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禪讓後對曹丕喊皇帝萬歲,被曹丕安排成為山陽公。

子嬰投降後也沒有對劉邦喊秦王萬歲吧?劉邦沒有對子嬰有任何安排。

篡位指臣子替代君主,曹丕是東漢丞相魏王,之前是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一直是東漢帝國的臣子。

劉邦接受子嬰投降時是楚國碭郡長,武安候,對秦王子嬰來說就是敵國臣子,就好比蜀國最後不也投降鄧艾是一個道理。只是鄧艾最後被殺,劉邦最後當了皇帝而已。

一國之君對敵國臣子投降叫做篡位,腦迴路真的是不可思議。


「篡」,查一下釋義,有一則「特指臣子奪取君位」。

在曹丕帶上皇冠成為皇帝之前,他一直是漢臣,以漢臣奪漢君之位,那自然是篡。

劉邦?他原來是秦吏,豐西澤縱徒後他就不再是秦吏,而是逃犯了。他以一個反秦武裝領袖的身份消滅了秦,不存在篡。

其次,統一的秦朝滅亡了,接下來並沒有立即誕生統一的漢朝,中間還有個名義上的楚呢。一直到義帝熊心死了,楚天子玩完了,又進入了諸侯攻伐的戰亂階段,漢王及其盟友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這才從漢王升級為皇帝。


劉邦和秦朝的關係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劉邦在釋放囚犯並且帶著大家一起投降後就公開成了秦朝的叛徒,他的名字按照當時的法律是一定會上通緝令的。

而劉邦在公開成為秦朝的罪犯時只是一個亭長,和秦朝的羈絆(契約金額)是非常低的。

這就意味著劉邦對秦朝做什麼都只能看結果。

我們接著看。

劉邦隨後加入了楚國陣營,成為楚懷王麾下的貴族沛公。

那麼這個時候劉邦就從秦朝的罪犯變成了秦國敵國楚國的貴族,那麼劉邦此時和秦朝的關係是什麼呢?

是正大光明的敵人關係。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是隻能活一個的關係,因為楚國對秦國有滅國之恨,根據先秦同態復仇的原則,楚國只有滅亡秦國,纔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所以沛公作為楚國的貴族,必須滅亡秦國。

然後沛公就打進了鹹陽,滅亡了秦國。

這個時候根據同態復仇原則,秦國對六國後代做了什麼,楚國也就必須同樣做,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赦免了末代秦王,並沒有把秦王移交給楚懷王,而是讓他就地安置,這是比秦國要寬大的,這是沛公的政治閃光點。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天下共主楚懷王死於魯公項羽的謀殺,沛公發於義憤,決定誅滅暴徒項羽,最終贏得了勝利,被諸侯擁代為皇帝。

從整個歷史事實可以看出來,沛公的天子位並非得之於子嬰,而是得之於楚懷王。

所以沛公沒有篡奪秦朝。

因為歷史事實是這樣的,所以秦朝的合法性長期被漢儒所爭論,甚至被廢黜,這個節點是漢確立火德,直接繼承德行於周朝,而中間的秦被漢儒認為是非法的(雖然劉邦本人不這麼看,所以劉邦時期的漢朝仍然是水德,我們可以把水德時代的漢朝看做秦朝的正統繼承者)。

綜合秦亡漢興這件事,故人說的非常明白,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是秦朝自己先搞砸了,鉅鹿之戰前後還在內訌,鉅鹿之戰之後章邯因為對趙高寒心,帶著幾十萬軍隊和遠遠超過項羽儲備的後勤輜重投降了項羽。結局是什麼?

