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導=雪中送屎=推人下懸崖。還是老老實實陪伴吧,有時候患者的覺悟可是比普通人還要強。


就說說我自己吧 我不是抑鬱症 但是也跟抑鬱搭邊吧——雙相情感障礙

我是重躁輕鬱的 所以平時倒也沒體現得有多悲觀有多自怨自艾 但是暴躁的時候真的很多 平時思維天馬行空前言不搭後語是常事 而且人特別活潑導致自己也一直沒察覺到自己的問題 以為只是太活潑了

但是其實對於我來說我最希望聽的不是別人開導我說一些讓我積極樂觀一點這種話 比起這些我更希望別人能認真聽我講的話 我不需要別人做到感同身受 我只想我說的話別人能認真對待多少能理解我一點

還有 最戳我淚點的 是我姨跟我說的一句話 她說

我們都愛你 不是因為你成績好 不是因為你長得乖而愛你 是因為你是我們家的孩子 大家對你的愛都是必須的而且是永遠的

好啦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康復!


千萬!千萬!不要試圖去「開導」!

首先你的理解有誤,焦慮症≠焦慮情緒,抑鬱症≠抑鬱情緒。一旦確診是焦慮症,抑鬱症了,這已經是大腦 神經系統出現了問題,不再是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影響。而是大腦 中的腺體分泌神經遞質的功能產生障礙了。這一點很多人不瞭解。以為只是想不開……

沒有得過抑鬱或者焦慮的人們總以為「開導」是有效的。但其實會加重焦慮症或者抑鬱症朋友的負面情緒。我曾患焦慮症,我朋友曾患抑鬱症。一切「開導,勸慰」,對沒有經歷過這些精神疾病的朋友來說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大部分時候會引起患者朋友的反感。不僅幫不了TA們,還會加重TA們的負面情緒,因為「我們」會從這些開導勸慰中第一時間聽出「不理解」,而產生排斥感。從而會使我們閉上嘴什麼也不說,不再奢望親人朋友的理解。進入更加封閉自己,從而更加抑鬱更加焦慮的惡性循環。很多嚴重的患者最後不論是焦慮症還是抑鬱症,都會因為封閉自己而厭世,所以……

說重點,那要怎麼對待抑鬱症焦慮症的親人朋友呢?「陪伴」「不離不棄的愛」「不拋棄不放棄的支持」,我們不需要勸慰,不需要開導。我們內心其實希望被救助,渴望被支持,害怕被誤解,害怕被嫌棄和拋棄。我的心理醫生曾告訴我,可以告訴最親近的親人朋友我想聽什麼,不想聽什麼。我就告訴我最親的親人和閨蜜們:我不想聽你們讓我想開點兒……不想聽你們勸我「你想想你多幸福,有這些有那些」……不想聽你找點兒事兒做讓自己忙起來別瞎想……我還告訴至親和閨蜜們我想聽的:沒有具體的,但我想要的是,你們永遠的愛,不離不棄,不放棄我的陪伴。

現在我好了,特別特別感激感恩我的至親和閨蜜們的陪伴。在身邊的,就總是傾聽我(傾聽很重要,我們不需要建議,因為一切不能共情的建議都是反面效果。而傾聽確實另一種無條件的愛和陪伴的體現),不在身邊的,就每天和我視頻,和我聊天(聊天內容不限,只要不給我建議,不說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話)。

現在我好了,除了感恩這些親朋,抖音上還有很多曾患焦慮症抑鬱症的朋友們的公眾號。其中一個對我幫助很大的是「安大雄」的公眾號。對幫到了我不少。因為曾經經歷過,所以知道有多不易。

祝你的朋友早日康復


別說大道理和心靈雞湯

但是轉移注意力 肯定我擁有的

告訴我愛我會陪著我

和我說說其他事情 轉移注意力


一般來說,外人是開導不了的,必須得由他本人意識到自己出了狀況,得由他本人自己發心去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想法改善。這時外人唯有陪伴,促使他她去運動和讀書,運動可以分泌出一種多巴胺和血清素的令人愉悅的物質,可以抵抗抑鬱症。(運動改變大腦)這書可以讀讀,還有(我治癒了抑鬱症)。讀書是提升自己認知和開解自己的最好學習工具。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抑鬱症就是通過讀道德經而治癒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