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三國3D地圖,我忽然有一個問題,劉備是不是應該定都荊州,派遣可靠將領統治川蜀,將川蜀作為自己的大後方補給基地,北方通過上庸補給,南方通過長江水道補給。

這樣一來,荊州和上庸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而四川易守難攻,魏國也很難通過漢中攻陷川蜀。

這樣安排是否更符合隆中對的戰略安排。


一:劉備手中荊州不完整,樊城襄陽重鎮一直不在手裡,孫權湘水之盟又拿走了三郡,導致了幾個問題比如在哪立都(如果都城不如成都和襄陽那很尷尬,都城還不能離魏吳近)、劉備統治不完整的州手下統治完整的州…(君主實力不如臣子…)

二:荊州地理比較特殊,首先安全性不如益州,益州只面對曹魏涼州部分(那地方說實話當時養不了太多的兵),並且還有險隘很難被入侵,荊州不僅要面對北方的曹魏主力(襄陽和南陽還有中原部分)還要注意下游的東吳逆流而上的可能,湘水之盟後還有額外的長沙等,但在險隘上卻不如益州好守。所以定都荊州很難保證安全性和穩定性(前天敵人搶了都城周圍的糧食,今天敵人打到都城附近了,明天敵人打到臨近的郡城決定封閉都城城門),所以不適合作為都城。另外最壞情況分管別州的都督反叛或者手下人造反等情況那個州失去控制,如果定都的是荊州,益州反叛了自己就是四面受敵(南方有東吳的長沙等郡)還沒有特別好的險隘。但如果反過來定都益州,荊州反了或者丟了就沒那麼嚴重,只用守北和東兩方面,兩邊還都特別好守(蜀亡時東吳趁亂攻益州還被蜀國將領擋住了),如果是荊州叛亂獨立西邊還只用面對叛亂勢力,魏國和吳國的壓力全被叛亂勢力擋住了。

三:政治方面益州派系(這裡指益州內部所有派系)需要鎮壓拉攏,只有劉備能全權處理,別人的級別是不夠的,很多事不能決定比如劉備娶妻,而荊州一方面很多人跟著去了益州另一方面荊州的派系都利益交換過了,所以更容易處理。益州閉關發展了多年並且沒怎麼受戰亂影響,荊州富裕的襄陽郡在曹魏手裡,蜀國只有江陵。對於更需要繁榮安定的都城成都更合適。

四: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諸葛亮建議劉備率益州部隊出益州(劉備掌控益州)向秦川,大將將荊州軍隊攻宛城、洛陽。(中原)(大將督荊州)可見諸葛亮也是傾向定都益州的,他一定也有相應的原因。

額外補充,不太確定可能有錯誤可以說一下我修改:上庸部分被襄陽郡擋住了,正常情況很難補給蜀漢荊州部分。所以其實蜀漢荊州部分只有南郡和益州相連。


不是該不該而是不能!

荊州四戰之地,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都對荊州虎視眈眈,防禦壓力太大,且荊州多水路而東吳水師擅長水戰。

派大將去更不可能,入蜀這樣重大的戰略舉動是不可能派一員將領去幹這事,集團首腦親自去更能保證集團內部內部團結防止內部掙功內耗和集中資源投入,入蜀這樣的大規模戰略舉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劉備事非親自去不可的,失敗的後果太大如果入蜀失敗那劉備就是三面受敵永無寧日。

在有就就是資源有限,孫權偷襲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駐守荊州的部隊及大將大量入蜀,不可能會同時應對兩面打擊,這就是關羽讓呂蒙偷襲而劉備沒有救援的原因,不是沒有救援而是根本騰不出手來。況且還要面對北部漢中曹操的壓力。


不該也不能

1、荊州是四戰之地,不適合定都,除非你有朱四那個魄力,但是人家也是有大後方支援的,而你劉備沒有。哪怕有百分之一,關羽也不至於被殺。

2、荊州劉備只有僅僅一兩個郡,並不能作為中央使用,而題主所言並非不行,但是前提是擁有完整的荊州並且得有緩衝地區。


上下五千年,定都成都的政權,別說統一全國了,就連打出去佔領一個州的,一個都沒有。劉備集團但凡有一點野心,就應該學老祖宗一樣定都漢中,以表示漢賊不兩立,北伐不停息的決心。漢中王不定都漢中,氣勢上首先就慫了,定都成都口號上是漢中王,實質就是成都王、蜀王。


如果目標是天下,必須定都荊州。

如果目標是割據,必須定都成都。


定都個荊州簡直是找死,首先荊州本身就有爭議,曹孫都想佔,而且荊州對劉備防禦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漏洞,靠近江東,還有定都荊州怎麼平定本蜀勢力?,怎麼北伐?,難道就靠一個荊州就能完成所有北伐?


荊州名義上是「借」。如果定都荊州,那就違背了當初對東吳的約定。東吳就會徹底翻臉。這樣就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