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乾貨,這個行業目前的情況是

1.政府熱企業冷。

2.中小型工業企業生存困難,付費意願低。上一套軟體捨不得,有點利潤都去買設備了。

3.一般工業企業對設備,工藝,數據很看重,對上雲上平臺在數據安全性方面,顧慮重重。

4.大企業一般拿個設備管理系統出來,就說自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

5.長遠看是趨勢,當前是個硬骨頭。

6.熬著吧,畢竟對社會有價值。


透過現象看本質,「甲子光年」認為,工業互聯網目前已形成了四大發展邏輯:

第一個邏輯:工業企業將重新獲得未來新一輪「工業熱」的主導權。

雖然「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半場」的時髦說法已顯示了互聯網企業對這一新領域的野心,但這份紅利究竟屬於新貴還是老貴?

原工信部副部長,北京大學教授楊學山認為,工業互聯網還是會姓「工」不姓「互」:

「工業互聯網的使命是實現工業現代化,是製造業由大變強。這個過程中,使用互聯網和帶動互聯網發展都是副產品,不是主題。」

以往,消費互聯網服務的是大眾或小B雲集的分散市場,如餐飲、零售業。而在工業領域,互聯網需要服務的是組織結構複雜、專業性極強的大中型企業——他們不再是決策衝動、被動接受互聯網改造的對象,而是掌握著問題結症和行業認知的實力玩家,是突破關鍵瓶頸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工業企業是否能採納工業互聯網方案,將很大程度影響這一賽道的發展。所以,傳統工業企業將是工業互聯網的主力軍,而互聯網企業則扮演助推器。

騰訊做產業互聯網時就是認準了這個定位——「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

工業互聯網的第二個發展邏輯是:快不起來。

工業互聯網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初級階段」,不會復刻消費互聯網的短時爆發。

這首先是因為,不同於消費互聯網連接供需雙方的短鏈,工業互聯網是長鏈。一個iPhone賣5000塊,其中iPhone只掙500,背後有4500的產業鏈上的供應商,大家看不到。

而工業互聯網要改造的正是這隱藏在深處的長鏈,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效率提升的空間。這個協調、改造的過程必定複雜、漫長。

另外,工業互聯網需要技術與行業know-how的深度融合,且每個行業的進入壁壘都十分高,很多產業的核心工藝環節很難進入。

作為工業互聯網的客戶方,化工材料生產廠家廣東蒙泰就告訴「甲子光年」,他們在選擇核心生產環節的新技術方案時十分謹慎:「我們生產的核心工藝數據很多是涉密和定額的,控制系統不會隨便接入,萬一出了一點小小的誤差,可能整個生產線的產品都會報廢。」

蒙泰代表了大量工業企業的想法,對可能深入骨髓影響自己核心流程和未來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新方案,工業企業慎之又慎,且不會輕易信任「外行人」。

工業互聯網的第三個邏輯是:玩家分散。

不同細分行業裏會出現不同的產品、服務提供商。

而選擇什麼樣的工業領域為目標市場,一個關鍵的考慮因素是這一領域的集中程度和信息化程度,這將在未來深遠地影響工業互聯網領域內的商業模式、規模化速度和主導方。

目前的工業互聯網玩家已有明顯的兩種分化:一種發力自動化程度高、數據質量好的行業,這種行業也多存在巨頭公司,如半導體、能源、3C代工廠等;另一種是發力信息化的窪地,這類行業往往市場一般相對分散,如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

前者的優勢是基礎好,但市場集中,客戶端的話語權強。在這類行業中,原本工業龍頭企業孵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一定優勢,樹根互聯、工業富聯都是這樣的產物。

天澤智雲正是瞄準了第一類行業,他們的相對優勢在於團隊有較為豐富的服務大型工業企業的經驗,該公司團隊脫胎於產學研機構美國智能維護系統(IMS)中心,服務過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家知名企業,包括寶潔、波音、豐田、阿爾斯通、中船工業、中國中車等。

天澤智雲首席數據科學家晉文靜告訴「甲子光年」,因為這些行業中關鍵性設備與裝備價值高、生產的產品昂貴、生產與運維過程耗能巨大、規模化可複製性強。如果他們在製造過程與裝備運維中的痛點得到解決了,就可能給他們帶來上千萬、上億的利益。

全應科技、黑湖科技則瞄準了後一種市場分散、自動化程度低的傳統工業行業。

「選擇傳統製造業的好處是,你一旦能服務於它,為它帶來的改變將是極大的。」全應科技CEO告訴「甲子光年」。

在目前的商業模式上,各工業互聯網公司的打法一般是先服務行業內標杆客戶,再將解決方案複製到整個行業,最終追求細分行業內的通用性。

全應科技正是這樣的打法。目前,全應科技正與陝煤集團深度合作,將針對熱能行業的智能運行優化和控制系統應用於多個熱力生產中心,通過對接智能儀錶、感測器等設備,實時採集鍋爐、風煙、管道等生產系統的全流程數據,再傳輸到雲平臺建立鍋爐運行的數字孿生模型;最終分析數據,實時在線計算鍋爐運行控制的最優參數組合。

但在目標市場是第二類相對分散的行業中,還有一個思路:找到大量客戶的共通需求,從小切口切入,服務多家企業。

阿里改造200家服裝製造企業的大計劃正是類似的思路:切中各類服裝生產企業常年的最大痛點——供需不匹配和庫存積壓;用產品思路,在中小企業中快速推廣工廠改造方案。

前一種市場重的是質量和價值,後一種市場則有潛力獲得相對快的增長速度。兩種市場雖然差異巨大,但都有在未來通向羅馬的可能。

工業互聯網的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邏輯:不同於消費互聯網的「規模經濟」,工業互聯網是「價值經濟」——一切以為工業企業「降本、提質、增效、減存」為目標。

在消費互聯網時代,評判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尺度是MAU(月活躍用戶數),而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在於能為工業企業帶來多大的ROI(投資回報率),工業企業會以ROI來決定會不會付費。

以往蒙泰為了保證生產,工廠都是採用24小時不停機的方式,每年的能耗巨大。據統計,蒙泰控制車間的年能耗成本高達800餘萬元,約佔全廠每年能耗的50%。

2018年12月,廣東蒙泰採用了樹根互聯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通過精準檢測設備運行狀態,並基於根云云平臺構建大數據分析模型,就地優化控制系統,蒙泰每年至少節約總節能量1405728kwh。

參與項目的蒙泰項目經理給「甲子光年」算了下他們的ROI,節能1405728 kwh意味著節省77萬元的能耗成本,如此直觀的節能降本投資,回收期只需0.65年。

這筆賬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工業企業願意進一步嘗試工業互聯網的重要動力。

正是基於這四大邏輯,在工業的地盤裡,消費互聯網「贏者通喫」的神話結束了——短平快的打法難以為繼,三年上市的神話難再出現,快速長出千億市值的獨角獸之夢也很難成為資本市場和初創企業的小目標。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如果中國要從工業大國變成工業強國,精細管理一定要戰勝粗放發展,速度與激情將被專業與韌性取代。

這種變化,已開始在對一片片刀具的精確預測、對一臺臺空壓機的精準調參、對一座座鍋爐的改造優化中照進現實。

從粗到細、從莽到巧,快不起來,但必須做。

也許幾年後我們將逐漸習慣:錢是一筆一筆賺的,公司是一歲一歲長大的,行業困難是一個疙瘩一個疙瘩解開的。

這是工業從大到強的進化路徑,這也是一國從大到強的進化路徑。

以上一手信息來自「甲子光年」記者團隊對樹根互聯(三一集團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崑崙數據、天澤智雲、寄雲科技、全應科技、黑湖科技等工業互聯網前線企業的深度調研。

更多關於「網紅概念」工業互聯網的問題,衝突,難題,案例,以及我們判斷的發展邏輯。歡迎關注公眾號「甲子光年」,閱讀原文:

「不就是一賣機牀的嗎?」 | 甲子光年?

mp.weixin.qq.com圖標發佈於 2019-05-1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方樂樂方樂樂愛玩/愛想/愛旅遊/愛說/愛笑/愛自由

發現上面的回答各個PR號都來了,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行業基礎知識的機會,很全面,學習了!

關注工業互聯網也有一段時間了,主要做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垂直SaaS的早中期投資,在一家中小型的VC投資機構。

大號們對行業全面深入的研究我覺著已經很充實了。

下面個人談一些小微觀的見解,多來自於歸納總結,還沒升華到演繹,在努力中。

畢竟不是行業內的專家,說的淺顯和片面的地方,各位大佬多指點!

工業互聯網有競爭優勢的公司畫像:

  1. OT&>IT

(1)工業比互聯網更複雜,在會碼代碼的基礎上,還要懂工業和產業,工業互聯網賽道的玩家懂工業,和消費品賽道的玩家懂品牌和消費者心理一樣重要;

(2)如果想要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更要積累跨多個領域和技術範疇的產業認知、實踐經驗和工程能力;

(3)找到一個OT背景深厚的公司比找到一個IT能力強的公司更難、更值得投資。

2. 核心團隊成員、至少是創始人本人的年齡80年代左右比較合適,74-84年

(1)行業積累深;

(2)面對客戶、政府等合作機構能壓的住場;

(3)該年代離消費互聯網時代又不是很遠,對互聯網有認知,最好有很深入瞭解和從業經驗。

3. 團隊背景

(1)團隊背景優秀、學術背景好、有頭部客戶案例、或有實際收入證明的團隊一級市場認可度高;

(2)個人認為,團隊技術實力要有保證、名校畢業更好,但名校畢業多產業經驗不足;

(3)可為國內著名理工科高校畢業、除了有技術能力外、還有校友和客戶資源,並且有行業內相關聯盟或協會及政府組織的專家title,以保證公司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客戶對話通道暢通。

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特點:

  1. 發展階段和主要推動力

整個產業還處於發展早期,政府和政策起到推動作用更大。

2. 商業化落地情況

工業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實現順利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不多,收入在今年之前還未見較大起色,但今年是轉折點,部分公司在今年年底或明年有望迎來收入拐點,有國家新基建號召的影響、也有企業降本增效需求略有顯現的影響;

尤其是服務國家電網等能源行業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收入近兩年有起量機會,但此賽道獲客週期長、訂單仍有不確定性。

3. 投融資方面

(1)頭部的、資金充裕的基金,已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多個垂直方向開始佈局;

(2)獲投的項目多為早中期,投資金額在百萬到千萬級別不等,估值多在6000萬-3億人民幣之間;

(3)主要獲投標的,除了大型企業支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他細分領域和垂直賽道,暫未有特別突出的頭部企業,也未有哪些企業在收入上有明顯優勢,大家在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上都在探索期;

(4)獲投的早中期項目中,除了團隊背景極佳或產業背景極佳的團隊外,多為接觸資方比較早的團隊、對融資比較重視、市場化和互聯網化比較強的團隊。某些已經獲得融資的早中期工業互聯網項目,不少投資機構和FA機構都和他們交流過,說明接觸範圍廣泛,有成體系的融資規劃

(5)工業領域很多創始人比較傳統,不懂也不會融資,業務做得好、但投資機構也不一定了解、也不一定溝通的來、不一定會願意投資這種接地氣的團隊。但事實上,或許真正把工業互聯網業務做明白、併產生持續價值、獲得傳統的工業客戶認可、有自我造血能力、活得長久而不是靠融資過活的團隊,更有可能在這些接地氣的團隊中間。

投資思考關注點:

這個階段可以更多用投早期的思路去評估項目:

  1. 看團隊和創始人在戰略選擇上的能力、和對產業發展及技術迭代趨勢的思考深度和預判能力
  2. 既要看公司OT和IT結合的能力、客戶觸達及服務能力,還要看公司在覈心產品和服務上的工程化及產品化能力,為之後廣覆蓋快交付打下基礎;
  3. 在行業發展窗口期還未正式到來前、公司既能夠持續獲取收入、又能夠確保公司朝戰略方向前移的能力,不能做成生意、但也不能不做生意

工業互聯網行業可投資標的階段性思考:

  1. 製造業、ICT企業、頭部軟體企業、互聯網公司扶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特點:

(1)估值高,搶手;

(2)依靠母公司資源和產業實操積累及影響力,能做出頭部客戶服務案例;

(3)在數據、產業經驗、資金、IT、人才等方面分別有各自某方面或幾方面的突出優勢。

2. 在縱深行業有產業和客戶服務經驗積累的公司

在服務過程中要有沉澱,沉澱可以是:

(1)標杆客戶案例和服務經驗,對某類頭部客戶所在行業的車間、工廠、設備、系統、管理方式、生產流程非常熟悉

未來此類公司有希望獨立成長為垂直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

此類公司前期可能收入一般,多為定製化項目收入、且交付週期長;

但一旦前期客戶和服務經驗儲備好、並且能順利產品化,那在垂直領域的優勢壁壘即有望建立起來;

產品體系基本搭建完成時、即早中期可投資;

後續可通過被工業互聯網行業入局的巨頭玩家併購退出,也有望通過公司獨立成長為垂直領域工業互聯網頭部玩家上市退出,但週期不短。

(2)通過長時間服務較多客戶或深度服務某行業頭部客戶,積累的某類垂直產業所需設備或某幾類設備的工業機理模型、設備運維數據或生產相關數據

未來此類公司在縱深領域可提供具備產品優勢的工業APP,以獲得和頭部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或併購的機會,但獨立成長為平臺的可能性不大。

此類公司前期收入一般,業務比較苦,按照設備點數或產線數收費、收入不高、前期與客戶磨合週期長,一旦成功,未來2-3年有機會獲得持續訂單,但樂觀預測金額也是千萬級別。

此類公司極早期低價格投資可考慮、後續可通過併購退出。

(3)多年積累了眾多客戶的服務經驗及合作關係,公司過往以某類工廠有相對硬需求的產品切入,可能是傳統類型產品,如MES、自動化設備和生產線、機器人、設備運維服務、安全監控設備、通訊主機、邊緣計算設備等。

此類公司也分為兩種類型:

1)一種是與較多客戶搭建了較淺、但廣泛的關係,公司有作為渠道商或集成商的價值,未來向工業客戶持續提供自己的或合作夥伴的產品或服務。

此類公司現金流尚可,但成長性一般、對工業互聯網和製造業產業發展積極影響較弱,除非自身具備某些核心產品的研發及迭代能力;

2)另一種是通過公司的某類核心產品,找準了行業的關鍵卡位,使得公司在短期內不易被替代、並且在此卡位上可以延展為客戶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比如工廠內的物聯主機、邊緣計算設備、MES系統等。

以上為工業互聯網領域投資小白階段性思考,歡迎行業內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共同交流探討!

PS:原創內容,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2020年11月15日

繼續更一版,近期的工業互聯網觀察與思考~最近研究了工業革命史,有一些階段性的思考和大家共同分享、探討。

本階段研究和思考的起源:

之前的一段時間對一級市場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以及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一些研究,從微觀和中觀的維度發現工業互聯網行業現階段在國內的發展綜合有幾個特點:

  1. 趨勢和政府:政府為主要推動力,工業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與盈利,或多或少依賴政府的政策和推動力,還處在政府或官方組織出白皮書、出政策,企業和資本去研究去參考白皮書推進落地、業務起步的過程中。
  2. 企業和資本:處在行業中的企業和資本並未探索出清晰的路徑,還在人云亦云、互相比對的階段,資本也經歷了傾向投資姓「互」企業、到偏好投資姓「工」企業的歷程,逐步認識到了工業和製造業根基深厚、不易動搖、需厚積薄發、不能速成的特性,現階段,姓「互」企業因缺少根基增長乏力、姓「工」企業受限於市場成熟度和資金支持而舉步維艱。

3. 市場和客戶:工業互聯網在傳統製造業的滲透還處於初級階段,除了一些能源行業、汽車行業等相對來說自動化程度相對高些或資金實力強一些的行業外,傳統的普通製造業對於工業互聯網改造的動機和付費意願及能力還不夠強,還處於產業鏈變革以及訂單驅動的階段。

4. 行業和階段:工業互聯網行業需要應用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還不處在等待技術大升級或變革的階段,更多的還是在技術於行業的應用和產品化、並轉化為實體企業的實際效益的摸索過程中。

通過分析之前獲取的信息和資料的,我覺察到可能單純通過行業現狀的研究並不能很好的獲取認知工業互聯網行業的有效信息,有可能拉長時間軸對歷史的研究以及參考國外有過類似歷程的國家的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會找到一些線索,我就對工業互聯網的供需鏈條以及工業的發展歷史做了些研究,得出了下列思考,個人覺得獲得了一些之前未曾得到的信息和答案。

本階段的研究思考:

這張圖是我研究了工業革命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促進因素,嘗試瞭解我國現階段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需要的底層推動因素以及現在處於的階段,清晰的認知現在所處的階段,才能知道現在是不是投資的好時機以及何時可以收穫、還有就是收穫欠缺的因素是什麼,是否是我們可以等待或者助力的。

通過研究成功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美國、日本工業革命的起源原因,我發現工業革命的開始和發展需要三個核心的促進因素:最根本的是市場需求、然後是勞動分工或技術提升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當然還有一些專家強調的政府對穩定的市場環境和啟動資本提供的支持

如下圖,原始工業革命使得農村勞動人民提高了收入,提升了購買力,繼而構建了國內的市場,同時通過勞動分工和生產工具的迭代,提升了生產效率(生產工具的產生即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可消費的產品,供給了國內的市場需求。

生產效率的提升使得可消費產品增加,那麼就需要更大的市場,國內市場不足以消耗掉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大量產品,那麼就需要進行國際市場的擴展,大量的商業利益也促進了商人對整個循環的助力,投入在生產技術和工具上,使得生產工具的到了批量的生產,生產能力指數級上升(生產工具的批量化生產即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繼而需要更大的國際國內市場。

在這之後,需求端的消費需求發生了一些改變,通過生產工具及生產工具的批量生產帶來的產品的量已經可以滿足需求端的需求,但需求端不再只需要量的供給,還需要物美價廉的產品即個性化、高品質、價格合理,推倒到供給端就出現了產能剩餘、需要精益生產的現象,而不是需求量的提升,那供給端需要思考的就不是批量化生產工具和機械,而是思考如何精益生產,即我們在做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行研時經常提到的柔性生產、小單快返、反向定製等等,而這背後對於工業企業的終極需求即是提高利潤,回歸到財務簡單來說就是怎樣減少支出、提高收入、以提高自己的利潤,即是從多接單、少支出兩個維度去拆分,拆解開來和我們工業互聯網裡面研究的降本增效、設備運維、資產管理等各維度都是契合的,也就是第二張圖片所展示的內容。

政府從原始工業革命一直到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現階段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主要提供的依舊是維持穩定的大環境、直接間接的創造市場。市場又分為:1. 擴大新市場,也就是例如最近耳熟能詳的一帶一路、穩定外交(國際市場),刺激內需、扶貧、新基建、科創板(國內市場);2.服務好存量市場,存量市場就如上說的,現階段的市場需求特點需要的是供給端的精益生產,即與上面推導出的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進程相契合。

工業革命是一個隨著人類需求端和供給端不斷調整進程中的產物,是階段性的、且是延續性的。這一次供給端的現狀會成為下一次需求端再刺激供給端調整的起點,不是跳躍性或者突發性的。我們現階段正處在供給端基於需求端變化調整的開端,但這次與之前有較大不同,需求端不再是量的、線性的需求,而是需要「物美價廉」的供給,在現階段的消費種類、產品品類、跨越空間範圍的背景下,供給端的改變需要工業生產端的升級是必須的、但單純工業生產端的升級是不夠有效的,還需要整個產業鏈的變革,即第二張圖所展示的。

如第二張圖所示,對於需求側變化的應對,現階段的狀態是:

  1. 政策端是正向的(政府政策拆解出的維度,如政治環境、資本投入、社會協作等,源自於歷史上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
  2. 市場端分為國際國內兩塊,國內市場疫情後也是在恢復過程中,國家對消費的直接補貼、通過扶貧和新基建對內需增加的助力,還有消費互聯網發展孕育的電商平臺挖掘了下沉市場的購買潛力,這些都有利於國內市場繁榮;國際市場,政府也通過一帶一路、積極外交政策等方式進行國際市場拓展。
  3. 產業鏈端,產業鏈分為實體、虛體。

(1)實體的物流現在是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的,從區域、產品形態(生鮮、藥品等)、行業(家居、生鮮、藥品、危險品等)等各個維度。

(2)虛擬的即是商流、資金流、信息流:

商流和信息流的打通可受益於B2B平臺的搭建、去中間化的浪潮;

資金流的打通,受益於線上支付、普惠金融等;

所以整個產業鏈的升級也是處於積極推進的狀態,但是還在摸索的過程中,不過已經受到了企業、政府、資本的關注。

再往圈的內層,即是供給端的根本即工業製造業了。

該階段的升級還處於起步階段,涉及工廠、設備、工藝、技術等多個維度,也就是我們在做研究的工業互聯網板塊。

層層推導下來,製造業是根本,只是它在圓球的內核,結合第一張圖推導的進度和歷程,工業端變革是一定的、只是會有一個時間週期,需要伴隨著產業鏈鏈路的打通、政府對市場的刺激和啟動資本的投入,繼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本。

中國已經在四十多年時間走完了英美日一兩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上面提到的這幾個方面其實也都已開始了,參照過往的中國工業革命進程,工業互聯網的全面革新也已經在路上了.....

PS:原創內容,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2020年11月18日 再來追更一篇

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

今天再來更一篇行業研究思考,這段思考其實在去年就已經發生了,今年通過一些觀察和研究希望能有所提升~

因為本人對傳統行業升級比較感興趣,很期待看到傳統行業在新技術的落地過程中發生的種種改變,同時,自己負責投後的項目大多也都在這個大範疇內,有很多在產業互聯網行業的垂直領域中也小有名氣,因為比較敏感就不提公司名字了,涉及零售領域、紡織服裝領域、醫藥零售領域等等。所以,也有幸從企業內部獲得了很多信息、觀察到了很多東西,業務上的、團隊上的、財務上的、行業變動上的......

產業互聯網的變革越來越深入骨髓,逐步撼動了一些頭部企業的優勢地位,讓傳統行業的龍頭體驗到了不舒適感與危機感......

看到在某垂直領域做信息化升級的龍頭企業,從去年到今年CEO心態和反饋上發生的改變,再一次更加近距離的用觀察到的事實、確認了這一判斷。

補充一下,我個人研究的產業互聯網所定義的範疇,主要是指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甚至就是簡單的信息化、數字化軟體和工具給傳統行業帶來的變化,包含了生產工具、管理工具、獲客工具、交付工具的提升,也包含了傳統行業在變革中、企業和企業家體感的那種不適、焦慮、求變與掙扎......

從小,被別人問起,長大了要做什麼?很多人就會回答,我想要當個科學家!

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給了我一個當科學家的機會,經過反覆的感知和斟酌,我逐漸發現:

風險投資人其實是研究科學家的科學家......

