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來討論


其實我覺得,三國演義完全是為了最後的結果,所以編出諸葛亮反感魏延的劇情,然後導致了一系列bug。

就拿最出名的子午谷奇謀來講。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

魏延要帶五千精兵去偷襲長安,諸葛亮不敢賭,為什麼不敢賭?三國演義諸葛亮帶兵35萬北伐,5千精兵不算什麼,那就放手讓魏延去拼了。可是真正的三國歷史,諸葛亮帶兵不過5萬,從中抽調最精銳的5千,且不說魏延之策能否成功,我估計把這五千精銳抽調,正面戰場就直接崩潰了。

所以諸葛亮必然不會採取魏延之策,和諸葛亮性情以及與魏延關係無關,而是他手上完全沒有足夠的兵力去執行魏延的策略。

如此以來結局已經確定,不管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待魏延有多好,甚至好過姜維、馬謖,但是結局已經確定,畢竟羅貫中要考慮歷史進程嘛,哪怕是給諸葛亮開掛一般拉出35萬大軍,諸葛亮不會用魏延謀劃,除非先主沒在夷陵把家底敗光。


既然是小說,就沒有如果可言?所有人物特性,結局安排都是計劃好的。

其實歷史的真實情況恰恰相反。諸葛亮託付的人,信任的人,恰恰是魏延。


講真的……如果諸葛亮有五萬帶甲兵,那他估計可以賭一下,讓魏延帶五千帶甲五千無甲去賭。但是,按照全軍三分一帶甲的慣例,17000帶甲死了5000,這代價太大啦


你這個問題得問羅貫中了


諸葛亮臨終預備下兩套書,一套傳給姜維,另一套傳給魏延。由於魏延知道諸葛亮一直對自己有看法,怕偏袒姜維所以魏延趁夜到姜維營中偷換諸葛書。

魏延善終。


謝邀。

這樣的假設很難,姜維和魏延在演義裡面的待遇完全不同。

94版三國對演義的還原度很高。就老版三國來討論,不妨看看小說。

看看出場:

姜維:

孔明驚問曰:「此是何人,識吾玄機?」/「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

雲大驚,暗忖曰:「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

「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以。」

那再看看魏延:

攻長沙時,諸葛亮就對出征的關羽說,長沙玄王啊沒什麼用,但是他有個黃忠很猛。沒有提到魏延。然後魏延出場了,玄王要殺黃忠,從人羣中衝出來砍死儈子手救下黃忠,振臂高呼:

「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

追隨者數百人,魏延殺上城頭,斬殺玄王。

是不是很熱血?很英雄?

結果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要把魏延推出去斬了。

反骨的基調從魏延出場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

再來看看結尾:

對姜維: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儘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維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對魏延:

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岱領計而出。少頃,楊儀入。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所以要像對姜維一樣對待魏延,太難了,同時Bug也孕育而生了。

1. 假設諸葛亮喚姜維與魏延同時入帳,同授平生所學,連弩製法。

演義裡面魏延自恃功高,和王平對上敗了之後,還想去投降魏國。那你魏延該反還不是得反?

2. 假設諸葛亮喚魏延入帳交代後事,給他兵符、給他臨時指揮權。

魏延敢派兵馬上去打長安你信不信。再者,這就不是對姜維一樣對魏延了,而是對楊儀。

3. 假設諸葛亮從一開始從魏延出場一樣就對魏延。

那邏輯說不通了,為什麼這麼早就找自己的接班人?為什麼是魏延?為什麼不是關張趙黃?魏延的反骨沒了,那最後魏延的結局怎麼寫?


那不就是正史裏的魏延嗎……


說到底!老羅對於三國人物的結局,基本是按史詩來的,最多就是把病死的將軍寫成馬革裹屍!文長最後遭斬首,夷三族是史實,小說裏為突出孔明,就從開始安排他倆有矛盾是正常的啊!寫孔明愛文長如子?結局怎麼安排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