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朋友在看一本《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的書,覺得書名很有意思,也拿過來隨便翻翻。看了以後對哲學開始小有了興趣。然後開始聽一些西方哲學史的課。再到現在看了所羅門的《大問題》。不知道是初學,段位不夠容易上身還是怎麼的。我覺得我的情緒隨著思考的深入開始變得很焦躁…以前以為想的多是不學習。學了以後,發現想的更多。而且逢人就想站在哲學思路里去看問題,總是站的很高。不知道這種表現是我個人不適合學,還是初學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呢?


會的。

我是研究生轉的哲學。

也經歷了你的這種"焦慮"。

跟其他專業的研究生交流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思考的不夠透徹。

看到有一個回答說讓你先梳理亞裏士多德,我覺得他的思路可能是讓你從形而上學反思一下自己。比如說,你是不是從無法證偽的形而上學去打量別人?我反思自己,就是發現讀了哲學後一直在用"形而上學"打量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坦白來說,這種形而上學辯駁在研一還是給我很多超然的感覺的。

但在研二讀完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翻譯的版本)和翻譯了海德格爾針對康德自由觀的一篇小論文後,我發現我以前的這種超然其實挺膚淺的。大哲的理論自然精巧,問題在於我自己。

說來慚愧,如果不藉助二手文獻,我甚至找不出康德,黑格爾等的理論缺陷。而且這種缺陷或者說不足,我一旦回到了他們的原著裏,我反而會覺得那些二手資料在換種方式幫助康德黑格爾自圓其說。

稍微有一點穿透力的可能是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裏對黑格爾的批判,那個是真的很有意思。

之後看了一個國外的講座,講課老師是從康德《純批》中先驗想像力的形而上學性論證黑格爾的知性超越。那時候我就有了另一種想法,哲學(學科?)的"問題意識"就是把哲學史上每位哲學家的形而上學部分逐一祛魅解構(再建構)。

但這種思考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焦慮,是符合邏輯體系的"形而上學"賦予了我超然,但我理解的哲學史卻在解構這種"形而上學"。

與其說是焦慮,不如說是病理學意義上的的惴惴不安。我開始思考這種撕扯是因為形而上學本身的二律背反抑或是理性(唯物)辯證法?

我似乎誕生了我自己的膚淺的"問題意識",所以我方向是德古典,但還是會忍不住去看分析哲學的專著。

我們都是初學者,我(可能)曾經跟你一樣,但現在不那麼"焦慮"了。

希望我的經歷能給你一丟丟的參考吧。

共勉。


我來幫你解除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虛妄。

哲學被人當做是一本易筋經,就是天龍八部裏那本被平凡小子游坦之拿來一學就馬上能把少林方丈打吐血的那本。看哲學彷彿能彎道超車,特別是唯心主義,聽名字好像是種能從空氣中變出黃金的黑魔法。要是讀了幾本康德就批判社會方方面面,讀了幾段福柯就笑世人不過是活在語言的牢籠中,讀了幾頁叔本華就認定世間萬物不過是表象。。。那你是還沒受過哲學的苦。

第一層苦,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社會變遷一目瞭然,上知五百年下通五百載。。。作為唯一一個知道2+2=6的人,你怎麼活在一個相信2+2=3的俗世裏?你怎麼去調和這種"內心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矛盾?別人問你"你想那麼多又有什麼用?"你怎麼應對?

第二層苦,哲學沒有統一的體系,處處是流派,處處是耳目一新的觀點,也處處是矛盾和理念衝突。要麼你偏執到底,做某位哲學家的忠實信徒,要麼你時刻被難以共存的理論煎熬著。而且就算你選擇偏執並驕傲地遺世獨立,你信黑格爾,我信福柯,你打死我?這種無能為力真是煎熬。

第三層苦,你開始能夠找到平衡,在各個學說間做到相互借鑒相互批判,你寫篇論文試試?我常在交論文之前再讀一遍最終稿,再回想起我讀過的柏拉圖,奧古斯汀,尼采,黑格爾。。。。我的成果就是膚淺平庸的臭狗屎。

哲學不可能讓你高人一等,如果你真這麼覺得,那就繼續讀下去,讀原文讀經典,看看誰纔是小丑?

沒有找茬的意思,只是不要把哲學當做神話或者真理,越謙卑就越能為將來留下發展的空間。

祝順心


以我之見,這是一個社會學問題,應該是叫做「現代性知識焦慮」這個不舒服的感覺不侷限於學哲學的人,而是遍佈所有的知識分子和知識愛好者。

如果你學了知識,那麼你就會對現有的一切產生懷疑,就比如我現在只要看到社會問題就會去想:這個問題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呢?僅僅是侷限於這裡嗎?事件發生的背後原因,背景又是什麼呢?然後,我就會去看其他人的理論觀點,對比身邊人和網友的態度和想法,在腦子裡推理一遍,最後參考歷史資料……而這個過程產生的結論往往與常人的短暫性思考和感性發泄不一樣。長此以往,你就會成為一個異類。

而這個時代是塑形出來的,說得極端一點,這不是知識分子的時代。因此,焦慮是必然的,最後我也問幾個小小的問題:你孤獨嗎?有同伴嗎?被邊緣化了嗎?你覺得是自己不對還是別的什麼不對呢?(讓我調查研究一下唄)


題主啊,孔夫子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可是這句話只告訴了求知路上兩種可能的心境,要麼迷惘,要麼疑惑,沒有談到焦躁是怎麼來的呀...

不過啊你先稍安勿躁,恰巧我在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的他師傅蘇格拉底教人哲學的情形,蘇格拉底說:

「...那些追隨我的人遭受的情況跟處於分娩狀態的女人一樣;他們感到陣痛,日夜充滿困惑,甚至比女人分娩還要厲害得多。我的技藝能夠引起這種陣痛,也能消除它。」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自詡是智慧的助產婆呢。

我覺得呀,你現在所處的境況,說不定恰巧就是蘇格拉底口中的那樣一個類似「分娩前」的狀態呢。

你也需要一個可以與你交流思想的同路人,讓他為你的智慧助產...

你是女生嘛?是的話,歡迎找我聊聊~


是的,因為初學者很容易被各類哲學理論所說服,看哪一個都覺得有道理。但這是好事,說明學進去了,並且你是在思考的。之後你接觸的東西更多了以後就不會這樣了,你會意識到各類哲學理論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你的注意力也會從代入哲學理論去思考變成考察哲學理論本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