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看了蘇菲的世界。然後就天天嘴邊掛著康德黑格爾。一瓶不滿半瓶晃的,顯得自己很懂哲學。卻連周國平和王開嶺都不知道,我該怎麼反駁他。


有什麼可反駁的?興趣比什麼都重要。

本身學習就是賣弄的過程,難道小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你會嘲笑他嗎?

學習哲學的人未見準要當個學者,他幹嘛需要知道,康德、黑格爾的具體怎麼論證?如果學習了一些粗淺的知識,可以讓他生活更好,為什麼不被允許。如果他要當個學者,他自己就要有心理準備的。

鄭也夫 | 思想,不是一個謀生的差事?

mp.weixin.qq.com

讀完書要和人交流,要經常去賣弄,跟別人吹牛。這樣能幫助你記住書裏的東西;你給人講的時候會不知不覺地加進你的思考,至少加進你所強調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將書中的內容跟你的思想融合。

你當時能從腦子裡拎出什麼東西來,肯定無意識中進行了篩選,那是你最喜歡的東西,你喜歡的東西你才能牢牢地記住。


看起來你是覺得比他要懂哲學,那就直接指出他哪裡說錯了,或者跟他說不要報菜名,五分鐘內可以解決戰鬥,這樣不就好了嗎?不用問知友們咋駁贏他。周國平是哲學學者,但是王開嶺?哪算哲學專家嘞。

以及,絕大部分人學哲學並不是為了學哲學,而是說有些問題不懂覺得哲學能提供答案,學哲學並不代表要精通。人類喜歡拿剛學到的知識分析新的問題,這個是自然的。

最後,《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是認真讀過的,除此之外我還讀過好幾種哲學史,包括羅素那本。我可以負責任的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好書。


謝邀,沒辦法反駁,有些人每天嘴上掛著的都是哲學老師和哲學家的名字,但對於具體的理論推導也是一問三不知,這樣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

(當然,你也可以說柏拉圖的註腳xxx,反之人家也可以說形而上學都是文字遊戲。。)

不過,周國平和王開嶺也不是什麼正經的哲學家,你嘴上掛著這倆人,說明你對哲學也不是很瞭解呀…………

所以你看,你還是別鄙視別人了,說不定自己就也被鄙視了。。

人還是得互相尊重,一旦進入鄙視鏈就沒完了,也就是說沒必要反駁別人。

一個人學習知識是自己的,有人假裝懂哲學,有人假裝懂經濟學,有人假裝懂心理學,多了去了,法律/權力意志沒禁止他裝逼,他就有權裝逼。


怎麼反駁?應該不是很難吧,你只要比他更假裝很熟悉哲學就行。

如果你這個朋友只是看過蘇菲就敢聊康德,那你就把三大批判喫透,然後,選個舒適的坐姿,開始享受你的駁樂人生。

不過這裡要稍作提醒,懂多少道理和看過多少書,並不是絕對的因果邏輯關係。六祖慧能不識字,照樣「一偈菩提定少林」。

所以,在反駁的時候,不要過分強調他只看過一本兒童文學,而你已經喫透了三大批判。因為,如果在你強調之後還被他KO的話,很可能會有損顏面。

另外,反駁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初級懟客往往有個壞習慣,就是張口先說一句「你錯了」。這個開場白很不友好,會引起強烈的敵意,很容易把「學術交流」演變成「面子保衛戰」,到最後哪怕明知是錯,也要鬥爭到底。

其實孰對孰錯,無需你直白定論,把道理擺出來,自然就分明瞭。

當然,也有一種更溫和的方法,就是先承認對方很有學問,然後再向他請教問題,先是請教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請問康德有哪些創造性觀點?

你朋友可能會得意地說:「有很多呀,比如物自體。」

這時你再進一步請教:哇,好厲害!請問物自體是什麼東西?

他可能會開始結巴:就是……就是原本存在……但是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

然後你再追問:哦,受教了。可是,既然我們看不到摸不著,那我們怎麼知道它是存在的呢?

這時你朋友可能有點慌:因為……因為……

看,你已經溫柔的把他一步一步拖進深淵,接下來該做什麼呢?當然是扮演大救星,再把他拉出來:我覺得,所謂的物自體……

在你一頓口沫橫飛之後,按道理來說,他再看你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晃眼的感覺。

所以,很簡單吧,只要花點時間把下圖喫透,我保證,所有的蘇菲見了你都要繞著走。


民哲:不承認自己是民哲的哲學愛好者。

哲學愛好者:承認自己是民哲的愛好哲學的普通人。

哲學系的傻屌:認為所有哲學愛好者都是民哲的腦殘。

哲學系的正常人:覺得哲學可以有很多種面孔的哲學愛好者。

死去的哲學家:被後代不斷解構、回溯、曲解、批判的思想家。

新時代哲學家:通過曲解和誤解上一代哲學家而開拓了新的哲學領域的思想家。

哲學精英:有錢的民哲。

哲學敗類:用話術哲學為資本主義搭臺唱戲的酸臭文人。

樓主的朋友:剛踏進哲學之門的可愛的人。

樓主:可能是一個想黑周國平和王開嶺的人。

我:一個努力滿足樓主要求的人。

我沒讀過周國平,但王開嶺老師的書我在初中時還是領教過一二的。

王開嶺老師的文字,就像是用大糞勺子沾著甲醛潑在用地溝油泡過的擦屁股紙上的漬——來自一個初中生的比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