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題主在其他回答下補充的前提,隨便扯兩句。

42年300艘潛艇的規模+44年的通氣管與過氧化氫燃料能不能贏?這其實不是個太架空的問題,因為300艘潛艇的數量高峰歷史上43年就達到了,只不過這個數量高峰馬上就迎來了一個月50+損失的慘痛失敗。過氧化氫和通氣管技術44年也已經開始應用,也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所以只要對比分析這幾個條件就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結論。

首先可以看300艘潛艇在42年的意義,我們已經知道,42年是U艇在40年快樂時光後的又一個豐收期,利用大航程的IX型艇和改進後的VII型艇,潛艇部隊將戰區從北大西洋延伸到了美洲東海岸,從美國人那裡刷了一大波人頭,這也成了後來英國佬狂黑美國海軍不重視大西洋反潛的重要理由。這波人頭被刷的原因有不少說法,比如黑歐內斯特·金上將只看太平洋的,黑「前海軍人員」羅斯福不關注驅逐艦的,黑美國人的英國人自己只想嫖大款的船的(x),但是表現形式是統一的:美洲海岸沒有護航隊。

所以1942年的豐收本質是潛艇在大西洋護航隊建立後轉移到沒有護航隊的新海域發起了有效的攻擊,而整個42年的戰爭歷程也就是護航隊體制擴展到美國東海岸,進而覆蓋加勒比海以及整個美洲東岸海域,將U艇驅趕出去的過程。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大西洋完善的護航隊體制形成使得U艇部隊必須在43年同盟國海軍進行末日決戰,正面攻擊護航隊體制來決定大西洋之戰的勝負,決戰的結果是重返北大西洋的潛艇部隊在43年慘重損失下幾乎退出了大西洋之戰,此後幾乎再也沒有形成過威脅。

那麼42年就有300艘潛艇有什麼用呢?首先,盟國總的造船能力和水手補充是超過損失率的,潛艇數量上的增加不能夠威脅海運。其次,42年西方盟軍在歐洲-地中海戰區幾乎沒有大規模的登陸行動,增長的破交也很難影響到盟軍的戰略決策。最後,43年的戰鬥經驗就證明了潛艇數量的增加還不足以威脅護航船隊體制。即使這個數量高峰提前到42年,也只能多取得一些戰果但不足以扭轉局勢,只要北美的護航隊逐步建立,潛艇還是會被趕出美洲東岸,然後以更多的數量參加43年的大戰,很難想到除了增加烈度和損失以外有什麼更宏觀的影響。這裡還不提潛艇型號的問題,如果潛艇部隊還是以中程的VII型為主,這些多出的潛艇有多少開到美洲東岸的獵場還要打個問號。

如果說43年的失敗是狼群破交戰術在護航隊體制面前被打成黑人抬棺,那麼44年開始德國潛艇技術的進步讓U艇看起來揭棺而起迴光返照了一下。無論是通氣管還是過氧化氫電池,要解決的都是在盟軍水面威脅巨大的情況下潛艇在水下的續航問題。只有長期潛航才能保障潛艇出航的生存率,才能談得上是出航作戰而不是送人頭。然而悲傷的是,這兩項技術即使44年就大規模應用也改善不了問題。

先說過氧化氫電池,這個設計的目的是利用過氧化氫更高的反應速率提高電池出力,達到不需要藉助柴油機充電進行航行的水平。問題很明顯,這個設計跑得是很快,炸起來也是很好看,整個設計在製造上相當的不靠譜,事故風險不會低於隔壁空軍的噴氣引擎(邁耶落淚),而且在潛艇上大量儲存過氧化氫燃料這個主意也非常昭和(氧氣魚雷警告),德國海軍還是要講技術的,不能說你專門派個大頭兵去管理這種危險燃料就當作它的風險已經被控制住了不是?所以這個設計被德國人自己就斃了,戰後美蘇抄作業也跑不動這個設計,還是老實走柴電混合的路線。

通氣管是另一個思考路線,既然電動機還不夠給力,我就想辦法在潛航時使用柴油機充電,給它裝上通氣管解決發動機吸氣的問題。這個設計好歹是走的通的,也確實實踐了,但是問題又回來了:還是不靠譜。通氣管操作複雜,條件限制不少,深潛時肯定用不了,而充電時海況差一點一個浪把你通氣管堵了,柴油機抽的可就是艇內的空氣,來不及處理全艇就變真空罐頭了。44年的裝備試用的反饋好壞參半,以至於有一兩個優秀典型就被鄧尼茨公告全軍樹立榜樣增加信心——那顯然沒信心的還是大多數。而且這個設計還有個問題,雖然你可以水下充電了,但是你的潛艇還是老潛艇啊?這隻能提高潛艇的生存力,但是提高不了戰鬥力,面對驅護艦艇和反潛飛機還是抓瞎,沒有新式潛艇的情況下,這隻能勉強讓U艇回到大洋上繼續戰鬥而已。

所以單從這幾個變數上,U艇還是贏不了大西洋之戰。

不過既然問的是贏了,那就還是繼續隨意地預測一下:

首先這個贏很難是團滅盟軍海軍或是商船隊的贏,畢竟這不是尼摩船長與鸚鵡螺大戰前無畏鐵甲艦。這個勝利應當是一個臨界點,在戰果達到這個臨界點後,盟軍會相信護航船隊體制不足以抵禦潛艇,反而因為船隻的集中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從而減少甚至放棄一戰起建立的護航船隊體制,放任商船自由航行。直到盟軍相信自己的技術進步和軍力發展能夠再次支撐護航隊運轉,從而重新開啟大西洋之戰。