結局就是子嬰和趙高的唯一共識就是這個皇帝我們當不下去了,我們還是改叫秦王吧。

那麼我們用這個歷史定論看一看漢末。

漢末的歷史相當於秦朝持續了四百年後終於面臨了危機(這場危機不涉及楚國的復仇,甚至不涉及饑荒,如果熟讀後漢書會發現黃巾爆發前漢朝剛剛經歷了農業豐收),黃巾沒有摸到洛陽的邊就被剿滅了,李斯本人隨後打爆了北方叛亂者,但是拿南方的巴國和楚國沒辦法,這個時候李斯的兒子李丕逼迫秦王子嬰把皇帝位置讓給了他。

嗯。。這就很尷尬了。

曹操和漢庭的契約金額是非常高的,從一開始的司空到後來的丞相(東漢幾百年都沒有丞相)。

曹操獲得第一支軍隊的宣稱是什麼?是賊臣董卓操弄朝政,我作為漢朝的忠臣孝子要為君父除暴亂。

曹操求賢令的基礎是什麼?是曹操宣稱我代表皇帝誅滅暴亂,我就是皇帝最鋒利的劍,而天下趕赴洛陽庶竭駑鈍的人才相信了曹操。

但是結局呢?結局是傷感的。是徵西將軍和安漢公這兩個原本勢不兩立的人,最終合成了一個專有名詞:

操莽之志。

嗯,因為沒被另一個劉秀誅滅,名字還排在了王莽前面。


簡單來說。

一、秦朝法統已斷,漢朝法統未斷。

在中國古代,有一些事情是大節。

大節一虧,就有污點。

所以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

大節就是原則,就是規矩,違背了原則,破壞了規矩,就要承受一定的道德審判。

而且,中國為某些特殊行為,都造了相對應的字,含義非常明確。

比如,「烝(zhēng)」,指娶父親的妻妾及兄長的妻妾,含義非常明確。

比如,「弒」,指臣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含義非常明確,因此有弒君、弒父、弒母等。在春秋時代的晉國,晉靈公本來要殺趙盾,趙盾跑了,而晉靈公被趙穿所殺,史官記載道「趙盾弒其君」,理由是趙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身為掌握行政權的正卿,逃亡沒有出國境,返回朝廷之後沒有討伐殺死君主的賊子,趙盾的責任不可推卸,因此是「趙盾弒其君」。

在當時做太史公,是件非常具有榮譽感的職業,不像後來的歷史學家。因此,很多人因為一些小節就輕易質疑《史記》,這都是不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造成的。

比如,「篡」,指臣子奪取君主的權位,含義也非常明確。雖然曹丕的團隊使用了種種手段,製造祥瑞,集體勸進,甚至漢獻帝也「主動禪讓」,但這些都是糊弄老百姓的,上層都是行業內的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加上曹魏最終沒有統一,孫權在需要低頭的時候,承認了曹魏的法統,可是蜀漢從來沒有承認曹魏的法統,一直在官方媒體上把曹魏定位為「篡逆」,而自認自己纔是繼承了漢朝的法統。

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劉備為何非得要自立為皇帝,「欲伸大義於天下」,以及諸葛亮為何非要北伐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魏立國的時間太短,沒有進行持續洗白,以至於始終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後來司馬氏,也擺脫不了「篡逆」的魔咒。

漢獻帝有比較正規的法統。

二、秦朝的直系繼承人可能幾乎斷絕,漢獻帝卻依然身體健康。

嬴姓子孫,首先被秦二世進行了一番血洗,秦始皇的兒子們,幾乎被斬盡殺絕。秦三世子嬰又被項羽殺害,當起義軍進入鹹陽之後,恐怕又會對嬴姓子孫進行一次血洗,直系的和合法的繼承人已經不在了,即便還在,這時已經完成了改朝換代,也沒有人承認秦朝的法統和嬴姓繼承人的合法地位。

但是三國時候不一樣,漢獻帝是漢靈帝劉宏的次子,血緣沒有問題,雖然是被董卓擁立的,可是正統性沒有問題,後來也依然被各路諸侯在名義上尊為天子。他在220年還非常健康,最後以山陽郡公的身份,一直活到234年。

