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有可能是特發性震顫。

手抖的病理病因

臨床上手抖分為:靜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姿勢性震顫、回跳性震顫及震動性震顫等。震顫雖然表現為手的抖動,但其病根多在大腦,皆是因某種疾患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臨床上的病因有帕金森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肝性腦病,小腦、腦幹病變,腦動脈硬化,腦缺血,藥物中毒,痴獃等。像電視片中容家老大的手抖發作,從時間、地點、年齡及誘發因素來看,很可能是因為其原有老年性高血壓、動脈硬化,又突受精神刺激所致。 一般來說,手抖癥狀多在老年出現。應該及時找神經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和新陳代謝科醫生做適當檢查,明確病因,正確治療。

病理因素

1.特發性震顫。這種病的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上肢和頭部。主要表現是做精細動作時出現手抖,如寫字、持筷子、扣紐扣等。情緒緊張、疲勞時手抖更明顯,於精神鬆弛或休息時減輕或完全消失。喝酒後癥狀可減輕。神經系統檢查除手抖外無其它異常,目前治療這種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採用藥物治療。服藥可以改善癥狀,停葯後又複發,所謂「治標不治本」。特發性震顫進展非常緩慢或不進展,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2.帕金森病。這是一種發生於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除手抖外,還伴有動作緩慢,肢體僵硬,平衡功能差等癥狀。如果不治療,癥狀將越來越重。這種病需專科醫生幫助診治。

心理因素

如果排除病理因素,手抖的另一常見病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

預期焦慮症。這種問題常常製造了一個使病人感覺到恐懼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擔心工作有別人在場時手會發抖,結果別人來到你面前時,你的手真的在抖動了。在預期性焦慮症中,引起心理反應的癥狀的焦慮會加劇或導致癥狀的產生。而癥狀的出現又進一步強化預期性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惡性循環中,你被封閉起來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見,病人真正害怕的是害怕本身。


日常生活總導致手抖發病的病因有很多,例如:抽煙、酗酒、受涼、受寒、心腦細管疾病、頸椎病、中毒、喝咖啡、遺傳等因素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大約有60%家族遺傳

注意力集中緊張激動,焦慮時會引起手抖

在伸手或做精細活時,如寫字,吃飯端杯子,系紐扣時手抖

飲酒後癥狀減輕,次日酒醒後加重


特發性震顫的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影響上肢和頭部。在體育活動(書寫,拍照,握住筷子等)中,晃動很明顯。但是有時,如果您不晃動太多,您將不知道它何時會抖動。在這種情況下,您可以看到握住筷子時手是否在顫抖。如果您有震顫,請注意這種自然震顫。


難道這真的治不好嗎?為什麼中醫卻說不?


1、遺傳因素,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更易患病;

2、環境因素;3、長期接觸特殊藥物或化學毒物;4、食用海鮮等過敏性物質;5、感冒或勞累後,發現手不由自主地顫抖,這類隱源性因素也可導致特發性震顫。


手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了。尤其是在緊張、激動、恐懼的時候,相信很多人多出現過這種情況。但是有一小部分人會長期出現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一般情況下在緊張激動、恐懼等情況下出現的手抖稱之為生理性手抖,一般幅度較小、速度快、無規律,當外界的刺激因素消失之後手抖的情況也會隨之消失,一般不會對我的生活產生影響,不需要太過於關心。

想那種長期會出現手抖的情況最為常見的始終名為特發性震顫的疾病,它通常會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如:注意力集中、做精細活、緊張激動、飢餓、勞累的情況下會發生或加重肢體的顫抖。

對於正常人來說,用筷子吃飯、端杯子喝水、握筆寫字等都是很簡單的視情況,但對於特發性震顫患者來說,這些簡單的日常小事兒都顯得尤為困難。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之下對人的心理影響是特別大的。

由於特發性震顫處於是功能性疾病,去醫院坐一起檢查是查不出來的,這也就造成了很多患者在發病前期並沒有發現患病;其次,現代醫學並沒有發現特發性震顫的具體原因,只是推測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所以在治療上會採用一些鎮靜營養神經的藥物進行抑制,治標不治本,需要患者終身服用。但這類藥物的長期服用對身體副作用特別大。

