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於大明,補給線也相當漫長,豐臣秀吉為何不見好就收,經營朝鮮?


因為朝鮮的粑粑國不肯讓他見好就收

豐臣秀吉在開戰前做過很多評估,從在日中國人和耶穌會方向一直在收集中國情報。

這些情報給了猴子過高的期望,比如耶穌會給猴子編的日本人在廣東千人斬,呂宋會幫忙出船跟技術支持什麼的,耶穌會參考猴子當年水軍船隻技術,給猴子在博多做過武裝槳帆船演示的。

但是猴子從未根據這種情報走南島路直撲寧波。他之前做過琉球方考慮,最後放棄走的朝鮮,因為這條路更穩妥,而且可以從對馬島獲得絕對詳細的朝鮮道路交通武備方面的情報。

豐臣秀吉是在打下漢城後,小西加藤二人跟朝鮮當年朝天使團成員談判後,才知道從朝鮮去中國怎麼走的。之前並不知道,大明國如何如何看著就行,這個平壤後日軍動都沒動嘴炮的玩意看看略過就是了。

朝鮮役節點是明人出兵干涉,第一次平壤戰後日本人事實放棄進攻中國,所以才能有沈惟敬前前後後的活動。李如松在以沈惟敬名義誑詐小西行長的時候,這個所謂的明使來談是真正回報給了豐臣秀吉的。也就是說,當李如松在暴打小西行長的時候,豐臣秀吉正在興緻勃勃的準備接待明使,就所謂沈惟敬平壤和談條款進行談判,然後才有王京漢江談判後的所謂割四道,下嫁公主之類的玩意。

但是這個東西並不是網上傳的那樣,這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三奉行朝鮮時跟明使提的下嫁公主交換條件是豐臣秀吉出兵伐韃靼為天子先驅,粉身碎骨以報大明的,網文那堆是看幾句話就飛起來,不管前後外交究竟怎麼操作的。

「日本聞和親之實,遂結屬國之約,則以日本為先驅伐韃靼,何不歸大明乎,日本粉骨碎身,欲酬大明皇帝。」

但是明朝那個對外調子搞這塊的又不是不曉得,以漢和親為恥,王昭君事民女冒充都算千年之恥,這條沒人要求完成,包括搞笑的強硬派加藤清正自己,小西最後談判的條件的封貢重開堪合貿易,走南島路去寧波,日軍撤離朝鮮。民女冒充公主下嫁千年之恥,是直截了當說給加藤清正這個被網文號稱是對明頭號強硬派的,加藤放屁了么?這邊一句談不行再打過,立馬哎呀對馬宗氏好多禮品啊,到時候我們能不能有啊,對明最強硬的貨色這裡也就是放個嘴炮罷了。

你當豐臣秀吉不知道么?知道啊,知道能怎樣?還不是要當著明使面當眾拆城,天使你看我城拆了,這下使節可以渡海了吧?

萬曆在封貢一事上極端羞辱了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也未曾當面發火,而是送走使節後再出兵的。對比朝鮮通信使瓦器薄餅,猴子連對大明國總大將的私人使節都搞超豪華待遇的。

慶長役南原之戰,日本人再三要求楊元退城,先喊話明軍撤軍,然後日軍使節建議退城是從宇喜多那裡進的城,守軍全滅在北城,楊元殘兵幾十號人是完整從小西行長陣出去的。沒有豐臣秀吉提前交代,這種事不是區區一個小西一個人能幹的。

你說豐臣秀吉自信能跟明朝長期抗衡他至於做到這麼卑躬屈膝么?慶長役出兵十幾萬,最大的戰功楊元要完整讓路給送走,還不是為了避免刺激萬曆小胖子發狂唄,有自信敢砍楊元至於三番五次叫楊元走然後打到最後讓條路出來,因為猴子知道打不過,所以才各種留餘地方便事後和談。

萬曆本人跟明朝外交沒歷史上那麼毫無彈性,他豐臣秀吉也不至於那個田地的。


要說戰鬥民族,其實日本人也應該算一個(所以,不要被善於點頭哈腰,口呼必「呦西」的現代日本所迷惑。畢竟,歷史基因和文化性格這東西一旦形成,它是輕易改變不了的)。

從公元413年到502年,大和政權先後13次遣使到東晉、宋、梁各朝,要求獲得冊封。這種找大哥壯膽欺負小國的路數,日本玩得源遠流長、得心應手。

之後,為保證自己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和利益,日本至少發動了四次正式戰爭和兩次未遂戰爭。

