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一歲八個月了,她現在特別的黏人,玩的時候必須在她身邊陪著她,儘管周圍有小朋友都得陪著她,出門必須抱,不下地走路,就算在家做飯的時候不讓我做飯,也是要抱著我跟本什麼都做不了,儘管跟她各種耐心的講解就是不聽,之前在她一歲以前是我媽再帶,老人總是喜歡各種陪著她,玩的時候都要圍著她,會不會是這樣的原因讓她現在這麼黏人。我該怎麼幫寶寶改正這個過度黏人的習慣了,希望各位能回答感激不盡。


小孩子黏媽媽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特別是八個月到兩歲期間,他們會特別黏媽媽或者是其他主要照料人。那它黏媽媽說明他認識到他跟媽媽的關係,他知道這個人會滿足他的需要,也會在危險的時候保護他。不要急著為了培養他的獨立性及時把他推開,而是應該讓他知道媽媽是可以依靠的,讓他跟媽媽就建立親密的關係,把媽媽當成安全感。這有什麼好處是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樣不但不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相反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很多小孩子到一個新的地方她好奇,會玩新玩具還會探索這個新環境。不過有時候玩著玩著他會回頭看一眼媽媽在不在。看到媽媽還在那兒,他就安心接著玩兒,這說明他們信任媽媽,媽媽是可以依靠的,當他們認為媽媽是可以依靠的,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強大後盾。在探索新事物的時候他們就不怕了。因為他們可以隨時回到媽媽這個安全港那裡去,所以粘人和獨立性並不是互相對立的。 相反這兩者是互相統一的,只有孩子和媽媽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他纔不怕這個新世界才會更大膽的去探索,也就是說它更具獨立性。

可能會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做法,有些媽媽特別害怕孩子不獨立。所以他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所以他每次都來找家長玩,都盡量拒絕讓他自己去玩,或者說想讓孩子自己獨立睡覺,這樣可以培養他的獨立能力,這麼做的結果,他們發越這樣做孩子就越粘人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孩子需要建立和媽媽的親密關係,需要知道媽媽能夠給她有規律的穩定的照料,只有這樣他纔能夠和媽媽建立良好的關係,這叫安全依戀。

如果情況特殊,媽媽不能作為主要造造人爸爸或者是爺爺奶奶作為主要照料人,這樣也可以孩子跟爸爸或者是爺爺奶奶建立親密的關係,這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樣有好處,如果說為了培養他的獨立性。把孩子推開不陪她,那麼這些信息會讓他誤解,所以他更加無時不刻的黏上來了,因為他需要媽媽的注意力,確保媽媽是愛他的。所以,我們不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特別是零到三歲的時候,他們還在建立跟媽媽的依戀關係的時候去推開他們,這個絕對是得不償失的,要培養他的獨立性啊!也是要等建立的安全依戀關係之後慢慢的培養,你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想讓他獨立,這個也不符合他們的發展,

怎麼樣既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又培養他的獨立性呢?

有三點建議。

第一條建議讓孩子學會自己玩。要慢慢的讓孩子學會能夠自己玩一會兒。零到六個月的孩子常常是對媽媽最感興趣,此時他們的人際互動往往是媽媽對孩子微笑,說話,唱歌之類的。六個月以後,孩子的手眼協調發展了,他的手的能力也在發展,大動作也在發展,比如說坐,爬,走,那麼他們對外部世界更感興趣了。這時候通常在互動中會加入一個玩具或者是一個外部事物,比方說媽媽指著一個東西跟孩子說這個叫什麼。我們把它叫做三方互動,此時媽媽要留心孩子的眼神和表情,通過它的信號瞭解他對什麼物品什麼玩具感興趣,這樣呢你就明白他的喜好,慢慢的讓他孩子學會自己能玩一會兒。

要經常不等孩子來找,就主動的跟他一起玩,跟他說話,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歡的遊戲,如果你能夠通常這種有趣的遊戲滿足他的好奇心,讓他在醒著的時候經常有事情可做,他就不會覺得無聊,而且經常能夠保持比較良好的情緒。那如果孩子到兩歲的時候還特別粘人,或者是他不知道自己怎麼玩兒,可能之前他缺少一些機會,爸爸媽媽可以彌補一下,專心的陪他玩兒,孩子們他們喜歡探索物品,喜歡遊戲。

第二條建議,媽媽不要粘著孩子,讓孩子知道媽媽離開是怎麼回事。其實,孩子和媽媽她們的依戀關係是一個雙向的情感。建議媽媽們給自己一點空間,經常讓自己離開孩子,一會兒去看看電影啊,去做個頭髮呀,既讓自己休息一下,也讓孩子知道媽媽離開是怎麼回事。那麼從兩到三歲之間呀,它可以慢慢的適應一般呢,過了三歲孩子就不會在媽媽離開的時候過於焦慮,反應過於強烈了,

