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大場失守,上海戰局急轉直下。

由於側背受到嚴重威脅,為防止中國軍隊被日軍圍殲,第三戰區決定放棄現有陣地全面向蘇州河南岸轉移。

大場失守的那天,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給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打電話,命令他率第八十八師留下來死守上海市區,當即遭到孫師長的拒絕:

* 十月二十六日早晨,上海戰區國軍最高指揮官顧祝同先生打電話給我:「委員長想要第八十八師留在閘北,死守上海。你的意見怎麼樣?」我略加思索,答:「我不同意。為什麼呢?如果我們死一人,敵人也死一人,甚至我們死十人,敵人死一人,我就願意留在閘北,死守上海。現在最可慮的是,我們孤立在這裡,於激戰之後,幹部傷亡了,聯絡隔絕了,在部隊解體、糧彈不繼,混亂而無指揮的狀態下,被敵軍任意屠殺,那纔不值,更不光榮啊!第八十八師的士氣固然很高,並且表現了堅守閘北兩個多月的戰績,但我們也經過五次的補充啊!新兵雖然一樣忠勇愛國,但訓練時間短,缺乏各自為戰的技能——這是實際情形,所以我不同意。」 *

後來,這一部署改成留下一個團,孫元良師長還是不同意,最後勉強留下了一個營,指揮官是五二四團團附謝晉元和該團一營營長楊瑞符。史稱「八百壯士」,實則四百五十二人。——從軍事角度上看,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日軍攻佔的地域裏留下少量部隊。可能的解釋只能出於政治意義:蔣介石仍沒有放棄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援,在國際聯盟即將開會之際,希望全世界都知道中國軍隊仍在堅守上海市區,哪怕只有幾百名中國官兵。

蘇州河,一條橫穿上海市區的小河,儘管河面只有百餘尺寬,渾濁的河水很淺,枯水時幾近露出泥漿河道,但在一九三七年的秋天,它卻成為中國軍隊固守上海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

留下的壯士們堅守的陣地,是一棟六層樓房,由於是大陸、金城、鹽業和中南四家銀行聯營的倉庫,因此上海人把這棟樓叫作四行倉庫。四行倉庫孤零零地立在已被日軍佔領的蘇州河北岸,大樓裏事先儲存了足夠的飲水、糧食和彈藥,四百五十二名中國官兵就在這棟被日軍圍困的大樓裏堅守不退。

彈痕累累的四行倉庫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不屈精神。圖源新華網

二十七日天亮後,日軍發現中國守軍已全部退至蘇州河南岸,唯獨河邊這棟樓裏的中國守軍不但沒撤,而且所有的窗口都佈置了持槍士兵,這令日軍整整一上午都處在困惑之中沒能有任何動作。下午,日軍試探性地向這座孤樓發動了攻勢,當中國守軍的步槍子彈出膛後,日軍的試探轉瞬間變成了猛烈進攻。在機槍的掩護下,日軍一波接一波地衝鋒,都被中國守軍打了下去。——四行倉庫三面被日軍包圍,但南面卻是公共租界,日軍攻擊時既不敢出動飛機轟炸,也不敢動用火炮支援步兵,更無法通過租界地區實施進攻,中國守軍背後是安全的,這令日軍感到十分棘手。

四行倉庫的作戰,引起了上海市民的關注——原以為蘇州河北岸的中國軍隊全都退到了南岸,現在竟然還有一支部隊在與日軍死拼。上海市民奔走相告。從二十七日下午開始,四行倉庫這邊槍聲一響,隔著狹窄的蘇州河,上海市民「觀者如堵,靡不讚歎」。

在觀戰的市民中,有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女孩兒。女孩兒看見蘇州河對面圍繞四行倉庫的四個方向上,三個方向飄著日本太陽旗,一個方向飄著租界裏的英國米字旗,決心一定要讓一面中國國旗在四行倉庫的樓頂上升起來。

上海市商會和抗日救亡團體籌集了一批物資,準備祕密地通過租界送進四行倉庫,女孩兒搭乘著送物資的卡車潛入了公共租界,然後開始了她的驚人之舉:

* 到了晚上,我脫下童子軍制服,將一面大國旗緊緊地纏在身上,我再罩上制服。夜是黝黑的,有英國兵走動的影子。馬路對面的四行倉庫像一個巨人,俯視著我。我觀察了一下地形,若是溜過馬路,勢必要被左右的英國警戒兵發現,把我當作槍靶子。過了馬路,四行倉庫有重重鐵絲網圍著,只有沿著鐵絲網工事爬到缺口處,再從窗子爬進去。終歸是要冒險的,我臥倒在地上,爬過馬路。我急跳的心剛穩定下來,突然槍炮聲大作。我以為我被敵人或是英國警戒兵發現了,忙伏在路旁的工事裏不敢動。紅綠的火舌在我頭上飛舞。原來是敵人又向四行倉庫進攻哩。不過敵人似乎不敢過分亂放槍炮,因為隔著蘇州河對岸英租界裏立著一排大汽油坦克,一顆子彈飛錯方向,全上海市民連日本人也不例外,都要遭受禍殃!不久,槍炮聲沉寂下去,我又開始慢慢爬,終於到了東側的樓下。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早有消息,知道我要來獻旗,他們都在等候我。我脫下外衣,將浸透了汗水的國旗呈獻給他們,在朦朧的燈光下,這一羣捍衛祖國的英雄都激動得流下淚來了!謝團長說:「勇敢的同志,你給我們送來的豈僅僅是一面崇高的國旗,而是我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他立刻吩咐準備升旗。因為屋頂沒有旗杆,臨時用兩根竹竿連接紮成旗杆。這時東方已現魚肚白,曙色微茫中,平臺上站了一二十個人,都莊重地舉手向國旗敬禮。沒有音樂,沒有排場,只有一兩聲冷槍聲,但那神聖而肅穆的氣氛,單純而悲壯的場面,卻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謝團長帶我參觀各處,窗口和各種工事都就地利用倉庫積存的整袋黃豆或麥子堆成,十分堅固。負傷的弟兄們躺在地上,有的在呻吟。我的熱淚長流,我堅決要留下來替他們服務。但是謝團長硬是把我送出門口,將我推出去。他喊:「衝過馬路,跳下河!」我猛衝過去,躍下蘇州河,頭上槍聲大作,我知道是敵軍發現了我。這時已是白天了。我平日練就的游泳技術救了我,我深潛入水中,遊至對河公共租界登岸。抬頭一看,蘇州河畔站滿了人,紛紛向四行倉庫屋頂迎著朝陽招展的美麗國旗招手歡呼! *

這位勇敢的中國小女孩兒,名叫楊慧敏。

四行倉庫樓頂的中國國旗升起來後,團附謝晉元給師長孫元良寫了一封信:晉元「誓不輕易撤退,亦絕不做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前,全營官兵必向寇取償相當代價」。「決不負師座,不負國家」。

謝晉元

中國軍隊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五二四團一營,堅守四行倉庫四個晝夜,擊毀日軍兩輛坦克,讓日軍橫屍二百餘具,守軍僅傷亡三十七人,一營營長楊瑞符彈穿左胸身負重傷。十一月一日,一營奉命「退去戎服」,退入公共租界。為什麼突然放棄堅守而退入租界,原因眾說紛紜:有認為是各國使節向中國政府提出照會,要求中國政府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將置於日軍虎口下的孤軍撤離;也有認為是四行倉庫距離租界太近,戰事已直接威脅到租界安全,各國不希望戰火燒到自己的身邊。——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外國人對蘇州河北岸租界區存在一支中國軍隊向國民政府提出了異議。撤退的前一天晚上,蔣介石下達了嘉獎令:

* 第八十八師留守閘北之五二四團團附謝晉元以下各官兵:

服從命令,達成目的,殊堪嘉慰,該團各官兵準各升一級;並呈准政府各給予榮譽勳章。至其死亡人員,自該團長韓憲元以下各官兵,待查明下落與其生死後,准予另案呈報,特別撫恤,以獎有功,而志榮哀。*

謝晉元部退入公共租界時,租界裏的英軍指揮官馬勒提少將站在機槍陣地前,護送著中國守軍通過了日軍的封鎖線。只是,自那以後,誰也沒想到,謝晉元和他的官兵竟然在租界裏駐紮了整整四年。他們的處境很尷尬:日軍雖不能進入租界,但在租界的嚴密看管下,謝晉元的官兵們也不能出去。他們不能稱為作戰部隊,也不能歸類於難民,更不是戰俘,而因為不是戰俘,租界當局不肯按照國際公約供應伙食。幸好公共租界上海的市民可以出入,於是官兵們全靠上海市民接濟。謝晉元的孤軍在租界裏照常出操和訓練,往租界裏運送生活物資的學生、工人和市民每天絡繹不絕,見到五二四團一營的官兵神情猶如朝拜。一營退入租界一年後,為紀念自己的部隊第八十八師出征抗日一週年,官兵舉行了升旗儀式。儀式先是受到租界當局的阻撓,被迫把旗杆截短以免讓日軍看見;儀式進行中,數百英、意和白俄軍人突然衝過來,不由分說地開槍射擊,四名中國士兵當場死於國旗下,十一人負傷,此事件引發了謝晉元官兵的絕食抗議。又過了一年,前途未卜的謝晉元給雙親寫下遺書,因為預感到不測之日早晚會來,他懇求年邁的雙親在他犧牲後把他葬在抗日將士公墓裏。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一營照例出操時,謝晉元受到叛徒的襲擊,中彈身亡,時年三十六歲。這位誓言至死「不負國家」的中國軍人,再也沒能見到他的父母雙親,他遠在廣東老家的妻子,還有四個年幼的兒女。謝晉元遺書:

