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樂評人除了樂理知識的普及以外,對音樂的感受方面的評價都是很主觀的,而這種主觀應該每個聽眾都有,如果樂評人是一種職業,那聽眾是否會認為他們的評論具有一定的權威而改變對音樂本身的理解,這樣就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引導或者誤導。(同影評人)


瀉藥(大霧)。

實名反對樓上的觀點。知乎現在有一種風氣就是對於樂評人的批倒,什麼樂評人只不過是因為以前信息不發達才佔據權威地位的,包括樓上的回答。這種觀點實在是把樂評的門檻講得太低了。

首先,請回答我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在歐美,即使是信息技術發達,樂評人依然有很高的地位。知名的音樂網站MTC將用戶評分和樂評人評分分開來,並以後者作為主要參照,這是為什麼呢?

知乎上發的答案,或者網易雲的評論算是樂評(廣),但不是樂評(狹)。你的這些寫的內容也只是在抒發你聽的感受,什麼激昂/慵懶這種。並不是真正的樂評(狹)。

我贊同RC關於樂評的觀點:你說出自己喜好和厭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剖析它為什麼好。音效和旋律這都是樂理的東西,我們需要專業的引路人,這就是樂評人。關於文本性的解讀,可能大眾在這一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夠對歌曲的內涵進行深挖,我們也需要樂評人的引導。

而對於文本性的解讀和對音效的偏好,這是很多人詬病樂評人的一點,認為太主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能通過樂評去發現新的角度看這張專輯,這是一個啟示。我們也能通過搜尋千萬樂評人,從而找到自己喜歡的樂評人,從而發現一些他聽過而你沒有聽過的專輯,這也是收穫。如果這個樂評人你不喜歡,你可以不看嘛。

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你知道電影界評論體系不完善的後果么?看看日本這個德行你就懂了。而反觀美國,我管你老百姓愛不愛看,我的評價是獨立的。這種制衡反而能讓電影更好的發展。(雖然現在的美國電影有點問題,但地位還是那個地位)

我們先不管現在的樂評人水平如何,但這個評論體系是必須要有的。如果沒有,音樂的發展非常危險。

你說的樂評人會影響大眾的判斷。恰恰相反,胳膊怎麼可能擰的過大腿,那些經典爛歌受到啥專業好評了么?播放量不一直很高?恰恰是現在的一些獨立評價很容易受到大眾的干擾,看看之前樂評人被罵的多慘就知道了。不過還好這些人夠堅定。

至於水平問題,這個不能著急,看看現在各個行業的前輩,有幾個真的當年學的這個,不都是打拚出來的。所以知識水平有限你要理解。只要評論體系留下來了,那麼下一代上來的時候就會明顯不同。


之前的樂評人影評人,真的是可以「帶貨」的。當年的信息渠道來源太少,很多人都是看著樂評人和影評人的推薦來聽音樂、看電影。

當然,那時的樂評人和影評人的實力,不僅僅建立在他們本身的知識構建、文字水平和聽歌觀影積累上,更是由背後的媒體來「背書認證」的。傳統媒體的編輯來審核選擇評論人的稿件,可以說,媒體專業,評論人的文章也就相對更加專業。

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降低,去中心化,大家在知乎上發個答案,在網易雲音樂上寫個評論,也可以稱為「樂評」了。趕上點贊的多,有了熱度,也能稱之為「樂評人」。但是評論者的水平,也相對的「越來越水」,向著「流量化」發展。

當然評論多了也不是壞事。當更多的人去關注音樂的時候,這對整個音樂產業還是有益的。

現在無數優秀的音樂人都吃不飽,更何來專業的音樂媒體和音樂評論者呢?


對樂評人的存在,主要有這四種質疑的原因:

  1. 音樂沒有高低之分,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喜好之分,所以再好的樂評人充其量就是個文字技巧高超的聽眾而已。所以樂評人算不上一個職業,最多是個愛好。
  2. 樂評人也是人,他們再怎麼儘力客觀也肯定帶有主觀色彩。既然是主觀的,那麼樂評人的意見憑什麼比普通聽眾的意見高級?
  3. 「你行你上」,與其在那兒bb自己怎麼不寫歌不唱歌不表演,說明自己水平不行啊,水平不行就別出來發言。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 所以有拿得出手的音樂作品的人的意見我聽,這些天天bb的人我不聽。
  4. 現在的樂評人收入主要靠寫軟文營銷而不是稿費,同一個人的樂評都很難分辨哪些是真實的想法哪些是收了錢的,所以可信度大大下降。

從第一條開始說。

二、三兩條,也存在在對影評人/書評人(文學評論家)的質疑中,但第一條意見對影評人/書評人就比對樂評人多得多。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大眾普遍認可好電影需要的是好想法加上好製作,就像好書需要好的靈感加上好的寫作技巧,但好音樂就僅僅/絕大部分來自於好想法/靈感,音樂的製作在音樂的質量中的地位被忽視或者輕視。

緊接著好想法/靈感的評判標準又是十分主觀的,於是就出現了「音樂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喜好之分」的論調。

音樂的類型之間的鄙視鏈確實不應該存在,但每一個類型里一定有不合格的作品值得被批評。如果所有不過關的作品,都用一句「大家都很努力,不要拉踩「來帶過,那這個類型這個行業要怎麼進步?

