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上說,昆蟲都是跳高的能手。突然間想到一個問題,像跳蚤之所以能跳這麼高,是因為有腿發力的緣故,那有沒有什麼昆蟲是不用腿就能跳起來的嗎?


不用腿就可以跳起來的蟲子,我之前介紹過一個:叩甲(Elateridae,Click beetle)。這是一種仰面朝天的時候,通過背部彎曲及和關節「鎖閂」,就可以輕鬆跳起來翻身的蟲子。詳細可以看下面:

為何昆蟲不慎仰面朝天時若不及時翻身可能馬上死亡??

www.zhihu.com圖標

但今天想跟大家介紹一個不一樣的,不需要用腳,但是也能跳起來的蟲子。

昆蟲的成蟲都有6條足,而對於部分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而言,它們的幼蟲(larva)大多都是矮胖的蛆蟲狀,它們不像成蟲一樣有靈活的六肢,只有一些短胖的前足和腹足,靠著蠕動狀來爬行。

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ta)幼蟲(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但你能想像這種矮胖的蛆蟲也能跳起來?

最常見的像是果蠅的幼蟲,相信應該有一些同學是見過的。早在1992年的時候就有一篇《Nature》的文章報道了果蠅幼蟲彈跳的過程,而且據測量,果蠅幼蟲的彈跳起始速度甚至達到了1.17 m/s(相比跳蚤是1.98 m/s,叩甲是2.4 m/s)[1]。上圖所示就是這種幼蟲的樣子[2]

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ta)幼蟲彈跳的過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但是具體來說,這些蛆蟲到底是通過一個什麼結構來彈跳的呢?

最近,科學家通過高速攝像的方式,並通過掃描電鏡觀察,揭示了這些小蠕蟲到底是怎麼實現起跳的。

研究者們利用的是一種癭蚊科(Cecidomyiidae)花椒癭蚊屬(Asphondylia sp.)蟲子的幼蟲,它們彈跳的過程如下圖所示[3]

癭蚊幼蟲起跳的過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3])

首先是上面的A圖,這是環狀形成的過程:這時身體的一端會固定在地上,然後彎曲自身形成一個環狀;與此同時,另一端,也就是頭部這一段會沿著地面滑動,直至尾端的尖部和頭端腹側接觸上,形成一個「閂鎖」結構。

B圖是環狀收縮的過程:可以看到幼蟲利用柔軟的身體,開始變形、壓縮、扭曲。這一部的作用在於使得體內的體液得到加壓,可以儲存彈性能量。

C圖、D圖當起跳的時候,「閂鎖」被釋放,而此時身體的尾端充當了一個「短暫的腿部結構」,用以施壓地面,並向上推動蟲體的頭端,使幼蟲在空中沿著拋物線發射、旋轉。

這一個發射過程,幼蟲最高可跳躍12.1釐米的高度,是其體長的36倍,起跳的速度約為0.97 m/s,而發射的功率密度平均達到了910 W/kg(最大甚至達到了2420 W/kg)。

儘管說它們沒有腿也沒有堅硬的外骨骼,但是這樣的「起跳成績」可以說一點不遜色於跳蚤和叩甲。甚至它們的質量比功率輸出,也已經超過了脊椎動物飛行肌肉的已知能力(例如說400 W/kg),要知道驅動這一過程的是彈性機制,而非依靠肌肉動力。

癭蚊幼蟲起跳過程中的「閂鎖」結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3])

至於說關鍵的「閂鎖結構」,顯微照片顯示,在頭部腹側和尾部上都有一塊微米級別的指狀突起區域,這些絨毛狀突起可能會集體黏在一起形成「閂鎖」

感興趣的還可以看看這個視頻[4](放心,沒有特別令人受不了的畫面,只是一條不斷彈跳的蟲子...)