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唐朝時的白江口之戰、明朝萬曆時的朝鮮戰爭、清朝時的甲午戰爭以及席捲中國的抗日戰爭。

兩次未遂戰爭發生在隋朝。

公元600年,日本的推古朝廷為恢復在朝鮮半島的據點,派遣萬名大軍征討新羅,無功而返。同年,主政的聖德太子派遣使節到隋朝,但被隋文帝訓斥為「無禮」,使節空手而歸,受其刺激,推古朝開始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以表示自己的文明程度。

公元623年,推古朝再次出兵朝鮮半島,同樣無功而返。

這兩次戰爭基本都是受剛完成統一的強大的隋朝影響,日本才「未遂」,朝鮮才幸免於難。可見,強大的中國對於朝鮮半島的意義。

日本千年不變的惦記著朝鮮半島,進而惦記中國大陸,野心也是逐漸膨脹起來的。

尤其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入侵大明的想法就上頭了。

上圖:豐臣秀吉

心動不如行動,豐臣秀吉馬上向朝鮮提出了「假道伐明」的要求,朝鮮肯定予以拒絕,心想我這國家都是明朝幫我們建立的,你是不是傻,還讓我們讓路給你打我的宗主國。

然後朝鮮就果斷挨揍了,一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八道盡失。那麼朝鮮有幾個都幾個道呢?答案是悲哀的,只有三個都八個道。也就是說,一個月的時間,思密達就不幸亡國了。

在冷兵器時代,無論是攻擊方式還是糧草供應和推進速度,想做到一個月就亡國,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幸運的是,國王跑了,帝制時代,皇帝和國王是國家的象徵,只要沒死,那麼復國有望。

朝鮮國王一路狼狽逃到中朝邊界求救。明神宗為此召開了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出兵幫助朝鮮。

日本進攻朝鮮可以說是傾巢出動,官方記載兵力達15萬人之多。

第一階段打了三年,明朝派出的是剛剛結束萬曆寧夏之役、未來的太子太保、左都督李如松,率領的部隊都是九邊精銳和戚家軍,總兵力在5萬人左右。

最著名的平壤之戰結束後,日軍被陣斬一千多人,傷亡在萬人以上,而明軍損失只有區區數百人。

幾年打下來,日軍基本被打回原地,只能說:老大,咱歇歇吧。

停戰誰都樂意,於是就歇了。

兩年不到,日本人皮又癢了,請求再戰,這個要求得到了明國董事長神宗皇帝的批准。

又打了一年多,由於火炮、造船等科技和戰鬥力差距太大,日軍始終在挨打,傷亡數字一直保持在明軍的10倍以上,豐臣秀吉也被活活急死了。

對於豐臣秀吉非常偶然的死,日本也搞了個「密不發喪」以穩定軍心。但是,還是被當時心向大明的琉球國王及時探得,連夜派船渡海告知了福建總督,然後八百里加急送往北京。

此時,明神宗正在為膠著的戰事考慮日軍提出的「議和」一事而猶豫不決,消息一到,當然果斷拒絕。

二日後,日軍只能撤軍。趁此良機,明軍大肆追擊,發生了著名的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

此戰堪稱16世紀世界歷史最大規模的海戰,參戰三方有兩方都是世界頂級海軍選手,共有1000多艘船參加戰鬥,最後日軍慘敗而歸。

1592-1598年,七年抗日援朝戰爭徹底結束,豐臣秀吉政權倒台,迎來了德川幕府時代,日本近三百年不敢窺伺大陸

戰爭結束後,朝鮮自然復國了,這場戰爭朝鮮無疑是最大的受益方,擺脫了亡國之後果。

這兩場援朝戰爭,朝鮮沒出一分錢,都是大明軍隊自帶乾糧上陣,這與時下美國要求韓國提高四五倍的軍費負擔,形成了何其鮮明的對比。

對於中國的歷次援朝戰爭,有些韓國人包括朝鮮人可能會認為大部分原因是中國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作出的決定,穩定的半島對中國有利,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真心希望半島和平穩定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更不是日本。