第三步逐步擴大孩子的社交範圍,慢慢擴大孩子的社交範圍。孩子兩歲以後理解了她和媽媽的關係,而且他也能表達了,他發現有時候他也可以來掌控這個關係,比方說,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可以要求說在抱一下才可以走,或者是他會問什麼時候回來?一旦建立了安全的依戀,他就能夠理解媽媽走了還會回來,媽媽還是愛我的,這種安全的感覺非常重要。這種安全的感覺能夠在媽媽不在的時候支撐了他等著。而且兩歲以後,他會慢慢喜歡和同伴一起玩,媽媽可以帶著他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當然不要一下子跟很多人或者是不認識的人玩了,兩歲到兩歲半之間,最好是約一個比較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們熟悉一些社會規則。慢慢的可以再多一些朋友,那麼他的社交範圍慢慢的擴大了,也就不會再侷限於非要粘著媽媽一個人了。[1]

參考

  1. ^養育的選擇 陳忻 著 中信出版


我覺得你改正下一下你自己吧 三歲前的孩子本來就是很粘人最需要父母陪伴的

你是不是希望你忙得時候她不來吵你 乖乖自己玩 你想跟她玩得時候她就特配合 各種可愛

現在這樣你就覺得是因為大人陪著她太多了 導致她不能獨立的玩耍

那可能養小寵物會更適合 哦 不過小寵物小的時候也是很粘人和需要陪玩的

小孩子遲早會學會獨立玩的 但不是一歲多的時候 如果你不想陪 你可以忽略她的請求 她哭鬧你也別理 久了她大概就不會來煩你 但那樣我會覺得你的孩子很可憐 而她也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媽媽不愛她


造成孩子粘人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處在關鍵性的發育階段。這種成熟過程主要發生在大腦處理負面情緒的區域,於是孩子總會流露出不快樂的情緒;另一方面,與這種新的大腦活動一同出現的,還有另外一些令人激動發育,如學會走路和跑步,以及發展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孩子正努力應付這些剛剛出現的強烈而又複雜的感覺,因此這時候,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你;最後,這個年齡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離開看護人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採取謹慎與迴避的態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反抗、緊張、恐懼。所以粘人現象在這個年齡很常見。

孩子的想法:也許媽媽把我忘掉了。

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在媽媽離開的時候大聲哭,她就會多陪我一會兒。

孩子的想法:和媽媽說再見就意味著世界末日。

孩子的想法:爸爸媽媽把我放在嬰兒牀上,我得一輩子待在這兒了。

你該怎麼做:坐在孩子的牀邊等她睡著。專家解釋說:獨自睡覺是孩子建立健康的獨處模式的第一步。你可以讓孩子一點點的脫離你,每天晚上離她遠一點,直到她看不到你,但能聽到你的聲音。如果孩子在半夜的時候喊你,開始的幾次你要走過去,安撫他入睡。慢慢地,你只要答應一聲就可以讓他感到安全,消除他的焦慮,他便會開始自己睡覺。

孩子的想法:如果我吵鬧著不願睡覺,媽媽也許就會過來陪我一起睡,還會陪我一起玩。

實際上,或早或晚,所有的孩子都會知道,和爸爸媽媽分開是件激動人心的妙事。你的小傢伙走出去征服世界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TIPS:粘人的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M.艾恩斯沃斯通過對寶寶的粘人行為進行實驗研究,指出寶寶的粘人行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A型(迴避型):約佔20%,這個類型的寶寶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環境,在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不過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2)B型(安全型):約佔70%,當最初和母親在一起時,這個類型的寶寶很愉快地玩,當陌生人進入時,他們有點警惕,但繼續玩,無煩燥不安表現。當把他們留給陌生人時,他們停止了玩,並試圖找到母親,有時甚至哭。當母親回來時,他們顯得比以前同母親更親熱。當再次把他們留給陌生人,寶寶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約佔10%,這個類型的寶寶顯出很高的分離焦慮。同母親分離後,他們感到強烈的不安。當再次同母親團聚時,他們一方面試圖主動接近母親,一方面又對來自母親的安慰進行反抗

不同的依戀類型影響著寶寶在其它方面的行為。例如:B型寶寶傾向於和父母有良好關係,他們常遵守規則,也願意學習新的東西,這類寶寶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C型寶寶則經常用焦慮和反抗來對待父母的幫助,母親剛剛回來時,他可能會用盡所有時間在同母親生氣和親呢之間交替,而不是同母親玩。A型寶寶似乎沒有特殊問題,但是因為他們的被動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對他們喪失信心。

因此在對待不同類型的粘人寶寶時,要採取合適的方法,這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TIPS:孩子總是粘人,會他影響他的社會化,使他難以和他人、其他小朋友交往了。減輕孩子粘人的問題,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必須讓孩子懂得你是愛他的。雖然有時你不在他身邊,你還是愛他的,可以多抱他、親他、和他說話。