中醫方面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是滋補肝腎、氣血雙補,從而使得經脈能夠等到陰液、氣、血的正常濡養,當經脈得到正常濡養之後也就不會抖動了,即達到熄風止痙的目的。又因為這種疾病的時間往往都比較長,也就常常伴有血瘀和痰瘀,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就需要佐以活血化瘀化痰的藥物。

中醫治療這方面疾病,一般治療時間都比較長,而且在服藥中還需要忌口,很多人因此也堅持不下來了。

中西醫在治療方面的話各有優勢,不能一味的褒貶某一種,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最為適合自己的療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又稱家族性或原發性震顫,是臨床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是惟一表現,病情緩慢進展。目前認為,年齡是特發性震顫重要的危險因素,患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起病緩慢。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多起始於成年人,且男性略多於女性。

  1. 特發性震顫又稱為家族性震顫,約60%患者有家族史,呈現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徵。在65~70歲前出現外顯。

  1. 2特發性震顫也有許多散發病例,散發病例的臨床表現和發病規律基本上與家族性震顫相同,但家族性震顫的發病年齡比散發病例為早

  1. 特發性震顫可能由中樞振蕩器而造成的。這可以解釋部分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特徵,如震顫在快速活動中加重,相對缺乏靜止性震顫END

特發性震顫的癥狀

  1. 典型的特發性震顫在兒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發現。對起病的高峰年齡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起病年齡的分布為雙峰特徵,即在20~30歲和50~60歲這兩個年齡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特發性震顫很少在少年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人數增加,平均起病年齡37~47歲。

  1. 特發性震顫惟一的癥狀就是震顫,偶有報道伴有語調和輕微步態異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開始,主要影響上肢,雙側上肢對稱起病,也可單側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響後,常向上發展至頭、面、舌、下頜部。累及軀幹和雙側下肢者少見,僅在病程的晚期出現,而且程度比上肢輕。

  1. 主要表現為姿位性震顫,可同時含有運動性、意向性或靜止性震顫成分。震顫可能在指向目的的運動中加重。震顫的頻率為4~8Hz。起病時頻率為8~12Hz,隨著病程和年齡的增加,頻率逐漸降低,幅度逐漸增加

  1. 典型癥狀還有手的節律性外展,呈內收樣震顫和屈伸樣震顫,旋前旋後樣震顫(類似於帕金森病)十分少見。書寫的字可能變形,但不會表現為寫字過小

  1. 頭部、舌或發聲肌均可累及,表現為患者手部嚴重的姿位性震顫和頭部震顫,包括垂直的「點頭」運動和水平的「搖頭」運動。軟齶、舌的震顫會導致發聲困難。

  1. 震顫在發病10~20年後會嚴重影響活動,隨年齡增長嚴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細活動的能力受到損害。大多數患者會影響社會活動和生活能力,包括書寫、飲水、進食、穿衣、言語和操作。震顫幅度越大,對活動能力的影響也越大。震顫對性別的影響無差異。

  1. 許多因素都可以影響震顫,飢餓、疲勞、情緒激動和溫度(高熱、熱水浴)等會加重震顫。與大多數不自主運動一樣,特發性震顫在睡眠時緩解,也有個別報道,震顫在淺睡中仍然持續存在。

  1. 特發性震顫患者對乙醇(酒精)的反應是特徵性的。許多患者即使只攝取少量乙醇(酒精)就可減少震顫。大多數特發性震顫患者飲酒後震顫減輕,但只是暫時的,一般維持2~4h,第二天震顫反而加重。

  1. 特發性震顫可以伴發其他運動障礙的疾病。特發性震顫伴發帕金森病是眾所周知的。據報道,在特發性震顫患者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比正常對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於60歲的特發性震顫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險度是同年齡組的隨機人群的24倍。


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有60%的遺傳率。


最常見的導致原因就是遺傳,有60的遺傳率,其次就是長期熬夜喝酒,頸椎病,甲亢分泌異常,驚嚇,腦外傷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