三、劉邦的漢王來自義帝的分封,魏王卻是來自漢獻帝的分封。

我們得看一下劉邦漢王的稱號,是從何而來的。

大約在秦始皇末期、秦二世初期的時候,劉邦就已經逃亡到芒碭(máng dàng)山中,此時在法理上,劉邦不算秦朝子民了,已經成了秦政府眼裡的盜賊。他曾經擔任的亭長,自然也被擼了,工資、社保、養老金都沒有了,從此時開始,劉邦與秦政府之間是敵對狀態。

後來,他舉起旗幟,公開反叛,並且投奔項梁,最後成為漢王,實際上項羽分封的,但表面上還是遵照名義元首義帝的指示辦,不管是項羽分封,還是義帝分封,都與秦政府的法理和法統沒有一點關係了。所以,從劉邦的角度來看,自己在這方面沒有一點心理負擔。

加上,漢朝存在的時間較長,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系統的品牌宣傳、文化建設,抹黑秦朝,打造漢朝的品牌故事,尤其是西漢皇帝多有善政和惠民措施,就更沒有人追究這個問題了。

但是在三國時代,不管是曹操的丞相、魏王,還是曹丕的魏王,在法理上,都是來自漢獻帝的任命或者分封,對,漢獻帝就是傀儡,就是橡皮圖章,曹家的天下都是曹操打出來的,但是,你既然以漢獻帝為天子,你就得承認,你的合法性是漢獻帝給與的。

謀士勸袁紹迎接漢獻帝,袁紹就怕出現這個問題,因為他自己有當天子的打算。後來,他才後悔,當時沒有看到漢獻帝的真正價值。

這就是大節、原則、法理、法統、規矩,你承不承認,它都是客觀存在的。

假如,當時黃巾起義成功了,把漢朝整個推翻了,斷絕了漢朝的法理,然後,曹操用自己的雙手,從黃巾軍手裡重新奪過法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明末清初的時候,滿清入關,不是以侵略的名義,而是為了給明朝皇帝報仇,「合法」入關的,因為在它入關之間,明朝的法統已經被大順軍給顛覆了,當時首都的「合法政府」是大順政權,因此,這個時間差,是非常關鍵的。

在現代社會,那種道德層面上的字斟句酌,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了,但在現代社會,有個非常重要的詞,叫「確權」,依然非常重要。

土地確權、房產確權、股份確權等,婚姻關係、各種契約關係等的註冊、登記、公正,依然是現代人的頭等大事。

我們為什麼這麼重視?

因為離開法律、法理、法統的支持,我們就不合法,不合法就得不到國家機器的保護,也無法佔據道義的制高點。

所以,曹丕篡漢、司馬篡魏,這是他們洗脫不了的政治污點,而劉邦全面繼承秦制,卻在法統和法理上說得過去。


劉邦得國很正。

雖漢承秦制,繼秦統為中華主人。但不存在篡秦一說。

劉邦當過秦朝的泗水亭長,後因押送役徒去驪山,半路把人放人了,等於是自動離職了,還要擔心被抓,所以就亡匿於芒碭山中。

後來舉義殺縣令,高舉反秦義旗,站在了秦朝的對立面。不存在篡這個可能了。

後來投靠項梁,與立楚懷王),被封為武安侯,任碭郡長,將本部兵駐碭郡。

這時候的劉邦就是楚臣了,他的主公是楚懷王,不是項羽。

等到後來項羽滅秦,分封諸王,尊懷王偉義帝,然後又把義帝殺了。

其中項羽扮演的角色,和後來的曹操扮演的角色差不多。

項羽挾滅秦之功,威震諸侯,以霸王自居。雖然義帝是名義的領袖,卻還是殺害了義帝。

這就是篡了。

劉邦東出和項羽爭奪天下,可是打著為義帝報仇的口號的。

所以,是項羽幫了劉邦的大忙,為劉邦做了嫁衣。


曹丕一直都是漢臣,是為篡。


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副作用了!

