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請你不要斷章取義,孔子從來沒有說過父母在,不遠遊,孔子說的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有人總喜歡對別人揮舞道德大棒,硬生生的砍掉孔子的下半句,欺騙一些沒文化的人。

孔子的這句話,不是告訴你,父母在,你就不能去遠方,而是告訴你,父母在,沒有什麼事的話,不要出遠門,要出遠門的話,要告訴父母你去了哪裡,去做什麼。

孔子會說父母在,就不要出遠門嗎?按現在的說法,孔子父親和他母親野合的時候,已經六十多了,孔子母親在他19歲去世的,所以大概率,他周遊列國的時候,父母是不在了的。可是他的學生們跟他周遊列國,不太可能個個都父母雙亡吧。所以孔子帶著父母尚在人間的學生遠遊,說明孔子自己也不認為,父母在,就不能遠遊。

再從封建社會的科考制度來論證。都是一群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文人,如果父母在,不遠遊,那還進京趕考幹嗎?

父母在,不遠遊,這是人的天性,不分古代和現代。因為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等你結婚了,就是老婆在,不遠遊了。

孔子告訴你,遊必有方,不要讓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裡,去幹什麼去了,遠方的遊子,要經常聯繫父母,不要讓父母太擔心。

這在現代社會,怎麼就會沒有意義呢?


古代社會的「父母在,不遠遊」,是中華文明百善之首的「孝」道的體現。不過這種思想,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了。

古代「父母在,不遠遊」的原因有二:

第一,百善孝為先,生為男兒當盡孝。養兒防老,中國古代社會,並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機制,依靠兒子養老,是最現實的辦法。父母在,不遠遊,不是不能遠遊,而是必須要盡孝。父母養育之恩,不得不報。報恩的最有效方式、最直接方式,就是承歡膝下,為父母養老送終。

第二,古代通訊、交通不發達。一旦家裡有事,帶遠遊在外的兒子得知的時候,已經晚了。例如老人病了、老人臨終前相見兒子一眼,但是如何通知遠在千百里之外的兒子?兒子得到了消息有如何能夠迅速趕回,滿足老人最後的願望?當然古人也有打破「父母在,不遠遊」這一慣例的,比如前往外地當官的,一般都會帶上家眷。這裡的家眷,指的是其直系親屬。現在的影視作品中,不少人赴外地任職,動輒幾十輛大車。除了行李外,家眷(直系親屬中的女眷或者老人)佔據了大部分車輛。但畢竟當官的是少數,古人在取得功名前,遊學、遊歷、經商,都算是遠遊。這些人信奉」父母在,不遠遊「的宗旨,都是有其必然道理的。今時不同往日。

現在社會,交通工具一日千里,通訊工具讓地球變成了地球村。

在一個村子裡,村東喊一聲,村西就能聽見。在地球上,拿起手機,可以撥通全球任何一部公開電話的號碼。高鐵、飛機,讓人一日之間,從中國的東南跑到大西北,都輕而易舉。在古代,從東南前往西北,可能一走就是半年時間。隨著通訊手段、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們的交流、交往愈發便利。再也不用擔心家裡有什麼事情,外面的遊子不知道的情形了。也不同擔心,老人病了,子女無法趕回來的情形(當然,意外情況不可控)了。

除了通訊、交通的便利化之外,個人發展的需要,也使得「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變得沒有多少約束性了。

現代社會,人力資源(勞務)跟商品一樣,已經全球化流通了。只要有利於個人發展,就算是到國外發展,也很正常。現在在境外發展的中國人,動輒以千萬計算。因此,「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跟這個時代顯得格格不入了。

我其實挺糾結的,離父母有些遠,相隔兩千公里。但是我覺得,只要發展的好一些,父母會欣慰,如果經濟允許就多花點錢在機票上吧。

現代社會選擇太多,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想回家還是挺容易的。


閨女,我腰不大舒服~

粑粑,我知道了,您這是心裡不舒服呢~

是責怪我木有回家陪您呢~

我明兒麻溜滴飛回去看您哈~


當然有了,木有絕對的事兒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