我喜歡且樂於研究傳統行業中主體人物以及變革者所發生的事情,事情的本身、事情的緣由、事情的現狀、事情的未來發展可能性。

好了,感性的東西說到這裡,下面我來分享我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研究思考。


這張圖是去年在基金內部推項目過程中繪製的~其實也老生常談了,去年也有不少投資大佬提出這樣的思路,我也班門弄斧稍微講講自己的理解吧。

去年的推演和思考:

現在產業互聯網比較常見的模式,

其一,用信息化軟體、工具直接切入。

找到客戶業務流中或者產業鏈中的痛點,切的準,一定時間之後客戶就會付費並續費,對產品產生粘性,但是僅僅靠工具獲取的收入和粘性肯定是不夠的,就需要在工具的基礎上往業務去切入,可能有些行業可以幫行業內的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賬期長、現金流不充裕等問題,有些行業可能是幫客戶提供供應鏈端的服務、通過集採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成本更低廉、質量更好的上游供給,以加強公司與客戶的關聯度。

其二,從交易切入,提供交易平臺。

幫助客戶解決信息不對稱及高效獲取客戶的問題,從而使得客戶、與客戶的客戶交易產生。

這個過程中,平臺本質提供的價值就是降本增效:

對微觀企業,即提高獲客的效率並降低成本;

對整個產業鏈,即簡化產業鏈環節減少層層不必要的資金和時間成本。

如果該平臺具備客戶資源、信息觸達通道的優勢,或者切實找到產業鏈痛點並提升了效率,那麼就會產生上下游主體持續增加的正向循環。

這時候就進入到了平臺的下一個階段,隨著平臺上的主體增多,為了提昇平臺的管理效率、讓交易鏈條更透明以保證自己的收益、做到更大的交易量匹配,平臺就需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去實現以上幾點。

到了這塊,就產生了兩個因行業而異的分支:

  1. 即如果處在離製造業比較遠的行業,構建了以上平臺和工具體系後,平臺上的信息相對來說透明,可以嘗試引入供應鏈金融或者去做供應鏈相關業務,即與上文的第一種方式殊途同歸,畢竟業務流中的錢纔是大錢,工具或者抽成只能賺到很小一部分;
  2. 如果處在離製造業比較近的行業,構建了平臺和工具體系後,還要做的一步就是了解生產端的實際情況以及想辦法提升生產端的效率,去讓平臺的整體交易做到更大,同時穿插著供應鏈切入的摸索以及供應鏈金融收入的探索。

其實這個部分和我上一篇工業互聯網的思考是相呼應的,我也一直認為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不可分割,基本大多數的產業互聯網推演到上游都要涉及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和落地是一個階段某個垂直行業產業互聯網變革的必經環節~


今年貌似被證偽的推演路徑反思:

自己接觸過的企業,在這兩種情況下的都有~

而從去年發展到現在,以上的理想模式推演似乎都不重要了,無論是從saas工具切入、還是從交易切入,這兩種模式往後續的延展,都不是那麼的順利。

看現實的收入,saas工具切入的公司無論從行業地位還是從資金儲備都更弱勢了一些,賣工具畢竟是個乙方、前期賣工具賣也賣不到多少錢,全球x咖啡巨頭有幾百個saas工具提供商,大點的訂單一年也就能給個200-300萬的saas工具費用,還不是真saas、還不是每年付年費,都是一鎚子買賣,後續增量只能靠新增模塊。

從賣saas工具或者信息化軟體起家,就算市佔率很高了、就算都是乙方,但好像依舊很難從賣工具的乙方、翻成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和上游貨源的乙方,畢竟這利潤差的不是一點不點,翻成了、是指數級的提升,翻不成、也就是個幾億的生意了,國外環境下的saas企業除外。

總之,大巨頭不捨得給錢、中小企業付費能力和意願都不夠強,收入來源模式的拓展和更迭路漫漫,確實很難......

相對來說,從交易平臺切入的公司,一類沒產生粘性、沒提供實際價值的,說白了就是沒能給自己的客戶找到客戶的公司,早早就退出了戰場;

另一類活得還可以,但也只能通過自營或者聯營或者交易撮合的方式轉點差價,在體量大的行業,交易額雖然大但毛利普遍都不高,再往上翻、謀求更大的收益,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涉及製造端的企業,一方面受限於工業互聯網的落地、生產透明化不能實現;另一方面面對上遊說「沒訂單別想拿我生產數據」的窘境。

最終,平臺交易量到一定體量,受制於客戶訂單增長乏力、生產端技術水平得不到提升,交易額和平臺匹配效率陷入到一個瓶頸的怪圈兒。


今天的思考相對來說略有悲觀,處處流露出的都是難難難......

但是企業還是要發展、作為企業家一定是要想法設法突出重圍的。

我也堅定的相信會有企業終將破圈,每次和這類創業者交流,聽他們講現在的戰局和隊形,腦中都浮現著他們拿著矛和盾在圈圈內,左右突圍的樣子......

很慶幸能夠同時作為這場戰爭的觀戰者和參與者,按照上一篇工業革命歷史沿革的分析,我依然相信工業互聯網以及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和落地、正在進行的路上......

我們終會到達那裡,只是不知道是誰、只是不知道有幾個人......


2020年12月9日 再更!

就是喜歡這個回答帖,一有新想法就來更一下~

這次來分享的主題是近期的兩點思考:產業互聯網領域裡面的「切片模式」和「洗數據模式」

歡迎大家多提意見、多反饋。真理越辯越明嘛!

這一帖會涉及幾個產業互聯網公司時長要思考、或者經常被投資人問到的問題。說不上回答,因為所有問題的答案在當今社會都越發的複雜,就是聊聊自己的想法。

產業互聯網的公司總會面臨著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從技術工具切入還是從交易切入的問題。

很好的問題、也很痛。

那麼從各種角度突圍進來的公司都有。

有從做交易起家的公司、也有從做saas工具做技術賦能起家的公司,這個在上一期更新的內容中也有講到。

最近又連續見了好幾家不同行業領域的產業互聯網公司,想看看快半年過去了,產業互聯網在各個不同行業裏深入的怎麼樣了,來考察下「民情」。哈哈,開玩笑。

主要是總結下最近的兩點思考:

第一點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模式外,又細分總結出了另外一類產業互聯網公司的模式「切片模式」,即賺交易的錢,沒有或者客觀條件使得不能直接改造生產端,但是在鏈條中用了輕量化的技術產品和工具,通過集中在生產端環節的分層、去做產業互聯網以提升效率的方式。有點繞,下面詳細說說。

第二點是,流量和用戶聚合及再分配的玩法,比較火的社區團購也是類似的,即「洗數據模式」。


我們先說第一點:產業互聯網領域裡面的「切片模式」

之前見過很多領域,家居、生鮮、紡織、成衣、餐飲、物流......現在新技術賦能傳統行業的進程已經快速的滲透到越來越多的行業裏了。企業的定製品供應、人才招聘供給、定製化傢具生產等等。

我們說的產業互聯網公司都會鏈接供應鏈的兩端或者多端,那麼在上下游主體的鏈接當中,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先有供應方還是先有需求方,在兩端資源都沒有特別明顯優勢的時候怎麼辦?嗯,我覺得多數公司還是有一端是有原始積累的,要不想要起步太難了。

其實比較需要思考的就是,這兩端上來之後,是不是可以持續的形成正向的循環,讓兩頭的主體數量或者交易量自然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就類似很多大佬聊到的飛輪效應。

那麼,就上次更新討論的問題,我們總結了兩類常見模式:

第一類,做B2B交易起家,有客戶,能賺錢,後期延伸到工廠端改造、以提升效率,繼續做大交易量;

第二類,做技術起家,做工廠端或者客戶業務場景的技術改造和升級,賺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錢,未來再延伸到交易,相對來說慢一些、難一些、不那麼富足些的路徑。

其實我近期的思考是,這兩種方式都是很慢的,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見雛形,纔可能出現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兩端都起量、又有雞又有蛋、還公雞母雞都有可以持續正向循環的狀態。而且還要看具體的行業情況。

但相對來說,第一類公司有客戶源和訂單,最差的情況、不做供應鏈或者交易鏈條的改革,就做傳統貿易,他大概率還是有收入的,活得相對舒服些,還可以攢一些錢、有一些精力去做生產端改造的研發儲備,同時積累技術、積累改造對象和生產提供對象,以為未來做產業互聯網、做生產端改造做準備唄;

而第二類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如果沒有很好的融資能力、或者剛性需求產品和服務交付的能力、沒有收入,那公司可能挺不到產業鏈整體升級的時間節點就掛了。

所以要投資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的這一類的企業標的,要找到好的團隊、有好的融資能力、或者技術能提供給有成熟客戶需求的市場,如能源企業客戶這樣的能為技術付費、且自己不缺客戶、只愁應對政策和節能要求、效率提升等問題的企業羣體。這塊其實在上面的思考中也有提到過。我個人傾向於第一類公司,但是這類公司是不少,但真正有實力翻上去的團隊挺少的,這塊後面會詳細說。

其實還有個折中的道路,也就是上面說到的,新總結的第三類企業。尤其是對從供應鏈、B2B切入的公司,產業互聯網企業可以選擇的路,當然也要看產業鏈生產端的運作模式。

做B2B起家的公司,做到一定體量的時候,需要用新技術或者信息化軟體來提升整體的接單或者生產以及流轉的效率,而在現在的產業鏈數字化的程度下、或者是某些無法批量生產通過技術解決的行業裏,如成衣製造少不了手工製作或者非標製作的行業裏,產生的一個中間形態。

這個點的思考其實在比較久之前就發生了,昨天見一個企業的時候又內心歸納總結了一遍、印證了一遍。

現在很多的公司在通過集中訂單的方式,把同樣品類或者SKU的產品集約化,做成規模化生產、以提高生產的效率。

那面對那些確實不能標準化、或者一定有不能靠機器解決、非標品的生產環節的行業怎麼辦呢?下面可能是一個現階段,折中的解決方案:

即出現了產業互聯網裡的「切片模式」:

就是把產業鏈按照環節進行拆分,能標準化或者批量化處理的環節、利用生產端的技術改造進行批量化生產、提高效率;確實在現階段還不能批量化、標準化的環節,分析該環節的特徵,盡量選擇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比如一定要手工完成的環節,就放給人工成本便宜、有生產力的地區工廠來完成。

這樣雖然整個產業鏈不能馬上完成數字化,但可以通過「切片」的方式來提高效率,然後各個環節可以跨區域、跨環節、跨公司的通過技術可以實現的信息系統來完成高效協同。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成衣,成衣的產能問題一直是業界比較頭疼的問題,隨著人工成本越來越貴、小單快返等內外部環境變化,衣服的批量化生產是一個大家經常關注的問題。

成衣裡面的有一些環節是可以用機器來做的、而且也可以批量的完成,但有一些工作就一定要手工完成。那麼可以批量化生產的步驟就可以通過自營的工廠或者聯營的、合作的工廠來批量化生產,一定需要手工縫製的環節就可以找到人工相對便宜、勞動力富餘的區域來完成。然後每個環節、每個主體之間通過盡量全面的信息化方式來串聯和管理,通過這種產業鏈生產加工環節的拆解來提升效率。畢竟機器還不能代替成衣的手工縫製環節,那麼這種產業鏈切片的產業互聯網運作模式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上面這種形式在某些行業,在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產業鏈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是一個折中的、或者現階段比較適宜的模式:

按照鏈條中各環節的特點去分層,通過B2B的平臺、或者產業互聯網的平臺去集中零散的、或者小單快返的訂單,把可以集約的品類或者環節集約化批量生產、提高效率;把不能批量生產一定要定製化或者人工參與的環節也進行集約,集約的方式是用技術打通信息鏈條,讓多個環節信息透明並通過找到優勢勞動力供給的區域分散完成這個環節的工作,這樣的分層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上面就是我對「切片模式」的初步思考,還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我覺得,後續再更新。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個思考點:洗數據模式。

這個名字其實我還沒有完全想好,我來說下我發現的現象和這種模式背後指的是什麼。

有些產業互聯網平臺類型的公司,通過給客戶提供某種工具或者運營和獲客服務,把各個主體的數據拿出來,放到一個公共的池子裏,再把這些數據做一次再分配。

很好理解的例子,就是現在比較火的社區團購。團購平臺把社區門口小店或者社區的kol手裡的人脈資源或者客情資源,通過物美價廉的產品給吸引到平臺上來,讓這些小店和kol團長賺點錢,這波數據可以成就當次的銷售,如果當次沒有銷售也沒有關係,可以通過平臺的智能匹配或者運營,再次匹配給其他的銷售主體,這樣平臺就有了一道渠道的抽傭。也或者未來平臺就自營交易了,直接賺一波商品銷售的錢。

貝殼也有些類似,市場上房源分散,公司自己去弄難度太大,各個地方羣雄割據。貝殼說,我做鏈家時候我有C,我把C貢獻出來,讓你的房源有客戶可銷,但你得把你的房源放到網站上來,我再給你些小工具或者福利,你開始用平臺了,你的客戶或者你的受眾客戶也來了,貝殼就擁有了房源和C。

這也算是產業互聯網的一種模式,通過賦能傳統線下商戶、或者幫他們實現O2O的過程中,把C洗到平臺上來,另做他用。當然這挺難的、畢竟商戶都不傻,除非在某種環境下,平臺確實可以給商戶帶來他如今非常需求的資源。

同樣的模式其實在不同行業裏已經發生,一些做業務的、做運營的、做技術服務的也想這麼做,畢竟這麼做交易量分分鐘就大了,是拓展規模的好路徑。這個路子,比我給你賦能供應鏈、賺供應鏈或者業務的錢更野一些,因為我做的不再只是我原來的客戶,我做了更大的客戶羣體、甚至整個市場的客戶羣體。這類要麼就做不起來,要麼就做成最大的那個龐然大物。