項羽趕走義帝,劉邦要是傻乎乎把義帝接來。或者劉邦進入關中奉子嬰為帝,也是這下場。

大義名分是把雙刃劍。歷史上,這種奉別人為主上創業的一般都得不了天下。項家立義帝收楚人之心。後面不處理就是給義帝做嫁衣,處理了就落人口實民心怎麼得來怎麼丟。自己這代不處理留給下一代,那就是篡楚。

項羽想自己這代處理掉,結果活幹糙了。這是技術活,確實不好乾。

袁紹大概早看穿這一點了。

創業啊,還是要獨立自主!


問出這種問題來,說明知乎er對政治學這門學問終於不是止於臆想。

什麼是篡?就是我是依託於你的權力結構,最終發展出我自己的勢力,然後取代你。

那劉邦是依託於秦朝的權力結構嗎?

劉邦的確當過泗水亭長。但是問題是,亭長和秦朝有什麼關係?

不要聽什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鬼話,他一個王,一個皇帝算什麼東西,也不過是一個腦袋兩隻眼睛。在鄉土層面上,縣官不如現管,皇帝或者中央朝廷做的事情,只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在實現其功能性的前提上(比如漢武帝打匈奴),盡量滿足自己的胃口而已。古代中央面對地方,特別是基層,與其說是塑造權力,不如說承認權力。

底層的權力結構,可以說和中央半毛錢關係沒有,甚至都不是中央所能控制的了的。

亭長是幹什麼的?民有訟諍,吏留平辨,得成其政。這個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有這種人和事,秦朝不秦朝的有什麼關係?

那既然和你沒關係,那麼怎麼可以說是篡呢?

底下什麼得國正不正,只是古代的一種話術罷了,那秦朝得國不正嗎?問題是,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除卻生死無大事,秦朝,已經讓很多人活不下去了。

當to be or not to be 成為一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人的想法其實是:我要to be,你能不能to be看你的造化了。

人就是這麼殘酷的物種,我看啊,小年輕們還是越早認識到這一點越好——包括自己的殘酷和他人的殘酷,別整天沉迷於長腿歐巴和直播小姐姐們溫情脈脈的假象——這樣反而有利於文明。

當然,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六國貴族們添了一把火——可要是底層人民在秦朝活得有滋有味,他六國貴族就是行走的懸賞金。

這又牽涉到一個認知問題——政治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你怎麼想是你自己主觀的想法,而一羣人的想法則是一個客觀的現象。

此時我們再看劉邦,劉邦參與起義是怎麼參與的?首先早年幹過的事情,讓劉邦頗有鄉望,比如仁而愛人,喜施,比如娶呂,比如斬白蛇,然後還放走了驪山的罪犯。

而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沛令的號召度還不如他這麼個已經自動離職的亭長,一開始還假模假樣地要召回劉邦,後來後悔了,下場呢?被一封劉邦的帛書號召起來的父老給砍了,這更說明秦朝中央在沛縣底層的號召能力幾乎為0,政治實踐活動的失序。

劉邦起義的人馬是——沛子弟。這些人都是本鄉本土的,可能秦始皇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秦孝公還沒在的時候就在了)還沒出生的時候這些人的祖輩就在這裡了,秦朝建立後,他們一沒有過得更好,二沒有特殊的地位,只不過原來的齊國君敗於楚,因此從齊轉到楚,後來又被秦強按著頭承認了秦朝而已。

但是曹丕呢?曹家一開始藉助的就是漢朝的合法性和政治實體進行統治的,曹操迎的不僅僅是天子,還有百官。雖然曹操也有意識地弱化漢廷,比如衣帶詔,比如魏諷謀反案,比如殺崔琰,但是曹操一輩子就是個丞相和魏王,是大漢的依附者。

三國演義固然讓歷史變得鮮活,但是隻看到鮮活的表面是沒用的。

同時,我們看到年輕人被降智也是真實存在的。降智是從嚴肅問題的討論的禁止或者不被鼓勵開始的。


如果曹氏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話,而是自打一塊地盤,南征北討,推平一切不服,自然手下推舉,建國稱帝,自然沒人不服。

