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調和小調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它的依據是什麼呢?是泛音列?還是根據人們自己的喜好?世界上的諸多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調式,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或者說它們是否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呢?


您好。

眾所周知,古典音樂是建立在大小調式基礎上的。而直至十六世紀之前的以中古調式為統治的時期,在六個常用的教會調式中,只有兩個調式的Ⅶ級音是導音。當「人工導音」逐漸在音樂實踐中頻繁地出現,特別是屬七和絃(包括屬九和絃)的被廣泛運用,從而突出了導音上行的傾向,以及和絃的七音與九音下行解決的傾向。這才最終導致中古調式系統的解體,並逐漸確立了大小調式系統。


謝邀!

首先樂理是一個比較像物理的學科,先有現象然後總結出理論,讓大家可以分析,理解和學習。

所以你就應該明白,調式的理論是在總結和研究當時的音樂,不同的音出現不同的特點,民族調式也是一樣,出現了什麼音導致了不同的音響效果。

但是調式還真跟泛音列有關係,你知道自然界的聲音不是單純一個頻率,因為泛音列是按諧波排列的,既頻率的整數倍,與由於兩個頻率相近的音會有拍音的現象,所以只要頻率與泛音列相近都會聽到拍音,這也是調式形成的一種原因。


拋開歷史角度,我覺得應該是音程,因為不同的音程關係會帶來不同的聽感。


大小調脫胎於中古調式,中古調式來源於格里高利聖詠(乃至更早時期)。

大小調的起源和泛音列,目前大概沒有證據。屬於可以聯想,但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沒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就好像是你問紅燒肉和宮保雞丁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是因為肉和胡蘿蔔在烹飪過程中產生了穀氨酸鈉?

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國》總要跟你分析一下菜在烹飪過程中產生什麼物質,引起人味覺什麼反應。我覺得沒什麼意義。大小調自然是音樂家們在玩音樂的過程中,自發產生的,暗合了自然界的物理規律,他們肯定是從感官判斷確定的,哪幾個音排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樣的感覺。就像做菜哪幾種食材放在一起會有不同的味道。

不說世界了,四川不同地區的火鍋味道都不一樣,各個國家地區的音樂家審美肯定也不一樣,他們自然會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審美去選擇音階排列的感覺。

共同特點就是都是感性的產物,早在科學的樂理和物理分析方式出現N年前就有了。

因為人本生的心跳呼吸脈搏,都是有一定的頻率和節奏的,人這種智慧生物,自然會對大自然中的各種頻率的聲音產生感覺。當他們把這些感覺以音符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有了音樂


以前的某一種理論簡單來說是泛音序列前面的音有一個大三和絃 比如說從C開始就是C-E-G 然後你把它按照音程翻過來就是F-Ab-C 是一個小三和絃 就有了大小三和絃

不過Jacob Collier的Negative Harmony闡述了另一個想法 是來自Ernst Levy的理論 因為之前那個理論的話有人會問 為什麼以C為根音是大三 而翻過來變成小三的時候就是以F為根音了 所以Jacob (Ernst Levy)說的是在主音和屬音的對稱軸(E和Eb之間)上把C-E-G翻過來 變成了G-Eb-C 也就是C小三 這樣就解決了根音變了的問題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Ernst Levy的那本「A Theory Of Harmony」 不過先預警一下 雖然書不是很厚 但是我看了之後發現裡面的東西很多地方都是從基本物理開始往外面推 語言也比較晦澀 所以看之前要有心理準備

至於你後來說的各個民族的調式這個東西 不能說有很多共同點 因為有很多民族的調式都是包含微分音之類的 他們一開始可能都沒有考慮十二平均律 要說有什麼共同 那還是泛音序列 最開始的音由泛音序列來的

以上是個人見解 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