* 雙親大人尊鑒:

上海情勢日益險惡,租界地位能否保持長久,現成疑問。敵人劫奪男之企圖,據最近消息,勢在必得。敵曾向租界當局要求引渡未果,但野心仍未死,且有「不惜任何代價,必將謝團長劫到虹口(敵軍根據地),只要謝團長答應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給予」云云。似此劫奪,為欲迫男屈節,視此為敵作牛馬耳。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對死生之義,求仁得仁,泰山鴻毛之旨熟慮之矣。今日縱死,而男之英靈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險惡之環境,男從未顧及。如敵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時。人生必有一死,此時此境而死,實人生之快事也。唯今日對家庭不能無一言,萬一不諱,大人切勿悲傷,且應聞此訊以自慰。大人年高,家庭原非富有,可將產業變賣,以養餘年。男之子女漸長,必使其入學,平時應嚴格教養,使成良好習慣。幼民姊弟均富天資,除教育費得請政府補助外,大人以下應宜刻苦自勵,不輕受人分毫。男屍如覓獲,應歸葬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此函俟男殉國後,即可發表。亦即男預立之遺囑也。

男晉元謹上

二十八年九一八於上海孤軍營 *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與英美全面開戰,日軍突入租界將中國孤軍全部拘禁,然後將其分遣押解至各地做苦工。其中,被日軍押往遙遠的新幾內亞做苦工的中國軍官和士兵的名字是:唐棪、陳日升、冷光前、王長林、吳萃其、童字標、鄒莫、湯聘莘、劉一陵、嚴佔標、陶杏春、伍傑、楊德餘、劉輝坤、許貴卿、趙慶全、李自飛、趙春山、傅梅山、傅冠芷、石洪華、謝學梅、徐毓芳、周正明、鄒斌、陳翰欽、楊柏章、趙顯良、張永善、徐玉開、魏成、何英書、楊振興、任全福、雷鑫海、錢水生。中國人將永遠銘記這些不屈的名字。中國人也須記住,在日軍入侵上海的作戰序列中,有兩支由中國人組成的偽軍部隊,其首領名叫李壽山和於芷山。上海是中國最著名的商業城市。然而當戰爭來臨時,上海表現出了令舉世矚目的不屈。不屈服的上海人意識到戰爭將是長期的,於是力圖將支撐國家長期抗戰的能力保存下來。就在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有限時間內,一場向內地搬遷工廠企業的行動大規模地展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舉國大搬遷。無數的中國人——企業家、資本家、政府官員、技術人員、工人、苦力、船工以及無以計數的各界志願者,在炮彈和子彈的彈雨下,把每臺機器、每個螺絲釘都拆卸下來,裝在木箱子裏,然後喊著號子搬出廠房。在通往中國內地的大江小河上,馬達轟鳴的貨輪和無數條搖櫓的木船擁擠在一起,承載著這個國家最後的精血,緩慢但卻是異常頑強地向著中國的腹地而去——中國人的這一壯舉,令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不要說正在前線拚死衝殺的中國官兵,僅憑這螞蟻負重一般依舊堅持前行的中國人,這個民族的生存韌力、忍辱負重和絕不屈服,在抗戰的初期就宣示出這樣一種前景:無論戰爭還要打多久,無論這片土地被戰爭蹂躪到什麼程度,只要整個民族的意志堅強不屈,他們的敵人企圖使這個民族屈服的可能性即為零。

發佈於 2020-08-25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奈何奈何

真實情況是謝晉元率420人在四行倉庫與日軍廝殺4天,死傷38人,斃傷日軍200餘人。4天後,謝晉元奉蔣介石命率部382人退入英租界,由英國人掩護撤出上海。然而,英國人突然變卦,強行收繳了將士們的武器並將他們關在租界北部的一個戰俘營裏。關押生活持續了近3年,期間謝晉元將軍被叛徒殺死。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向英宣戰並攻入了英租界,將剩餘將士俘虜後罰為苦役。至1945年抗戰結束後,420人只剩不到150人。


真實情況是謝晉元率420人在四行倉庫與日軍廝殺4天,死傷38人,斃傷日軍200餘人。4天後,謝晉元奉蔣介石命率部382人退入英租界,由英國人掩護撤出上海。然而,英國人突然變卦,強行收繳了將士們的武器並將他們關在租界北部的一個戰俘營裏。關押生活持續了近3年,期間謝晉元將軍被叛徒殺死。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向英宣戰並攻入了英租界,將剩餘將士俘虜後罰為苦役。至1945年抗戰結束後,420人只剩不到150人。


淞滬會戰後,所有部隊全面撤離上海,只留下註定有死無生的部隊——五二四團一營。


可即便如此,該營團長謝晉元仍帶領四百名壯士依舊奮力死守,毫不退縮,留下了「八百壯士守四行」的感人事蹟。

1

1937 年 10 月 27 日,凌晨 2 點。上海閘北區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


那是一座六層的鋼筋水泥建築,因為是當時上海四所銀行設立的聯合營業所的倉庫,所以被上海人叫作四行倉庫。


此時的倉庫裏,腳步聲聲,人聲鼎沸。


「一樓所有門窗,用沙包和糧食全部堵死!」


「二樓以上窗口,堵死一半!到時候可以扔手榴彈!」


「電源全部切斷!別讓鬼子利用電線放火!」

一道道命令被傳達下去,一隊隊士兵在倉庫內來回穿梭。


「報告長官!一切準備就緒!」士兵向一位長官報告。


「清點人數!把每個人的名字都記下來!」長官命令。


之所以下這道命令,是因為長官希望這份名冊能傳遞出去,等全體殉國後,讓國家優待烈士家屬。



然後,長官命令全體集合。


「這個倉庫,就是我們最後的陣地!」長官當著所有人的面,大聲說,「也可能,就是我們的墳墓。」


長官頓了一下。


「但是,只要我們還有一個人,就要和敵人拼到底!聽清楚沒有?!」長官吼道。


「聽清楚了!」所有士兵大聲回應,呼聲在整個倉庫間激蕩。

在之後的四天,這支殘缺不全的部隊,將被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知曉: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


團長的名字,叫謝晉元。

2

謝晉元,廣東省蕉嶺縣人,1905 年出生。


考進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的謝晉元,原本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但是在那個年代,他發現,空談理論或上街遊行和喊口號,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要改變這個國家,必須自己投入到第一線去。


1925 年,謝晉元以廣東大學畢業生的身份,考入了黃埔軍校四期,投筆從戎。



1926 年 7 月,北伐戰爭開始。謝晉元提前畢業,從一名排長做起,一路衝鋒陷陣,到了 1936 年,謝晉元做到了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的旅部中校參謀。


那一年,中日之間火藥味已經四處瀰漫。謝晉元的部隊,從四川萬縣調防江蘇無錫。謝晉元立刻做了一件事——把住在上海龍華鎮的妻子凌維誠和兒子送回廣東原籍。


在與妻子告別時,謝晉元說:「我不是好兒子,也不是好丈夫,奉養年老父母,撫育年幼子女的重擔,要你承擔了。這場和日本的戰爭,會非常激烈,我們肯定會有很大的犧牲,也會有局部的失利,但我們國家一定會勝利!到時候,我親自接你們母子回上海!」


1937 年 8 月 11 日深夜,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奉命從無錫出發開赴上海。

兩天後,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


當時日本人喊出的口號是:「三天佔領上海,三個月滅亡全中國。」為此,日本一共在上海投入了 14 個半的最精銳師團,並出動了一半以上的海軍。



而蔣介石也投入了自己的血本。這場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爆發的殘酷會戰,前後有 80 萬最精銳的中國軍隊對陣 30 萬最精銳的日軍,從 8 月打到 11 月。但打到 10 月底的時候,中國軍隊其實已經頂不住了。


10 月 25 日,中國軍隊在上海的大場防線被突破,全軍撤退。


這個時候,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全師留下,死守上海!


第八十八師是蔣介石的嫡系王牌師,全德械裝備,淞滬會戰一開始就頂到了最前線——蔣介石也希望藉此讓全國各地的軍閥看到中央軍誓死抗日的決心。


但這個命令被孫元良斷然拒絕:這純粹是白送死!死得沒有任何意義!


於是蔣介石討價還價:留下一個團?


孫元良還是不同意。

最終,決定留下一個營。


當時有很多人都不理解蔣介石這一舉動:所有部隊都撤退了,為什麼還要留一支孤軍?


