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本來就應該是科技巨頭,而不是小弟追趕者。之前的沒落屬於自己走了彎路,現在都只能說是填平了坑回到了正軌,還談不上由衰轉盛,畢竟市值還只有Intel的一半,Nvidia的三分之一不到。

AMD當下市值905.52億美元,Intel為1814.59億,Nvidia為3093.39億

AMD之前的沒落屬於一系列因子的集合,既有自身問題(策略與判斷),也有時運問題

早年K8架構出來時,適逢Intel的P4架構走上彎路,AMD藉機實現性能反超,同頻性能高出近30%。這是目前Zen3都沒能做到的,Zen3對Skylake的優勢只有20%左右,而且Intel很快就會推出新架構了,11代採用的Cypress Cove就有希望追平之。

自製圖,只採用了R15一個項目,比較娛樂

彼時的AMD可謂風光無限,但開始犯錯了。首先是在渠道開拓上投入力度不夠(這裡面也有Intel打擦邊球的因子,不然也不會有那起反壟斷訴訟),OEM市場仍然被Intel佔據大半,AMD像現在一樣只是在DIY圈子裡活躍,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其實當年AMD也有點雞湯愛提的「格局」問題。像速龍5000這種命名意思就是「我相當於Intel家5.0GHz的奔騰」,明明領先對手了還要走碰瓷路線)

之後的事情不少人都很熟悉了,Core2橫空出世,AMD性能瞬間被反超同時,工藝研發上也遇到困難。這裡得點明一點:Core2的前身Core此前已經被Intel以色列團隊在移動端迅馳平台耕耘多年,現在AMD的Zen也早在2013年打樁機失敗後就開始著手研發。科技圈是不存在「今年被吊打明年扔個儲備反殺」一說的,指望AMD打敗Intel,或者指望Intel把Zen打成推土機,短時內都不現實

X2 5200+和E5200,兩代神u,後者也是我人生第一塊CPU

同期AMD收購了ATI,這一決策個人認為是正確的,誠然讓AMD遭遇了持續很久的現金流困境,但彼時它已經掉到自己和對手共同挖的坑了,專註在CPU這一塊死磕後果不會多好。多點錢無非也是讓X4-955和X6-1055T早一年出來跟775對標上,第二年1156也就是i系列來了還是要完蛋。

再往後就是著名的推土機六年困局了,這其實就跟當年Intel的P4一樣屬於走了彎路。推土機的失敗得歸咎於AMD自身的錯誤估計,認為隨著未來顯卡性能的飛速發展,可以分走CPU大量的浮點運算任務。結果推土機IPC拙計,5.0GHz的FX9590隻能跟後來3.4GHz的R5-1400打一打,功耗卻是後者三倍;單核性能相比之前K10.5不升反降,搞得X4-955很長一段時間反而是最好的A家遊戲u。

B59開核並小超3.6GHz後玩守望先鋒能蹭到100幀以上,不輸2代i5,X4-955就是它的穩定版

這段時間是AMD最危險的時候,晶圓廠剝離了變成fabless,甚至賣掉總部大樓緩解財務壓力。這段時間AMD能夠活下來,前面收購ATI立功了,它使得AMD成為唯一能夠提供高性能顯卡+CPU+主板晶元組解決方案的公司,開拓出遊戲主機市場,近兩代索尼PS和微軟Xbox都是和AMD定製的硬體。APU雖先天不足上限受限,但也成功守住了低端入門市場。

再後來就是Zen橫空出世,四年三次飛躍(其實Zen+也可以算一次飛躍,IPC提升不多但主頻上去不少,從能用躍升至主流),一掃推土機陰霾,硬體圈的小夥伴應該都懂就不細說了。

不過之前幾年,由於弱者求生存,AMD也犯了一些屬於被動導致的錯誤現在生存問題解決了,重回科技巨頭行列以後,這些錯誤種下的惡果還在,會影響AMD進一步追趕Intel和Nvidia

CPU方面,由於要爭取低端入門市場,AMD採用了一些令人詬病的手段,比如推出這種基於APU的筆記本,然後以「物理四核」和「多卡交火」做賣點培訓營銷話術。許多小夥伴相信都被電腦城js用這一類本子坑過,以至於直到現在還有AMD恐懼症。

不解釋,大家都懂

GPU方面,由於AMD當年生存都已成問題,哪還有餘力追求詩和遠方,2012年推出的GCN架構縫縫補補用7年。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圖形辦公領域的主導權,這才是AMD目前的最大痛點,即便新一代A卡遊戲性能似乎不落下風了,但專業領域可以說未來5年都看不到翻身希望

由於兩項長期弱勢,AMD不得不在宣傳方面避重就輕,這也使得有了「PPT大廠」的稱號,其實PPT誰家都做,但AMD確實是做的相對最為機(jian)智(shang)那個。頭幾年AMD GPU部門的某印度籍高管,Vega64出來半年就開始吹牛,到頭來功耗比2080Ti還高,性能不如1080。

(細思極恐的是,這位大爺現在在Intel)

水冷版也只能跟2070打一打,功耗卻進一步提升到3090水平

與其說AMD由衰轉盛,不如說現在才是它應有的樣子。之前的沒落反映出尖端科技領域之殘酷,生存下來已屬不易,而且為了生存你不得不選擇一些難看的吃相,期待熬過去再回來填坑

現在ARM在崛起,AI晶元在迅速發展,AMD的看家本領x86,未來並非不可替代,這只不死小強,未來還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別光喊yes,支持一下實際產品可好?