比如在餐飲領域,x公司說我給你獲客、給你工具、幫你運營客戶,客戶買單你可以用我的二維碼,客戶就到了平臺上,平臺在公域平臺上運營客戶,然後再把這些用戶導流給合適的商家,平臺就可以賺一筆分傭。

比如在招聘領域,x公司對hunter說我給你提供崗位、給你工具、幫你快速匹配和管理簡歷,但你只有上傳了簡歷才能匹配崗位,candidates的信息就上到了平臺上,簡歷多了、企業也就願意來了,這時平臺再做一波人才分配,導流給合適的企業甚至是有合適崗位的其他hunter,平臺可以賺一筆分傭。

這樣的模式,除了啟動時候平臺需要貢獻自己的一些客戶資源來吸引服務和產品提供方外,只要平臺運轉起來,後續就是空手套白狼了。當然這也是一個本事,這事兒真的挺難的,不但對行業資源和認知的協調、對技術和系統也有很高的要求,也確實幫助解決了部分行業內資源錯配的問題,對行業和社會來說有意義,對各個經濟實體來說呢,我還說不好~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樣的平臺價值幾何?幫助平臺的使用者提供了什麼樣的價值?這是它是否可以長久存在的核心問題。

每個產業互聯網公司我們都需要去思考這個點,無論哪種模式,如果沒有價值,那它的業務就是不成立的,或者就是遲早會失衡的。


最後,再分享下我對產業互聯網領域的項目的一些偏好和思考,以下幾種類型的企業是我認為相對來說更有投資價值的企業:

  1. 首先,你要賺錢。可以略虧或者打平,但是要有還可以的現金流,至少支撐現在業務的團隊人員的運營(營銷、房租資金、研發資金不足啥的可以用投資人的錢來補),這是企業作為一個商業化主體運營的根本,也是創始人作為企業家的根本能力。雖然新科技的浪潮,給企業帶來了新的估值邏輯,但是在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這個慢賽道里,「做生意」的能力還是要有的;
  2. 其次,創始人對行業的認知要好、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要高、學習能力要好,心態要開放,做人要坦誠,要有領導力、團隊凝聚力和人格魅力,其實不單是創始人,核心的人員也要具備這樣的能力;
  3. 再次,要有夢想、不是假大空的,是對未來更大的市場空間、或者行業發展走向有期待,而且知道要怎樣做,哪怕未來有改變、再去調整也是可以的;
  4. 要堅持,對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已經思考很久、堅持很久、或者摸爬滾打很久了;
  5. 一般滿足以上這些條件的創始人或者團隊,都會有幾個特點:

首先,可能他們會是做偏傳統業務出身的人,要麼不能那麼順利有業務和收入,那麼他們就一定會面臨要革新、升級的問題,能不能翻上去,主要可能取決於幾個因素:

(1)資金的儲備(原有業務的現金流狀況是不是足夠好、這個是他在產業互聯網階段下,翻上去、打硬仗的一個重要優勢條件也是必要條件);

(2)創始人團隊和本人的開放意識、學習能力;

(3)新人才的引進速度和新業務的推進速度及模式(是不是有儲備人才、或者有渠道接觸到儲備人才、是不是對新業務板塊有清晰的認知和推進計劃、執行速度和進度如何);

(4)執行力和決心,以及對新業務和方向投入的精力,這主要取決於創始人有多堅定、有多相信這條路是對的。

其次,滿足上面這些條件的項目,有些創始人面對投資人的表達會一般,融資能力欠缺些,但是業務能力和行業理解是非常可以的。如果要投產業互聯網,到頭來,最根本的應該還是做業務的能力,融資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但理智來講應該是輔助的能力,如果業務做的真的足夠好、後續數據可以說話了,也就好弄了。現在的投資圈的人太高大上了,聽創始人表達不清楚、說不明白的就很不願意看。當然這樣的公司也會有風險,創始人是容易冥頑不靈的,嗯,是的,那他可能就是一個好的行業專家,但不是一個好的企業家。

以上都為薄見,持續更正提升中。請大家多多指教~


2021年1月25日 距離上次更新又一個半月了,醞釀了一篇長篇大作,來和大家分享。

因為本人非程序員、也不是工程師,科班傳媒出身,有不準確的地方,請各位技術大佬多指正!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未來形態與現存機遇

觀點:

1.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本質即是工業領域的低代碼/零代碼平臺;

2. 與大量客戶有廣泛鏈接和深入業務合作的中小型工業互聯網企業仍有勝出機會

一. 工業互聯網幫助減少熵、助力提高效率、降低各種不確定性

探討這幾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工業互聯網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被關注說起。

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力思考現象背後的本質、挖掘背後深層次的原因,甚至是PEST分析框架再背後的原因。

工業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簡單來講,就是訂單-生產-交付。

但這個說起來簡單的業務流中,涉及到內部外部很多的主體,而這些主體無一例外都是追求確定性的、或者是尋求盡量降低不確定性的。因為,人類向來喜歡確定性的東西,討厭不確定性的東西。

各個環節的主體作為商業化的企業,都渴望尋求盈利的確定性、尋求企業存貨流轉週期和流轉速度的確定性。產業鏈的各個主體、包括國家和政府,都渴望尋求產業健康發展的確定性,以更易於出臺政策、方針、調控產業和經濟發展,避免系統性風險。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和落地是可以幫助人們追尋相對「確定性」的。

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可以減少產業鏈和工業生產中「熵」的存在;

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落地也有利於提高產業鏈和工業生產中的透明度和流轉效率。

二. 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本質上都是降低不確定性的物美價廉的「工具」

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好、平臺上的應用APP也罷,他們都是實現上面各個主體降低「不確定性「目標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需要好用且高效,最好是使用門檻不高、不用投入太高人力成本、操作起來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的。我們經常在工業互聯網研究中提及的相關服務,涉及產業層、企業層、工廠層、設備層,涵蓋供應鏈、物流信息化、流程管理、生產排產、設備運維等的工業互聯網應用都是工具,他們都需要具備上面提到的特點纔可稱為好用的工具。

如果想讓工具好用,那麼這個工具一定是可以滿足客戶需求的,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想讓工具好用又便宜,那這個工具一定是價格實惠的,這就需要用產品化的形態,規模化的銷售方式,攤薄工具的開發成本,從而降低客戶的購買價格。

那麼這樣的「工具」,即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上面的應用,從哪裡來呢?

根據現在的行業發展情況,我們發現主要是兩種方式:

一種是行業龍頭、有垂直行業積累的工業製造型企業,靠自己過往的經驗和能力積累了垂直行業的產品化模塊,向整個行業去賦能,比如航天雲網、樹根互聯、海爾卡奧斯。這類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起步時有品牌優勢和行業資源優勢,但缺少廣泛的客戶積累和鏈接、以及更複雜更多樣的設備滲透度。

另一種是傳統工業領域的集成商、服務商,為工業企業提供定製化開發的服務,積累了垂直行業的技術儲備和產品,在積累的模塊化產品較為齊全的時候,也可以自己作為垂直行業的平臺向外輸出。這類公司在品牌和知名度上較比前者有劣勢,但因為已經服務了大量的客戶,有比較好的客戶網路以及工廠設備和業務滲入深度,在未來做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也有一定先入為主和業務滲透的優勢,在做「工具」上也有自己的基礎。

工具是有了,那如何才能做價格實惠、效果好,以覆蓋更大範圍的工業企業的「工具」(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應用)呢?

我們看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模式以及講述的邏輯,基本都是把老師傅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大量數據沉澱出的規律沉澱在技術平臺上、留存下來,放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便於行業內的客戶靈活的調用、復用有效的經驗,這樣就可以提高工業生產中的效率、也避免了單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複投入和開發。除此之外,就是實現生產流程或者產業鏈流程的透明化、可視化,便於管控和計劃生產等。

上面提到的把經驗和工藝、規則模塊化、產品化的邏輯,其實和低代碼平臺有類似、和開源也有相似的本質特點。

低代碼平臺或者零代碼平臺,為了方便了解,我們可以以消費賽道非常火爆的方便食品來做比喻。

我們在做年夜飯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我們購買的方便食品或者調料包,我們不需要知道它裡面的構成是什麼,只需要根據年夜飯的需要,按照食用和烹飪說明,來把方便食品簡單烹飪、或者簡單將料包與食材一起處理就可以喫到美味的食物了。

軟體領域的低代碼平臺也是類似的原理,操作人員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托拉拽一些封裝好的代碼就可以比較快速的完成工作。低代碼可以提升懂一些編程的人員的工作效率,零代碼平臺可以輔助基本不懂編程的業務人員,快速搭建起自己需要的界面和操作平臺。同樣,這樣的邏輯用在工業領域,就可以讓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應用變得便捷好用、對操作人員的要求也比較低。

這樣避免重複開發,產品化、模塊化調用、共享的方式,和現在比較火爆的開源也有相似之處。開源也是一種高效率的協作方式,可以減少重複的開發工作,提升編程人員的工作效率。

從這個角度來看,工業互聯網平臺本質也是一種低代碼平臺,通過服務垂直行業的大企業、沉澱產品模塊,未來可以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服務中國廣大的長尾市場中小型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進程中,兩個問題不可逃避需要解決,即中小型工業企業數字化升級問題、IT和OT如何高效融合的問題。

三. 有成熟的客戶網路、平臺化的技術能力和戰略思路、以及生態搭建和運營能力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有望成為未來各個垂直領域裡的低代碼/零代碼平臺

上面我們分析了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形態,下面我們再來看下什麼樣的公司有望成為這樣的低代碼或者零代碼的平臺。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最終實現的目標就是低代碼、開源,把各個行業的技術機理模型、行業knowhow、成熟的工藝沉澱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未來將實現的就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低代碼平臺。但由於工業是一個巨大的、多樣的、涉及到底層生產力的行業,門類非常複雜,因此出現工業全領域的平臺不太可能,比較可能的還是出現垂直領域的平臺、低代碼平臺。

之前,對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應用的投資價值,我們也有過一些思考和討論。看最近幾年獲得融資的工業互聯網標的的發展狀況,我們認為做一些單點應用的、未來都比較難成長大,因為這類公司的團隊基因、以及公司所處的行業位置,不太有利於它未來發展成為低代碼平臺,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或者被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收購是有可能的,即作為一個工業互聯網低代碼平臺上的功能模塊、被客戶拖拽,但收入模式上可能類似蘋果APPstore的模式,被調用即可被收費,按購買客戶數和調用次數來收費,現在一些大的雲廠商平臺上已經有類似的模式在實踐了。

這類公司,提供的功能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有一定競爭力的,可能未來被客戶使用的頻次較高,在這個領域相對來說,會有更大的成長性。但一般單點服務類的業務,如果收入好、使用頻次很高,工業互聯網平臺方有一定可能自己來做,尤其是這種邊際成本遞減的技術產品。

那麼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就類似我們蘋果手機上的Applestore。如何去判斷這類平臺的成長價值呢?

我們可以形象的把它理解為商店,如果是零售業的商店,就是看它的盈利能力如何、或者未來的成長潛力如何。這裡面可能有關於選址(有大市場空間的垂直行業)、產品是不是物美價廉(規模化複製能力、規模效應)、是不是客戶需要的(IT+OT解決客戶問題)、是不能通過品牌影響力或者營銷吸引客戶(營銷能力、生態構建能力、行業客戶基礎)等因素。

選址其實就是看這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在哪個垂直工業領域,這個領域的客戶付費能力和意願如何,市場空間是不是足夠大。有可能在每個垂直工業領域都有這樣的「商店」,先選擇擁有巨大市場空間、建立自身品牌優勢、供應鏈渠道、成熟產品的商店(工業互聯網平臺)會更具備先發優勢和投資價值,因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畢竟不會像商店一樣,垂直行業需要那麼多。

如果把工業互聯網平臺類比為商店,那我們可能會去想,現在消費領域很火的各類品牌作為商店裡面陳列的商品,也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各類應用,是不是也具備投資價值?這裡我們也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工業垂直領域裡的商店數量是有限制的,不像是商店面向C端客戶,客戶的技術足夠龐大,工業互聯網平檯面向的還是B端客戶,客戶基數沒有那麼大、客戶的購買頻次和更換產品頻次沒那麼高,決策週期有很長、決策成本也很高,因此垂直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即商店數量有限,也就使得「商店」裏的商品銷售渠道的選擇其實是極其有限的,銷售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商店」裏的商品提供方即工業應用提供方,就不能像零售、快消領域的商店裡的商品和品牌,只要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就可以通過多個渠道賣個多個區域的很多消費者、獲取更多收入。不但是形成規模效應很難,這類產品的差異在短期內是不容易凸顯的,只有為客戶提供服務久了、積累多了,面向B端的工業互聯網產品纔可能沉澱出自己的獨特優勢。

因此,如果要投資這類工業互聯網垂直領域「商店」中的「商品」提供公司(工業應用),要挑積累久的、品牌好的、有先入為主優勢的,無論在品牌還是技術積累角度都是先入為主的,纔可能有投資價值,但是收入的想像力因為是面向B端客戶還是不如開「商店」的工業互聯網垂直平臺。

既然如此,那豈不是大家都想做工業互聯網垂直領域的「商店」即工業互聯網平臺,那為什麼其他的工業應用提供公司願意與平臺型公司合作呢,為什麼客戶願意選擇工業互聯網平臺呢?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在初期的優勢是什麼呢?