比如袁術的仲氏皇帝,雖然是昏亂之舉,但也沒人說他篡漢。什麼叫篡,可大致理解為,用別人鍋裏的飯餵飽了自己,然後搶了別人的鍋。袁紹的謀士勸他迎立漢帝,他沒有聽,因為袁紹和曹操不同,掌握河北四州之地,下一步就是平推天下,自然不需要漢帝的大義加成,而且還礙手礙腳。

曹操迎漢帝也是同理,實力不夠,大義來湊。以順伐逆,師出有名。而且十分有利於吸收招攬人才,中央政府總是很值得信任的。但因此曹操自然欠了漢室的,不管漢室願或不願,他都做為大漢司空,丞相,為他勢力的合法性做註腳。他也頂著大漢的名頭南征北討,向漢庭為自己手下要官要爵。

但他的所做所為並非是忠臣所為,所以許昌城內隔幾年就有一波大漢臣子搗亂,雖然都被平定,但對曹氏聲望有毀滅性打擊。後來獻帝禪位,雖然是模仿古之聖王禪讓禮,但世人並非傻子,都懂之是曹丕通過強迫手段逼宮達成的。自然是篡權奪位。說這種行為是禪讓都侮辱了禪讓這個詞。

插點題外話,堯禪位於舜,堯本身都當了七十年天子,九十多歲了,而舜的德行能力也使天下信服。而曹丕有那點配禪讓。

劉邦本身就是造反頭子,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怎麼能說篡秦,人那叫推翻暴秦。


因為滅秦朝的是楚國的項羽,劉邦是以楚將身份入關中,好歹算是楚國對秦國發動的復國戰爭。楚國滅亡至陳勝復楚不過14年,算是一次成功的反清復明。假設復明勢力推翻了滿清,怎麼都不會有篡清之名。是楚國入關秦國,而不是篡逆。

劉邦是幹翻了西楚政權獲得了天下,項羽倒是有篡楚之嫌。連《新三國》都把楚熊心沉船事件抄到了漢獻帝身上。

劉邦為義帝復仇,討伐暴君項羽,成為新時代的王者,合情合理。


剛想截圖,發現還發不了圖片。

篡的條件是什麼?

身為臣子,奪取君主皇位權利。

劉邦,一個快遞點的負責人,最終奪得天下,怎麼算,都算不上劉邦是篡位。

劉邦當皇帝前,秦朝就被滅了。

而且秦朝最初被打,不是劉邦起的頭,秦朝被滅,劉邦也不是主力。

而曹丕,屁股就不一樣了。

他爹是漢朝丞相,是異性王。

曹丕繼承了他爹的遺產和爵位,當時雖然劉備也稱王了,天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名義上,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天子還是劉協,皇帝還沒死。

曹丕昭告天下說,劉協不想當皇帝了,要退位讓賢。

怎麼舉例呢?

這麼說吧,秦朝末年,相當於一個摔了一跤,有點腦震蕩的傻子,但是家裡富裕,很多人欺負他,揍他,劉邦是其中一個。最後打贏了,大家一起爭奪傻子的遺產,最終劉邦贏了。

漢朝相當於是一個病秧子,有十三個孩子,其中有一個姓曹的外姓人幫忙帶10個孩子,後來這傢伙覺得自己這麼辛苦的復出,有點膨脹,於是就改了戶口本,成了戶主,而他改戶口本,不是改自己名字,是把十幾個孩子的名字改成跟自己姓。甚至還恬不知恥的在公章上面加了一行字

「大魏受漢傳國璽」


第一,劉邦不是秦的臣。之前確實當過秦的亭長,但是已經因為秦律逃亡了,變成了在野豪強。

第二,劉邦起義是「被迫的」。他一開始是被人利用的,是蕭何曹參勸沛縣縣令把他召過來助拳的。後來縣令反悔了,要殺他,他才反攻沛縣。最後還是蕭何曹參都不願意擔這個風險,最後劉邦纔不得不挑大樑,當領袖。

所以劉邦這是退無可退,不得不起義才起義的。

第三,秦對平民屠戮太重,對貴族則剝奪太多,已失天下心,沒人喜歡他,所以後人美化漢代秦為天命,自然也不存在篡位一說。


為什麼都說曹丕篡漢,卻沒人說劉邦篡秦?

