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經歷過汶川大地震的我,其實真正地震來了,如果是在房子裏,跑和不跑都不是最好的選擇,順其自然吧,關鍵是別慌,我國可感知地震引起的災難並不多,大部分沒經歷過大地震而造成的傷亡往往是踩踏和低層跳樓。你現在可以問問在四川的朋友,凡是經歷過大地震的,現在對於地震都不太感冒了,搖就等它搖,習慣了。


1、家庭避震祕籍

冷靜判斷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只有鎮靜,纔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記住,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

就近躲避

如果感覺晃動很輕,說明震源比較遠,只需躲在堅實的傢具旁邊就可以。大地震從開始到振動過程結束,時間不過十幾秒到幾十秒,因此抓緊時間進行避震最為關鍵,不要耽誤時間。

選擇合適避震空間

室內較安全的避震空間有:承重牆牆根、牆角;有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屋內最不利避震的場所是:沒有支撐物的牀上;吊頂、吊燈下;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鏡子)和大窗戶旁。

做好自我保護

選擇好躲避處後應蹲下或坐下,臉朝下,額頭枕在兩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保護眼睛,閉眼以防異物傷害;保護口鼻,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2、學校避震祕籍

正在上課時怎樣避震

無論教室是樓房還是平房,同學們都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躲在各自結實的課桌下;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在老師帶領下有組織地疏散;

在操場或室外怎樣避震

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注意保護頭部;注意千萬要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震時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去後,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特別提醒

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

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

大同學要照顧年小體弱的同學;

要關心、照顧殘疾同學。

3、戶外避震祕籍

在戶外遇到地震時,應該就地選擇開闊地,趴下或蹲下避震;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要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過街橋、立交橋;高煙囪、水塔下。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變壓器、電線杆、路燈、廣告牌、吊車等。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避開其他危險場所:狹窄的街道、危舊房屋、危牆、女兒牆、磚瓦及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4、公共場所避震祕籍

在羣眾集聚的公共場所遇到地震時,最忌慌亂,而應有組織地從多路口快速疏散,否則將造成秩序混亂,相互壓擠而導致人員傷亡。

1. 如果你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遇到地震時,要沉著冷靜,特別是當場內斷電時,不要亂喊亂叫,更不得亂擠亂擁,應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開弔燈、電扇等懸掛物,用皮包等物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2. 地震時,你正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應選擇結實的櫃檯、商品(如低矮傢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和玻璃櫥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離出去。

3. 正在上課的學生,要在老師的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絕不能亂跑或跳樓,地震後,有組織地撤離教室,到就近的開闊地帶避震。

4. 正在進行比賽的體育場,應立即停止比賽,穩定觀眾情緒,防止混亂擁擠,有組織有步驟地向體育場外疏散。

5、寫字樓內避震祕籍

震時保持冷靜,震後走到戶外。

這是避震的國際通用守則,國內外許多起地震實例表明,在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

尋找安全空間躲避

蹲在暖氣旁較安全,暖氣的承載力較大,金屬管道的網路性結構和彈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動時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氣管道通氣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員窒息;管道內的存水還可延長存活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被困人員可採用擊打暖氣管道的方式向外界傳遞信息,而暖氣靠外牆的位置有利於最快獲得救助。

特別提醒

當躲在茶水間、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時,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遠些。若茶水間、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裏,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此外,不要鑽進櫃子裏,因為人一旦鑽進去後便立刻喪失機動性,視野受阻,四肢被縛,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躺臥的姿勢也不好,人體的平面面積加大,被擊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難機動變位。近水不近火。這是確保在都市震災中獲得他人及時救助的重要原則。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聯繫,除用手機聯繫外,可敲擊管道和暖氣片。

6、震後自救常識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

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保護呼吸暢通,挪開頭部、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毒氣時,用濕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用磚塊、術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發生後,環境進一步惡化。

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

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如果你在三腳架區,可以利用旁邊的東西來護住自己,以免餘震再次把自己傷害,再把手和前胸伸出來,把臉前的碎石子清理乾淨,讓自己可以呼吸,等人來救你。

7、震後互救祕籍

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後20分鐘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後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後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佔死亡人數的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築物垮塌砸死,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羣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羣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1. 注意傾聽被困者的呼喊、呻吟或敲擊聲,根據建築結構的特點,先確定被困者的位置,特別是頭部的位置,再開挖搶救,以避免搶救時造成不應有的損傷。

2. 先搶救容易獲救的被困者,如建築物邊沿瓦礫中的倖存者。

3. 搶救時,要先使被救者頭部暴露出來,並迅速清除其口鼻內的灰土,防止窒息,進而暴露其胸腹部。

4. 對於埋壓時間較長的倖存者,要先喂些含鹽飲料,但不可給予高糖類飲食。然後邊挖邊支撐,注意保護被救者的頭部和眼睛。

5. 對懷疑有骨折或頸椎、腰椎受傷的被救者,搶救時一定不可強拉硬拖,避免二次損傷,要設法暴露其全身。

6. 對被搶救出來的倖存者,應採取各種適當的方法進行現場救護。

8、避震三大原則

因地制宜,正確抉擇。

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行動果斷,切忌猶豫。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決不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如住平房避震時,更要行動果斷,或就近躲避,或緊急外出,切勿往返。

伏而待定,不可疾出。

古人在《地震錄》裏曾記載:「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說,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跑出室外,而應抓緊求生時間尋找合適的避震場所,採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靜待地震過去,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無恙。

9、避震四大常識

大地震時不要急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你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那麼你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牀鋪等下面,震後迅速撤離,以防強餘震。

人多先找藏身處

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羣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後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避震遠離危險區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被埋切記保體力

如果震後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儘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發佈於 02-2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不喧嘩自有聲不喧嘩自有聲失業的建築結構設計師

防災措施掌握,臨戰準確實踐,最後看命


防災措施掌握,臨戰準確實踐,最後看命


看大小吧,小的不用管,大的你也逃不了,怕啥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保持鎮靜,2秒鐘,小震就過去了。沒事。

判斷是p波,接下來會左右搖擺,如擺幅大無法行走:在露天可以四肢著地爬行,離開建築物。若在室內,最好到衛生間,躲避。


地震???

地震來了趕快跑啊 想什麼呢

我上次地震 說真的 每時每刻都提心弔膽的 連洗澡都怕 然後晚上做的防備,這種網上隨便找都有

1:也是我們宿舍用的辦法 一個杯子程滿睡 有晃動或是溢出就趕快跑 (排除人為)

2;礦泉水反力

3:用掃帚支撐臉盆靠牆

還有很多 不過晚上是建議輪班 晚上出現的地震大多是很恐怖的

我們地震我們宿舍那晚就是輪班

謝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