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把握小說在表層的故事之後的意義,發現其美感(特別是對於現代主義運動之後的作品)?是增加小說的閱讀量等到其義自現的程度,還是該看一些文學史或文學評論方面的書以幫助理解?


自己大概試著寫過就明白。我愈看自己寫的爛對話就愈明白白象似群山的難得,愈是不會正面處理一個場景,就愈是能體會到托爾斯泰的天才。

壞小說學徒滿可以是個好的讀者,當然大多數天才作者也是天才讀者。


看上麵粉色標記後粉色波浪線的那句話,為了省事就把我筆記給你搬出來了。《文藝理論教程》童慶炳早年的版本

是這樣,很多作者說自己寫得多有深度,其實是吹的,有沒有深度,看他怎樣塑造故事裡的衝突,一個好的講故事的人,會把複雜的背景緊緊夾在衝突的兩端,這樣你就可以由淺入深,從整體了解一個故事的前前後後。

所以如果你看不出來什麼深度,多半那作者技巧也一般,如果他還喜歡吹,那遲早得餓死。


我覺得吧,小說是描述一個人對時間深度和位置廣度體驗的一種語言。繪畫也是語言,公文是語言,農業重金屬也是這樣的語言。語言只是在獨自表述,作為讀者的我們是需要將這些語言翻譯成自己可以接受的東西。好的文筆技巧可以讓你更舒服地去了解這些語法,或者讓這些語言流傳得更久遠。可是,更關鍵的是,技巧不能根本地解決深度和廣度的問題,你也不可能用少年的心去悲中年的愁。
對我來說,一部小說的美感,主要就在於其故事性、世界觀、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文字所帶來的畫面感。如果小說中有一些巧思和新奇的橋段,那更是錦上添花了。拿人來類比的話,文字是皮,結構是骨,這倆是組成一個人體的客觀物質基礎。世界觀算是這個人的生存背景,決定著他的三觀、定位和整體氣質。故事性就是這個人的內在了,一個人是不是有趣,有吸引力,有魅力,我想主要還是看這個人的內在思想吧。而欣賞一個人的方法是什麼呢,有的人喜歡看皮相,有的人卻只看內在美,各有所愛,各有所長。對我來說,初識之下會先去欣賞他的外在相貌,了解他的整體氣質和成長背景,如果可以繼續接觸下去,最終會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所以看小說也是一樣吧,閱讀的過程像一個深入了解的過程,不要著急著去挖掘它的故事,看它的文字,人物設定,世界觀設定,整體結構的完整和巧妙,都是可以很美的部分。至於故事性,也是因為它能吸引你去看完這個故事,才能談故事性吧。


於我而言,「故事」之外的美和作者的閱歷與世界觀息息相關。更好欣賞的唯一途徑是思考與自省。

當今社會,網路作品百花齊放,層出不窮。

網路作者也是多不勝數,社會對網路作者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寫作是太過私密的事情,每一字都是對於作者自身的審視,是作者心靈和三觀一點點暴露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在讀故事的時候,也在讀作者的內心。

最近看了瘋丟子的小說《百年家書》,這是一本訴說民國時期那些驚心動魄故事的文學小說。

讀這本的時候,我在想除了短暫快樂,我是否有其他所得?

從書的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很下功夫研究史料,盡量將那個時代發生的那些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向消費者娓娓道來。

作者除了講故事,更重要的是將一般人不願輕啟的那些史料,以一種通俗易懂,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出來。

這個故事之外的美就是我讀這個故事時對歷史的重溫,對那些歷史片段的思考,對現在生活的感悟。

希望讀任何一本書,不管是名著抑或網路小說,我們都能有所得。

所得不一定是沉重的,也可以是我們對讀者構建的書中人物三觀的思考,對自身的反省。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欣賞一部小說在」故事」之外的美。


自己親筆寫過,寫小說成為一種愛好,會發現其中的美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