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其實沒啥可比性,一寸長一寸強,單耳機而言,小耳塞的素質是不如全尺寸頭戴的,但後續投入成本,耳塞有明顯優勢。

雖然倆Z1R官價都是12999,但用料上頭戴MDR-Z1R顯然要比耳塞IER-Z1R更值,MDR的那顆直徑70mm、鍍鋁LCP邊緣+鎂質球頂振膜的單元絕對是當前索尼全系耳機產品線裏最好的配置。

而IER的單元配置為2圈1鐵,其中那枚鎂合金振膜動鐵單元相比之前索尼自研的動鐵單元,調音成熟度上到新的臺階,兩枚動圈單元一枚5mm鍍鋁LCP微動圈+一枚12mm鎂質圓頂鍍鋁大動圈,分頻問題也基本解決,只是設計師本尊桑原英二略顯年輕(手動狗頭)。嗯,看到這邊你應該發現出一些端倪了:IER的單元核心技術都是基於MDR的那枚大動圈,所用的圈鐵單元相當於MDR單元的縮小版。

再看參數:

MDR阻抗64歐、靈敏度100dB/mW、頻響4-120KHz

IER阻抗40歐、靈敏度103dB/mW、頻響3-100KHz

MDR總體比IER更難驅動,但IER也屬於很難驅動的類型(低阻低敏)。

搭配方面,MDR相對更喫電壓一些、IER更喫電流:

設定峯值響度120dB,MDR壓擺需求約為2.53Vrms、IER約為1.43Vrms,電流需求39.5mA、35.7mA,差別不大。

對壓擺需求更高的MDR建議上臺式系統,更高的儲備功率,在大動態音樂(大編製交響)演繹時不容易出現動態削波失真,由此確保峯值響度,還原出強弱反差,即交響的氣勢感表現更佳。之前本人搭配的LP5Ultra只能說在隨身範疇裏壓擺較高,但無法和臺式相比,一般隨身聽的壓擺在1.2Vrms-3Vrms,而臺機可以輕鬆達到8Vrms以上;

對電流需求更高的IER建議搭配控制力高的前端,目前個人用的是專註驅動低阻的樂彼L6(耳機口帶30歐負載THD+N 0.0019%、SNR 120dB),確保較低的瞬態互調失真,論動態範圍,IER無法和MDR相比,但瞬態反映,IER則更快,動鐵和小動圈的驅動效率有天然優勢,在解析力和瞬態方面IER絲毫不遜色,所以在小編製器樂上IER是十分合適的,搭配有效控制互調失真的前端,就能減少中高頻毛刺感,同時確保小提琴等基音較高的樂器在5KHz以上的超高頻段能還原出更好的音色,高倍頻泛音列響應完全,從而音色更豐富自然。理論上IER的高頻延伸是非常好的,但對前端要求也比較高。


主觀聽感,基於LP5Ultra單埠:

MDR在低頻量感、力度、聲場上有明顯優勢,包圍感和氣勢更好,人聲更為渾厚;

IER更通透些、中高頻、高頻細節更豐富,但整體聲音相比頭戴單薄纖細不少,人聲乾瘦,顆粒感和齒音明顯,音樂風格適應面小很多。


我就以同價位正常水平來說。

大耳聲場和氛圍感強,而塞子在細節化和超近距離定位上其實是優於同價位大耳和箱子的,特別是在對人頭錄音的演繹上則更為明顯。

不信?箱子、大耳、塞子同時聽舔耳,看哪個是真的舔到耳朵?


感覺和我當時心境一樣啊,總想著拿塞子比大耳。


大耳塞子這都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比他幹嘛?各有側重,塞子為了便攜妥協罷了。這就像有人拿音響鄙視大耳一樣,大耳確實有很多做不到,但要不是沒條件誰又不想玩箱子呢?

就跟同價格筆記本電腦和臺式電腦性能的區別


謝邀,但是這沒法比呀,有些低端的大耳就賣個殼子。。。有些能跨級打。。。反正入耳的肯定比不過大耳就對了


就這兩個耳機,我長期使用,用耳塞z1r用得更加頻繁,它的聲音要比大z1r更加精細飽滿,更讓人愉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