因為劉邦稱帝之前,秦朝就已經滅亡了。

歷史記載很明確,劉邦先入關,然後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然後再是楚漢爭霸,最終劉邦勝,立漢。

我殺了張三,拿走他的東西不叫偷,不叫竊。叫奪。

如果要類比,劉邦是奪,靠武力征服。

而篡,類似於竊,非法且巧立名目。

而非法的前提是,你本應守法。

而守法的前提是,你屬於某國治轄。

曹丕和劉邦最大的區別是。

曹丕稱帝之前還是大漢臣民。逼迫獻帝禪位,其實就是搶奪。

而劉邦當時就造反了,不認你秦國,擺明瞭,我就是要奪你的位置。

這個時候除非大秦帝國抓住劉邦,並進行審判,否則劉邦就是不是非法的。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咋說劉邦篡秦呀?

劉邦的天下咋來的?搞死項羽奪來的!這個跟秦朝基本沒有關係。劉邦和秦朝的關係,就是劉邦當了秦朝的亭長,最後因為押解犯人最後還造反了。劉邦奪取天下的權力和過程都不是秦朝政權給予的,所以不能說劉邦篡秦。

漢朝的天下,是從項羽手中奪取的,至於項羽和秦朝的關係,那當真可以用國讎家恨來形容。所以項羽幹翻秦朝,沒有一點毛病。但是項羽也送義帝去見秦始皇了,而作為義帝名義上的屬下漢王劉邦,為義帝復仇,也送自己的拜把子兄弟項羽去見義帝了,也沒多大毛病。所以不能說劉邦篡秦。

而曹丕吧,說實話曹家的江山還真不能說是篡奪過來的,只不過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上曹丕的禪位大典,愣生生的把曹家的江山搞的像篡奪過來的一樣,實際上則是曹操打下來的!真正篡位的,得看司馬家的祖孫三代,這纔是真正的篡位!


劉邦不是以「吏」反秦,是以「盜」反秦。

劉邦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時候,已經被秦朝逼著在做盜賊了。他在山裡蹲了兩年,纔等到機會造反。

當「秦吏」只是他一部分人生經歷,他並不是直接以「秦吏」的身份造反的秦朝。

按照戰國的學說,他已經要算野人了。民眾逃亡便是野人,官方說法叫盜賊嘛,實質上算是野人。可以說和秦朝的牽扯不大了,怎麼算「篡」呢?

而且劉邦統一了天下,劉氏執政四百餘年,如果劉邦是在夏商周等奴隸社會建立了一個偏安政權,沒幾代就被剿滅了,那麼劉邦估計也會被一些不好的詞來形容他得勢。

羅馬 斯巴達克斯起義在近現代之前評價可沒這麼高,人們的評價都是針對現世,如今不也有些人開始污名化劉邦,「篡」只是為了評價王莽曹丕這類人得位不正而創造出來的,以此震懾封建時代圖謀篡權者,保持政權的內部穩定。先天性就與劉邦做了區分,把劉邦得天下代進去,那麼這個詞就沒了意義,所有的政權就都能找到「篡」的行為。