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平臺和我們之前分析過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類似,產業互聯網平臺要想做的起來,需要先證明自己優秀的業務能力,也就是要先有自己的客戶、有一定優勢的收入體量或行業影響力。之後,纔可能吸引其他相關主體一起來服務自己的客戶,纔有可能延展到用更輕的方式、賺整個產業鏈的錢,不光是用自己的產能供應客戶、賺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錢,還要用其他人的產能、自己躺著收錢,同時在產業鏈裏有影響力、有能力改造和優化,把優化提效產生的價值節約下來、據為己有。

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平臺也是類似,初期需要具備自己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或服務以及獨立的獲客能力,現有能力通過自己的產品讓客戶與自己建立起聯繫,且創始團隊需要具備搭平臺的戰略思路和落地能力,即產品化、搭平臺、拓客戶、鏈接與運營能力,纔有可能成為工業垂直領域的「app store」。

做垂直工業領域的Appstore,是不是大平臺更有機會呢?中小型的工業互聯網公司是否還有機會呢?我們認為,中小型工業互聯網公司還是有機會的,原因在前文其實已經提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平臺的行業積累好、品牌好,但是客戶網路不健全,落到設備層很難,與大量客戶建立鏈接、尤其是深入到客戶的業務層甚至是設備層很難,需要很多精力和時間;中小型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儘管缺少行業資源和品牌優勢,但是有些公司做業務和客戶服務起家,用時間換得了大量的客戶鏈接、也沉澱了自己的行業認知和成熟產品,再往垂直平臺層走也是優勢的,需要鞏固的就是產品化能力、平臺搭建的技術能力和運營能力、持續的客戶獲取能力、以及鏈接和運營的能力。

這類公司中具備投資價值的標的,可能並不是把自己所涉及的垂直領域裡的所有模塊都打磨好、做完整,做到自己一家就可以服務該行業的客戶,現在好像也沒有這樣的公司。而應該是與較多家客戶有鏈接和業務合作、在垂直行業裏有深刻認知、擁有自身拳頭產品的公司,且下一步有建生態的戰略覺悟和能力的公司。

工業互聯網行業有很多公司,有時候表面做的業務是類似的,但未來能做成低代碼/零代碼工業互聯網平臺型公司的團隊,已經做好了未來鏈接更多主體的準備,類似產業互聯網賽道的相對成功的公司,大家都在做客戶、都在做交付,但跑在前面的公司在做業務的過程中梳理了產業鏈痛點、搭平臺、優化節點、顛覆產業鏈結構……

PS:原創內容,請勿轉載!

對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感興趣的朋友,也請關注我的專欄「工業互聯網研習社」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

www.zhihu.com圖標

發現上面的回答各個PR號都來了,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行業基礎知識的機會,很全面,學習了!

關注工業互聯網也有一段時間了,主要做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垂直SaaS的早中期投資,在一家中小型的VC投資機構。

大號們對行業全面深入的研究我覺著已經很充實了。

下面個人談一些小微觀的見解,多來自於歸納總結,還沒升華到演繹,在努力中。

畢竟不是行業內的專家,說的淺顯和片面的地方,各位大佬多指點!

工業互聯網有競爭優勢的公司畫像:

  1. OT&>IT

(1)工業比互聯網更複雜,在會碼代碼的基礎上,還要懂工業和產業,工業互聯網賽道的玩家懂工業,和消費品賽道的玩家懂品牌和消費者心理一樣重要;

(2)如果想要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更要積累跨多個領域和技術範疇的產業認知、實踐經驗和工程能力;

(3)找到一個OT背景深厚的公司比找到一個IT能力強的公司更難、更值得投資。

2. 核心團隊成員、至少是創始人本人的年齡80年代左右比較合適,74-84年

(1)行業積累深;

(2)面對客戶、政府等合作機構能壓的住場;

(3)該年代離消費互聯網時代又不是很遠,對互聯網有認知,最好有很深入瞭解和從業經驗。

3. 團隊背景

(1)團隊背景優秀、學術背景好、有頭部客戶案例、或有實際收入證明的團隊一級市場認可度高;

(2)個人認為,團隊技術實力要有保證、名校畢業更好,但名校畢業多產業經驗不足;

(3)可為國內著名理工科高校畢業、除了有技術能力外、還有校友和客戶資源,並且有行業內相關聯盟或協會及政府組織的專家title,以保證公司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客戶對話通道暢通。

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特點:

  1. 發展階段和主要推動力

整個產業還處於發展早期,政府和政策起到推動作用更大。

2. 商業化落地情況

工業互聯網行業的企業實現順利商業化落地的企業不多,收入在今年之前還未見較大起色,但今年是轉折點,部分公司在今年年底或明年有望迎來收入拐點,有國家新基建號召的影響、也有企業降本增效需求略有顯現的影響;

尤其是服務國家電網等能源行業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收入近兩年有起量機會,但此賽道獲客週期長、訂單仍有不確定性。

3. 投融資方面

(1)頭部的、資金充裕的基金,已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多個垂直方向開始佈局;

(2)獲投的項目多為早中期,投資金額在百萬到千萬級別不等,估值多在6000萬-3億人民幣之間;

(3)主要獲投標的,除了大型企業支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其他細分領域和垂直賽道,暫未有特別突出的頭部企業,也未有哪些企業在收入上有明顯優勢,大家在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上都在探索期;

(4)獲投的早中期項目中,除了團隊背景極佳或產業背景極佳的團隊外,多為接觸資方比較早的團隊、對融資比較重視、市場化和互聯網化比較強的團隊。某些已經獲得融資的早中期工業互聯網項目,不少投資機構和FA機構都和他們交流過,說明接觸範圍廣泛,有成體系的融資規劃

(5)工業領域很多創始人比較傳統,不懂也不會融資,業務做得好、但投資機構也不一定了解、也不一定溝通的來、不一定會願意投資這種接地氣的團隊。但事實上,或許真正把工業互聯網業務做明白、併產生持續價值、獲得傳統的工業客戶認可、有自我造血能力、活得長久而不是靠融資過活的團隊,更有可能在這些接地氣的團隊中間。

投資思考關注點:

這個階段可以更多用投早期的思路去評估項目:

  1. 看團隊和創始人在戰略選擇上的能力、和對產業發展及技術迭代趨勢的思考深度和預判能力
  2. 既要看公司OT和IT結合的能力、客戶觸達及服務能力,還要看公司在覈心產品和服務上的工程化及產品化能力,為之後廣覆蓋快交付打下基礎;
  3. 在行業發展窗口期還未正式到來前、公司既能夠持續獲取收入、又能夠確保公司朝戰略方向前移的能力,不能做成生意、但也不能不做生意

工業互聯網行業可投資標的階段性思考:

  1. 製造業、ICT企業、頭部軟體企業、互聯網公司扶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特點:

(1)估值高,搶手;

(2)依靠母公司資源和產業實操積累及影響力,能做出頭部客戶服務案例;

(3)在數據、產業經驗、資金、IT、人才等方面分別有各自某方面或幾方面的突出優勢。

2. 在縱深行業有產業和客戶服務經驗積累的公司

在服務過程中要有沉澱,沉澱可以是:

(1)標杆客戶案例和服務經驗,對某類頭部客戶所在行業的車間、工廠、設備、系統、管理方式、生產流程非常熟悉

未來此類公司有希望獨立成長為垂直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

此類公司前期可能收入一般,多為定製化項目收入、且交付週期長;

但一旦前期客戶和服務經驗儲備好、並且能順利產品化,那在垂直領域的優勢壁壘即有望建立起來;

產品體系基本搭建完成時、即早中期可投資;

後續可通過被工業互聯網行業入局的巨頭玩家併購退出,也有望通過公司獨立成長為垂直領域工業互聯網頭部玩家上市退出,但週期不短。

(2)通過長時間服務較多客戶或深度服務某行業頭部客戶,積累的某類垂直產業所需設備或某幾類設備的工業機理模型、設備運維數據或生產相關數據

未來此類公司在縱深領域可提供具備產品優勢的工業APP,以獲得和頭部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或併購的機會,但獨立成長為平臺的可能性不大。

此類公司前期收入一般,業務比較苦,按照設備點數或產線數收費、收入不高、前期與客戶磨合週期長,一旦成功,未來2-3年有機會獲得持續訂單,但樂觀預測金額也是千萬級別。

此類公司極早期低價格投資可考慮、後續可通過併購退出。

(3)多年積累了眾多客戶的服務經驗及合作關係,公司過往以某類工廠有相對硬需求的產品切入,可能是傳統類型產品,如MES、自動化設備和生產線、機器人、設備運維服務、安全監控設備、通訊主機、邊緣計算設備等。

此類公司也分為兩種類型:

1)一種是與較多客戶搭建了較淺、但廣泛的關係,公司有作為渠道商或集成商的價值,未來向工業客戶持續提供自己的或合作夥伴的產品或服務。

此類公司現金流尚可,但成長性一般、對工業互聯網和製造業產業發展積極影響較弱,除非自身具備某些核心產品的研發及迭代能力;

2)另一種是通過公司的某類核心產品,找準了行業的關鍵卡位,使得公司在短期內不易被替代、並且在此卡位上可以延展為客戶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比如工廠內的物聯主機、邊緣計算設備、MES系統等。

以上為工業互聯網領域投資小白階段性思考,歡迎行業內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共同交流探討!

PS:原創內容,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2020年11月15日

繼續更一版,近期的工業互聯網觀察與思考~最近研究了工業革命史,有一些階段性的思考和大家共同分享、探討。

本階段研究和思考的起源:

之前的一段時間對一級市場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以及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一些研究,從微觀和中觀的維度發現工業互聯網行業現階段在國內的發展綜合有幾個特點:

  1. 趨勢和政府:政府為主要推動力,工業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與盈利,或多或少依賴政府的政策和推動力,還處在政府或官方組織出白皮書、出政策,企業和資本去研究去參考白皮書推進落地、業務起步的過程中。
  2. 企業和資本:處在行業中的企業和資本並未探索出清晰的路徑,還在人云亦云、互相比對的階段,資本也經歷了傾向投資姓「互」企業、到偏好投資姓「工」企業的歷程,逐步認識到了工業和製造業根基深厚、不易動搖、需厚積薄發、不能速成的特性,現階段,姓「互」企業因缺少根基增長乏力、姓「工」企業受限於市場成熟度和資金支持而舉步維艱。

3. 市場和客戶:工業互聯網在傳統製造業的滲透還處於初級階段,除了一些能源行業、汽車行業等相對來說自動化程度相對高些或資金實力強一些的行業外,傳統的普通製造業對於工業互聯網改造的動機和付費意願及能力還不夠強,還處於產業鏈變革以及訂單驅動的階段。

4. 行業和階段:工業互聯網行業需要應用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還不處在等待技術大升級或變革的階段,更多的還是在技術於行業的應用和產品化、並轉化為實體企業的實際效益的摸索過程中。

通過分析之前獲取的信息和資料的,我覺察到可能單純通過行業現狀的研究並不能很好的獲取認知工業互聯網行業的有效信息,有可能拉長時間軸對歷史的研究以及參考國外有過類似歷程的國家的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會找到一些線索,我就對工業互聯網的供需鏈條以及工業的發展歷史做了些研究,得出了下列思考,個人覺得獲得了一些之前未曾得到的信息和答案。

本階段的研究思考:

這張圖是我研究了工業革命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促進因素,嘗試瞭解我國現階段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需要的底層推動因素以及現在處於的階段,清晰的認知現在所處的階段,才能知道現在是不是投資的好時機以及何時可以收穫、還有就是收穫欠缺的因素是什麼,是否是我們可以等待或者助力的。