而蔣介石的目的,是希望留下這支堅守的部隊,讓全世界看到,在上海,中國軍隊仍在抵抗日本人,他一直希望獲得國際的關注,以及隨後的幹預。


而這支註定有死無生的部隊,就是五二四團一營。謝晉元其實是當時的副團長,團長韓憲元犧牲,他代理團長。


10 月 27 日凌晨,謝晉元率五二四團一營進駐四行倉庫。當時全營其實只有 400 人左右,為了迷惑日軍,號稱「八百人」,所以纔有了後來的「八百壯士守四行」。


於是,就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3

10 月 27 日,清晨。


大搖大擺來到蘇州河邊的日軍,被四行倉庫裏突然射出的子彈打蒙了:中國軍隊不是全撤了嗎?怎麼還有部隊在這裡?


整整一個上午,日軍沒敢行動。


在摸清了情況之後,當天下午,日軍對四行倉庫完成了包圍,開始大規模進攻。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4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歷史的溫度:時代背後的熱血與真性情

饅頭大師 復旦新聞學碩士

¥47.84 會員免費

編輯於 2020-11-0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alivealive!

轉自中國知網《《申報》「八百壯士」的敘事形成》作者:何鑫 轉載:明天會更好

《申報》「八百壯士」的敘事形成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戰役,在這次 戰役當中,國民革命軍第 88 師 524 團 400 餘名戰士 在四行倉庫為掩護主力撤退並且拖延戰爭時間打的 堅守戰役被廣為傳頌,成為著名的「八百壯士」。關 於此問題,幾乎所有涉及淞滬會戰的歷史著作和論 述都有所涉及,專門研究也不勝枚舉,此處不再一 一列舉。然而,眾所周知,在抗日戰場上這樣的例 子特別多,但八百壯士以其特殊性加之媒體的報道 和宣傳被迅速擴散並最終塑造成為經典形象。本文 從形象塑造的角度對八百壯士的事蹟與媒體的宣傳 進行分析,以揭示戰時宣傳的一些特點。同時,戰 爭是殘酷的,戰時報道也具有藝術性,從主流媒體 的報道可以看出八百壯士能夠成為典型的原因。

一、戰鬥階段

淞滬會戰在當時對中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 四行倉庫保衛戰則是淞滬會戰上海戰場的最後一 戰。這場戰鬥的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利益,單從軍 事角度考慮,這次戰鬥簡直是沒必要的「犧牲」,但 當時為了給所謂的「九國公約會議」營造輿論,換 句話說是為了給國際社會一個好印象,當局不得不 採取這個措施,命令 88 師派部隊死守。和淞滬 會戰一樣,這也就成了打給國際社會看的一場戰役。 當時的媒體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 九國公約會議快要開會了。要提高我國的國 際地位,引起友邦的更進一步的同情,我們只有趁這個機會,更堅決地支持全國對日抗戰。而保 衛大上海尤其是十分重要的。前線的壯士,正在 作壯烈的犧牲。我們的當局更應該趕快喚醒民眾, 解放民眾,領導民眾,動員民眾,使每一個上海 市民,都成為保衛大上海的堅強力量……

顯然,這個時候大家意識到戰爭不只是戰略上的問 題,還要暫時要考慮一下「國際影響」,死守顯然是 必要的,這個重任落到了謝晉元身上。從以上分析 很容易得出的結論是,這場戰爭就是打給大家看的, 所以發動媒體大幅報道是必不可少的。從戰鬥的策 劃開始,這場戰鬥就被賦予了英雄的韻味,謝晉元 率領的部隊得到了儘管艱巨但卻無比光榮的一項任務。儘管最後被大家期待已久的「九國公約會議」 沒有任何實質進展,無果而終。 這八百壯士進入四行倉庫的命令是在 1937 年 10 月 26 日下達的。顯然當時的情況並不樂觀,報 紙鋪天蓋地的「撤退」新聞,夾雜著少量不知真假 的「反攻」「退敵」等消息,可以說當時人們已經認 準了上海基本會失守,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八 百壯士的報道一出,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如此 壯烈的事蹟,如此振奮人心的英雄,也許比一場戰 爭的勝利給人的鼓舞更大。由於報紙出版的時間原 因,各大報紙關於八百壯士的報道見於 28 日。這一 天的主流宣傳仍然是「撤退不等於放棄」這類的常 規空話宣傳,但對於八百壯士的報道明顯比較顯眼, 雖然不是報刊的明顯位置,但篇幅相對其他內容是比較長的,且言辭感人。

《申報》的標題就是「悲慘壯烈可歌可泣,我孤軍誓死抗日,為爭取我國家偉 大之人格寧灑最後一滴血不願生還」,文章用極具感 染力的語言描述八百壯士事蹟的可歌可泣:

蓋我八十八師一營以上之忠勇將士八百餘 人,由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尚在烈焰 籠罩敵軍四圍中,以其最後一滴血與最後一顆彈 向敵軍索取應付之代價,正演出一幕驚天地泣鬼 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壯烈劇戰也……謝團長、 楊營長曾發出壯烈之呼籲,請接濟糖鹽各五百磅, 光餅五萬枚。則我全營忠男將士,可與敵死拼一 周,死而無憾……

全文詳細描述了戰鬥過程,富有感染力,加上當時 的形勢不容樂觀,因此這個報道很能抓住讀者的眼 球。

相關後續報道則更是把宣傳推向了高潮,尤其 是連載性的報道充滿懸念,與壯烈的英雄事蹟一起感動了很多人,引起了大家的共鳴。29 日的報紙明 顯加強了報道的力度。淞滬會戰的主要戰事被提升 到了第二版報道。而且八百壯士的事蹟在這一版頭 條下作為十分突出的副標題「孤軍八百仍死守不撤 退」展現在大家面前。這一天報道的另一個重點是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升起了中國國旗,值得注意的 是,報紙上描述的升國旗的時間不是大家通常見到 的早晨或者凌晨,而是下午的傍晚時分:

孤軍奮鬥,寧作壯烈犧牲之八十八師謝團八 百壯士,昨仍在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率領之 下,死守四行倉庫,全軍安全無恙。六層高樓之 屋頂,昨日傍晚前,並由我忠勇將士,高揭青天 白日滿地紅之國旗,壓倒四周之太陽旗,發揚我 大中華民族之浩然正氣與國家無上光輝。此八百忠勇壯士之壯烈義舉,已博得全滬中外人士無限 之欽敬,並引起最熱烈之注意……

與此同時,國民黨的官方喉舌《中央日報》也使用 了更具吸引力的「閘北一高樓國旗招展,我壯士八 百人孤軍奮鬥到底」的標題,直接描述了戰鬥中升 起國旗的悲壯故事。國旗對於戰士和民眾的鼓舞作 用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精神支柱,國旗在四行倉庫 上飄揚並通過媒體傳向全國,很容易激發更多人的 關注,並且「不後退」的壯士們的命運和戰鬥進程 已經通過類似於連載的形式固定下來,相信這個時 候的後續報道也值得讀者們的期待。 當然,國旗的出現可以說是把整個事件推向了 一個高潮,不僅是因為它的象徵意義,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細節有故事可講,且富有傳奇色彩,以至於後來衍生出小童子軍遊過蘇州河送戰士 國旗和凌晨大家升國旗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是有一些的,但文學作品終究還是文學作品,事實 也許並不像後來電影中敘述的那樣,不過這並不能 阻擋八百壯士的精神和事蹟的廣泛傳播。有了國旗 事件的因素,相信在這個時候廣大的讀者已被前方 的戰事深深吸引,會關注這八百位壯士的命運,報 紙的連載效果也就很快體現了出來。果然,接下來 的報道越來越關注著八百壯士的故事,並且相關的 評論性文章也開始在各種媒體大量湧現。30 日的 《申報》仍然在報紙醒目位置刊發文章:

「我孤軍四 次退敵,迄今已歷三晝夜一百小時之久……壯士高 呼中華民國萬歲」,且這個版面的下半部分基本成了 專題報道,空前地採取了小標題的報道形式。第一 個小標題「一百小時堅守不退」著重表現八百壯士 的堅守不放棄的精神: 八百忠勇壯士……在團副謝晉元、營長楊瑞 符率領下,由北火車站原駐地退入該倉庫,迄今 歷三晝夜,誓死保守此閘北一塊土達一百小時之 久。中間敵軍用盡方法企圖驅走我忠勇壯士,卒 被我孤軍以神勇之精神擊退。駐防該處之英國軍, 多數曾參加歐戰者,以為歐戰尚無此種忠勇之精 神,故曾歡度剴切向我軍勸告,卸去武裝槍彈, 退入租界,勿作壯烈犧牲。我軍對英軍垂愛之友 意固甚感激,無如我八百壯士,個個抱定志在以 身殉國,情願灑最後一滴血,死守此寶貴之最後 陣地,以與日軍一拼,作最光榮之犧牲。故除對 英軍表示謝意外,無壯士肯接受逃避之請求,英軍觀此情狀,多亦感動讚歎。這段報道不僅突出了時間(一百小時)給人以期待 (還能堅守多久),而且把英國租借軍搬了出來,用 以烘托,其效果既起到了吸引人們繼續關注的連載作用,同時以西方先進的英國士兵做陪襯凸顯壯士 的英勇無畏,其言辭無不凸顯事蹟的悲壯。 第二標題「四次猛攻均遭擊退」則著重體現了 這八百壯士的殺敵英勇: 昨日上午三時及七時十分、下午三時四十五 分及五時十分。敵軍曾四次向該倉庫我軍猛攻, 均遭我軍擊退……茲分述四次情形如下:

上午 三時及七時十分兩次,每次敵軍只十餘人,持槍荷彈,由隔壁沿牆邊偷犯,我軍早已發覺,仍佯 作不知,迨敵逼近倉庫門首時,即居高臨下,紛 以手榴彈向敵猛擲,敵見勢不佳,鹹急遽向西亡命奔逃……

下午三時半許,敵以汽艇兩艘,每 艘載敵百餘人,上架輕機關槍一尊,人各手持步槍或手榴彈,自黃浦江駛入蘇州河向四行倉庫進 發,當駛過外白渡橋至老垃圾橋堍時,被駐防沿 蘇州河浜之英軍發覺,即堵截前進,以極和藹之 言語相勸敵軍勿得前進,以免危及租界。經兩小 時之交涉,始行離開。

三時四十五分,新垃圾橋堍一帶,步槍機槍聲大作,手榴彈鋼炮聲間夾。 蓋敵軍六十餘人自上海銀行堆棧第三次來犯矣。 我軍於敵逼近時,探首衛外,沉著精神,鼓舞其 勇氣,分頭以機槍射掃,並以手榴彈如雨擲下。 來犯敵軍大半中彈倒地,餘被逃逸,倉庫門前、 蘇州河邊,遺棄敵屍不計其數,而敵軍久未敢親 來移屍……

五時十分,敵軍十餘四次來猛衝, 經我搖射機槍約二分鐘,來犯之敵卒被擊退,是 役斃敵四五人,而我軍則一無傷亡……

這段描述極為具體,與前幾天的描述相比明顯增加了好多戰鬥的細節,更具有故事性。首先,敵我實 力差距極為懸殊,無論是從人數上還是從裝備的精 良程度上來看,我軍都與敵軍有著巨大的差距,而 且要命的是我軍處在堅守孤島的狀態,這更不利於 我軍作戰,但從文中我們能直接看出我軍的英勇殺 敵和以少勝多,以最小的代價對敵軍造成慘重打擊 (儘管這種報道也許並不完全可信)。其次,這是媒 體報道八百壯士以來第一次有如此詳細的戰鬥過程 的描述。這樣的描述十分必要,儘管細節上的真實 有待商榷,但可以想像的是,只有空洞的描述沒 有細節是很難使大家普遍相信這次戰鬥的真實性 的。這種描述不僅加大了篇幅,而且強化了效果。 該篇報道不僅描述了國旗飄揚的壯烈,而且有 各界羣眾前往加油鼓勁,各類領導前往慰問之類的 報道。與此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相關社評文章的 出現,如國民黨官方的《中央日報》發表了社論《壯 烈的光榮》。這些社論只是口號性質,作用也許並不 大,但相應的感召作用多少是會有一些的。

二、撤退階段

10 月 31 日,八百壯士奉命撤退。《申報》的相 關報道表示八百壯士已完成撤退。軍人要以服從命 令為天職,但這一撤退難免帶來一個宣傳上的問題, 即之前一直宣傳的「誓死不撤退」,怎麼解釋現在的 突然撤退。其實這個問題難不倒聰明的媒體人。當 天的《申報》相當於用頭條新聞報道了八百壯士「忍 痛撤退」的消息:

願灑最後一滴血,與敵死拼以爭國家無上人 格,發揚民族正氣之八十八師謝團一營壯士,由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率領,死守閘北四行倉 庫,已歷四日。此種彪炳寰宇之偉大壯舉可歌可 泣,已引起舉世之崇敬同情。我最高領袖蔣委員 長對此一營壯士視死如歸、忠勇愛國、不負平素 訓練教導之旨,亦深為嘉許感動。惟以現值長期 抗戰之際,國家所期待於此忠勇壯士者至深且遠, 如任其孤軍死守、壯烈犧牲,要亦為國家莫大之 損失,不如忍痛放棄此閘北最後陣地,使此輩壯 士另圖報國之道,遂命令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指導 該團自動撤退。聞楊司令奉令後,即會同八十八 師孫師長於極艱困之環境中傳到密令,我一營忠 勇壯士對最高領袖愛護袍澤之赤忱莫不感泣,遂 不得不服從嚴格之軍令,作忍痛放棄可寶貴的最 後陣地之準備。昨晚敵軍曾一再向四行倉庫總攻, 槍炮之聲甚為猛烈,我忠勇壯士處以沉著,置之 未理。至二時後,我壯士於敵軍重重包圍嚴密戒 備之中以神祕莫測之行動,抖擻精神,整飭隊伍 安全退出此閘北最後之堡壘,約二小時後全隊均 到達安全地帶。綜計我壯士苦鬥四日,殲敵百餘, 我壯士亦有十餘人殉難。此轟轟烈烈之壯舉,已 使舉世留一不可磨滅之深刻印象……

可以看到在描述八百壯士撤退的時候,媒體用了「忍痛撤退」一詞。官方冠冕堂皇的藉口是,蔣委員長 不忍八百壯士無辜的犧牲,故而採取讓他們撤退的 決定。這種藉口很有藝術性,不僅表示這次撤退並不是因為八百壯士不願繼續堅持,也體現了領袖的「仁慈之心」。並且,在報道撤退的過程當中,還著 重體現了八百壯士的英勇殺敵,抓緊最後機會與日 軍鬥爭,可以說保存了八百壯士的英雄氣概。這種 塑造顯然更希望撤退讓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更加高 大而不是有所降低。當然只有這種報道是不夠的, 還要有相關輔助報道。首先是用大篇幅描寫了臨近 撤退的一天八百壯士的英勇殺敵故事。第一篇題為「我忠勇健兒苦鬥四日經過:屋內做好種種防禦工 程,晝夜把守殺敵毫不覺倦,國旗兩面業已珍重攜 出」,不僅使用採訪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交代了 那一面備受關注的國旗的下落。第二篇題目為「我 忠勇孤軍昨晚拚死抗戰,蘇州河畔槍炮聲爆發如雷, 各方紛電各將士表示致敬」,可以說是延續了之前的 報道風格。其次是發布了謝晉元團長的簡歷(當然 特別簡短而且以誇讚性語言居多),並且還刊發了一 些相關圖片。可以說弱化了撤退可能給大家留下的不好印象。

三、撤退之後的後續報道

八百壯士撤退之後進入上海租界,媒體並沒有忘記他們,一直有著零零散散各種各樣的報道,諸如大家積極募捐,設法營救他們,壯士的家屬活動, 謝團長發表的各種聲明和訪談,等等。這一時期的報道往往會用一些突發事件激起大家對整個事件的 關注。 首先是國旗風波。所謂國旗風波,就是八百壯士撤退到上海租界之後,在駐紮地升國旗被租界當局阻撓的事件。事情發生在 1938 年的 8 月,報道比較簡單,但是很有轟動性:

(重慶十四日電)去年扼守上海四行倉庫不 得已而退入公共租界之孤軍八百壯士,此次因在 其居留場所懸掛我國國旗,引起白俄商團武力幹 涉,致官兵因重傷斃命者二人,受傷者數十人。 上海公共租界系屬我國領土,而八百壯士過去光 榮歷史亦為舉世所共欽佩,今竟橫遭無理干涉, 因而死傷眾多,我當局至為憤慨,聞我外交部已 向滬公共租界關係各界提出嚴重抗議,並保留一 切權利雲。(中央社)

國旗是八百壯士的一個重要的象徵,國旗被侮 辱對於大家來說肯定是難以容忍的。這件事的對象 並不是日本,所以在處理上顯得低調一些,但畢竟 此事是可以勾起大家的民族主義情緒和關注的,所 以報道顯然必不可少,評論也當然要跟得上。在報 道這個官方新聞的前一天,《申報》就把評論連帶著 新聞於頭版釋放了出來,而且措辭極其嚴厲,似乎 有討伐敵人的意味:

守四行倉庫之八百壯士,孤軍抗戰,寧死不屈,為人類爭正義,為國家求光榮,稍有血氣, 孰不敬仰?……白俄,向此手無寸鐵之壯士橫加 侮辱,已深足駭怪;而侮辱之起因,且為懸升國旗,更不能不令人憤慨萬分!……吾人願為工部局告者:「四行」壯士既非為戰敗之俘虜,更不是 犯法之囚徒,處以類似無期徒刑之軟禁,於情於 理,皆不可恕!又有進者,方八百壯士堅守「四 行」之時,人人皆抱殺身成仁之志,其所以忍痛撤退者,完全系徇上海領事團之決議,並由某某陸海軍司令懇切要求,奉到最高長官之命令而行。 迨退入租界之後,工部局以維持租界中立為藉口, 勒令繳械,並加以軟禁,初非各壯士所及料。今姑退一步而承認此舉為正當,則又何以當滬戰發生之初,有一部分日兵退入租界,未聞工部局有 將其解除武裝同樣拘禁之事,而反將其迅速釋放?