昆蟲幼蟲是如何實現無腿彈跳的

參考

  1. ^Maitland D P. Locomotion by jump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fruit-fly larva Ceratitis capitata[J]. Nature, 1992, 355(6356): 15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355159a0
  2. ^Thomas M C, Heppner J B, Woodruff R E, et al. Mediterranean Fruit Fly,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Insecta: Diptera: Tephritidae)[J]. Fla Depart Agr Cons Serv, DPI. Entomol Cir, 2001.
  3. ^Farley G M, Wise M J, Harrison J S, et al. Adhesive latching and legless leaping in small, worm-like insect larva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9, 222(15): jeb201129. https://jeb.biologists.org/content/222/15/jeb201129
  4. ^Youtube: How some maggots jump without legs | Science Ne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21v=XT-E1uXPQms


你聽說過這類神奇的生物嗎?

反向跳空氣運動員·擅長以頭搶地的 跳蟲/Springtail/Collembola

先來看一段小視頻吧

BBCs Life in the Undergrowth

這些小傢伙就是跳蟲

看清楚它們怎麼跳了嗎?沒看清也沒關係,我來給你們細細講講跳蟲這類我最喜歡的小動物

人在天地之間,總是顯得有些渺小的。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裏,曾說過「天地之大,遠比你所能夢想到的還要更多」;而在《赤壁賦》裏,蘇軾也曾用「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來感慨自己的渺小。

不過人類雖然渺小,但這世界上大多生物比人類體型更小。甚至在其中一些超小的動物眼中,微風細雨便是狂風大浪,草地土坡便是崇山峻嶺,而站立的人類,便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蒼天巨人。

我們今天的主角——跳蟲(Collembola),便是這樣一種小小的生物。

圖:小菊花花瓣上的小小跳蟲 攝影師:julian smart

名為「跳蟲」不是蟲

雖然跳蟲的名字中帶著「蟲」,長相也像蟲,然而它並不是昆蟲。

所有跳蟲都有六條腿,並且有著比較明顯的頭、胸、腹分節,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確實符合我們對昆蟲的認知。然而相較昆蟲綱的昆蟲,跳蟲並沒有明顯的外口器,它們的嘴巴,或者說咀嚼式的口器,是陷在頭內部的,在外面根本看不到。

圖:跳蟲有六條腿和一對觸角 攝影師:Stevie Smith

在過往的很長時間裡,跳蟲確實都被認為是「最原始的昆蟲」,而被劃入昆蟲綱下的彈尾目中。然而基於現有的分子證據與形態學研究,跳蟲現在被獨立出來,擁有自己專屬的綱——內口綱。

內口綱與昆蟲綱同屬六足總綱,兩者確有差異,但彼此的親緣關係還是非常近的。

圖:小小的跳蟲並沒有明顯的嘴巴 攝影師:Ed Phillips

衝天而起的保命技

跳蟲之所以名為「跳蟲」,自然是因為它會跳。

和同樣以「跳」聞名的跳蚤和蚱蜢不一樣,跳蟲並不是用發達的大腿進行彈跳的。跳蟲的第四腹節有一種特化的器官,名為「彈尾器」,看起來就像是一根帶分叉的小樹枝。

圖:體視鏡下的跳蟲,尾部帶分叉的就是彈尾器 攝影師:犬君

平時不使用的時候,彈尾器會被一個「支持帶」固定在腹部,看起來就像是被壓縮的彈簧,一旦遇到危險,支持帶就會鬆開,失去束縛的彈尾器會猛擊地面,然後藉助反彈的力量,將整隻跳蟲旋轉著高高拋起。

這個原理,與我們平時玩的蹦牀比較類似。

圖:一旦遇到危險,跳蟲就會騰空而起 攝影師:Andrew Robertson

微觀世界裡的「寵物小精靈」

跳蟲的體型很小,通常體長不超過6毫米,其中一些體型較小的種類,體長甚至可以在1毫米以下,即使是最大跳蟲,體長也不超過2釐米。然而跳蟲雖小,五彩斑斕。

跳蟲可以被分為三大類:原跳蟲、長角跳蟲和圓跳蟲。三類跳蟲的形態各有不同,然而相同的是,它們全都體色多變,多姿多彩,非常具有觀賞性。放在體視鏡下看的話,簡直就是現實世界裡微觀版的「寵物小精靈」。