當然,平倭勝利後,朝鮮為了感謝明神宗的「再造復國」之恩,建造了「大報壇」,作為韓國的著名景點現存於首爾昌德宮後苑。

《東闕圖》中的大報壇

萬曆平倭之役,以日本當時的國力,即使是豐臣秀吉不死,肯定也是干不過明朝的。

當時的萬曆朝正處在明代的鼎盛時期,經過張居正的萬曆新政,不僅財政充裕,庫銀達千萬兩之巨(平倭之役花費500萬兩,在「萬曆三大征」中算最多的),而且武備振興,「萬曆三大征」的全部勝利,就是一個明證。

開放海禁以後,葡萄牙、西班牙等國與中國的貿易,構築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全球性的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的生絲、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商品,幾乎遍及全球,中國長期處在外貿順差的高水平線上,源源不斷的白銀流入中國,其總量約佔全球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

有鑒於此,美國學者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認為,「整個世界經濟秩序當時名副其實地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外國人,包括歐洲人,為了與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這也確實表現為商業上的『納貢』」。

所以他說當時的經濟中心不在歐洲,而是在中國。

當時日本的國力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抗衡,豐臣秀吉企圖先霸佔朝鮮,然後「假道入明」,甚至想把日本天皇的首都搬到北京,那不是白日做夢是什麼?

如此實力懸殊,本著」膽大日龍日虎「的武士道精神及「物哀」傳統,日本就幹了,包括後來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也是「力弱而舉大」招來橫禍的典型案例。

想來日本也挺悲哀的,國力稍微強盛了就想著侵略,一侵略就打敗仗,一敗仗就被打回原形封禁。

原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更多深度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貓哥的視界、貓哥的世界

知乎:花貓哥哥嗶哩嗶哩:花貓哥哥713

相關閱讀:

原創 | 境外輿論戰:澳大利亞掉入了陷阱

2020年將是全球政經格局的分水嶺


當時日本全國擁有 40 萬人左右的軍隊——這個數字放到當時的歐洲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其中,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 6 萬人。同時,日本還有相當一部分重裝甲騎兵,以及 1000 艘作戰艦隻。

當時日本的軍事實力,不僅在亞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說是一流的。

1


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1598 年 9 月 18 日這一天的天氣,但對於在朝鮮前線的日本遠征軍高級將領而言,心情肯定是充滿陰霾的。


因為就在這一天,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逝世了。


豐臣秀吉的死訊在最初被嚴密封鎖了,但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這個消息就開始擴散開來。


軍心動搖。


其實日本軍人的心裡都很清楚:這場仗,是打不下去了。


這場仗,發生在朝鮮的國土上,但主要交戰的雙方,卻是日本和中國。


日本當時處於文祿至慶長年間,所以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

中國處於明朝的萬曆年間,所以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戰爭」。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

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及「丁酉再亂」。


這是在甲午戰爭之前,中日兩國之間爆發的最大的一場戰爭。


2


時間倒退 7 年,這個故事,要從 1591 年說起。


這一年,剛剛結束戰國紛亂時代統一全日本的豐臣秀吉,有點坐不住了。


一方面,由於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豐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個火藥桶從內部爆炸,需要找到一個外部的宣洩口。


另一方面,從一個低級武士一躍成為全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經歷了一個華麗的蛻變,可以說是譜寫了一段日本戰國傳奇。而這一年,他才 54 歲,他覺得他的征途不能止於日本列島,而是星辰大海。


於是,這一年的 4 月,豐臣秀吉派人給朝鮮的國王,宣祖李昖(yán)送去了一封信:「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我豐臣秀吉,已經統一了日本,下一個目標,是征服中國的明朝,但打中國要經過你們國家,所以問你們借條道。


以當時很多人的眼光來看,豐臣秀吉的這個口氣可能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什麼?敢打明朝?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議,得出的結論是,你敢不敢打明朝,會不會打明朝,我們不管,但你問我們借道,其實是想打我們,這肯定是真的。


所以,朝鮮給日本的答覆是兩個字:不借。


豐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鮮?當然想。歷史上,日本對朝鮮覬覦已久。


那他想不想以朝鮮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準備打一步看一步。


其實中國當時還不是豐臣秀吉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打下中國後,再征服印度。


這應該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狂妄的戰爭設想。


但當時日本為什麼敢那麼想?因為日本當時的軍事實力確實很強。


當時日本全國擁有 40 萬人左右的軍隊——這個數字放到當時的歐洲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其中,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 6 萬人。同時,日本還有相當一部分重裝甲騎兵,以及 1000 艘作戰艦隻。