這篇評論簡直就是對租界當局對種種限制行為的強烈聲討。雖然這並不是在聲討日本,而是在聲討法國租界當局,但這樣的民族主義渲染把大家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不顧對方是誰,只要對八百壯士不夠好,就會遭到嚴厲譴責。當然,這種輿論方式也會給租界當局以壓力,最後租界當局還是交還了國旗, 但是這已經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法租界當局干涉懸旗事件,昨經市商會及法租界納稅華人會勸導先行復業後,商店已遵勸,於昨日午後起複業,並由納稅會向法總巡捕房交涉。被捕市民昨已先後釋放,國旗由納稅會備函領還。

國旗事件發生不久就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一週年的紀 念日,這當然是一個值得宣傳的日子,而且在那個 時候國旗事件還沒有平息,人們正處在悲憤交加的 階段,就更具有報道價值了。

去年昨日湖北大火餘焰方燼,全區精華俱遭焚毀,惟全市民眾對此如不介意,而對堅守新垃圾橋堍四行倉庫之謝團孤軍殊為懸念,卒因最高長官命令撤退始行離去。昨日適為一週年,留滬孤軍昨晨舉行沉痛紀念,茲志各情如次……記者當叩謝團長以一年來感想,謝氏沉默良久,欲言又止,如有無限感觸,莫由敘述,良久始謂:「委座愛惜部下,不願任其犧牲,始下令餘等撤退,而委座則時時親臨前線指示戎機,餘等對之殊深慚愧,當更以自勉,不負委座所望。」謝氏又謂:「餘對抗戰前途始終樂觀,中華民族為一威武不能屈之民族,吾人應抱必勝決心,服從領袖,繼續抗戰,勝利定不遠矣。」

這一紀念報道篇幅較長,很容易激起大家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回憶。報道採取了採訪的風格,表達了相關人物的愛國熱情,並將之上升到了抗戰成敗及民族存亡的高度。

四、謝晉元犧牲及善後

1941年4月24日凌晨出操時謝團長被叛徒刺殺犧牲,謝晉元的犧牲可說是一個意外,但這一意外卻成為一個轟動新聞,原本的英雄形象愈發高大:

昨日清晨五時五十五分,本市發生一驚人之暗殺案件,被刺者為八一三淞滬戰爭時堅守四行倉庫孤軍苦戰,因以聞名世界之前八十八師團長謝晉元上校。當時謝團長正率全體官兵在膠州路孤軍營舉行早操,突遭叛上作亂之該營士兵四名,先將謝團長包圍兇毆,繼以匕首向之猛戮,謝因猝不及防,且以傷及要害,竟吿殞命。其時團副上官志標因追捕兇手亦被匕首刺傷,當送仁濟醫院治療。現兇手四名均已就逮,羈押於戈登路捕房,定今晨解第一特院受審,至此案有無背景現雖尚未明瞭,但中外各方以謝團長生前精忠為國、矢志不渝,此次遽遭暗算,死於非命,莫不同聲哀悼,並對此案表示重視。

對謝團長如何犧牲以及第二天的弔唁、第三天的蓋棺,《申報》無不予以細緻報道。即使當初抗戰之事已過去三年多,但英雄的魅力似乎不減當年,且報道充滿了悲情色彩:

……謝團長晉元今年三十七歲,廣東焦嶺人,為黃埔第四期畢業生。遺有老父、寡妻及子女四人,眷屬現均寓居故鄉,其慈母方於去年四月間逝世,執料一年後竟亦追蹤於泉下,痛哉……

鋪天蓋地的報道和弔唁,使得幾年後人們在即將忘記這些英雄的時候,又再次想起了他們。刺殺謝團長的主犯被判處死刑,從犯也被判處徒刑,他們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往往一個英雄的去世會讓他的事蹟得以升華,這也許是宣傳當中的一個「規律」。 但在八百壯士形象的塑造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謝團長的犧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但這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前期的報道已足夠吸引眼球。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事蹟,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廣為傳頌,現在很多人是因為電影才知道的,但當時人們主要是通過傳媒瞭解的。而前文的論述表明,在當時的媒介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申報》,運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連續報道了這段事蹟。因為,這是一場「打給外國人看」的戰鬥,事關中國在九國公約會議上的形象,同時這也是難得的一個戰場典型案例,更為難得的是,這恐怕是戰場上十分罕見的可以「現場觀戰」(隔著蘇州河從租界觀看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戰鬥,這更有利於媒體報道的實施。 在整個報道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戰鬥的開始階段,戰鬥的進行階段,看似難以處理的「寧戰死不退讓」到被迫撤退,以及退至租界的重大事件,《申報》的處理都相當恰當,而且抓住了「國旗」 這一個很鮮明的象徵進行敘事,國旗成了整件事情的重要線索,也更加增添了事蹟的悲壯色彩。而在這樣的描述之下,讀者對戰士的印象也會變得尤為深刻,加之後續報道不斷,英雄形象便得以深入人心。


轉自中國知網《《申報》「八百壯士」的敘事形成》作者:何鑫 轉載:明天會更好

《申報》「八百壯士」的敘事形成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戰役,在這次 戰役當中,國民革命軍第 88 師 524 團 400 餘名戰士 在四行倉庫為掩護主力撤退並且拖延戰爭時間打的 堅守戰役被廣為傳頌,成為著名的「八百壯士」。關 於此問題,幾乎所有涉及淞滬會戰的歷史著作和論 述都有所涉及,專門研究也不勝枚舉,此處不再一 一列舉。然而,眾所周知,在抗日戰場上這樣的例 子特別多,但八百壯士以其特殊性加之媒體的報道 和宣傳被迅速擴散並最終塑造成為經典形象。本文 從形象塑造的角度對八百壯士的事蹟與媒體的宣傳 進行分析,以揭示戰時宣傳的一些特點。同時,戰 爭是殘酷的,戰時報道也具有藝術性,從主流媒體 的報道可以看出八百壯士能夠成為典型的原因。

一、戰鬥階段

淞滬會戰在當時對中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 四行倉庫保衛戰則是淞滬會戰上海戰場的最後一 戰。這場戰鬥的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利益,單從軍 事角度考慮,這次戰鬥簡直是沒必要的「犧牲」,但 當時為了給所謂的「九國公約會議」營造輿論,換 句話說是為了給國際社會一個好印象,當局不得不 採取這個措施,命令 88 師派部隊死守。和淞滬 會戰一樣,這也就成了打給國際社會看的一場戰役。 當時的媒體也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 九國公約會議快要開會了。要提高我國的國 際地位,引起友邦的更進一步的同情,我們只有趁這個機會,更堅決地支持全國對日抗戰。而保 衛大上海尤其是十分重要的。前線的壯士,正在 作壯烈的犧牲。我們的當局更應該趕快喚醒民眾, 解放民眾,領導民眾,動員民眾,使每一個上海 市民,都成為保衛大上海的堅強力量……

顯然,這個時候大家意識到戰爭不只是戰略上的問 題,還要暫時要考慮一下「國際影響」,死守顯然是 必要的,這個重任落到了謝晉元身上。從以上分析 很容易得出的結論是,這場戰爭就是打給大家看的, 所以發動媒體大幅報道是必不可少的。從戰鬥的策 劃開始,這場戰鬥就被賦予了英雄的韻味,謝晉元 率領的部隊得到了儘管艱巨但卻無比光榮的一項任務。儘管最後被大家期待已久的「九國公約會議」 沒有任何實質進展,無果而終。 這八百壯士進入四行倉庫的命令是在 1937 年 10 月 26 日下達的。顯然當時的情況並不樂觀,報 紙鋪天蓋地的「撤退」新聞,夾雜著少量不知真假 的「反攻」「退敵」等消息,可以說當時人們已經認 準了上海基本會失守,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但八 百壯士的報道一出,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如此 壯烈的事蹟,如此振奮人心的英雄,也許比一場戰 爭的勝利給人的鼓舞更大。由於報紙出版的時間原 因,各大報紙關於八百壯士的報道見於 28 日。這一 天的主流宣傳仍然是「撤退不等於放棄」這類的常 規空話宣傳,但對於八百壯士的報道明顯比較顯眼, 雖然不是報刊的明顯位置,但篇幅相對其他內容是比較長的,且言辭感人。

《申報》的標題就是「悲慘壯烈可歌可泣,我孤軍誓死抗日,為爭取我國家偉 大之人格寧灑最後一滴血不願生還」,文章用極具感 染力的語言描述八百壯士事蹟的可歌可泣:

蓋我八十八師一營以上之忠勇將士八百餘 人,由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率領,尚在烈焰 籠罩敵軍四圍中,以其最後一滴血與最後一顆彈 向敵軍索取應付之代價,正演出一幕驚天地泣鬼 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壯烈劇戰也……謝團長、 楊營長曾發出壯烈之呼籲,請接濟糖鹽各五百磅, 光餅五萬枚。則我全營忠男將士,可與敵死拼一 周,死而無憾……

全文詳細描述了戰鬥過程,富有感染力,加上當時 的形勢不容樂觀,因此這個報道很能抓住讀者的眼 球。

相關後續報道則更是把宣傳推向了高潮,尤其 是連載性的報道充滿懸念,與壯烈的英雄事蹟一起感動了很多人,引起了大家的共鳴。29 日的報紙明 顯加強了報道的力度。淞滬會戰的主要戰事被提升 到了第二版報道。而且八百壯士的事蹟在這一版頭 條下作為十分突出的副標題「孤軍八百仍死守不撤 退」展現在大家面前。這一天報道的另一個重點是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升起了中國國旗,值得注意的 是,報紙上描述的升國旗的時間不是大家通常見到 的早晨或者凌晨,而是下午的傍晚時分:

孤軍奮鬥,寧作壯烈犧牲之八十八師謝團八 百壯士,昨仍在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率領之 下,死守四行倉庫,全軍安全無恙。六層高樓之 屋頂,昨日傍晚前,並由我忠勇將士,高揭青天 白日滿地紅之國旗,壓倒四周之太陽旗,發揚我 大中華民族之浩然正氣與國家無上光輝。此八百忠勇壯士之壯烈義舉,已博得全滬中外人士無限 之欽敬,並引起最熱烈之注意……

與此同時,國民黨的官方喉舌《中央日報》也使用 了更具吸引力的「閘北一高樓國旗招展,我壯士八 百人孤軍奮鬥到底」的標題,直接描述了戰鬥中升 起國旗的悲壯故事。國旗對於戰士和民眾的鼓舞作 用是顯而易見的,作為精神支柱,國旗在四行倉庫 上飄揚並通過媒體傳向全國,很容易激發更多人的 關注,並且「不後退」的壯士們的命運和戰鬥進程 已經通過類似於連載的形式固定下來,相信這個時 候的後續報道也值得讀者們的期待。 當然,國旗的出現可以說是把整個事件推向了 一個高潮,不僅是因為它的象徵意義,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細節有故事可講,且富有傳奇色彩,以至於後來衍生出小童子軍遊過蘇州河送戰士 國旗和凌晨大家升國旗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是有一些的,但文學作品終究還是文學作品,事實 也許並不像後來電影中敘述的那樣,不過這並不能 阻擋八百壯士的精神和事蹟的廣泛傳播。有了國旗 事件的因素,相信在這個時候廣大的讀者已被前方 的戰事深深吸引,會關注這八百位壯士的命運,報 紙的連載效果也就很快體現了出來。果然,接下來 的報道越來越關注著八百壯士的故事,並且相關的 評論性文章也開始在各種媒體大量湧現。30 日的 《申報》仍然在報紙醒目位置刊發文章:

「我孤軍四 次退敵,迄今已歷三晝夜一百小時之久……壯士高 呼中華民國萬歲」,且這個版面的下半部分基本成了 專題報道,空前地採取了小標題的報道形式。第一 個小標題「一百小時堅守不退」著重表現八百壯士 的堅守不放棄的精神: 八百忠勇壯士……在團副謝晉元、營長楊瑞 符率領下,由北火車站原駐地退入該倉庫,迄今 歷三晝夜,誓死保守此閘北一塊土達一百小時之 久。中間敵軍用盡方法企圖驅走我忠勇壯士,卒 被我孤軍以神勇之精神擊退。駐防該處之英國軍, 多數曾參加歐戰者,以為歐戰尚無此種忠勇之精 神,故曾歡度剴切向我軍勸告,卸去武裝槍彈, 退入租界,勿作壯烈犧牲。我軍對英軍垂愛之友 意固甚感激,無如我八百壯士,個個抱定志在以 身殉國,情願灑最後一滴血,死守此寶貴之最後 陣地,以與日軍一拼,作最光榮之犧牲。故除對 英軍表示謝意外,無壯士肯接受逃避之請求,英軍觀此情狀,多亦感動讚歎。這段報道不僅突出了時間(一百小時)給人以期待 (還能堅守多久),而且把英國租借軍搬了出來,用 以烘托,其效果既起到了吸引人們繼續關注的連載作用,同時以西方先進的英國士兵做陪襯凸顯壯士 的英勇無畏,其言辭無不凸顯事蹟的悲壯。 第二標題「四次猛攻均遭擊退」則著重體現了 這八百壯士的殺敵英勇: 昨日上午三時及七時十分、下午三時四十五 分及五時十分。敵軍曾四次向該倉庫我軍猛攻, 均遭我軍擊退……茲分述四次情形如下:

上午 三時及七時十分兩次,每次敵軍只十餘人,持槍荷彈,由隔壁沿牆邊偷犯,我軍早已發覺,仍佯 作不知,迨敵逼近倉庫門首時,即居高臨下,紛 以手榴彈向敵猛擲,敵見勢不佳,鹹急遽向西亡命奔逃……

下午三時半許,敵以汽艇兩艘,每 艘載敵百餘人,上架輕機關槍一尊,人各手持步槍或手榴彈,自黃浦江駛入蘇州河向四行倉庫進 發,當駛過外白渡橋至老垃圾橋堍時,被駐防沿 蘇州河浜之英軍發覺,即堵截前進,以極和藹之 言語相勸敵軍勿得前進,以免危及租界。經兩小 時之交涉,始行離開。

三時四十五分,新垃圾橋堍一帶,步槍機槍聲大作,手榴彈鋼炮聲間夾。 蓋敵軍六十餘人自上海銀行堆棧第三次來犯矣。 我軍於敵逼近時,探首衛外,沉著精神,鼓舞其 勇氣,分頭以機槍射掃,並以手榴彈如雨擲下。 來犯敵軍大半中彈倒地,餘被逃逸,倉庫門前、 蘇州河邊,遺棄敵屍不計其數,而敵軍久未敢親 來移屍……

五時十分,敵軍十餘四次來猛衝, 經我搖射機槍約二分鐘,來犯之敵卒被擊退,是 役斃敵四五人,而我軍則一無傷亡……

這段描述極為具體,與前幾天的描述相比明顯增加了好多戰鬥的細節,更具有故事性。首先,敵我實 力差距極為懸殊,無論是從人數上還是從裝備的精 良程度上來看,我軍都與敵軍有著巨大的差距,而 且要命的是我軍處在堅守孤島的狀態,這更不利於 我軍作戰,但從文中我們能直接看出我軍的英勇殺 敵和以少勝多,以最小的代價對敵軍造成慘重打擊 (儘管這種報道也許並不完全可信)。其次,這是媒 體報道八百壯士以來第一次有如此詳細的戰鬥過程 的描述。這樣的描述十分必要,儘管細節上的真實 有待商榷,但可以想像的是,只有空洞的描述沒 有細節是很難使大家普遍相信這次戰鬥的真實性 的。這種描述不僅加大了篇幅,而且強化了效果。 該篇報道不僅描述了國旗飄揚的壯烈,而且有 各界羣眾前往加油鼓勁,各類領導前往慰問之類的 報道。與此同時,值得關注的還有相關社評文章的 出現,如國民黨官方的《中央日報》發表了社論《壯 烈的光榮》。這些社論只是口號性質,作用也許並不 大,但相應的感召作用多少是會有一些的。

二、撤退階段

10 月 31 日,八百壯士奉命撤退。《申報》的相 關報道表示八百壯士已完成撤退。軍人要以服從命 令為天職,但這一撤退難免帶來一個宣傳上的問題, 即之前一直宣傳的「誓死不撤退」,怎麼解釋現在的 突然撤退。其實這個問題難不倒聰明的媒體人。當 天的《申報》相當於用頭條新聞報道了八百壯士「忍 痛撤退」的消息:

願灑最後一滴血,與敵死拼以爭國家無上人 格,發揚民族正氣之八十八師謝團一營壯士,由謝晉元團長、楊瑞符營長率領,死守閘北四行倉 庫,已歷四日。此種彪炳寰宇之偉大壯舉可歌可 泣,已引起舉世之崇敬同情。我最高領袖蔣委員 長對此一營壯士視死如歸、忠勇愛國、不負平素 訓練教導之旨,亦深為嘉許感動。惟以現值長期 抗戰之際,國家所期待於此忠勇壯士者至深且遠, 如任其孤軍死守、壯烈犧牲,要亦為國家莫大之 損失,不如忍痛放棄此閘北最後陣地,使此輩壯 士另圖報國之道,遂命令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指導 該團自動撤退。聞楊司令奉令後,即會同八十八 師孫師長於極艱困之環境中傳到密令,我一營忠 勇壯士對最高領袖愛護袍澤之赤忱莫不感泣,遂 不得不服從嚴格之軍令,作忍痛放棄可寶貴的最 後陣地之準備。昨晚敵軍曾一再向四行倉庫總攻, 槍炮之聲甚為猛烈,我忠勇壯士處以沉著,置之 未理。至二時後,我壯士於敵軍重重包圍嚴密戒 備之中以神祕莫測之行動,抖擻精神,整飭隊伍 安全退出此閘北最後之堡壘,約二小時後全隊均 到達安全地帶。綜計我壯士苦鬥四日,殲敵百餘, 我壯士亦有十餘人殉難。此轟轟烈烈之壯舉,已 使舉世留一不可磨滅之深刻印象……