通過研究成功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美國、日本工業革命的起源原因,我發現工業革命的開始和發展需要三個核心的促進因素:最根本的是市場需求、然後是勞動分工或技術提升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當然還有一些專家強調的政府對穩定的市場環境和啟動資本提供的支持

如下圖,原始工業革命使得農村勞動人民提高了收入,提升了購買力,繼而構建了國內的市場,同時通過勞動分工和生產工具的迭代,提升了生產效率(生產工具的產生即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可消費的產品,供給了國內的市場需求。

生產效率的提升使得可消費產品增加,那麼就需要更大的市場,國內市場不足以消耗掉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大量產品,那麼就需要進行國際市場的擴展,大量的商業利益也促進了商人對整個循環的助力,投入在生產技術和工具上,使得生產工具的到了批量的生產,生產能力指數級上升(生產工具的批量化生產即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繼而需要更大的國際國內市場。

在這之後,需求端的消費需求發生了一些改變,通過生產工具及生產工具的批量生產帶來的產品的量已經可以滿足需求端的需求,但需求端不再只需要量的供給,還需要物美價廉的產品即個性化、高品質、價格合理,推倒到供給端就出現了產能剩餘、需要精益生產的現象,而不是需求量的提升,那供給端需要思考的就不是批量化生產工具和機械,而是思考如何精益生產,即我們在做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行研時經常提到的柔性生產、小單快返、反向定製等等,而這背後對於工業企業的終極需求即是提高利潤,回歸到財務簡單來說就是怎樣減少支出、提高收入、以提高自己的利潤,即是從多接單、少支出兩個維度去拆分,拆解開來和我們工業互聯網裡面研究的降本增效、設備運維、資產管理等各維度都是契合的,也就是第二張圖片所展示的內容。

政府從原始工業革命一直到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現階段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主要提供的依舊是維持穩定的大環境、直接間接的創造市場。市場又分為:1. 擴大新市場,也就是例如最近耳熟能詳的一帶一路、穩定外交(國際市場),刺激內需、扶貧、新基建、科創板(國內市場);2.服務好存量市場,存量市場就如上說的,現階段的市場需求特點需要的是供給端的精益生產,即與上面推導出的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進程相契合。

工業革命是一個隨著人類需求端和供給端不斷調整進程中的產物,是階段性的、且是延續性的。這一次供給端的現狀會成為下一次需求端再刺激供給端調整的起點,不是跳躍性或者突發性的。我們現階段正處在供給端基於需求端變化調整的開端,但這次與之前有較大不同,需求端不再是量的、線性的需求,而是需要「物美價廉」的供給,在現階段的消費種類、產品品類、跨越空間範圍的背景下,供給端的改變需要工業生產端的升級是必須的、但單純工業生產端的升級是不夠有效的,還需要整個產業鏈的變革,即第二張圖所展示的。

如第二張圖所示,對於需求側變化的應對,現階段的狀態是:

  1. 政策端是正向的(政府政策拆解出的維度,如政治環境、資本投入、社會協作等,源自於歷史上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
  2. 市場端分為國際國內兩塊,國內市場疫情後也是在恢復過程中,國家對消費的直接補貼、通過扶貧和新基建對內需增加的助力,還有消費互聯網發展孕育的電商平臺挖掘了下沉市場的購買潛力,這些都有利於國內市場繁榮;國際市場,政府也通過一帶一路、積極外交政策等方式進行國際市場拓展。
  3. 產業鏈端,產業鏈分為實體、虛體。

(1)實體的物流現在是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的,從區域、產品形態(生鮮、藥品等)、行業(家居、生鮮、藥品、危險品等)等各個維度。

(2)虛擬的即是商流、資金流、信息流:

商流和信息流的打通可受益於B2B平臺的搭建、去中間化的浪潮;

資金流的打通,受益於線上支付、普惠金融等;

所以整個產業鏈的升級也是處於積極推進的狀態,但是還在摸索的過程中,不過已經受到了企業、政府、資本的關注。

再往圈的內層,即是供給端的根本即工業製造業了。

該階段的升級還處於起步階段,涉及工廠、設備、工藝、技術等多個維度,也就是我們在做研究的工業互聯網板塊。

層層推導下來,製造業是根本,只是它在圓球的內核,結合第一張圖推導的進度和歷程,工業端變革是一定的、只是會有一個時間週期,需要伴隨著產業鏈鏈路的打通、政府對市場的刺激和啟動資本的投入,繼而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本。

中國已經在四十多年時間走完了英美日一兩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上面提到的這幾個方面其實也都已開始了,參照過往的中國工業革命進程,工業互聯網的全面革新也已經在路上了.....

PS:原創內容,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2020年11月18日 再來追更一篇

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

今天再來更一篇行業研究思考,這段思考其實在去年就已經發生了,今年通過一些觀察和研究希望能有所提升~

因為本人對傳統行業升級比較感興趣,很期待看到傳統行業在新技術的落地過程中發生的種種改變,同時,自己負責投後的項目大多也都在這個大範疇內,有很多在產業互聯網行業的垂直領域中也小有名氣,因為比較敏感就不提公司名字了,涉及零售領域、紡織服裝領域、醫藥零售領域等等。所以,也有幸從企業內部獲得了很多信息、觀察到了很多東西,業務上的、團隊上的、財務上的、行業變動上的......

產業互聯網的變革越來越深入骨髓,逐步撼動了一些頭部企業的優勢地位,讓傳統行業的龍頭體驗到了不舒適感與危機感......

看到在某垂直領域做信息化升級的龍頭企業,從去年到今年CEO心態和反饋上發生的改變,再一次更加近距離的用觀察到的事實、確認了這一判斷。

補充一下,我個人研究的產業互聯網所定義的範疇,主要是指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甚至就是簡單的信息化、數字化軟體和工具給傳統行業帶來的變化,包含了生產工具、管理工具、獲客工具、交付工具的提升,也包含了傳統行業在變革中、企業和企業家體感的那種不適、焦慮、求變與掙扎......

從小,被別人問起,長大了要做什麼?很多人就會回答,我想要當個科學家!

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給了我一個當科學家的機會,經過反覆的感知和斟酌,我逐漸發現:

風險投資人其實是研究科學家的科學家......

我喜歡且樂於研究傳統行業中主體人物以及變革者所發生的事情,事情的本身、事情的緣由、事情的現狀、事情的未來發展可能性。

好了,感性的東西說到這裡,下面我來分享我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研究思考。


這張圖是去年在基金內部推項目過程中繪製的~其實也老生常談了,去年也有不少投資大佬提出這樣的思路,我也班門弄斧稍微講講自己的理解吧。

去年的推演和思考:

現在產業互聯網比較常見的模式,

其一,用信息化軟體、工具直接切入。

找到客戶業務流中或者產業鏈中的痛點,切的準,一定時間之後客戶就會付費並續費,對產品產生粘性,但是僅僅靠工具獲取的收入和粘性肯定是不夠的,就需要在工具的基礎上往業務去切入,可能有些行業可以幫行業內的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賬期長、現金流不充裕等問題,有些行業可能是幫客戶提供供應鏈端的服務、通過集採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成本更低廉、質量更好的上游供給,以加強公司與客戶的關聯度。

其二,從交易切入,提供交易平臺。

幫助客戶解決信息不對稱及高效獲取客戶的問題,從而使得客戶、與客戶的客戶交易產生。

這個過程中,平臺本質提供的價值就是降本增效:

對微觀企業,即提高獲客的效率並降低成本;

對整個產業鏈,即簡化產業鏈環節減少層層不必要的資金和時間成本。

如果該平臺具備客戶資源、信息觸達通道的優勢,或者切實找到產業鏈痛點並提升了效率,那麼就會產生上下游主體持續增加的正向循環。

這時候就進入到了平臺的下一個階段,隨著平臺上的主體增多,為了提昇平臺的管理效率、讓交易鏈條更透明以保證自己的收益、做到更大的交易量匹配,平臺就需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去實現以上幾點。

到了這塊,就產生了兩個因行業而異的分支:

  1. 即如果處在離製造業比較遠的行業,構建了以上平臺和工具體系後,平臺上的信息相對來說透明,可以嘗試引入供應鏈金融或者去做供應鏈相關業務,即與上文的第一種方式殊途同歸,畢竟業務流中的錢纔是大錢,工具或者抽成只能賺到很小一部分;
  2. 如果處在離製造業比較近的行業,構建了平臺和工具體系後,還要做的一步就是了解生產端的實際情況以及想辦法提升生產端的效率,去讓平臺的整體交易做到更大,同時穿插著供應鏈切入的摸索以及供應鏈金融收入的探索。

其實這個部分和我上一篇工業互聯網的思考是相呼應的,我也一直認為產業互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不可分割,基本大多數的產業互聯網推演到上游都要涉及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和落地是一個階段某個垂直行業產業互聯網變革的必經環節~


今年貌似被證偽的推演路徑反思:

自己接觸過的企業,在這兩種情況下的都有~

而從去年發展到現在,以上的理想模式推演似乎都不重要了,無論是從saas工具切入、還是從交易切入,這兩種模式往後續的延展,都不是那麼的順利。

看現實的收入,saas工具切入的公司無論從行業地位還是從資金儲備都更弱勢了一些,賣工具畢竟是個乙方、前期賣工具賣也賣不到多少錢,全球x咖啡巨頭有幾百個saas工具提供商,大點的訂單一年也就能給個200-300萬的saas工具費用,還不是真saas、還不是每年付年費,都是一鎚子買賣,後續增量只能靠新增模塊。

從賣saas工具或者信息化軟體起家,就算市佔率很高了、就算都是乙方,但好像依舊很難從賣工具的乙方、翻成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和上游貨源的乙方,畢竟這利潤差的不是一點不點,翻成了、是指數級的提升,翻不成、也就是個幾億的生意了,國外環境下的saas企業除外。

總之,大巨頭不捨得給錢、中小企業付費能力和意願都不夠強,收入來源模式的拓展和更迭路漫漫,確實很難......

相對來說,從交易平臺切入的公司,一類沒產生粘性、沒提供實際價值的,說白了就是沒能給自己的客戶找到客戶的公司,早早就退出了戰場;

另一類活得還可以,但也只能通過自營或者聯營或者交易撮合的方式轉點差價,在體量大的行業,交易額雖然大但毛利普遍都不高,再往上翻、謀求更大的收益,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涉及製造端的企業,一方面受限於工業互聯網的落地、生產透明化不能實現;另一方面面對上遊說「沒訂單別想拿我生產數據」的窘境。

最終,平臺交易量到一定體量,受制於客戶訂單增長乏力、生產端技術水平得不到提升,交易額和平臺匹配效率陷入到一個瓶頸的怪圈兒。


今天的思考相對來說略有悲觀,處處流露出的都是難難難......

但是企業還是要發展、作為企業家一定是要想法設法突出重圍的。

我也堅定的相信會有企業終將破圈,每次和這類創業者交流,聽他們講現在的戰局和隊形,腦中都浮現著他們拿著矛和盾在圈圈內,左右突圍的樣子......

很慶幸能夠同時作為這場戰爭的觀戰者和參與者,按照上一篇工業革命歷史沿革的分析,我依然相信工業互聯網以及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和落地、正在進行的路上......

我們終會到達那裡,只是不知道是誰、只是不知道有幾個人......


2020年12月9日 再更!

就是喜歡這個回答帖,一有新想法就來更一下~

這次來分享的主題是近期的兩點思考:產業互聯網領域裡面的「切片模式」和「洗數據模式」

歡迎大家多提意見、多反饋。真理越辯越明嘛!