當時日本的軍事實力,不僅在亞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說是一流的。


所以,在得到朝鮮意料之中的拒絕答覆之後,豐臣秀吉立刻就開始調兵遣將。到了 1592 年的 3 月,豐臣秀吉總共調集了 40 萬水陸大軍(其中 10 萬為預備隊,以當時日本的國力,確實是傾國一戰了)。


1592 年 4 月 14 日,日本的先頭部隊在朝鮮的釜山登陸,開始攻擊朝鮮。


一場涉及中、日、朝三個國家的大戰,由此拉開帷幕。


3


戰爭才剛開始,朝鮮就垮了。


朝鮮宣祖李昖重文輕武,朝廷上下互相鉤心鬥角,人浮於事。朝鮮當時的八道(「道」相當於我國「省」的概念)300 多個郡縣,絕大多數都是沒有任何守備部隊的。


剛剛經過戰國時代大小戰爭殘酷洗禮的日本武士,在朝鮮如入無人之境。日本的 9 個兵團在日本戰國名將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小西行長等人的率領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 19 天就攻克了朝鮮的「王京」漢城,43 天后又攻下了平壤。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發抵抗外,朝鮮正規軍大面積潰敗。朝鮮八道,在短短一個多月里就全部淪陷。


倉皇出逃的李昖一直逃到了當時的中朝邊境義州,和群臣一商議,覺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趕走日本人已經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抱大腿」。


抱誰的大腿?當然是明朝的大腿。當時的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


於是,李昖開始連續不斷地派出使臣向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儘快發兵,「抗日援朝」。


收到朝鮮的求援後,明朝朝廷上下也大吃一驚:朝鮮怎麼垮得這麼快?


因為朝鮮的潰敗太過迅速,反而讓明朝生疑:你是不是和日本勾結在一起,引誘明軍主力入朝,然後一舉殲滅,順勢入侵中國?


得知明朝的這個懷疑之後,朝鮮人也哭笑不得。李昖只能繼續不斷派人去明朝求援,不僅遞交正式國書,還讓人分別遊說明朝的尚書、侍郎、御史甚至太監,希望明朝能儘快發兵。


不僅如此,朝鮮還把日本發來的威脅書信原封不動地轉交給明朝。


另一方面,明朝也沒少做情報工作,比如派人確認朝鮮國王的真假,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求援。


經過反覆調查和溝通,明朝終於明確了一點:「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時候,明神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萬曆皇帝,已經不再接見朝臣,把自己封閉起來了。但他還是密切關注著外界的局勢,通過諭旨的方式下達命令。


當時的明朝,處於張居正改革之後,雖然萬曆皇帝已經開始自我封閉,但整個國家的國力還是有底子在的——這也是當時的日本只能排到亞洲第二,絕排不到亞洲第一的原因。


於是,在萬曆皇帝的親自點頭下,明朝通知朝鮮國王李昖:我們願意派兵過鴨綠江,幫你們打日本人。


1592 年 6 月 15 日,明朝的參將戴朝弁與游擊史儒率領 1000 多人的明朝部隊,開始渡過鴨綠江。


中國人出手了。


4


但是,中國軍隊加入戰場後,也遭遇了一個「開門黑」。


1592 年 7 月 17 日黎明,明朝遼東副總兵祖承訓(他的兒子就是後來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壽)率數千明朝士兵開始攻擊平壤城,結果天降大雨,明軍的火槍統統失靈,再加上日軍確實強悍,結果明軍大敗而歸,祖承訓率軍退回鴨綠江。


第一場大仗就打得有點下不來台,作為宗主國,明朝也有點臉上無光。


不過,這場敗仗也沒白打,祖承訓回國後,總結了一系列經驗教訓,主要有三點。


第一,沒有糧草。朝鮮根本無法提供給明朝軍隊糧草——事實上,朝鮮當時已經崩盤,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員籌措糧草。


第二,朝鮮謊報軍情。可能是出於讓明朝儘快出兵的目的,朝鮮大大低報了日軍的人數,比如他們說平壤只有 1000 多名日軍守衛,但交戰後,祖承訓發現對方至少有上萬人。


第三,爭奪指揮權。朝鮮一直希望明軍由朝鮮將領指揮,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這和 300 多年後中國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戰,頗有相似之處。


雖然明軍首戰失利,但朝鮮的使臣們還是沒有放棄努力,他們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還是頻頻遊說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夠繼續派兵,即便派個幾百人過去壯壯聲勢也行。


這個時候,明朝卻派出了一個會講日語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這場戰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後面還會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議和了。


這無疑把朝鮮人給嚇了個半死:你們議和了,我們的國家可就沒了啊!