可以看到在描述八百壯士撤退的時候,媒體用了「忍痛撤退」一詞。官方冠冕堂皇的藉口是,蔣委員長 不忍八百壯士無辜的犧牲,故而採取讓他們撤退的 決定。這種藉口很有藝術性,不僅表示這次撤退並不是因為八百壯士不願繼續堅持,也體現了領袖的「仁慈之心」。並且,在報道撤退的過程當中,還著 重體現了八百壯士的英勇殺敵,抓緊最後機會與日 軍鬥爭,可以說保存了八百壯士的英雄氣概。這種 塑造顯然更希望撤退讓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更加高 大而不是有所降低。當然只有這種報道是不夠的, 還要有相關輔助報道。首先是用大篇幅描寫了臨近 撤退的一天八百壯士的英勇殺敵故事。第一篇題為「我忠勇健兒苦鬥四日經過:屋內做好種種防禦工 程,晝夜把守殺敵毫不覺倦,國旗兩面業已珍重攜 出」,不僅使用採訪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交代了 那一面備受關注的國旗的下落。第二篇題目為「我 忠勇孤軍昨晚拚死抗戰,蘇州河畔槍炮聲爆發如雷, 各方紛電各將士表示致敬」,可以說是延續了之前的 報道風格。其次是發布了謝晉元團長的簡歷(當然 特別簡短而且以誇讚性語言居多),並且還刊發了一 些相關圖片。可以說弱化了撤退可能給大家留下的不好印象。

三、撤退之後的後續報道

八百壯士撤退之後進入上海租界,媒體並沒有忘記他們,一直有著零零散散各種各樣的報道,諸如大家積極募捐,設法營救他們,壯士的家屬活動, 謝團長發表的各種聲明和訪談,等等。這一時期的報道往往會用一些突發事件激起大家對整個事件的 關注。 首先是國旗風波。所謂國旗風波,就是八百壯士撤退到上海租界之後,在駐紮地升國旗被租界當局阻撓的事件。事情發生在 1938 年的 8 月,報道比較簡單,但是很有轟動性:

(重慶十四日電)去年扼守上海四行倉庫不 得已而退入公共租界之孤軍八百壯士,此次因在 其居留場所懸掛我國國旗,引起白俄商團武力幹 涉,致官兵因重傷斃命者二人,受傷者數十人。 上海公共租界系屬我國領土,而八百壯士過去光 榮歷史亦為舉世所共欽佩,今竟橫遭無理干涉, 因而死傷眾多,我當局至為憤慨,聞我外交部已 向滬公共租界關係各界提出嚴重抗議,並保留一 切權利雲。(中央社)

國旗是八百壯士的一個重要的象徵,國旗被侮 辱對於大家來說肯定是難以容忍的。這件事的對象 並不是日本,所以在處理上顯得低調一些,但畢竟 此事是可以勾起大家的民族主義情緒和關注的,所 以報道顯然必不可少,評論也當然要跟得上。在報 道這個官方新聞的前一天,《申報》就把評論連帶著 新聞於頭版釋放了出來,而且措辭極其嚴厲,似乎 有討伐敵人的意味:

守四行倉庫之八百壯士,孤軍抗戰,寧死不屈,為人類爭正義,為國家求光榮,稍有血氣, 孰不敬仰?……白俄,向此手無寸鐵之壯士橫加 侮辱,已深足駭怪;而侮辱之起因,且為懸升國旗,更不能不令人憤慨萬分!……吾人願為工部局告者:「四行」壯士既非為戰敗之俘虜,更不是 犯法之囚徒,處以類似無期徒刑之軟禁,於情於 理,皆不可恕!又有進者,方八百壯士堅守「四 行」之時,人人皆抱殺身成仁之志,其所以忍痛撤退者,完全系徇上海領事團之決議,並由某某陸海軍司令懇切要求,奉到最高長官之命令而行。 迨退入租界之後,工部局以維持租界中立為藉口, 勒令繳械,並加以軟禁,初非各壯士所及料。今姑退一步而承認此舉為正當,則又何以當滬戰發生之初,有一部分日兵退入租界,未聞工部局有 將其解除武裝同樣拘禁之事,而反將其迅速釋放?

這篇評論簡直就是對租界當局對種種限制行為的強烈聲討。雖然這並不是在聲討日本,而是在聲討法國租界當局,但這樣的民族主義渲染把大家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不顧對方是誰,只要對八百壯士不夠好,就會遭到嚴厲譴責。當然,這種輿論方式也會給租界當局以壓力,最後租界當局還是交還了國旗, 但是這已經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法租界當局干涉懸旗事件,昨經市商會及法租界納稅華人會勸導先行復業後,商店已遵勸,於昨日午後起複業,並由納稅會向法總巡捕房交涉。被捕市民昨已先後釋放,國旗由納稅會備函領還。

國旗事件發生不久就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一週年的紀 念日,這當然是一個值得宣傳的日子,而且在那個 時候國旗事件還沒有平息,人們正處在悲憤交加的 階段,就更具有報道價值了。

去年昨日湖北大火餘焰方燼,全區精華俱遭焚毀,惟全市民眾對此如不介意,而對堅守新垃圾橋堍四行倉庫之謝團孤軍殊為懸念,卒因最高長官命令撤退始行離去。昨日適為一週年,留滬孤軍昨晨舉行沉痛紀念,茲志各情如次……記者當叩謝團長以一年來感想,謝氏沉默良久,欲言又止,如有無限感觸,莫由敘述,良久始謂:「委座愛惜部下,不願任其犧牲,始下令餘等撤退,而委座則時時親臨前線指示戎機,餘等對之殊深慚愧,當更以自勉,不負委座所望。」謝氏又謂:「餘對抗戰前途始終樂觀,中華民族為一威武不能屈之民族,吾人應抱必勝決心,服從領袖,繼續抗戰,勝利定不遠矣。」

這一紀念報道篇幅較長,很容易激起大家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回憶。報道採取了採訪的風格,表達了相關人物的愛國熱情,並將之上升到了抗戰成敗及民族存亡的高度。

四、謝晉元犧牲及善後

1941年4月24日凌晨出操時謝團長被叛徒刺殺犧牲,謝晉元的犧牲可說是一個意外,但這一意外卻成為一個轟動新聞,原本的英雄形象愈發高大:

昨日清晨五時五十五分,本市發生一驚人之暗殺案件,被刺者為八一三淞滬戰爭時堅守四行倉庫孤軍苦戰,因以聞名世界之前八十八師團長謝晉元上校。當時謝團長正率全體官兵在膠州路孤軍營舉行早操,突遭叛上作亂之該營士兵四名,先將謝團長包圍兇毆,繼以匕首向之猛戮,謝因猝不及防,且以傷及要害,竟吿殞命。其時團副上官志標因追捕兇手亦被匕首刺傷,當送仁濟醫院治療。現兇手四名均已就逮,羈押於戈登路捕房,定今晨解第一特院受審,至此案有無背景現雖尚未明瞭,但中外各方以謝團長生前精忠為國、矢志不渝,此次遽遭暗算,死於非命,莫不同聲哀悼,並對此案表示重視。

對謝團長如何犧牲以及第二天的弔唁、第三天的蓋棺,《申報》無不予以細緻報道。即使當初抗戰之事已過去三年多,但英雄的魅力似乎不減當年,且報道充滿了悲情色彩:

……謝團長晉元今年三十七歲,廣東焦嶺人,為黃埔第四期畢業生。遺有老父、寡妻及子女四人,眷屬現均寓居故鄉,其慈母方於去年四月間逝世,執料一年後竟亦追蹤於泉下,痛哉……

鋪天蓋地的報道和弔唁,使得幾年後人們在即將忘記這些英雄的時候,又再次想起了他們。刺殺謝團長的主犯被判處死刑,從犯也被判處徒刑,他們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往往一個英雄的去世會讓他的事蹟得以升華,這也許是宣傳當中的一個「規律」。 但在八百壯士形象的塑造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謝團長的犧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但這絕不是決定性因素,前期的報道已足夠吸引眼球。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事蹟,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廣為傳頌,現在很多人是因為電影才知道的,但當時人們主要是通過傳媒瞭解的。而前文的論述表明,在當時的媒介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申報》,運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連續報道了這段事蹟。因為,這是一場「打給外國人看」的戰鬥,事關中國在九國公約會議上的形象,同時這也是難得的一個戰場典型案例,更為難得的是,這恐怕是戰場上十分罕見的可以「現場觀戰」(隔著蘇州河從租界觀看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戰鬥,這更有利於媒體報道的實施。 在整個報道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戰鬥的開始階段,戰鬥的進行階段,看似難以處理的「寧戰死不退讓」到被迫撤退,以及退至租界的重大事件,《申報》的處理都相當恰當,而且抓住了「國旗」 這一個很鮮明的象徵進行敘事,國旗成了整件事情的重要線索,也更加增添了事蹟的悲壯色彩。而在這樣的描述之下,讀者對戰士的印象也會變得尤為深刻,加之後續報道不斷,英雄形象便得以深入人心。