既然存在好壞,那麼有人把評判好壞當作一個職業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條的簡短回答就是,閱歷。

我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曾經很喜歡的書或者電影,一轉眼就不喜歡了:一轉眼可以是一個月,也可以是幾年;不喜歡可能是因為沒有共鳴了,也有可能是欣賞閾值提高了,不過前者大多數也屬於後者,畢竟真正的經典當是不分時代,不分對象,不分文化的。

那麼如果一個人,聽歌量是你的百倍甚至千倍,而且由於聽得多,閾值提高得早,所以聽的經典的比例也高於普通聽眾,那麼是不是有理由相信他的欣賞水平更高呢?(當然有例外,只討論大概率事件)

批評家,應當是修過藝術史的,對於整個人類歷史的藝術高峰瞭然於胸,對於什麼樣的作品可能留在歷史的長河裡有概念,並以此為評斷。

關於評論是否主觀,當然是主觀的。雖然批評這門學科已經半隻腳踏進科學領域,儘管學院派批評一定有指南依憑,但一個人的品味一定是私人的。相不相信某個樂評人的品味和判斷,見仁見智——既然見仁見智,那麼當然不是這個職業不該存在的理由。


如果說,上面兩條還是非常針對音樂這個領域的,那麼第三條是我從頭到腳不論在什麼領域我都不同意。

一個簡單的比喻,我不會製冷,我就沒權利批評一個冰箱質量不好嗎?我不會造冰箱,我和商家投訴冰箱質量差就沒有意義?

當然你也有權利批評我的批評,比如我買過的冰箱數量太少,所以我對質量不好的標準理解得不到位。但你還是沒權利說我不會製冷所以我的批評就對冰箱製造業沒有幫助。誠然,我可以去一線用我的高標準製造冰箱是很好的,但這難道是唯一幫助冰箱製造業的方法嗎?

我可以選擇去造冰箱,也可以選擇去投訴,這隻取決於哪個我比較擅長。如果我都擅長,我也可以兩個都做。

下面這段話摘自《畫語錄》,雖然是講繪畫,但根據第一條,自然也適用於音樂。

鑒賞與繪畫最終並不一定是一件事,但理解這兩件事需要掌握相同的視覺語言,而且這兩樣一起學習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鑒賞家對於眼力的要求絲毫不遜於藝術家,而且鑒賞家需要運用邏輯思考和分析能力,並利用一切已知條件去做最準確的判斷。然而一位水墨畫家的最終成功與否,不只取決於技法的熟練程度,還取決於他的創造力。他一定要有智慧、天賦、激情和勇氣去克服他所受過的傳統訓練,摒棄一切固有概念,超越傳統的框架,從而完全發掘自己的創造力。很多水墨畫家並不是很好的鑒賞家,因為儘管他們熟知技法並了解一件作品的好壞,但沒有接受那些鑒別真偽所需的專業訓練。同樣,很多學習了中國繪畫技法的鑒賞家,也從未在繪畫這方面有過突出成就,因為他們沒有那種創新的天賦。

能夠同時擁有成為藝術家與鑒賞家所需要的一切特質的人非常罕見。

但兩個都做就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在冰箱製造業中工作,勢必有利益衝突:首先我沒有「旁觀者清」的優勢,其次我批評了我的同事或者同行,將來見面就算我不尷尬對方可能尷尬。

在音樂行業里一樣——因為我目睹了這首歌的製作或者我認識製作人,難免評價時帶了感情,所以難免「當局者迷」。雖然這首歌他做的不太好,但他整體水平還是不錯的,如果我批評了,就算對方自己不介意,由於我是公眾人物可能會給對方帶來不好的影響。即使是有良心的音樂人最多能做到,好的讚美,壞的閉嘴。但是如果一個作品,沒有被告知它壞在哪裡,那麼只要它有一丁點流量,它就有可能繼續生長往壞的方向發展(當然也有可能往好的,但為什麼不幫助它選擇呢?)

那麼不是同行的樂評人這個時候就可以出來了。

所以樂評人與音樂人應當是兩個獨立的職業(除了少數大師可以兼任),但又一併形成一個生態,一個音樂行業該有的健康生態。早一天形成這個生態,音樂市場就可以早一天脫離比爛的現狀,脫離人情社會的綁架。


這個道理懂的人應當不少,但是為什麼每個樂評人被罵,大多數是用這句話呢?