在這個條件下最大的影響是英國防衛能力的削弱,運往英國的軍用和民用物資都將面臨更大的損失,只有快速船隻可以單獨或者在特混編隊護航下安全抵達。輸入物資的減少首先會削弱不列顛島的政治凝聚力,民眾的物資配給將更加短缺,可能會助長親德的反對派勢力。其次原料的缺乏將癱瘓英國的工業產能,軍民用工廠都無法全力運轉。最後導致在不列顛島上能夠維持的軍力將被削弱到一個難以威脅歐陸的地步。

英國被削弱的後果是第二戰場的無限期推遲,沒有英國而跨大西洋進行投送的代價將是巨大的。火炬行動即使順利進行,美洲到北非的護航船隊也將承受巨大的壓力,更可能的航線可能是繞一圈經由南大西洋過好望角到埃及,反攻歐洲的唯一道路變成了丘吉爾夢想的「柔軟下腹部」,無論是龍騎兵,雪崩還是哈士奇對德國的威脅都將弱於霸王,反過來德國可以抽調更多的西線兵力在東方消耗蘇聯的人力。同時,戰略轟炸也將失去大部分威力,盟軍的戰略轟炸機可能被迫轉移到北非起飛轟炸德國南部或者羅馬尼亞,難以威脅萊茵蘭的工業區。

最後,這種勝利的到來將給英美施加極大的壓力,更多的資源將被進一步投入到大西洋之戰中,而太平洋的資源投入可能將減少,日本將有更長的喘息時機。並且作為對第二戰場替代,美國援蘇的物資無疑將增加,美國可能不得不認為必須依賴蘇聯才能取得勝利,使得蘇聯將在戰後藍圖中具有更高的地位。最終可能是二戰的長期化和冷戰的消失。

至於軸心國方面,在英國或者蘇聯退出戰爭前很難說有什麼勝利希望,大西洋之戰的勝利至多是增加了迫使這兩國退出戰爭的可能性,但不是完全的決定性因素。


使用非對稱武器的代價就是你註定不能取得你所制衡的那些常規武器能帶來的最高效益——非對稱武器只是遮羞布,是底牌,是保底的東西。一個真正強大的政治實體是不會把非對稱武備作為維繫存在的工具的。

U艇在海戰中是非對稱性武器,是進攻性武器。

u艇無法得到的上線是制海權。

u艇只能削弱敵方運力和戰力,自身無法取得制海權。

因為制海權的本質是控制海域加溝通陸域與陸域,這項工作需要一支龐大的艦隊及其後備力量而非一堆潛艇來完成。u艇可以摧毀某股勢力在某地的自由存在,但是無法取得此地的制海權,因為對手也可以用同樣的戰術摧毀己方的航路。(二戰時期潛艇對潛作戰並不是高效普及的事情,僅有一例潛對潛水下擊沉的例子)就好比你捅出了一支劍趕跑了敵人,但是卻無法阻擋對手朝你射來的箭。

使用u艇給了德國自身和英國叫板的底氣,也把自己在海洋上的地位乃至軍事上的威脅注了水,並水到了一個足夠高的水平:美國必然與德國宣戰的水平。美國去對抗這個水平段的德國(和義大利),必然會勝;而放任他不管,英國可能會崩。

僅僅是摧毀英國的航道和削弱英國的艦隊,德國其實是可以讓英國崩潰的,英國在英國南部和地中海的海陸空防線一度也因為德意空中水面水下的威脅幾近瓦解。

美國的加入改變了這一切

因為強大的生產能力(尤其是英美),盟軍的運力一直能夠保存穩步增長,儘管損失一直慘重,但是新造船隻一直高於損失。

德國的潛艇戰術無法從根本上獲得制海權,既無法完全摧毀盟軍航線,也不能遠征北美摧毀盟軍可怕的工業機器,因此註定是會在大西洋戰役中失敗。


戰爭就是科技的博弈,從陸軍到海軍再到空軍,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而科技背後體現的是綜合國力。

德國的海軍狼群戰術之所以在42年之後失效,是因為英國人發明了更高明的反潛科技:艦載無線電測向儀。只要U艇發出無線電信號,護航艦隊幾十艘船交叉定位,靠水下7節的航速,U艇插翅難逃。

德國的新型潛艇xxi型於44年6月開始服役,水下航速可達17節。但由於生產工藝不成熟以及盟軍的港口轟炸。最後只有1艘投入了實戰。

如果德軍能在大西洋海戰中獲勝,可以說明德軍在科技上戰勝了盟軍。這種勝利將是壓倒性的,可以影響整個戰爭的走向。


勝利有很多種,簡單區分就有完勝、大勝、小勝、慘勝……

你說的是哪一種?


取....取得勝利....???

啥勝利?用狼群擊敗盟軍主力艦隊奪得制海權嗎???

潛艇?搶制海??

......

我嘗試換一種正常人的思維揣度題主,也許題主所謂的「勝利」是指徹底切斷大西洋航運線路,盟國商船運量降為0?

如果真這樣的話確實會為歐洲戰場帶來很大的影響,不過具體我就不展開了因為根本不可能——這難度差不多相當於本·拉登帶領的基地組織顛覆了美國政府...

潛艇破交歸根結底是一種偷雞摸狗的玩法。很多精德吹U-boat,我不反駁,三德的潛艇技術確實是當時世界領先的,狼群戰術也確實對盟軍貨運造成了很大影響。但是!!!您指著潛艇扭轉大西洋海戰局勢那可太弟弟了...按照題主的問法我也可以問一個:

「如果把建造聯合艦隊的鋼材全部用來生產豆式戰車,二戰日軍能否徹底擊潰蘇軍,從東北一路殺到莫斯科活捉斯大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