這一帖會涉及幾個產業互聯網公司時長要思考、或者經常被投資人問到的問題。說不上回答,因為所有問題的答案在當今社會都越發的複雜,就是聊聊自己的想法。

產業互聯網的公司總會面臨著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從技術工具切入還是從交易切入的問題。

很好的問題、也很痛。

那麼從各種角度突圍進來的公司都有。

有從做交易起家的公司、也有從做saas工具做技術賦能起家的公司,這個在上一期更新的內容中也有講到。

最近又連續見了好幾家不同行業領域的產業互聯網公司,想看看快半年過去了,產業互聯網在各個不同行業裏深入的怎麼樣了,來考察下「民情」。哈哈,開玩笑。

主要是總結下最近的兩點思考:

第一點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模式外,又細分總結出了另外一類產業互聯網公司的模式「切片模式」,即賺交易的錢,沒有或者客觀條件使得不能直接改造生產端,但是在鏈條中用了輕量化的技術產品和工具,通過集中在生產端環節的分層、去做產業互聯網以提升效率的方式。有點繞,下面詳細說說。

第二點是,流量和用戶聚合及再分配的玩法,比較火的社區團購也是類似的,即「洗數據模式」。


我們先說第一點:產業互聯網領域裡面的「切片模式」

之前見過很多領域,家居、生鮮、紡織、成衣、餐飲、物流......現在新技術賦能傳統行業的進程已經快速的滲透到越來越多的行業裏了。企業的定製品供應、人才招聘供給、定製化傢具生產等等。

我們說的產業互聯網公司都會鏈接供應鏈的兩端或者多端,那麼在上下游主體的鏈接當中,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先有供應方還是先有需求方,在兩端資源都沒有特別明顯優勢的時候怎麼辦?嗯,我覺得多數公司還是有一端是有原始積累的,要不想要起步太難了。

其實比較需要思考的就是,這兩端上來之後,是不是可以持續的形成正向的循環,讓兩頭的主體數量或者交易量自然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就類似很多大佬聊到的飛輪效應。

那麼,就上次更新討論的問題,我們總結了兩類常見模式:

第一類,做B2B交易起家,有客戶,能賺錢,後期延伸到工廠端改造、以提升效率,繼續做大交易量;

第二類,做技術起家,做工廠端或者客戶業務場景的技術改造和升級,賺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錢,未來再延伸到交易,相對來說慢一些、難一些、不那麼富足些的路徑。

其實我近期的思考是,這兩種方式都是很慢的,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見雛形,纔可能出現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兩端都起量、又有雞又有蛋、還公雞母雞都有可以持續正向循環的狀態。而且還要看具體的行業情況。

但相對來說,第一類公司有客戶源和訂單,最差的情況、不做供應鏈或者交易鏈條的改革,就做傳統貿易,他大概率還是有收入的,活得相對舒服些,還可以攢一些錢、有一些精力去做生產端改造的研發儲備,同時積累技術、積累改造對象和生產提供對象,以為未來做產業互聯網、做生產端改造做準備唄;

而第二類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如果沒有很好的融資能力、或者剛性需求產品和服務交付的能力、沒有收入,那公司可能挺不到產業鏈整體升級的時間節點就掛了。

所以要投資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的這一類的企業標的,要找到好的團隊、有好的融資能力、或者技術能提供給有成熟客戶需求的市場,如能源企業客戶這樣的能為技術付費、且自己不缺客戶、只愁應對政策和節能要求、效率提升等問題的企業羣體。這塊其實在上面的思考中也有提到過。我個人傾向於第一類公司,但是這類公司是不少,但真正有實力翻上去的團隊挺少的,這塊後面會詳細說。

其實還有個折中的道路,也就是上面說到的,新總結的第三類企業。尤其是對從供應鏈、B2B切入的公司,產業互聯網企業可以選擇的路,當然也要看產業鏈生產端的運作模式。

做B2B起家的公司,做到一定體量的時候,需要用新技術或者信息化軟體來提升整體的接單或者生產以及流轉的效率,而在現在的產業鏈數字化的程度下、或者是某些無法批量生產通過技術解決的行業裏,如成衣製造少不了手工製作或者非標製作的行業裏,產生的一個中間形態。

這個點的思考其實在比較久之前就發生了,昨天見一個企業的時候又內心歸納總結了一遍、印證了一遍。

現在很多的公司在通過集中訂單的方式,把同樣品類或者SKU的產品集約化,做成規模化生產、以提高生產的效率。

那面對那些確實不能標準化、或者一定有不能靠機器解決、非標品的生產環節的行業怎麼辦呢?下面可能是一個現階段,折中的解決方案:

即出現了產業互聯網裡的「切片模式」:

就是把產業鏈按照環節進行拆分,能標準化或者批量化處理的環節、利用生產端的技術改造進行批量化生產、提高效率;確實在現階段還不能批量化、標準化的環節,分析該環節的特徵,盡量選擇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比如一定要手工完成的環節,就放給人工成本便宜、有生產力的地區工廠來完成。

這樣雖然整個產業鏈不能馬上完成數字化,但可以通過「切片」的方式來提高效率,然後各個環節可以跨區域、跨環節、跨公司的通過技術可以實現的信息系統來完成高效協同。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成衣,成衣的產能問題一直是業界比較頭疼的問題,隨著人工成本越來越貴、小單快返等內外部環境變化,衣服的批量化生產是一個大家經常關注的問題。

成衣裡面的有一些環節是可以用機器來做的、而且也可以批量的完成,但有一些工作就一定要手工完成。那麼可以批量化生產的步驟就可以通過自營的工廠或者聯營的、合作的工廠來批量化生產,一定需要手工縫製的環節就可以找到人工相對便宜、勞動力富餘的區域來完成。然後每個環節、每個主體之間通過盡量全面的信息化方式來串聯和管理,通過這種產業鏈生產加工環節的拆解來提升效率。畢竟機器還不能代替成衣的手工縫製環節,那麼這種產業鏈切片的產業互聯網運作模式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上面這種形式在某些行業,在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產業鏈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是一個折中的、或者現階段比較適宜的模式:

按照鏈條中各環節的特點去分層,通過B2B的平臺、或者產業互聯網的平臺去集中零散的、或者小單快返的訂單,把可以集約的品類或者環節集約化批量生產、提高效率;把不能批量生產一定要定製化或者人工參與的環節也進行集約,集約的方式是用技術打通信息鏈條,讓多個環節信息透明並通過找到優勢勞動力供給的區域分散完成這個環節的工作,這樣的分層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整個產業鏈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上面就是我對「切片模式」的初步思考,還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我覺得,後續再更新。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個思考點:洗數據模式。

這個名字其實我還沒有完全想好,我來說下我發現的現象和這種模式背後指的是什麼。

有些產業互聯網平臺類型的公司,通過給客戶提供某種工具或者運營和獲客服務,把各個主體的數據拿出來,放到一個公共的池子裏,再把這些數據做一次再分配。

很好理解的例子,就是現在比較火的社區團購。團購平臺把社區門口小店或者社區的kol手裡的人脈資源或者客情資源,通過物美價廉的產品給吸引到平臺上來,讓這些小店和kol團長賺點錢,這波數據可以成就當次的銷售,如果當次沒有銷售也沒有關係,可以通過平臺的智能匹配或者運營,再次匹配給其他的銷售主體,這樣平臺就有了一道渠道的抽傭。也或者未來平臺就自營交易了,直接賺一波商品銷售的錢。

貝殼也有些類似,市場上房源分散,公司自己去弄難度太大,各個地方羣雄割據。貝殼說,我做鏈家時候我有C,我把C貢獻出來,讓你的房源有客戶可銷,但你得把你的房源放到網站上來,我再給你些小工具或者福利,你開始用平臺了,你的客戶或者你的受眾客戶也來了,貝殼就擁有了房源和C。

這也算是產業互聯網的一種模式,通過賦能傳統線下商戶、或者幫他們實現O2O的過程中,把C洗到平臺上來,另做他用。當然這挺難的、畢竟商戶都不傻,除非在某種環境下,平臺確實可以給商戶帶來他如今非常需求的資源。

同樣的模式其實在不同行業裏已經發生,一些做業務的、做運營的、做技術服務的也想這麼做,畢竟這麼做交易量分分鐘就大了,是拓展規模的好路徑。這個路子,比我給你賦能供應鏈、賺供應鏈或者業務的錢更野一些,因為我做的不再只是我原來的客戶,我做了更大的客戶羣體、甚至整個市場的客戶羣體。這類要麼就做不起來,要麼就做成最大的那個龐然大物。

比如在餐飲領域,x公司說我給你獲客、給你工具、幫你運營客戶,客戶買單你可以用我的二維碼,客戶就到了平臺上,平臺在公域平臺上運營客戶,然後再把這些用戶導流給合適的商家,平臺就可以賺一筆分傭。

比如在招聘領域,x公司對hunter說我給你提供崗位、給你工具、幫你快速匹配和管理簡歷,但你只有上傳了簡歷才能匹配崗位,candidates的信息就上到了平臺上,簡歷多了、企業也就願意來了,這時平臺再做一波人才分配,導流給合適的企業甚至是有合適崗位的其他hunter,平臺可以賺一筆分傭。

這樣的模式,除了啟動時候平臺需要貢獻自己的一些客戶資源來吸引服務和產品提供方外,只要平臺運轉起來,後續就是空手套白狼了。當然這也是一個本事,這事兒真的挺難的,不但對行業資源和認知的協調、對技術和系統也有很高的要求,也確實幫助解決了部分行業內資源錯配的問題,對行業和社會來說有意義,對各個經濟實體來說呢,我還說不好~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樣的平臺價值幾何?幫助平臺的使用者提供了什麼樣的價值?這是它是否可以長久存在的核心問題。

每個產業互聯網公司我們都需要去思考這個點,無論哪種模式,如果沒有價值,那它的業務就是不成立的,或者就是遲早會失衡的。


最後,再分享下我對產業互聯網領域的項目的一些偏好和思考,以下幾種類型的企業是我認為相對來說更有投資價值的企業:

  1. 首先,你要賺錢。可以略虧或者打平,但是要有還可以的現金流,至少支撐現在業務的團隊人員的運營(營銷、房租資金、研發資金不足啥的可以用投資人的錢來補),這是企業作為一個商業化主體運營的根本,也是創始人作為企業家的根本能力。雖然新科技的浪潮,給企業帶來了新的估值邏輯,但是在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這個慢賽道里,「做生意」的能力還是要有的;
  2. 其次,創始人對行業的認知要好、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要高、學習能力要好,心態要開放,做人要坦誠,要有領導力、團隊凝聚力和人格魅力,其實不單是創始人,核心的人員也要具備這樣的能力;
  3. 再次,要有夢想、不是假大空的,是對未來更大的市場空間、或者行業發展走向有期待,而且知道要怎樣做,哪怕未來有改變、再去調整也是可以的;
  4. 要堅持,對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已經思考很久、堅持很久、或者摸爬滾打很久了;
  5. 一般滿足以上這些條件的創始人或者團隊,都會有幾個特點:

首先,可能他們會是做偏傳統業務出身的人,要麼不能那麼順利有業務和收入,那麼他們就一定會面臨要革新、升級的問題,能不能翻上去,主要可能取決於幾個因素:

(1)資金的儲備(原有業務的現金流狀況是不是足夠好、這個是他在產業互聯網階段下,翻上去、打硬仗的一個重要優勢條件也是必要條件);

(2)創始人團隊和本人的開放意識、學習能力;

(3)新人才的引進速度和新業務的推進速度及模式(是不是有儲備人才、或者有渠道接觸到儲備人才、是不是對新業務板塊有清晰的認知和推進計劃、執行速度和進度如何);

(4)執行力和決心,以及對新業務和方向投入的精力,這主要取決於創始人有多堅定、有多相信這條路是對的。

其次,滿足上面這些條件的項目,有些創始人面對投資人的表達會一般,融資能力欠缺些,但是業務能力和行業理解是非常可以的。如果要投產業互聯網,到頭來,最根本的應該還是做業務的能力,融資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但理智來講應該是輔助的能力,如果業務做的真的足夠好、後續數據可以說話了,也就好弄了。現在的投資圈的人太高大上了,聽創始人表達不清楚、說不明白的就很不願意看。當然這樣的公司也會有風險,創始人是容易冥頑不靈的,嗯,是的,那他可能就是一個好的行業專家,但不是一個好的企業家。

以上都為薄見,持續更正提升中。請大家多多指教~


2021年1月25日 距離上次更新又一個半月了,醞釀了一篇長篇大作,來和大家分享。

因為本人非程序員、也不是工程師,科班傳媒出身,有不準確的地方,請各位技術大佬多指正!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未來形態與現存機遇

觀點:

1. 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本質即是工業領域的低代碼/零代碼平臺;

2. 與大量客戶有廣泛鏈接和深入業務合作的中小型工業互聯網企業仍有勝出機會

一. 工業互聯網幫助減少熵、助力提高效率、降低各種不確定性

探討這幾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工業互聯網為什麼存在、為什麼被關注說起。

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力思考現象背後的本質、挖掘背後深層次的原因,甚至是PEST分析框架再背後的原因。

工業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簡單來講,就是訂單-生產-交付。

但這個說起來簡單的業務流中,涉及到內部外部很多的主體,而這些主體無一例外都是追求確定性的、或者是尋求盡量降低不確定性的。因為,人類向來喜歡確定性的東西,討厭不確定性的東西。

各個環節的主體作為商業化的企業,都渴望尋求盈利的確定性、尋求企業存貨流轉週期和流轉速度的確定性。產業鏈的各個主體、包括國家和政府,都渴望尋求產業健康發展的確定性,以更易於出臺政策、方針、調控產業和經濟發展,避免系統性風險。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和落地是可以幫助人們追尋相對「確定性」的。

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可以減少產業鏈和工業生產中「熵」的存在;

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落地也有利於提高產業鏈和工業生產中的透明度和流轉效率。

二. 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本質上都是降低不確定性的物美價廉的「工具」

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好、平臺上的應用APP也罷,他們都是實現上面各個主體降低「不確定性「目標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需要好用且高效,最好是使用門檻不高、不用投入太高人力成本、操作起來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的。我們經常在工業互聯網研究中提及的相關服務,涉及產業層、企業層、工廠層、設備層,涵蓋供應鏈、物流信息化、流程管理、生產排產、設備運維等的工業互聯網應用都是工具,他們都需要具備上面提到的特點纔可稱為好用的工具。

如果想讓工具好用,那麼這個工具一定是可以滿足客戶需求的,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想讓工具好用又便宜,那這個工具一定是價格實惠的,這就需要用產品化的形態,規模化的銷售方式,攤薄工具的開發成本,從而降低客戶的購買價格。

那麼這樣的「工具」,即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上面的應用,從哪裡來呢?

