甚至于,穷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这些品性,其原因恰恰就在于他们是穷人。」

对东北以及全国很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地域黑,背后的逻辑正是如此。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其实决定因素是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

农业时代让位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进入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一直繁荣,财富的转移,很多时候依靠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程

可是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而只把原因归结到地方人民的品性上。认为穷的地方之所以穷,是因为那里的人懒惰、不思进取,富的地方之所以富,是因为那儿的人脑子灵活又勤劳。

建国之初,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被大力宣扬,全国人民都知道东北人民和河南人们勤劳朴实、踏实肯干、有担当、有作为。

近几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地区产业转型还在阵痛期,经济发展落后于东南沿海各省,于是河南人一下子变成了骗子、小偷;东北人一下子变成了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没能力还脾气暴躁的代名词。

经济上的成功者将异己的东西统统都归为落后与野蛮,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止是差异,还成了差距的体现,人们有意识地删除了东北建国初的辉煌形象 ,强化了对东北文化中缺点的记忆。


第二,东北人对某些地域黑标签并不排斥。

这一点可能有争议,但确实是我自己作为东北人的一个观察。

关于东北的地域黑有很多,其中「好斗」这一条,以各种形式的表述存在。

极端一些是「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温和一些的是「东北人普遍脾气爆、不好惹」。

实际上,东北地区的犯罪率并不高。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中心的报告,2015-2016年,全国涉黑犯罪案件量最高的省份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广东、河南、山东、湖北、江苏,一个东北省份都没有。

「东北人都是黑社会」这一点不攻自破,但东北人普遍脾气爆、不好惹这一点,却没有那么好澄清,因为很多东北人自己也在承认这一点。

和「河南人都是小偷」、「福建人都是网路诈骗犯」这种直接指向法律和道德层面的指责不同,「不好惹」似乎只是一种脾气性格的归纳,而且没有直接的伤害性。甚至于,还会因为与文明社会深藏在人们心底对合法暴力的崇拜暗和而受到东北人自己的宣扬。

在传统性别观念盛行的时代,东北男人对这一标签不置可否,甚至暗自骄傲,因为这表现出他们「有男子气概」;在女性权力意识崛起的当下,东北女人将「不好惹」视为东北地区男女平等的一种体现。出门在外,有「不好惹」这三个字傍身,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好惹就意味著,没人敢轻易欺负你。

所以当我们坦白面对事实,会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东北人自己也是部分标签建造的参与者。

那么,地域黑为什么值得抵制?

地域黑之所以应该被抵制,在于它不仅是存在于网路上的调侃,是一时的口舌之争。即使如「东北人脾气爆、不好惹」这样看似伤害力不大的偏见,也不单会损害被歧视地区的形象,更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生态。

我们只要去看看在职场以及婚恋市场上地域黑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就知道了。

之前爱奇艺一封内部邮件被曝光,邮件显示,爱奇艺某负责招聘的员工要求「今后河南人尽量先过滤掉」;美团也被曝光过,该公司前员工在招聘时要求「原则上不要黄泛区和东北人」。

在婚恋市场上更是如此。在各地的相亲角,地域歧视无处不在。尤其是南方各地,对东北人进入自己的家庭更是意见颇多。

职场上的地域歧视,影响著阶级流动;相亲市场上的地域歧视,影响著血脉和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长期以往,会形成更严重的对立甚至是割裂,这无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最后我想说,汉语里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完全没有反义词,

同样一种品质,正著说、反著说全看修辞。

很多人说,喜欢东北人,因为东北人性格豪爽;很多人说,讨厌东北人,因为东北人粗鲁;

很多人说,喜欢东北人,因为东北人热情;很多人说,讨厌东北人,因为东北人缺少边界感;

很多人说,喜欢东北人,因为他们幽默;很多人说,讨厌东北人,因为他们聒噪;

很多人说,喜欢东北人,因为他们友好、讲义气;很多人说,讨厌东北人,因为他们拉帮结伙还爱装……

我们接受所有有建设性的意见,也愿意解释因为信息偏差造成的误会,但是黑东北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因为预先选择了立场。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钢的琴》。

里面讲的是一群东北下岗工人在废墟里全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生造出一架钢琴。

这些人,有技术、有脑子、有毅力、有情调。他们下岗不是因为懒、不是因为弱。

全东北不知有多少这样的资深技术工人,前一天还觉得自己有光明的未来,第二天就成了新时代的穷人。

说东北人懒惰、没用、素质低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类似的命运变化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能有在废墟里生造钢琴的乐观和能力?还是说,嘲笑东北落水的人,本质上只是一群把自己的幸运归结为自己的能力的自恋者罢了?


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也很少关注。

不过我想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大概率是这样的人多了点吧。


兄弟 你要知道 地域黑存在于各个地方 不是黑东北 黑哪的都有。


我在高铁站,准备要进去了,有一个东北汉子拦住了我,用他的东北大碴子味的普通话和我说要占用我几分钟时间,我想著还有半个小时多才发车还不急,就听听他要说什么。好家伙这人上来就给我推销笔要我买他的东西,一直在哪说他期末学分,没有卖完就不能过巴拉巴拉的。我天生是一个内向的南方人,不是很会直言直语的拒绝,我就很委婉的摇头,笑著小声的说不了不了。(毕竟我也是个学生,我的笔用都用不完,没必要为了他的学分买这没用的东西吧?)然后我都表示拒绝了,这个人还在那说要我买,我又不好直接走,我就一直听他说完了,然后我就说我不买,这个人一听我说不买就直接瞪我给我翻了个白眼……而且我算是本地人,为什么一个外来的人这么嚣张啊…你们东北人都这么可怕的吗?

我好后悔没有骂他,而是直接走了,气死我了。

而且我感觉东北人很凶,声音很大,性子很急,没有耐心,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然后我从小在南方长大有点不适应这种性格,我身边的人算是比较温和温柔的,本来以前觉得东北人很好玩,自从这件事以后算是瞬间毁了我对东北人的印象,我也知道我不应该以偏概全,可是就是心理会这样,控制不住。


因为南方人本地土著都是类似于东南亚尼格利陀人现代南方人都是汉人和矮黑人混血所以共计最纯粹长江以北黄种人,本身是一种自卑心作祟


因为东北人太棒了!


一些低俗的二人转和某人的乡村电视剧误导了南方人,认为东北农村很落后,人很低俗。再者是短视频的兴起败坏了东北人的形象。


其实一开始全国人民对东北的印象都是豪爽,最多才是粗犷。但是近年来的快手给东北添加了无数的黑点。。。大家都懂


可能因为他们比较高调,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下,他们更张扬。我曾经东北人黑过N次,现在也很不喜欢他们。


那是你没看到东北人黑南方人的时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