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提升的過程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略顯無助都有可能,但是只要堅持不懈,找到好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每次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和感知。這種感受類似於馬斯洛定理里的最高層享受,遠大於吃喝玩樂帶來的快樂!


唱功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人說是螺旋上升式,有人說是爬坡式的,其實都對。每天堅持練聲,有時候一個練聲曲練了一周效果就很明顯,心裡會很興奮。有時候往往一兩周都看不到明顯效果,突然有一天一下子邁過這道坎了,就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具體到實際的感覺來說。氣息,相對是進步最快的,越練越好的感覺就是演唱時氣越來越足,長音越來越不費力而且穩定,一個簡單的指標就是弱延音一口氣堅持越來越長,越來越穩,由開始十幾二十秒到一兩分鐘甚至更長;發聲點越來越小,聲帶閉合變好,聲芯明顯,高音越來越輕鬆,可以明顯感到聲音的密度越來越大;共鳴提升比較慢,但是前後對比也能明顯感到聲音穿透力越來越強,聲音變得越來越清脆嘹亮,增加了高級感;咬字經過練習後更輕鬆,更洋氣。這是基本功方面訓練後的提升。當然還有音準、節奏、情感、歌曲處理等更多的方面。檢驗的方法,同一首歌清唱,進行前後的對比。

學無止境,聲樂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付出的努力越多,前後唱功的對比就會越明顯,有可能給人脫胎換骨的感覺。


系統性學過聲樂一年半,現在哲學音樂雙專業大四。

聲樂這個東西吧,很玄學,因為你理論知識再怎麼精通,實踐起來還是很難,最多起到輔助型作用,相比之下悟性很重要,比如唱商方面的天賦。和很多樂器學習不一樣,聲樂老師總不能把你的嗓子剖開看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吧?我碰到過很多聲樂老師,好的聲樂老師像醫生,他/她可以根據你唱出來的效果去給你建議,但是這個建議首先未必是完全準確的,畢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都可以導致你唱不好。而且建議給了你,也不是藥到病除,你也需要依靠個人領悟和練習去達成,而不能直接實踐。這也是為什麼流行音樂的歌手很多會使用非常多的「野雞」術語去形容自己的技術,但這並不是壞事,任何形式的術語目的應該指向輔助大家理解如何唱的更好,聽的明白就行(雖然我因為這種事情沒少被老師罵)。

有點扯遠了,那麼唱功提升是什麼樣的過程呢?我拿個人作為例子吧。我自己的提升分幾個階段,高中的時候因為音樂劇社缺人演過悲慘世界的Marius和歌劇魅影的子爵和魅影,都屬於男高音的經典角色(我的先天音域也是男高),但當時的主要問題是。1. 音準不穩定 2. 因為發聲方法不科學,沒有腹腔支持,無法聽清音準 (也就是我音是唱准了的,腦子裡聽也是準的,但是發出聲來以後會低一些)。這個時期不要說音色了,連基本質量也無法達到,高音全靠「殺雞」(硬上,很傷嗓子而且效果差)。

後來大學開始學習聲樂開始聲樂啟蒙,領悟了腹腔支持的皮毛,有意思的是隨著技術開始熟練,我的音域開始縮減。現在回想應該是因為方法不同,而新方法不夠純熟,只能針對中低音域去實行,高音域如果唱了的話又會回到老方法(殺雞),因此產生了「音域縮減」的錯覺。而且這個時期我有個很大的問題,氣短。這是由於唱歌時嘴巴放的太開了(為了避免聲帶過度閉合),說白了就是漏氣,因此氣時常不夠用。外加學習的是古典聲樂技巧,基本上是美聲的基礎(但我沒有往美聲方向學習),因此流行音樂要不唱的「老氣」(很多古典歌手唱流行都有點怪怪的,像上世紀的歌手的感覺,倒不是說不好,但是和現代流行音樂脫節了),或者就是唱不好(流行音樂的節奏,咬字和高音發聲法都和古典非常不同),我此時無法融會貫通