圖:各種各樣的跳蟲 攝影師:AJ Cann

原跳蟲是跳蟲中最原始的一個類羣,它們體型圓鈍,接近橢圓形,腿短,觸角也短,整體看起來就像是肉呼呼的橡皮軟糖,有著好玩的呆萌感。

原跳蟲的彈尾器通常不發達,大多數時候它們也不會跳,只會老老實實地趴在地上。

圖:橡皮軟糖般的原跳蟲 攝影師:Jesus Tizon

長角跳蟲則是三類跳蟲中最常見,也是平均體型最大的一個類羣。

長角跳蟲身材苗條,身體長,腿長,觸角也長,有著與原跳蟲截然不同的靈動氣質。與此同時,長角跳蟲的彈尾器非常發達,雖然在沒有危險的時候,以爬行為主,但一旦遇到危險,長角跳蟲可以輕鬆騰空而起,逃出生天。這也使得想要捕捉長角跳蟲的難度大大提升。

圖:長著長觸角的長角跳蟲 攝影師:AJ Cann

圓跳蟲則是三類跳蟲中平均體型最小的一個類羣,很多時候,體長可以在1毫米以下,看起來就像是落葉上細細小小的灰塵。

而在體視鏡下,圓跳蟲則「蟲如其名」,有著圓滾滾的身體,再加上它的腦袋較之身體小,很多時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顏色各異的小圓球。

圖:身體圓鼓鼓的圓跳蟲 攝影師:patrick bibby

這些跳蟲的體型都很小,大多時候,容易被人忽視。不過一旦放大了看,它們的美貌又常能讓人驚嘆。

潮濕陰暗處的小精靈

跳蟲的眼睛不發達,它們一般複眼退化,只有8或8以下的小眼,通常只具備感光功能。

這是因為它們通常居住於土壤、落葉堆、水面、苔蘚叢、雪面上、樹上,及很深的土壤縫隙中,各種隱祕而「見不得光」的場所,所以並不需要發達的眼睛輔助它們生存。

圖:跳蟲只有退化的眼點 攝影師:Ronald Beer

雖然跳蟲的生存不需要光,但另一樣元素卻必不可少——水分。

跳蟲是靠皮膚呼吸的,它們的皮膚有著帶孔的角質層,必須保持濕潤,才能進行充分的氣體交換。如果環境太過乾燥,跳蟲很快會因脫水而死,因此跳蟲必須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

除了彈尾器外,跳蟲還有一類特有的器官——黏管。黏管位於腹部第一節的腹面,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開口的小管子,可以用來保持水分平衡。

圖:體視鏡下的跳蟲,腹部那個鼓起來的小管就是黏管 攝影師:犬君

它們以腐爛的植物材料、真菌、細菌、腐肉等為生,是自然界裏的分解者、食腐者。它們參與分解枯枝落葉,促進生態系統的能量循環。雖然單個個體的體型很小,但是整體的數量非常驚人。

它們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宏觀動物」,並以羣居為主,在一些地方,種羣密度可以達到驚人的每平米十萬隻。

圖:羣居的原跳蟲 攝影師:Maurice

即使單個個體體型小,能力也有限,以億計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同樣能發揮巨大的力量。跳蟲還能攜帶真菌的孢子,輔助真菌與細菌的傳播,對於維護土壤環境有重要的作用。

只要有落葉土壤的地方,基本都能找到跳蟲的身影。只是大部分情況下,它們因為體型太小,存在感低,不引人注意罷了。

圖:腐木上的原跳蟲 攝影師:Roman Willi

它們無處不在,甚至在地下1980米深的地方,都能找到它們活躍的身影——在喬治亞一個洞穴地下1980米深的地方,有一種穴居跳蟲,這種跳蟲是至今為止,地球上發現的棲息地位於地表以下最深處的宏觀動物!