但明朝的議和,其實是假的。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軍隊絕非朝鮮人口中的「幾千人」,而是數十萬人,準備對朝鮮發動「滅國戰」之後,明朝知道不能那麼輕易地派幾千人應付了事了。


與日本人「議和」,其實就是在拖延時間。明朝一方面籌措糧草(明軍認識到只能自帶乾糧入朝作戰了),一方面調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當時的明朝名將李如松。


1592 年 9 月,明朝的各方面準備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來吧,我們要動手了。


當時的李如松,正率領遼東的精銳鐵騎在寧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後再率軍入朝
當時的李如松,正率領遼東的精銳鐵騎在寧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後再率軍入朝

這一次,明朝集結了 7 萬大軍(號稱 10 萬),糧草齊備,於 1592 年年底開始橫渡鴨綠江。


中國的精銳力量終於出動了。


5


明軍入朝的第一場大仗,就是圍攻平壤。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2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溫度: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饅頭大師 復旦新聞學碩士

¥3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12-1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natiahs Hounatiahs Hou

後來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豐臣秀吉不是亂世殘局的收官人,而是聯盟遲暮的話事人,根本沒有抹平山頭一統本州,只是讓各藩把洪水一樣的武力都蓄了起來,所以他多少也能看到點身後的洪水滔天,有鑒於此老頭子最真實想法怕不是「這幫武裝流氓與其在家裡互毆,不如送到隔壁折騰」,反正鬆散藩國軍隊終有打起來的一天,他自己都老棺材瓤子一個了,管不了多少,抻到蹬腿兒不亂就算人生贏家,就不毀一世英名,所以與其在本土打成一片,把大家忽悠上岸既消耗了多餘精力又不禍害家鄉父老,還能順便打點秋風,清凈的退休生活賽高。至於明朝,管他呢,贏了血賺輸光不虧,快樂就完事了,反正我有神風,難不成明軍tp虐泉?

換句正經話總結,萬曆倭亂的本質就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轉移一天一天爽,一直轉移一直爽,打到打不動了又能讓矛盾消停一陣繼續苟,自身尖銳的內部矛盾因鬥爭不徹底沒磨合,內戰烈度不夠也不能充分消化溢出的暴力,這種「大權」抱在懷裡就是定時炸彈,看著登陸朝鮮部隊各自為戰,渾身是戲,已經習慣了的秀吉大抵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再後來通過遠征轉移矛盾這種事成了刻板的民族文化基因,一代代復刻傳承,到招核男兒都一毛一樣的,最後認了米畜爸爸以後,我們再看平成廢宅就不一樣了。


後來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豐臣秀吉不是亂世殘局的收官人,而是聯盟遲暮的話事人,根本沒有抹平山頭一統本州,只是讓各藩把洪水一樣的武力都蓄了起來,所以他多少也能看到點身後的洪水滔天,有鑒於此老頭子最真實想法怕不是「這幫武裝流氓與其在家裡互毆,不如送到隔壁折騰」,反正鬆散藩國軍隊終有打起來的一天,他自己都老棺材瓤子一個了,管不了多少,抻到蹬腿兒不亂就算人生贏家,就不毀一世英名,所以與其在本土打成一片,把大家忽悠上岸既消耗了多餘精力又不禍害家鄉父老,還能順便打點秋風,清凈的退休生活賽高。至於明朝,管他呢,贏了血賺輸光不虧,快樂就完事了,反正我有神風,難不成明軍tp虐泉?

換句正經話總結,萬曆倭亂的本質就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轉移一天一天爽,一直轉移一直爽,打到打不動了又能讓矛盾消停一陣繼續苟,自身尖銳的內部矛盾因鬥爭不徹底沒磨合,內戰烈度不夠也不能充分消化溢出的暴力,這種「大權」抱在懷裡就是定時炸彈,看著登陸朝鮮部隊各自為戰,渾身是戲,已經習慣了的秀吉大抵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再後來通過遠征轉移矛盾這種事成了刻板的民族文化基因,一代代復刻傳承,到招核男兒都一毛一樣的,最後認了米畜爸爸以後,我們再看平成廢宅就不一樣了。