大多數人看樂評,其實是在找認同感:如果一個樂評人誇了我喜歡的歌手,就是我的品味得到了專業認證;但如果我愛的歌手被說不足了,就是「你有作品嗎?有本事寫一首更好聽的歌來啊?」, 樂評人大多不是音樂人,當然拿不出作品,這句話彷彿就是五指山一樣,看似可以把樂評人壓得動彈不得,來一解自己尋求認同感碰了一鼻子灰的鬱悶。

說到這裡,還有一點怪事,明明樂評人評的是音樂。自然可以認為一個歌手這首歌到達了水準之上,而另一首歌不行。但往往批評一首歌,就會被粉絲報以「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 他有多努力和這一首歌的水平有關係嗎?而表揚了一個歌手的這一首歌,批評了他的另一首歌,明明是對事不對人的良好示範,卻會被抓出來打成「雙標」,作為收錢的證據。說到底,對事不對人在當下太難行得通了。


延伸下去,還有一段話我也一直覺得被用錯了地方,雖然話本身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覺得你的祖國不好,你就去建設它,如果你覺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務員去做官,如果你覺得人民沒素質,就從你開始做一個高素質的公民,如果你覺得同胞愚昧無知,就從你開始學習並改變身邊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謾罵,抱怨,逃離。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難道提供我的批評和意見不是建設祖國嗎?建設祖國就只有悶聲不響地考公務員這一條道路?為什麼我努力學習努力工,努力把我的思想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只是同時批評一下我看不下去的社會現象,就瞬間被分類到了只會bb的鍵盤俠的行列里?

看起來這麼感人一段話,不就是「你行你上」的另一種說法嗎?

正是因為我對於這個國家有感情,所以我為之焦慮為之悲嘆,我想要提供我的意見。即使我是一個世界主義者,即使我關心全人類,我也更心繫中國的現狀,而不是美國英國或者任何一個國家。

扯遠了,但也不遠。


第四條換句話說就是,怎麼站著把錢賺了。

這個問題的形成其實是互聯網的興起和傳統紙媒的衰落。曾經樂評人/文學評論家/影評人只會出現在報刊電視上,而報刊電視的嘉賓是經過篩選的(因為嘉賓會拿到報酬);而現在自媒體的興起導致了這個篩選機制的失位。新的篩選機制變成了觀眾數量,即流量。相應地,有流量的樂評人自然會收到資本的青睞而有了使用自己的信譽背書的機會。

但這種機會如果利用失當又反過來消解了樂評人的信譽。

怎麼利用珍惜自己的羽毛,其實是每一個職業人都要考慮的問題,不限於樂評人,不限於媒體人,不限於文藝工作者。

有人選擇不靠這個職業賺錢,有人選擇業配文不談缺點但至少不硬拗優點,有人選擇只發硬文不發軟文。

既然這個問題存在於每一個行業包括樂評,那麼更證明了這是一個有存在意義的職業。如果一個職業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這個職業就該消失,那麼這世界上還剩得下什麼職業嗎?減少良莠不齊的方式,就是讓這個職業發展下去——在時間的篩選下,好的專業的有含金量的自然留存得下來,不好的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如何去遴選有質量的樂評人,就像如何在複雜的市場里挑選一樣商品,需要用你的判斷能力和邏輯思維。如果你不想自己判斷,那就等待時間給你答案吧。


以上是我對樂評人這個行業的觀察。本人不擅樂評也不擅音樂,但根據我第三條的論述,我還是願意把我的觀察與大家分享。


各種「評」恐怕都有一定的個人主觀性,甚至惡性的主觀性(比如股評),帶節奏是免不了的。對一般人而言,被引導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對於行業中人或者有比較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愛好者,他們會有自己的判斷和取捨,只把這個當參考吧。個人觀點。


瀉藥!

樂評人或者影評人或者什麼評人,這種職業本身是有需要的。對於我們這些普羅大眾來說,我們是不專業的甚至是完全的外行,我們其實是需要有人引導的,最起碼就是能告訴我們哪個好,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而現在某評人之所以被玩壞了,主要是因為濫竽充數的人太多了,現在完全就是只要文筆好一點就敢說自己是評人,然後點擊多一點就敢收錢,就活生生把這個職業給毀了。


瀉藥,感覺樂評人的存在更像是一群相同想法KOL,一群觀點相似的人,其中一個知道的辭彙多,會表達,大家都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出現了,現在的樂評人還能靠這個身份上節目賺錢,只要能用看似專業的話語胡扯一通,就能得到擁壘。

我看答案里有人說因為樂評人可以怎麼這麼著,我就很疑惑,自己沒有判斷的嗎?如果說因為自己懂得少所以需要樂評人來解讀,那為什麼不自己去了解學習,我聽歌就是自己高興,我不需要別人幫我解讀,如果我想去了解,我會自己去查找相關知識。「如果這個樂評人你不喜歡你可以不看嘛」,那是不是可以說樂評人不喜歡可以不聽?

沒錯,我就是很反感這些*評人,自己沒有任何成就,只會利用自己的話語權惡意攻擊真的在做音樂/電影的人才是最噁心的。除非你自己有自己的作品,否則我就是會反感到永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