對於《八佰》這部電影,爭議很大。但是這部電影還是有一定作用,就是通過觀看這部電影,再次喚醒人們對淞滬戰役,對整個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思考。

在過往的歷史教育中,關於抗戰這段歷史,我們總是或多或少忽略了美國的作用。

其實如果深入瞭解淞滬戰役背後,以及整個日軍侵華歷史,以及太平洋戰爭歷史,會發現美國的影子無處不在。甚至於可以說,美國纔是中日戰爭幕後的主角。

而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和美國徹底決裂之前,美國甚至是日本侵華的最大幫兇。

1、

還是從四行倉庫之戰說起吧。

四行倉庫這場戰鬥,在軍事層面其實毫無意義。國民黨軍70萬人參加淞滬戰役,傷亡過半,最終全線崩潰,與其說是撤出戰場,不如說是潰敗而逃。

最後留下這麼點400人,守一個四行倉庫有什麼意義呢?

電影裡面,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說「這場戰鬥本來就是表演,戰爭背後都是政治 」。

特派員頻頻提起布魯塞爾會議。

四行倉庫之戰,乃至整個淞滬戰役,都是一場表演,就是為了這個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

七七事變之後,蔣介石終於下定決心全面抗戰,但是他對於戰勝日本完全沒有信心,而是寄希望於英美干涉。

於是蔣介石選擇上海作為戰場,和日軍血戰一場,蔣介石知道自己打不贏,但是上海有英美的大片租界,在英美眼皮子底下打淞滬戰役,是意圖以巨大的犧牲博取英美同情,求得他們干涉日本侵華。

當時聯合國的前身國聯,計劃11月在布魯塞爾總部召開會議,討論中日問題。蔣介石要求國際社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所以派出以顧維鈞為團長的代表團專程遠道赴歐。

諷刺的是,日本根本沒有參加這次會議。

後來我們知道了,蔣介石寄以厚望的國際制裁,完全落空了。布魯塞爾會議僅僅發布了一則不痛不癢的聲明,對日本侵華進行譴責,卻對蔣介石最關心的經濟制裁完全不提。

2、

以前,我一直覺得蔣介石無能,難道日本要侵華,靠國際制裁就能夠阻止嗎?

後來我才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蔣介石,作為一代梟雄,蔣介石還是很有眼光。他看出了當年日本的戰略死穴——石油,而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掌控著日軍石油供應。

大家都知道,石油是現代工業血液,對於現代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後來接連在中東發動了兩次伊拉克戰爭,根本原因就在於要控制全球石油交易,確保石油和美元綁定。

而在二戰時期,石油更是決定戰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因為飛機、坦克和軍艦要想動起來,都必須要有石油,沒有了石油,這些現代戰爭大殺器不過是廢鐵。

二戰時期,空軍的重要性已經達到空前地步。能否取得制空權,是能否取得戰役主動權和勝利的關鍵所在。

所以完全可以說,沒有石油,日本絕對打不動任何對外侵略戰爭。

光是淞滬戰場上,在蘇聯援助下,國軍集合了200架飛機,和日軍的400多架飛機對抗,在淞滬戰役前期(8月15日-9月中旬),國軍尚且能夠和日軍勉力支撐,是因為日軍還沒有完全取得制空權,但最終國軍這200架飛機全部拼光,國軍的空軍損失殆盡,日軍在取得制空權以後,對國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日軍軍艦更是駛入黃浦江直接用艦炮轟擊國軍,10月以後淞滬戰役形勢再無挽回餘地。

由此可見制空權的重要性,也可知石油的重要性。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之前,囤積了約500萬噸石油,這些石油80%都是從美國進口,約10%是從荷屬印度尼西亞進口,只有不到10%來自日本佔領區生產。

所以,美國完全掌控了日本的石油命脈。

可以說,如果美國切斷日本石油供應,日本就失去了發動戰爭的能力。

這也正是蔣介石在布魯塞爾會議上希望美國做的事情。

3、

我們來看看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軍費投入。

全面侵華之前,日本1931-1936年軍費支出是51億日元。1937年日本軍費就急速增加到32億日元,佔其年度財政支出近70%,1938年日本軍費更是接近60億日元。

根據相關資料,在和美國開戰之前,日軍陸軍軍費高於海軍,其中陸軍軍費的大頭是各種彈藥,畢竟戰場上彈藥的消耗量最大。

而1937年,日本向美國進口了3億美元各種商品,其中約1.4億美元是進口石油、廢鋼鐵和棉花這些直接和戰爭有關的物資,當時匯率約1美元兌4日元,等於日本花了6億日元進口這些戰略物資,佔全部軍費的近五分之一。

從1937年之後,日本每年都向美國進口2億美元以上戰略物資,主要就是石油。

據相關歷史資料,整個1938年,日本從美國進口戰備物資佔其總份額為:石油及石油製品佔65.6%、廢鐵佔90.4%、銅佔90.9%、飛機佔76.9%、鐵合金佔82.7%,僅美國售給日本的飛機就高達1745萬美元。

可以說,幾乎整個日本空軍都是被美國所武裝。

美國出口給日本的各種戰略物資,是支撐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重要基礎。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美國是日本侵華的最大幫兇。

4、

那麼,美國為何要向日本出口這麼多的戰略物資呢?

這裡面的原因很複雜。

學界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相關文獻。

總的來說,美國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向日本出口大量戰略物資,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美國長期採取孤立主義政策,對於亞歐大陸各方勢力的利益爭鬥均不持立場。

第二,美國在1929年之後的經濟大蕭條之後,羅斯福上臺採取新政以振興經濟,整個1930年代前期,美國的經濟形勢都不容樂觀,而這個時期,來自歐洲和日本的軍需訂單,大大刺激了美國經濟,也可以說美國在二戰前期大大發了一筆戰爭財。

也因此美國國內有大量贊同和日本貿易的聲音,特別是美國南部的農場主,他們生產的棉花大量出口日本。

基於這兩方面的因素,對於美國人來說,亞洲東部邊緣的2個國家爆發了戰爭,它們都要向美國購買軍需物資,那麼美國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日本在全面入侵中國之後,會北上和蘇聯開戰。

美國在亞洲對日本的綏靖政策,和英法在歐洲對德國的綏靖政策,一脈相承,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養肥了德國和日本以後,讓他們去對抗社會主義蘇聯。以完成當年糾結十多個國家武裝干涉蘇聯失敗的未竟目標。

第四,美國本身不希望和日本開戰,而如果美國不賣給日本石油的話,日本肯定會南下,搶佔英美荷等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尤其是位於印尼的石油。事實上,日本在偷襲珍珠港以後,斷了從美國進口的石油,就是靠搶奪東南亞石油確保了自己的燃油供應。

基於這兩方面的因素,美國內部對於是否對日本實施貿易禁運,有很多爭論。

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導致美國一直在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還在和日本做生意。

5、

其實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來看,美國的這些政策非常合理。這也完全符合美國的利益。

80年後,我們再復盤這些歷史,並不能過多怪罪美國。

1937年-1941年,美國人和日本做生意,出口石油,出口各種戰略物資,成為日本侵華的幫兇,這是歷史事實;

1941年以後,美國和日本爆發太平洋戰爭,整個亞洲戰場,可以說主要是靠美國擊敗了日本,這也是歷史事實。

歷史的進程非常複雜,歷史上的各種國家和勢力,今天我和你是盟友,明天就翻臉成為敵人,這一切都是基於各自利益關係。

1945年之後,戰敗的日本眼看就一蹶不振,如果沒有蘇聯的存在,使得美國把日本當做對抗蘇聯的橋頭堡,再加上後來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美國的訂單再次助力日本經濟起飛。短短十來年,日本的命運再次發生了反轉又反轉。曾經在太平洋戰場上互相廝殺的對手,轉眼之間居然又結成了盟友。

這一切的歷史,看起來如此不合理,實際上卻又順理成章。

歷史,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所以,一切都是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

如果脫離各自民族的立場,以理性的角度冷靜看待這段歷史,為何會有四行倉庫戰鬥?為何要打淞滬戰役?為何日本要全面侵華?為何美國要賣給日本人石油?為何日本人又要偷襲珍珠港?

歷史的進程起起落落,反反覆復,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啊。

理解了這一切,我們既不用感謝美國人在二戰期間對中國的幫助,也不用去指責美國在抗戰前期對日本的助紂為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