根據現在的行業發展情況,我們發現主要是兩種方式:

一種是行業龍頭、有垂直行業積累的工業製造型企業,靠自己過往的經驗和能力積累了垂直行業的產品化模塊,向整個行業去賦能,比如航天雲網、樹根互聯、海爾卡奧斯。這類工業互聯網平臺在起步時有品牌優勢和行業資源優勢,但缺少廣泛的客戶積累和鏈接、以及更複雜更多樣的設備滲透度。

另一種是傳統工業領域的集成商、服務商,為工業企業提供定製化開發的服務,積累了垂直行業的技術儲備和產品,在積累的模塊化產品較為齊全的時候,也可以自己作為垂直行業的平臺向外輸出。這類公司在品牌和知名度上較比前者有劣勢,但因為已經服務了大量的客戶,有比較好的客戶網路以及工廠設備和業務滲入深度,在未來做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也有一定先入為主和業務滲透的優勢,在做「工具」上也有自己的基礎。

工具是有了,那如何才能做價格實惠、效果好,以覆蓋更大範圍的工業企業的「工具」(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應用)呢?

我們看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模式以及講述的邏輯,基本都是把老師傅的技術和經驗、以及大量數據沉澱出的規律沉澱在技術平臺上、留存下來,放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便於行業內的客戶靈活的調用、復用有效的經驗,這樣就可以提高工業生產中的效率、也避免了單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複投入和開發。除此之外,就是實現生產流程或者產業鏈流程的透明化、可視化,便於管控和計劃生產等。

上面提到的把經驗和工藝、規則模塊化、產品化的邏輯,其實和低代碼平臺有類似、和開源也有相似的本質特點。

低代碼平臺或者零代碼平臺,為了方便了解,我們可以以消費賽道非常火爆的方便食品來做比喻。

我們在做年夜飯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我們購買的方便食品或者調料包,我們不需要知道它裡面的構成是什麼,只需要根據年夜飯的需要,按照食用和烹飪說明,來把方便食品簡單烹飪、或者簡單將料包與食材一起處理就可以喫到美味的食物了。

軟體領域的低代碼平臺也是類似的原理,操作人員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托拉拽一些封裝好的代碼就可以比較快速的完成工作。低代碼可以提升懂一些編程的人員的工作效率,零代碼平臺可以輔助基本不懂編程的業務人員,快速搭建起自己需要的界面和操作平臺。同樣,這樣的邏輯用在工業領域,就可以讓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應用變得便捷好用、對操作人員的要求也比較低。

這樣避免重複開發,產品化、模塊化調用、共享的方式,和現在比較火爆的開源也有相似之處。開源也是一種高效率的協作方式,可以減少重複的開發工作,提升編程人員的工作效率。

從這個角度來看,工業互聯網平臺本質也是一種低代碼平臺,通過服務垂直行業的大企業、沉澱產品模塊,未來可以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服務中國廣大的長尾市場中小型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進程中,兩個問題不可逃避需要解決,即中小型工業企業數字化升級問題、IT和OT如何高效融合的問題。

三. 有成熟的客戶網路、平臺化的技術能力和戰略思路、以及生態搭建和運營能力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有望成為未來各個垂直領域裡的低代碼/零代碼平臺

上面我們分析了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形態,下面我們再來看下什麼樣的公司有望成為這樣的低代碼或者零代碼的平臺。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最終實現的目標就是低代碼、開源,把各個行業的技術機理模型、行業knowhow、成熟的工藝沉澱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未來將實現的就是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低代碼平臺。但由於工業是一個巨大的、多樣的、涉及到底層生產力的行業,門類非常複雜,因此出現工業全領域的平臺不太可能,比較可能的還是出現垂直領域的平臺、低代碼平臺。

之前,對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應用的投資價值,我們也有過一些思考和討論。看最近幾年獲得融資的工業互聯網標的的發展狀況,我們認為做一些單點應用的、未來都比較難成長大,因為這類公司的團隊基因、以及公司所處的行業位置,不太有利於它未來發展成為低代碼平臺,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或者被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收購是有可能的,即作為一個工業互聯網低代碼平臺上的功能模塊、被客戶拖拽,但收入模式上可能類似蘋果APPstore的模式,被調用即可被收費,按購買客戶數和調用次數來收費,現在一些大的雲廠商平臺上已經有類似的模式在實踐了。

這類公司,提供的功能和給客戶帶來的價值有一定競爭力的,可能未來被客戶使用的頻次較高,在這個領域相對來說,會有更大的成長性。但一般單點服務類的業務,如果收入好、使用頻次很高,工業互聯網平臺方有一定可能自己來做,尤其是這種邊際成本遞減的技術產品。

那麼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就類似我們蘋果手機上的Applestore。如何去判斷這類平臺的成長價值呢?

我們可以形象的把它理解為商店,如果是零售業的商店,就是看它的盈利能力如何、或者未來的成長潛力如何。這裡面可能有關於選址(有大市場空間的垂直行業)、產品是不是物美價廉(規模化複製能力、規模效應)、是不是客戶需要的(IT+OT解決客戶問題)、是不能通過品牌影響力或者營銷吸引客戶(營銷能力、生態構建能力、行業客戶基礎)等因素。

選址其實就是看這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在哪個垂直工業領域,這個領域的客戶付費能力和意願如何,市場空間是不是足夠大。有可能在每個垂直工業領域都有這樣的「商店」,先選擇擁有巨大市場空間、建立自身品牌優勢、供應鏈渠道、成熟產品的商店(工業互聯網平臺)會更具備先發優勢和投資價值,因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畢竟不會像商店一樣,垂直行業需要那麼多。

如果把工業互聯網平臺類比為商店,那我們可能會去想,現在消費領域很火的各類品牌作為商店裡面陳列的商品,也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各類應用,是不是也具備投資價值?這裡我們也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工業垂直領域裡的商店數量是有限制的,不像是商店面向C端客戶,客戶的技術足夠龐大,工業互聯網平檯面向的還是B端客戶,客戶基數沒有那麼大、客戶的購買頻次和更換產品頻次沒那麼高,決策週期有很長、決策成本也很高,因此垂直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即商店數量有限,也就使得「商店」裏的商品銷售渠道的選擇其實是極其有限的,銷售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商店」裏的商品提供方即工業應用提供方,就不能像零售、快消領域的商店裡的商品和品牌,只要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就可以通過多個渠道賣個多個區域的很多消費者、獲取更多收入。不但是形成規模效應很難,這類產品的差異在短期內是不容易凸顯的,只有為客戶提供服務久了、積累多了,面向B端的工業互聯網產品纔可能沉澱出自己的獨特優勢。

因此,如果要投資這類工業互聯網垂直領域「商店」中的「商品」提供公司(工業應用),要挑積累久的、品牌好的、有先入為主優勢的,無論在品牌還是技術積累角度都是先入為主的,纔可能有投資價值,但是收入的想像力因為是面向B端客戶還是不如開「商店」的工業互聯網垂直平臺。

既然如此,那豈不是大家都想做工業互聯網垂直領域的「商店」即工業互聯網平臺,那為什麼其他的工業應用提供公司願意與平臺型公司合作呢,為什麼客戶願意選擇工業互聯網平臺呢?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在初期的優勢是什麼呢?

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平臺和我們之前分析過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類似,產業互聯網平臺要想做的起來,需要先證明自己優秀的業務能力,也就是要先有自己的客戶、有一定優勢的收入體量或行業影響力。之後,纔可能吸引其他相關主體一起來服務自己的客戶,纔有可能延展到用更輕的方式、賺整個產業鏈的錢,不光是用自己的產能供應客戶、賺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錢,還要用其他人的產能、自己躺著收錢,同時在產業鏈裏有影響力、有能力改造和優化,把優化提效產生的價值節約下來、據為己有。

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平臺也是類似,初期需要具備自己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或服務以及獨立的獲客能力,現有能力通過自己的產品讓客戶與自己建立起聯繫,且創始團隊需要具備搭平臺的戰略思路和落地能力,即產品化、搭平臺、拓客戶、鏈接與運營能力,纔有可能成為工業垂直領域的「app store」。

做垂直工業領域的Appstore,是不是大平臺更有機會呢?中小型的工業互聯網公司是否還有機會呢?我們認為,中小型工業互聯網公司還是有機會的,原因在前文其實已經提到,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平臺的行業積累好、品牌好,但是客戶網路不健全,落到設備層很難,與大量客戶建立鏈接、尤其是深入到客戶的業務層甚至是設備層很難,需要很多精力和時間;中小型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儘管缺少行業資源和品牌優勢,但是有些公司做業務和客戶服務起家,用時間換得了大量的客戶鏈接、也沉澱了自己的行業認知和成熟產品,再往垂直平臺層走也是優勢的,需要鞏固的就是產品化能力、平臺搭建的技術能力和運營能力、持續的客戶獲取能力、以及鏈接和運營的能力。

這類公司中具備投資價值的標的,可能並不是把自己所涉及的垂直領域裡的所有模塊都打磨好、做完整,做到自己一家就可以服務該行業的客戶,現在好像也沒有這樣的公司。而應該是與較多家客戶有鏈接和業務合作、在垂直行業裏有深刻認知、擁有自身拳頭產品的公司,且下一步有建生態的戰略覺悟和能力的公司。

工業互聯網行業有很多公司,有時候表面做的業務是類似的,但未來能做成低代碼/零代碼工業互聯網平臺型公司的團隊,已經做好了未來鏈接更多主體的準備,類似產業互聯網賽道的相對成功的公司,大家都在做客戶、都在做交付,但跑在前面的公司在做業務的過程中梳理了產業鏈痛點、搭平臺、優化節點、顛覆產業鏈結構……

PS:原創內容,請勿轉載!

對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感興趣的朋友,也請關注我的專欄「工業互聯網研習社」

工業互聯網研習社?

www.zhihu.com圖標

這個世界不存在所謂工業互聯網,這個名詞是我國獨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造詞。

把各種設備管理軟體+數據可視化軟體+樹莓派拼湊在一起顯然不是什麼工業互聯網。就信息安全形度來說,工業真的需要互聯網嗎?一個暴露在公網的機械無論是生產安全還是信息安全難道不是插標賣首,頭鐵送塔?

第二,工業領域的設備協議不同,設備廠商很多是跨國集團壟斷存在,不存在統一的可能。

第三,想依賴工業互聯網建立所謂供應鏈金融更是睡地摸天,中國企業間不存在商業信用關係,只有強制信用關係,也就是俗稱的掛賬或三角債,甲方跑路乙方只有認栽。

中國的工業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比如材料學、設備自動化,上下游應收賬款問題。顯然不是向一幫低端加工廠推銷「工業互聯網」的問題。何況他們也沒有幾個有錢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