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2.如何區分?

3.怎樣捕捉?


首先先來看看認知行為療法是什麼?

這種療法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式,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通過改變認知來解決心理問題

那麼什麼是自動化思維、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呢?

自動化思維是淺表的反應。

舉個例子:在考試的時候,面對一道自己不會的題目,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是「這題真是太難了」,這就是自動化思維。

在所處的情境中自然出現的現實的詞和想像,進而出現不同的情感、行為和生理反應。自動化思維沒有好壞,只有適應和非適應,非適應就是歪曲的思維或錯誤的思維。

而這種第一反應是怎樣形成的?有些不自主思維為什麼反覆出現?

這樣就說到中間信念了,中間信念是規則、態度和假設。

我們經常把中間信念當成日常生活的指導原則。

針對上面的例子,規則是: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道題。

態度是:不能完成很糟糕。

消極假設,比如「如果我做不出來這道題,那麼是我能力不行」。

積極假設,比如「如果我努力學習,那麼我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而更深層的就是核心信念,這通常被一個人認為是真理。

面對難題,正面的核心信念是「我相信我可以」。

而負面的核心信念是「我知道自己無法完成」。

核心信念通常來源於童年經歷,通過自己觀察或是他人灌輸得來的,不會輕易改變。想要改變負面的核心信念得去根源找問題,不能只糾結在表層。

在認知行為療法的ABC理論中,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或想法,C代表情感和行為反應。A不會直接影響C,反應是由個人的信念直接決定的,所以應該建立新的、適當的信念代替不適當的核心信念。


簡單給大家形容解釋一下,如果有錯請隨便打臉。

自動思維,我的理解是類似條件反射的一些東西。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的意識活動也非常活躍。就比如你在看這個答案的時候,你就可能會想(也可能不會):

「咦,這個答主文風好奇特!」 「啊,這句話扯得好有道理!」

這種不斷浮現又消退的念頭,我都理解為自動思維。

而中間信念,先說中間,中間意味著不是浮於表面,被加工隱藏了。信念,是一些確信的認知,「我應該要怎麼樣。。。」 大概是一種對自己對生活等等的認知,有點像平常我們所說的三觀?

要找尋中間信念,需要多質疑多問為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感反應?」 「我為什麼會這麼想?」 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中間信念了。

舉例說明一下,比如我看這個回答看了半天不知道這個答主在講什麼,覺得時間被浪費了,感覺很煩躁!那麼為什麼會煩躁,為什麼會覺得時間被浪費呢?背後就可能有中間信念:「我刷知乎是為了獲取知識!」 「我的時間付出應該得到回報」等等。

補充一下,識別自動思維需要多問「我在想什麼。」 「我此刻是什麼感受」

至於核心信念,我的理解是一個非常牢固的自我標籤,或者理解為自己堅信的屬性。

「我是天才!」 「我最牛!」 「我是個笨蛋。」 「沒有人願意和我玩。」

這些有點像數學裡的公理,就是這樣的,毫無質疑的餘地。有點像盜夢空間里植入的信念。為什麼片中要潛入到六七層夢再進行植入?因為,要植入的是一個「核心信念」。

不知道這麼說你能不能夠理解。核心信念比中間信念埋藏的更深,想找到可能需要不斷深挖。

這些內容,是我從認知行為治療的書里看到的。這裡就不引用了。

希望可以起到一定幫助,以上。


不邀強答一個!現學現賣。

首先來說什麼是認知行為治療。認知體系是個體收集的記憶信息形成的。行為是認知體系對事物分析的外部顯現。當個體認知體系對事物的分析造成心理或行為上偏離主流認知行為時,他或許需要外部干預,也就是通過一系列方法來改變他的認知體系,以達到相近於主流群體的認知體系,從而使行為或心理相近於主流群體。

自動化思維這個定義是不嚴謹的,其本來是想表達不自覺冒出來的很糾結的想法。但這些想法也是存在於大腦中記憶。是因為個體認為對某一事物重要性才會重複出現那些想法的。它並不是自動化的。

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可以認為是認知體系的分析過程和分析結果。比如對一件事物糾結過程及後來的不能釋然。


推薦你本書,書里說的很具體,這樣比較靠譜。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這些問題,既然你也是搞寫作的,該試一試十九世紀在西方社會流行的自由聯想,幾個小時,寫下任何出現在你頭腦中出現的任何思想或感覺,然後可能出現所謂的向量轉移,也就是感覺思想像是以客體的形式出現,連續的主題持續下去,可能讓你驚訝不已,但事先警告,可能是有危險的,試一試?


謝謝邀請。

你這個問題,教科書上一查就出來了,但估計不是你想要的,只是本人對這個也沒啥特別心得。個人覺得知乎上「李亞濟.怒風"的《認知行為療法的簡介》就答得不錯,你可以看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