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貧寒的家庭可以培養出很優秀的孩子,父母放養也依然優秀;有些壞人可以有內心善良的孩子;內心善良老實巴交的父母也會有不知悔改,危害社會的孩子。

總而言之,同樣的環境有時候會有不同的人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經歷才會感受,感受就會做出調整。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天也在不同的角色中進行隨機和隨時的轉換。比如說我現在在單位中工作,扮演的就是員工角色;回到家叫了一聲爸爸媽媽,扮演的就是兒子角色;約了幾個朋友一起去吃飯,扮演的就是朋友角色。每個人身上有很多種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扮演了不同的任務。

那什麼是社會角色呢?社會角色就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是對特定地位的個體行為期待,也是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基礎。社會就是一個大舞台,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舞台上進行著不同角色的扮演。

按照社會角色獲得方式分成先賦角色和成就角色。先賦角色是先天形成的,比如我這個兒子的身份,這是無法改變的,生下來就已經註定了。成就角色是通過個體後天努力的結果獲得的,比如說事業單位人員。需要經過筆試、面試、政審等環節的考核,才能獲得這一職位。

?

按照社會角色的規範化程度,分為規定性角色和開放性角色。規定角色規範比較高、個人的自由度要小。比如說警察,要穿制服;軍人要服從命令,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開放性角色規範性比較低,自由度比較大,比如說閨蜜,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不用考慮很多規則。

按照社會角色功能分成功利型角色和表現型角色。功利型角色一般是為了賺錢、社會地位、各種權力等。比如企業家,企業家就是要考慮到商業行為,公司要賺錢。表現型角色是按照道德風尚、社會規範、價值理念等來表現出來的。比如大學教授、志願者等,他們要發揮社會公平公正的作用,表現出自己特有的價值感存在。

?

按照個體心理狀態,分為自覺型角色和非自覺型角色。自覺角色是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很明確的意識存在感。比如明星演員,他們在一部劇中所扮演的角色要符合這個人物的心理狀態,而把自己生活中的一面要收起來。非自覺角色是按照自己平常習慣的方式去進行操作,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去過多考慮是不是應該這樣去進行。


不同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都會塑要出不同脾氣性格的人,家庭對孩子的是非觀念,價值觀念的建立,有些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男生女生以後的婚姻,也有一定的影響,家庭平和,幸福美滿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自信,有安全感,對未來的婚姻也會充滿嚮往,家庭不和諧的孩子,對婚姻可能會有恐懼,或者還沒有結婚,就懷疑關注一些問題,影響擇偶的標準和判斷。以前的觀念裡面,很多事情不是黑就是白,現在知道有很多事情是灰色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對與錯,不過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思想觀念。社會和家庭就是每個孩子的老師,踏入社會,經歷的事情,在家中共處的父母,就像是學生時代,課本上學習的知識,每個人在經歷後,有不同的認知。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要給孩子溫暖和諧的家庭。


小偷的孩子,一定是小偷嗎?

法官的孩子,一定就是法官嗎?

印度電影《流浪者》告訴我們,並非如此

家庭環境可能會滋養一個人,讓他成為一個不怕受傷勇敢愛的人,也可能扭曲一個人,讓他成為一個只有讓對方跟自己一樣痛苦才覺得如釋重負的人

但人,畢竟是複雜的,始終是善和惡的綜合體。

而社會就是一個大熔爐,人來到社會裡,帶著父母給的種子,社會讓它開花,可能開出惡之花,一些人在社會上遇到了嚴重的挫折,無法接受,加上童年經歷不幸,內心就會更容易扭去,從而滋生出報復社會的惡念,類似的新聞我們看了太多。

但不幸未必就是註定,也有人從小生在地獄,卻因為周圍遇到了很多好人,遇到到了天使一般的好人,他也會逐漸改變。所以重點不是你身在何處,而是你周圍都是什麼人,哪怕你身在地獄,你周圍卻站著人格高尚地如天使一般的好人,那你其實內心的感受也會如同身在天堂一般。

比如一些最近那些讓我們感動的戰士,讓我真的淚流的是,一個人從小身在貧苦的農村,卻在人生過程中,被周圍的人和環境,淬鍊出了偉大的靈魂,具有我為人人,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生命來包圍自己的祖國,這樣的人,已經超越了家庭和環境的限制,已經不能簡單用偉大來形容。

而也童年幸福的人,去到了好的環境,人會更好,但也有去了不好的環境,人變得更壞的。

不是說你家庭好,以後就一定是好人

我曾有監獄的朋友,跟我說,監獄裡什麼人都有,有高學歷的博士,有大官的兒子,有大商人的女兒。

什麼人都有。

所以我會得出一個公司

性差踏錯 = 早年家庭養育的影響 + 社會環境的影響 + 自己內心的念頭(一念之間)


一個人成長的背景色,人的認知都是來源於周圍的接觸,自己的性格價值觀都收到身邊人物的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