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當領導的退休了特別不習慣;好多老人不當家了不習慣;好多好多人退出人們的視線後失落、孤獨……好多好多人因為別人而存在;好多好多人就是為別人而活;好多好多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別人的認可而成為人。學習佛法後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嗎?


「好多好多人因為別人而存在;好多好多人就是為別人而活;好多好多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別人的認可而成為人。」沒錯,是這樣。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自己必須認識到,這隻能靠自己調整,並願意調整。這簡單的一步,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難完成。之後,實際調整的過程,或許只是片刻。真正困難的是,放下「自我認同」。那纔是佛法要解決的問題。不過,也別以為,現在「沒有自我認同」,會更容易學佛有成。實質上,那是更強烈的我執的曲折展現。建立自信,找回自我認同,是必須的簡化過程,是先剝掉自我認同的一層偽裝。


清凈經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故等於虛空。何等為十。

一者 得離於垢

二者 得無所著

三者 能證寂靜

四者 證無邊般若

五者 得無邊智

六者 於平等法界能隨順行

七者 得凈勝解信一切法猶若虛空

八者 得無所住

九者 超過所行

十者 超過計度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故等於虛空。

複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等於虛空。何等為十。

一者 於可愛不可愛色中不貪不嗔

二者 於愛不愛聲中不貪不嗔

三者 於愛不愛香中不貪不嗔

四者 於愛不愛味中不貪不嗔

五者 於愛不愛觸中不貪不嗔

六者 於愛不愛法中不貪不嗔

七者 於利衰中不貪不嗔

八者 於毀譽中不貪不嗔

九者 於稱譏中不貪不嗔

十者 於苦樂中不貪不嗔

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等於虛空。


學習佛法如果說有所成就的話,那第一個成就應該是聲聞乘的見道,即斷除我見,怎麼會求自我存在?連此「我」的真實性都否定,更何況依附於「我」而有的認同感?此為南轅北轍也。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並無不同。

————————————————————

追求在他人身上或者自己身上獲得感受,

起因是源於「自我」需要感受到滿足,來維持它繼續存在下去。

「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行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做事,做好事,但做的時候不要那麼在意。

懷抱著強大的「自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過起日子來也累。


個人理解為佛法要無我。追求自我認同不太對吧?個人見解

學習佛法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蠢,學得越深越覺得自己蠢,因為佛教是追求智慧的宗教,那麼佛教就存在一個幾乎遙不可及的最高的智慧,以我們大部分人的根基,這一輩子能弄明白自己和這個「最高智慧」差多遠已經很厲害了。

如果覺得自己有所成就,以此來刷存在感,大部分都是裝逼,建議繞道。
佛修的是後世報,所以不在意。如果想為自己而活,得學道,可以看看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上乘的中庸是不過分強調中庸的中庸,隨心所欲不逾矩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還需要別人的認同嗎?


存在感這東西! 可以第三方給你授記! 好比公認的榮譽證明一樣 ! 自己給自己受記一般來講是沒用的 ! 因為一般人不究竟, 佛可以說自己成道了 我們自己就最好不要這麼說 ,免得造業, 如果自己真得道了, 存在感這東西自己也就不在乎了 未得道時 存在感還是可以增長信心的!

更新一下

《無量壽經》言: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佛法是自我認同和自我否定同時存在的一種奇怪的方法。對於外人是否認同,,我覺得學習佛法是應該被更高層次的法師或和尚來認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