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童年缺乏被愛的感受,在後期追尋過程中再次受挫,感受到無法被愛,那麼那個人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尋求替代?焦慮?抑鬱?絕望?


愛自己的這個愛,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孩子的愛。因為是內在的,潛意識的,所以無法用我們的表意識(思維)去直接體驗這個愛。佛學和心理學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無法直接去體驗到這個愛,但是我們可以在關係中通過與他人之間的投射認同去察覺她、體認她。看不慣他人、生氣、傲慢、嫉妒等等,都表明我們還不懂得愛自己。當我們開始認識到我們還不懂得愛自己後,就走出了學習愛自己的第一步。當我們把對他人的指責和對自己的責怪忍住時,就走上了愛自己的道路。

我們自己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我們學會愛自己,身邊的人就都會跟上來的。看到愛人的問題,孩子的問題,我們的煩惱升起時,就是我們內在小孩需要我們的時候。愛人和孩子,都是來拯救我們的,讓我們打開心門,看到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這時,去觀呼吸就是擁抱我們內在的孩子,就是給她輸送能量,就是給她安全感。我們去擁抱我們內在的小孩,就是去愛自己。所以,我們要去感恩愛人和孩子,當然還包括父母(我們和父母也容易升起煩惱,是吧)以及一切讓我們起煩惱的人,感謝他們讓我們能夠看到我們內在的小孩。他們就是鏡子,照見的都是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我們學著去接納這個煩惱的情緒,就是去擁抱那個內在的受傷的自己。我們不斷地去擁抱自己,就是在療愈自己。這個療愈的過程,就是修定的過程,就是增長智慧的過程。所以,才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們痛苦的人,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是讓我們開智慧的。因此,煩惱不是敵人,令我們起煩惱心的人也不是敵人。如果沒有煩惱,我們就無法看到那個受傷的自己,自然也就無法去自我療愈。(所以,離群索居去修行,方向都是錯的。真正的修行,只能在關係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去完成。)煩惱的時候,正是我們去療愈自己的時候。我們內在去療愈自己,外在的表現就是接納了他人、包容了他人,而他人感受到的就是我們的愛。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也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觀呼吸就是修定。定生慧。戒就是身口意的規矩。戒定慧,是一體的。觀呼吸做好了,戒也就守住了,智慧也同時增長了。


我繼續回答。如果一個人內心裡感覺不被愛,不被喜歡,這是種糟糕的感覺,會直接產生不安全感。也遇到事情後變得抑鬱,焦慮,恐懼。總是渴望從他人得身上獲得支持和依賴。那麼這個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首先學會去愛自己。嘗試多關心自己,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慾望。看到自己的喜好。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途徑。
學習心理學總結了兩點:人長大後的性格和行為會受到小時候的影響。夢由心生,有一定關聯。


童年缺失的一生都在最求 我討厭我的爸爸 覺得他懶不負責任很愛玩 我很想改變他可是改變不了 現任男朋友也是那樣愛玩很渣不負責任 不上班花我的錢 我就一直痛苦裡死循環 我還是一個性單戀 我始終無法擺脫這份感情 無法離開這份痛苦 無分結束別的男人對我好 我覺得好難受 一直活著只有自己的痛苦裡面。

算對,但是不全對,人的一生是在補償以前的自己,在你沒有能力得到一些東西時,你會堅持,當你可以獲得時,你就會對曾經無法擁有的進行補償。所以,不是童年,而是,你在補償你以前無法得到的一些東西


對於我自己是這樣。

我一直都在彌補自己。在我很小的時候,非常小。我去大姨玩,我哥有一個很漂亮的本子,我不知道他用來寫日記。因為本子太好看了,我醞釀再三就被我順了回去。偷完回家其實一點都不敢用,悄悄藏起來,藏到我都忘記這個事情,後來我哥來我家玩,不知道為什麼他翻出那個本子,他非常憤怒質問我:為什麼要偷他的日記本。

羞愧我不敢說話。

最後我哥還是把本子帶回家了。

現在我想起來這件事的後遺症,遇見每個漂亮的本子都想帶回家。

知道不可以要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遭報應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