圖:地表以下最深處的宏觀動物 攝影師:Enrique Baquero

特殊的生命週期

跳蟲的主要繁殖方式是孤雌生殖,屬於單性繁殖的一種,雌性不需要雄性,便可自行繁殖。

跳蟲存在「表變態」現象,剛出生的幼體和成體沒什麼差別,就是體型較小;而到了成蟲期,依舊可以反覆蛻皮,繼續生長。

跳蟲獨特之處在於,昆蟲蛻皮後是越長越大,而跳蟲蛻皮後可以變小。如果溫度過高,不利於生存,跳蟲可以通過蛻皮,減少最多30%的體型,以適應環境。

圖:跳蟲成年後也可以繼續蛻皮 攝影師:Shane Jones

跳蟲就像是電腦的後臺程序,雖然平時你可能從未注意到它,它卻在暗地裡默默維持著「地球online」這個大型軟體的穩定運行。

而它們五彩斑斕的身體,也是常人難以注意到的,自然界裏一抹隱藏著的亮色。

?犬君拌汪醬 原文刊載於《金色少年》,非請勿取

歡迎關注…不是,請務必關注這條從事生態行業的小說狗?犬君拌汪醬!

謝謝!


有的哇,我來佐證

比較噁心,不建議觀看

視頻鏈接在此:

https://b23.tv/av64525191?

b23.tv


跳蟲

已有的三個回答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但是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被嚇了一跳的經歷。

跳蟲的英文名還是很生動形象的,Click beetle。為什麼叫這個,因為它跳的時候,有很響亮的

「啪!」

的一聲。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在院子裏土地上看到一個灰藍色的小圓石頭,扁扁的,亮亮的像拋過光,彷彿埋在土裡只露出了一個頂部的小寶石那樣,格外顯眼。正當年少無知的我伸手要去撿,滿心歡喜以為看到了寶貝,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就聽到很清脆的「啪」的一聲,這塊小石頭就跳到了我臉上。它彈起來的過程我看的很真切,彷彿慢動作一樣,身子一彎折,一下就彈了起來。原來它並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個扁平的「物體」,身子彎的樣子很像女孩子用的黑色發卡彎著的角度,就這樣:

身體形狀也類似。一個幾歲的孩子,正要撿的小石頭突然跳起來,還伴隨著清脆響亮的一聲「pia」,這種驚嚇是讓這個孩子始料未及的,更何況,它還跳到了臉上。

我就記得我的心臟在半秒之內一下彷彿沉到了腳底,開始瘋狂甩頭,慌亂之中也不太知道它具體落在哪了,只是王八拳抽自己臉,神經病一樣的跑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記憶猶新,這個問題,讓我一下有了答案。只是我記得我小時候,沒看到蟲子的頭,不然纔不會去撿。


沒人說楊潛葉跳象嗎?

拉丁名:Rhynchaenus empopulifolis Chen

鞘翅目象甲科跳象屬,一種楊樹上為害葉部的害蟲,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地區。成蟲在葉緣咬一卵室,將卵產於其中,每個卵室一粒卵。幼蟲孵化後潛葉取食葉肉,近老熟時葉肉組織壞死,圓形潛斑沿葉片病健交界處脫離,連同葉片上下表皮形成一個「圓餅」掉落到底面準備化蛹。

幼蟲在圓餅內將身體彎曲,然後突然伸開,藉助骨化的前胸彈跳上升,圓餅可以彈跳3~4cm的高度。這種彈跳能力與幼蟲結構有關,幼蟲頭部頭頂正中有一突起,似破繭器, 下脣下方基部也有一個骨化的圓突 起, 當身體向腹面彎曲時該突起與前胸腹板骨化部份磨擦 力加大, 故可以彈跳。

當它把自己彈跳到掩體下,比如石頭下後就穩定不動了。


與此類似的還有墨西哥跳豆和加利福尼亞跳蚤蛋(Gall of Cynips)。前者是一種卷葉蛾科的幼蟲(Carpocapsa saltitans)鑽進了一種叫做Sebastiana Pavoniana的矮灌木的種子裏。

後者是一種癭蜂幼蟲寄生在谷橡木、藍櫟和俄勒岡州櫟的葉片上。

由於不是國內種,資料不多,詳見蘇澄宇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楊跳象形態及生物學特性. 劉士儒. 山東林業科技. 1984.04期
  2. 楊潛葉跳象生物學特性及防治. 劉偉傑等. 吉林林業科技. 2003.03期
  3. 百度詞條 - 墨西哥跳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