第二個階段是高音啟蒙階段,這個時期開始能唱高音了,普遍在HighB以下,但是因為技術不熟練會產生音準偏差,而且偏差還挺大的,大概在半音左右。這個時期我唱高音的時候,如果是一個音單獨唱可以唱好,連續唱的時候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吐(不習慣高音域連貫腹腔支持),而且在旋律結尾容易聲帶閉合,導致無法持續腹腔支持。很尷尬的是,由於中低音域技術純熟,會產生主歌部分「哇,他唱的好好啊」,副歌部分「誒呀,我剛剛是產生了什麼奇怪的錯覺」的感受。此時開始能接更多不同種類的歌曲了,開始進行一些音色的選擇,嘗試去開發自己不同方向的技術。我記得很清楚我當時QQ音樂列了好長的歌單,一個一個聽歐美和華語的男歌手,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手,和與自己相似的歌手去學習他們歌曲里的技術,這就純靠個人去領悟和推敲了。我當時選的幾個sample是(當然我和他們技術相差很大):(華語)吳青峰,王力宏 |(歐美)Adam Lambert,Brendon Urie,Adam Levine,Sam Smith,Justin Timberlake,|(韓國)朴孝信,河弦雨 |(日本)Taka(森內貴寬),Lisa(是的,我選了一個女生)

第三個階段差不多就是現階段了,我的音域擴增的很快(隨著技術純熟,先天音域會和你能用聲樂技術駕馭的音域逐漸重合,也就是老天爺賞的飯可以試著吃一吃了),像是High B或者C也可以開始挑戰了(但不熟練)。中低音域基本上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更多的在於培養自己的唱商(如何進行音色的處理,在不能保持共鳴與腹腔支持的時候沒必要學,現在該學了),例如真假聲切換的使用,假聲音色的選擇,學習對嗓子用適當的壓迫去塑造質感等等。高音域要根據選擇的歌曲去有針對性的練習,例如咬字,發聲位置,跳板(最高音的前一個音如何幫助你進入最高音),顫音使用的多與少等等。開始挑戰很多自己以前不能想像以及嘗試的歌曲,像是Taking Off,We Are,Whataya Want From Me等等。當然也存在很多問題,我現在(近幾周)在攻克的問題包含:1. 轉音的細節處理(歐美流行音樂有很多很變態的轉音,要一邊把音階唱的一清二楚,一邊唱的好像很輕鬆隨意是很難的)2. 細節音準(我在自學混音,做cover的時候把vocal放到軟體里經常會看到有些細節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留意到的地方會低半音以內到半音)3. 高音域的聲音連貫性(有些歌手的歌會長期徘徊,例如林俊傑,如何在這個音域去連貫唱歌和添加音色是難題)4. 超高音域的通透度和音色開發(例如Brendon Urie的Death of a Bachelor里,長片段的超高音域高強度假聲演唱等)。

總的來說,聲樂學習是沒有一個盡頭的。隔三差五都會有些領悟,然後實踐以後再推敲。如果是隨便玩玩的話,我推薦不要入古典聲樂坑(坑太大,沒個幾年基礎想唱流行不可能),也不要入SLS(容易被坑錢,不好的SLS教學會嚴重損害嗓子,古典聲樂屆普遍不認同SLS)。多看幾個講流行音樂唱法的視頻來給自己的練習做輔助就好。沒事不要亂吼高音,如果半小時以上嗓子很累就換方法,等錄音效果不錯了以後,再去考慮要不要系統性的學習。基本上兩個好的基本技巧,多想想體悟一下:腹腔支持(肚子負責幫助發聲) 口腔空間(音樂高嘴張的越大,向打哈欠那種張法)


對我而言原來自信滿滿的忽然覺得自己唱的差,就是每一次進步的開始,如此循環反覆。


以前唱不了的歌,到分段勉強能唱,到勉強能唱整首,到完美演唱整首,最後輕鬆演唱整首。

每天堅持科學系統練習,隔一段時間演唱同一首歌,和之前對比,會發現以前吃力的地方變輕鬆了。


該回答僅供參考

林力建老師年輕時的作品:冰涼的小手

https://b23.tv/7r6kt3

林力建老師堅持練聲三四十年後的作品:我愛你中國

林力建《我愛你中國》完美破音版之從頭破到尾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b23.tv圖標

哞哞哞


枯燥無味 循序漸進 養成習慣的過程 甚至你在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或者改變唱法的時候 會有一系列的思想鬥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