(Zen3價格上去了,這個點買Zen2還不算49年入國軍,即便你是臭打遊戲的也不必太糾結,CPU的遊戲性能往往要顯卡高端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現差異。當然這個點就不推薦買A卡了,等新的)

AMD 銳龍3 3100 處理器 7nm 4核8線程 3.6GHz 65W京東¥ 779.00去購買?

AMD 銳龍5 3600 處理器 7nm 6核12線程 3.6GHz 65W京東¥ 1499.00去購買?

AMD 銳龍7 3700X 處理器 7nm 8核16線程 3.6GHz 65W京東¥ 2449.00去購買?

AMD 銳龍9 3900X 處理器 7nm 12核24線程 3.8GHz 105W京東¥ 3499.00去購買?


很簡單,AMD重新向上的原理就是找到正確的路線:在自家基礎對手的優點上做微創新,保持小而精的特點,不搞賭徒式創新。

現在復盤2000年代以來,PC領域發生的幾件大事,一是AMD收購ATI,中短期看起來影響了AMD的現金流,阻礙了架構開發和製程升級,但中長期卻讓AMD成為御三家當中唯一可以同時設計高性能CPUGPU的廠家(2010年代中期那個時候,arm的性能很弱,intel的核顯更是弱雞;當然現在arm性能趕上了黃藥師打算收購arm(雖然大概率被不少國家否決),intel這邊招收the king以後也開始做獨顯),對於a家能度過2012~2016年那段低潮期有很大的幫助。試想如果AMD沒有收購ATI,也不過提前一年(2008年早中期)推出phenom ii 955,對位 core 2 quad倒沒問題,但對陣接下來的一代i系又得落入下風了(就算出phenom II X6來救場,也不過是亡羊補牢)。

至於a家在CPU方面的一大敗筆:推土機系列,完美符合筆者賭徒式創新的定義。首先AMD高估了自己在業界的影響力(被當年K8推出amd64的情景沖昏了頭),覺得軟體會為自家CPU而優化,卻不知當年amd64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友商的ia64犯渾的前提下自家amd64延續了之前i386優良的兼容性。其次是AMD高估了當時(2010年代初)多線程的普及,可是四核產品的問世到2011年也不過三四年(2007年發布core 2 quad/phenom一代),當時4c8t(i7)6c6t(phenom ii X6)屬於高端產品,多線程普及並沒有那麼快。再次是AMD高估了自家IGP對CPU浮點的可替代性,結果到了2020年的今天,GPU對CPU浮點計算方面的替換還沒有達到AMD預想的那樣。至於推土機系列的高頻低能,其實應該說是低頻更低能,高頻是無奈之舉。即使當年繼續維持K8/K10.5的架構補上avx指令集,面對snb以降的intel也依然保持落後的局面。

到了ryzen世代,AMD的設計開始全面向友商看齊,4發射avx全面補齊(尤其是zen+修補了bug以後),這樣最起碼做到不被友商徹底甩開(當年推土機世代的慘劇)。同時發揮自己模塊化的優勢,堆核方面超過了單die的友商。製造上正好跟上了移動設備的東風,在2019年成功反超友商(3950x VS 9900Ks,在生產力上超過了友商,遊戲上也有友商的90%以上)並在2020年的zen3實現了6發射,實現了全面壓制。反觀intel這邊,在2015年之前的製造設計全包的模式在2018年以後由於新製程升級的高昂費用越來越難以為繼,同時萬年吃老本(core架構尤其是snb以後)也使得架構上力不從心(同樣的例子發生在AMD這邊,如果2011年還是繼續打磨K10.5(假設推出8核的K10.5+),那性能也會越來越落後)。至於接下來的大小核(rkl就是14nm++++++++的icl,還縮回到8核,本身壽命也不長,這裡不討論),筆者持謹慎態度。之前的lakeflied的失敗(windows根本不會調度),很難想像微軟在2年內學會調度大小核。當年微軟為amd64開發操作系統(64bit-xp)也推遲到2005年,並且一開始也有兼容性問題。

這裡順便說一下AMD目前保持小而精的特點,實際上AMD目前也開始有大小核的規劃,但之前的小核Jaguar(PS4/xbox one上面的CPU部分)性能太差(才K8的ipc),和現在ryzen的ipc根本不匹配,小核的ipc至少也要迭代到snb級別才行(如果對應zen3,那至少要hsw級別),至於軟體上的坑,還是先讓友商過河再說。