先說結論,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與和是政治利益的取捨進退。此次戰役在朝鮮發生和結束,日軍先攻,朝鮮向大明求援,大明是去救援朝鮮,打的日軍只能招架,然後撤退談判,再豐成秀吉死,日本徹底失敗。當時日本國內看的很清楚,這仗是打不贏的。不存在長期對抗的問題,豐成秀吉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不承認失敗,那是騎虎難下,硬撐著。否則沒法給諸侯們交代,損失這麼大,啥也沒撈上,再認錯,他就得下台。二戰結束,天皇發的是終戰詔書,啥意思,你懂得。

戰前日本國內的實際情況,1467年應仁之亂以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基本上和中國的戰國一樣,各路豪強割據,不受天皇控制,整個國家烽火連天,百姓苦不堪言。直到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出現,這個類似於曹操的人物,縱橫捭闔,天下布武,誰不服就滅誰,成為日本第一,而且也是挾天子令諸侯,基本沒人敢炸刺。但真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正當他如日中天,準備一統天下之際,自己人叛變了,而且乘著他沒防備的機會,發動本能寺之變,一把火被燒死了。這時候是1582年。織田信長死後,他的手下豐成秀吉本來在前線打仗,得到消息後,立即與對手休戰,帶著大部隊迅速剿滅叛軍,並乘勢掌握大權。豐成秀吉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以後,於天正十三年(1585年)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氏,後將關白職務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而自稱"太閣",基本就是我國的宰相吧。但是請記住一點,日本還處於諸侯割據時代,只不過是暫時的和平罷了。

豐臣秀吉掌握大權後,野心不斷膨脹,竟然夢想著不僅佔領朝鮮,還要佔領中國,把北京作為首都,他在寧波呆著,接著佔領台灣、菲律賓、印度。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大東亞共榮圈的軍國主義思想起源就是他!他說這話,真實意圖是給國內那些豪強們聽的,日本那麼小,根本不夠這些強盜們分贓,咋辦,出去搶。

夢想再美好,也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於是第一步想借道朝鮮,公元1591年,他給朝鮮國王寫了一封信,是這樣說的:"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占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全是文言文,用大白話解釋就是,我豐成秀吉很牛逼,日本被我統一了,不信我告訴你,我娘懷我的時候,做了一個夢,是太陽進肚子了,算命的說你兒子長大後肯定是偉人。結果你看,我打仗從來沒敗過,國家也治理的很好。人活一輩子超不過一百年,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怎麼能老死在日本呢?所以想借個道,把中國拿下。看到沒有,就這意思。

大家再看看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給裕仁天皇奏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則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於我,是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是不是差不多。

這麼美好的夢想一經幫主號召,那些打打殺殺的強盜們能不高興嚮往嗎?於是一同去。

回到上面,朝鮮國王接到信以後,沒答應。咋辦?打過去。1592年,發兵17萬,進攻朝鮮。4月15日登陸,半個月占漢城,再一個半月占平壤。朝鮮國王倉皇逃走,跑到中朝邊境躲了起來,並緊急向大明求援。萬曆皇帝和大臣們剛開始也感到突然,但後來明白日本的用意,決心晚打不如早打。

接著,平壤大捷。1593年1月上旬,明將李如松率4萬精銳,對陣日本第一軍團2萬人,最終以傷亡不足千人代價,攻克平壤,日軍傷亡九千餘人。

碧蹄館之戰,這是一次真正的野戰,這是考驗雙方將帥用兵謀略的、應變能力的最佳時機,經此一戰,明軍以少敵多,互有傷亡,但讓倭寇再次領教了大明的實力。

李如松3月初焚燒日軍於龍山的糧倉粟數十萬,逼使其撤退。戰線迅速向南推進。

1593年6月,戰況陷入僵局,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以及急於保全佔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豐成秀吉遂派使節隨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議和。能打則打,打不過就談,這就是謀略。

1597年,談判不成,再次開戰。實際上誰也沒相信真能談成,不打出個勝敗都不甘心。此時明軍4萬,日軍14萬。經過一系列陸戰、海戰後,日軍無法堅持,留一半拒守,一半撤退,基本等於敗了。

1598年10月,豐成秀吉死。日軍全部撤退。此次戰役持續了七年,最後中朝勝利,日本失敗。

此次戰役後,日本國內政局發生巨大變化,德川家康最終勝出,開啟日本歷史的德川幕府時代,自1603年至1868年,長達265年。

此次戰役後,中國國內政局也發生變化,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後金大汗,年號天命。1618年公開反明,1644年明亡清興。

此次戰役後,世界進入17世紀,西方開始崛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