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是按存在者或存在形式為研究單位來將科學哲學-倫理學-美學連接到神學的中間過渡學科。這個學科設計本意到了現代卻起了變化:科學徹底從哲學裡區分出來,倫理學-美學=本體論被區分為科學哲學化的和神學化的兩部分而由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各自研究。然而這樣區分之後,科學哲學化的即分析哲學研究的本體論是否還能連接到神學就值得疑問了,就看起來更像是科學哲學的一部分而已。而神學化的即現象學研究的本體論則研究的不是客觀世界的本體而是生活世界的隱喻化本體,是在進行善美體驗和信仰體驗的隱喻化本質還原和隱喻化意義給出,這樣就仍能和神學連接或者說聯繫更密切了。在區分了這兩種本體論之後,其實這題的提問的疑惑主要是對前一種科學化祛魅的本體論而提的:意義不明顯。後一種神學化復魅的本體論則很用意義:這種本體的單位能很好地梳理復魅的隱喻本質。


對世界終極意義的探討,你短暫的人生和無限宇宙的關係,就是形而上學的意義。


用 logic 分兩步回答:

1、形而上的學問:

人物 l 形而上 ( 科學家形而下&>牛頓+亞當斯密+亞裏士多德+畢達哥拉斯=o=甲+乙+丙+丁&

2、存在的意義:

人物 l 存在的( 意義要當科學家&>o&


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


形而上,源於人對世界本體的好奇心,但,這個好奇心關注的只是世界本體的純粹的知識,而不關注智慧(人如何運用這個純粹的知識)。

形而上的本體,就是——道,就是對世界萬事萬物本體(本原)的認知(知識)。

但,「道」有兩個含義:一是,世界的本體(靜);一是,世界本體的運動過程(動)。

一靜,一動;一陰,一陽;謂之「道」。

而智慧是人對(本體)知識的運用,而不是純粹的知識,是陰陽靜動的合體。

探索知識需要智慧,研究形而上研究萬事萬物需要智慧,需要對已有的純粹知識的運用。

因而,探究形而上的過程,也就體現了人的智慧。

中國的形而上,一早就已經脫離了對萬事萬物形態的糾結,而直接揭示了萬事萬物的本體——道。因此,中國傳統強調對道的運用。

而,西方的形而上,千百年來一直糾纏於萬事萬物的形態,不清楚世界的本體是什麼,因而在其探索本體的過程中也就誕生了——科學。但,在近現代終因其探索本體「無果」,而宣告「形而上已死」。

因此,現代科學承繼了早期西方形而上的認知的結果(知識),且,已將無用的純粹的形而上轉變為可以利用的現代智慧。

而科學中的智慧,卻特別體現在其創新的過程中。非創新的科學,只是陳舊的知識與(對本體的純粹的)認知。

因為,僅有創新的過程,纔是人對於「道」的運用,才屬於智慧。

世界的本體,是「知」;本體的運動,是「道」。

「知」是陰,「道」是陽,「知道」就是陰陽合體,既有「知」也能「用」。

形而上的內容,是世界的本體;而,形而上本身,是認知世界本體的過程。

科學,是在形而上的基礎上加入了智慧的運用。

形而上已經被科學所替換。


對大部分人來說毫無意義。

但是偏偏就有那麼一小撮人會不由自主的思考,我是誰?我的存在有意義嗎?等等老百姓看起來沒用的問題。

其實就是一種本能,因為世界壓根兒不像教科書上寫的那麼唯物,他們察覺到了某個微妙的點,再轉化成普通人能理解的東西,就是「形而上學」,等你接觸到非物質世界的那部分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