接下探討一下GPU方面問題,2010年代以降(之前主要是ati,到了2010年代以後才被AMD消化吸收),一開始是vliw4(之前vliw5還有ATI時代的影子),接下來是gcn,對戰黃記那邊的費米和kepler時尚且旗鼓相當(最起碼沒有後來落後那麼多)。但由於CPU方面不利導致企業整體不行the king本人水平有限,在黃記maxwell推出以後還只能繼續打磨gcn,自然被拋開,後來還不計成本上了hbm顯存(fury系列),也只能是亡羊補牢。到了1xnm世代,gcn已經徹底老邁,對戰pascal徹底力不從心,接下來的vega64更成為了笑柄。黃記也因而有點飄飄然(20系高價,30系消費級沒有用tsmc的7nm而圖便宜用了三棒的改進版10nm(8nm))。AMD這邊的rx5000系列更像是亡羊補牢,類似vliw4的作用,因而也不溫不火。但rx6000類似於zen1,其中無限緩存設計更是石破天驚(當然在隨後的測試中4K下表現沒有那麼理想),扳回一局。至於光追等方面,算從無到有。不過if緩存的設計,也使得rx6000暫時擺脫了礦工,(現在挖礦rx5700比較適合,正好a家這邊打算把rx5700系列的尾貨做成礦卡;隔壁黃記的3060ti據說也適合挖礦)。當然,目前a家只是重新回到起跑線上,隔壁黃記這次算是懈怠,之後兩家的mcm設計的GPU才是真正的對決。


您好

從桑德斯老爺爺創立amd的那一天開始

amd一開始就是以小弟弟的身份來找活乾的

當然intel也是小弟,但是諾伊斯和桑德斯走的路不太一樣

桑德斯做銷售,喜歡炫耀

intel那幫工程師,走上了類偏執狂的道路

一開始,都是給IBM當小弟,但是amd的財力始終沒法和intel相比

所以,intel和amd競爭的一開始,intel就佔優

amd也有fab,甚至fab並不弱,因為————有fab才是真男人

K6,K6II,K7,K8初期,都是走的還算不錯的路線

結合自己的實力,amd一直很低還是日子能夠過下去,利潤還是可以的,那個時候電腦不便宜

但是自從魯毅智博士上台開始,這操作簡直無語了

收購ATI,使得amd本來就少(相比intel)的錢更加少,加上顯卡的驅動那個時候真的不怎麼給力

(那個時候根本不敢給新手用amd的顯卡)

直接導致賣掉fab,加上GF那磕磕絆絆的操作,導致amd那麼多年一直處於絕對劣勢

雖然了解多一點的小夥伴仍然會選擇合適的amd產品,但是人少啊,深層次了解硬體知識並不容易

相對於amd一團亂麻,intel在保羅歐德寧(已故)前輩的帶領下,市場渠道完全ok的情況下,性能又強很多(一開始並不是強太大的,到了FX時代,真的強多了,逼的FX9590都出來了)

LGA775最後的四核趁amd K10一代完全拉胯的情況下,直接起步

I7一代開始,直接起飛了,amd更加的困難了

至於amd在那幾年有多慘,可以看看鄙人的有關電腦城的回答,真實情況就那樣

很多小夥伴了解的比較少,導致amd的口碑在那段時間真的無語

蘇博士團隊剛來的兩年也是不怎麼好的,現在ryzen的階段性成功

現在amd還是沒解決yes問題,雖然口號喊起來了,結果還是70%以上的小夥伴diy intel(不是說intel不好用),剩下的30%的小夥伴有大約15%是諮詢筆記本的,剩下15%是諮詢各種各樣amd問題的,涉及到的產品五花八門,apu,顯卡,主板晶元組,主機晶元組,ryzen都有

————

這麼多年的A飯當了,感覺amd總是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

口碑差,儘管有amd yes,但是以前的渠道劣勢真的太大了,雖然oem也有amd的機型,但是真的比較一般,有的時候配置真的有問題,而且oem是大頭,diy是小眾,現在路還很長

驅動不行,這個在顯卡上體現,現在好了很多,但是小問題依然不少,遊戲現在算是給優化的不錯了,以前的沒有資金的情況下遊戲效果一般

平台對軟體的適配兼容性還是一般,雖然ryzen桌面平台,線程撕裂者的工作站平台,霄龍的伺服器平台比以前的op平台強很多,但是一些系統軟體適配依然不如intel那麼穩定,所以使得希望amd在家用nas,小型伺服器平台上工作的小夥伴還是把目光轉向了intel,所以amd要在這方面加強一下

僅供參考


從拋棄格羅方格開始

從台積電7納米開始

台積電給了大家公平競爭的機會,使得蘋果A系列成地表最強,使得一眾安卓品牌可以靠自身特色去競爭,使得三星不再是霸主地位。

當然過度依賴也不好,就像麒麟再強大,離了台積電寸步難行。

希望我們國家的半導體事業能夠真正強大起來


1)戰略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2)架構總體上回歸傳統路線但是局部又有創新。

3)製程與gf脫鉤,搭上了移動端發展的製程順風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