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淚點低,笑點低,因童年的緣故,特別缺乏安全感,也很自卑膽小。很容易對男生心動,雖然有理智剋制自己不會亂來,但是內心真的很壓抑苦悶。平日也格外在意別人的看法,這些情緒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儘管像「人是活給自己看的」類似的大道理都懂,但是隻是腦子裡懂,無法入心,也無法實踐。所以想通過修行,做一個瀟灑的人。不知道有什麼好辦法。


安利內觀禪法。

學習網站:

http://www.nanchuanfofa.com/neiguanyaoyimahaxizunzhe/?

www.nanchuanfofa.com

以下引自馬哈希內觀內觀要義:

佛陀法只有一味──解脫味,而所解脫的,是指「貪瞋癡」煩惱的纏縛,因而涅盤的定義是「貪瞋癡的熄滅」。許多修習過馬哈希禪法的人們,在密集修持後,壞性格轉變了、對世間人事的憂苦斷了、慈愛增長了,這都是「貪瞋癡熄滅」(苦滅)的親身證明。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種交通、信息均遠遠落後於今的年代,馬哈希大師仍能夠在短短三十年內,迅速傳播內觀禪法的種子,這除了因為他的博學外,主要歸功於他的德行和修證。鄔對爵士十分讚歎大師的行儀,說他的舉止十分莊嚴、寂靜、威儀具足,在任何時候和姿態均是如此,因此他深信已找到了一位教導禪法的高僧。美國的傑克?康菲爾德,在回憶他對馬哈希大師的印象時寫道:「在大師訪美期間,我們絕少見到他笑或批判,反而他總是散發出泰然寂靜的氛圍。事情和對話會在他周邊發生,但他總是處於寂靜不動之中。他,就好像虛空一樣──無形的、沒有人在那裡,這是『空』的證悟。」[13]對於大師凝然自若的神態,仰光班迪達禪修中心住持柏林禪師(Beelin sayadaw)曾回憶說:某次馬哈希大師在其寮房會客,在大家對話中突然燈管從天花板整支掉下來,然而大師只是說了一句「燈掉下來了」,絲毫沒有被驚嚇到。馬哈希禪修中心已故的財務長丁漢(U Thein Han)也曾憶述類似的情景,某次在馬哈希禪修中心的一個鄰近村落發生了大火,大師在目睹這些場面時,並沒有任何恐慌或躁動,顯得平靜非常。


不邀自來,常聽人說修行修心,然如何修,只做些分享與道友們做做參考。

先看得道成聖的王明陽是怎麼教的: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反省體察是在有事時的存心養性,存心養性是在無事時的反省體察。」

「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吾輩用力,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修道是誠之者事,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聖人率性而行即是道;聖人以下,未能率性,於道未免有過不及,故須修道。」

「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

或者看佛家對聯中所描述: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世間本無音,一切皆心聲

世間本無因,一切皆心生」

「心即是物,自在安樂

心外無物,你觀自在」

再或者你能看懂些任法融道爺做的《道德經》第十章註解: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註解:

此章中心在於闡明修真養性的要旨。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營魄」指魂魄,實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元神屬陽,輕清易飛而上行,元精屬陰,重濁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補。先天元神本為清靜,因後天慾念所擾而散亂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慾,則神自清靜,元精也會自安。

「載」是元神元精同載於一車(喻搏入爐鼎之內),含有抱一不離,互為運轉之意。

道教丹經《悟真篇》第一首詩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這也是說煉養時必須首先在體內安爐立鼎,「鍛煉精華」,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結成丹。此可謂「清靜真一,不二法門」。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是指專一之意。常人因私慾妄念所擾,心神散亂不能專一,在無意之中導致其氣粗暴、神氣不合、母子失守、陰陽不交、坎離分居、先天與後天脫離關係。因此,人在煉養時,必須心神專一,調和呼吸,由粗淺到深長,由強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是灑掃清除之意。「玄覽」是洞觀無礙之意。 「疵」 是弊病。

欲修真養性,必須清除心界一切雜念,使先天圓明的體性重現。《清靜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又說:「凈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皆強調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靜神心。還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觀無礙。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民」此處指人身中之精氣。「國」指大的整個軀體。愛惜精氣,強健身體,必須從自然無為入手。無為自然心虛,心虛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氣聚。神凝氣聚,自然精氣自調,百骸自理,九竅通暢,六腑調泰,五臟清涼,內無憂傷,外無邪侵,身康體壯,精足神旺。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指人的心淵性海。「開闔」指一動一靜。「雌」指柔和清靜。

先天性動(開),後天情慾即生。後天情慾靜(闔),先天之性即現。人生天地之間,必然運心應物。然而,在舉心運念時,不能讓情慾障蔽本性,而應以清靜無為處之。

《清靜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道教養生要義《呂祖百字碑》雲:「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這些都強調,修真養性的根本在於「守雌」、清靜無為。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心淵純凈,不被情染;性海圓明,不為物牽。猶若皓月當空,無處不照,無處不明,此可謂明白四達。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心性與天地同體,清靜圓明,「無為而化。生育萬物,不以為自有;順自然施化,不以為己之功;雖為萬物之長,而不自以為主。此謂深不可識、高不可稽、廣不可量、遠不可睹者之上德。」

類似的先賢聖人之言其實有很多很多,若要修行,讀聖賢書是斷不可少的,若要精進,讀書中悟到的道理放在塵世裏歷事煉心,一點點的磨礪自己。像學生學習後考試一樣的,慢慢就修成你想要的樣子了。


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四句偈,就告訴我們一個實際的修行方法:

平常生活中,碰到一切人事物,都告訴自己:這一切都只是夢,不用當真,不用執著(但辦事還是認真辦,只是從內心時時處處都練習這個方法)。就這樣不斷地練習、重複地練習,不斷地給自己「洗腦」(千萬別學光說不練的口頭禪)。你真能勤加練習,堅持個幾年之後,利益很大。首先心裡就不會有情緒波動了(自卑、膽小、缺乏安全感之類的負面性格全都會消失無蹤),然後智商也會大大提高、辦事思路會非常清晰,財富也會增加。

這個方法修到大成,就是佛門當中的般若波羅密,或者叫做如夢忍,千萬不要小看它。小乘有觀心法門,其實大乘的法門更多,這就是其中一種。


放下執著,內心就自然變得強大。


我認為,環境很重要。

脫離環境談修行都是扯淡,畢竟,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

如果就當下自己身處的環境談修行,

我建議還是先富起來,對,簡單點,就是有錢,經濟先獨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經濟基礎,有了錢,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而是別人想讓你幹什麼,你就可以不幹。這就是內心強大,這就是瀟灑。

你有底氣不幹,當然就不用理會別人的想法,更不用為之而浪費情緒了。

說到底,賺錢何嘗不是修行?

躲在一個小房間裏做夢就是修行了?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啊!

等你有了紮實的經濟基礎,

你就不會再問這類幼稚的問題了。

縱觀知乎,不改變羸弱的經濟基礎,而想通過所謂的「修行」來改變人生格局的,我認為都是白日做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