2、都在家時,你可以讓他一個人玩,但常回來,他可以常看見你。這會使他在媽媽上班去不在家時,想到:「現在媽媽不在,過一會兒會在的,等著吧!」

3、在你離開前讓孩子處於愉快的狀態。早上你早一點起來,做好上班的準備,再和他玩一玩他感興趣的事,然後在他正玩得高興時,和他再見,並說:「一會回來和你玩」。

4、當孩子不冷靜時,你要冷靜。你要堅定地對他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使離開、回來變得很自然,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傳給孩子,走時要微笑、聲音要輕柔。

5、在你回來時一定要對他說:「我回來了,你玩得高興嗎?」。老說同樣的一句話,他會對你離開他了再回來,不那麼在意,安全感不受影響。

6、不要偷偷溜走。不和他說聲再見就走,會顯得你真的消失不見了。

7、不要遲到。接送孩子要選擇可以預測的可靠的路線。


一歲多的寶寶粘人是比較正常的,等寶寶大了你想讓他粘你寶寶還不願意呢,哈哈哈。

如果你不想讓他粘你的話:多給點耐心,多點安全感。如果你要外出的話就告訴寶寶你多長時間回來,寶寶乖,在這裡等媽媽好不好,這樣寶寶就會知道你離開還是會回來的,剛開始一定要離開的話,就很短的時間儘快回來,讓寶寶哭一會也沒有關係的,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同為寶媽,我對您的心情非常理解。我是一位3歲半寶寶的媽媽。我是陪伴孩子一步步走過來的,作為過來人,多少積累了一些育兒經驗,孩子粘人肯定是有原因的。這跟孩子一歲之前由姥姥長時間悉心照顧也有關係。下面,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1歲多的孩子特別依賴某一個大人這是很正常。這個被依賴的人一定是平時對他照顧最多,傾注了最多的愛和關注,所以孩子天然地對她格外的依賴和信任。比如,依賴姥姥,依賴媽媽。

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孩子才一兩歲,能懂什麼?其實,即便是一兩歲的孩子,他都是有情感體驗的,他們的傷心、失落、歡喜、高興會明明白白寫在臉上,也會真實的記憶在心靈深處,成為他今後身心發展的一塊塊基石。而這些基石,到底是促進孩子健康發展,還是阻礙孩子健康發展,就要看孩子的具體經歷了。

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伯頓·L·懷特基於自己37年的觀察和研究寫成了《從出生到3歲:嬰幼兒能力發展與早期教育權威指南》一書,他認為0-3歲的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存在心理、生理、社會能力和情感方面的發展和需求。他將0-3歲嬰幼兒的發展分為7個階段,根據每個階段的兒童心理、生理、社會能力和情感發展,為父母們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提出了詳細的指導和建議。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身體,更不能忽視他的內心和情感。作為上班族,我孩子在我上班的時候,都是由爺爺奶奶照看。有一次爺爺奶奶要到外地去,所以我請假在家照顧了兒子兩天。兩歲半的孩子,對於生活的規律和習慣已經很有感覺了。他那一天就很奇怪為什麼是我在家看他,時不時問我,「媽媽,爺爺奶奶去哪兒了?」說明,他對於我在家照看他,而不是像往常一樣由爺爺奶奶照看他,是有感覺的。他會疑惑爺爺奶奶去哪了?他們為什麼沒有來呢?他會擔心爺爺奶奶。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回答孩子,我們可以實際求是地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比如,我是這樣說的,「寶貝,爺爺奶奶外出有事情要做,後天就會回來跟小寶貝玩了。這兩天由媽媽來陪寶貝玩,好不好?」孩子一般都會點頭同意。然後,我一般會順勢告訴他,「那我們就一起快樂的玩耍吧,讓媽媽看看寶貝平時都是怎麼聽話的。」適當地用一下小機智,對於孩子來說,是很管用的。

當然一歲多的孩子,他還聽不太懂大人的解釋和安慰,但我相信只要是真誠地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得到。所以,一定要對孩子好一點兒,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那麼孩子就會信任你、依賴你,他回贈給你的愛只會更多。

所以,我感覺您最需要做的並不是糾正孩子對您的過度依賴,而是跟孩子建立起信任,孩子足夠信任,足夠有安全感,他自然而然就會放下警惕心,輕鬆快樂的度過每一天。

我是萌寶媽媽屋,想要讀更多書,走更多路,成為更好的父母。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今天剛剛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視頻,講的是孩子小時候依賴你與你建立親密和諧關係以後,在青春期的時候你教育她,她就會聽你的,至少能聽進去點,反之從小不好好養育孩子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各種問題比如叛逆心理重,離家出走什麼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