曹丕和其父曹操是漢臣,並且是能左右漢朝政治格局的重臣,這種重臣搞出「法堯禪舜」的政治把戲,纔是百分百的篡位,是臭名昭著的篡漢。

劉邦雖曾是秦吏,但劉邦曾擁有的秦吏身份並不足以使劉邦篡秦二世的皇位,更何況,劉邦舉事時,已失去了秦吏的身份,他曾擁有的秦吏身份也沒能對他的起兵有多大幫助。

劉邦的舉事,並非曹丕篡漢那種處心積慮的行為,而是一場意外的巧合。

起初,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往驪山送壯丁,一行人剛到豐邑西邊大沼澤地時,就跑了不少壯丁,能成為亭長的劉邦能寫會算,簡單一算,劉邦便知道了,照這種速度跑下去,不等他到驪山,壯丁就會跑得一個都不剩,路途遙遠艱辛,到最後一個壯丁都不剩,那不就是白跑一趟,白喫苦了嗎?劉邦多精啊,肯定不會幹這種喫力不討好的事情,因此,劉邦借著酒勁,把壯丁都放了,自己也隱藏在山澤岩石之間,成了秦廷的通緝犯。

若不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悲壯之音,就不會有九百壯丁在大澤鄉揭竿為旗斬木為兵,就不會有天下英雄羣集響應,也就不會有沛縣縣令意欲以沛縣響應陳勝。若沛縣縣令不欲響應陳勝,沛縣主吏椽蕭何就不會提議請流亡人士返回助力,劉邦也就不會在邀請之列,劉邦不被邀請,也就只能繼續在山澤岩石之間輾轉藏身,不知何時纔是出頭之日。

當劉邦隨沛縣縣令派去的召他回來的樊噲一同來到沛縣城外,見到了蕭何、曹參等力主請劉邦返回的沛縣官吏,劉邦方纔知道,沛縣縣令反悔了,緊閉城門,同時還要誅殺蕭何、曹參等人,「既來之,則安之」,已經來到沛縣城外了,眼看城池就在眼前,沒理由再去山澤岩石之間打秋風了,無論如何,也要進城去,於是劉邦使了個計策,成功鼓動沛縣百姓擊殺了沛縣縣令,隨後對他打開城門,劉邦帶著跟他一起藏身於山澤岩石之間的死士進了城,隨後被包括蕭何、曹參在內的沛縣父老百姓擁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劉邦日後問鼎天下的故事,正式拉開帷幕。

日後的六年時間裡,劉邦先是進入武關逼迫秦王子嬰投降、後又將楚軍趕至垓下逼迫霸王項羽自殺,隨後掃蕩了項羽的殘部,並在英布、彭越、韓信、張敖、藏荼等諸侯王的推舉下於定陶泗水之陽即皇帝位,在這六年裏,曾是泗水亭長的秦吏身份,既不能使其威震沛縣父老,也不能使其拉攏張良、韓王信這樣的六國「遺孤」,更不能使他得關中百姓的民心,他的成功,與秦吏身份無關,純是歷史進程和個人努力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我們會說曹丕篡漢,但卻不能說劉邦篡秦,能篡秦的,怎麼也得是章邯、趙高一類的人物,章邯手握至少二十萬秦國精銳,說投降就像項羽投降了,後來被封為雍王,成為「三秦王」之一,這是篡秦,趙高官至丞相,指鹿為馬之後,對二世皇帝說殺就殺,已取得廢立秦王的巨大權力,如不是子嬰機靈,子嬰也早晚會成為他篡秦的刀下之鬼。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曹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蒙恬列傳》。


先說結論:情況完全不同。

其一、時代不同。劉邦起兵的時候,秦朝短短十五年的國祚難以在關東地區建立普遍政權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六國遺民更多的是對亡國的不甘和憤恨,劉邦及其政治團隊幾乎沒有「道德包袱」,他們秦朝基層工作人員的身份是謀生手段而非「出仕」報效朝廷,這些秦帝國的邊緣人物興奮於天下大亂實現雄心抱負。反過來,兩漢前後四百多年,漢朝正統性深入人心,漢末的口號或者說政治正確就是「匡扶漢室」。時代不同,人心不同,公眾自然形成不同的看法。

其二,形式不同。很多曹粉反覆強調曹家的地盤是自己打下來的、沒有曹操不知幾人稱王,問題是曹家始終在把持漢朝中央,其政權的建立到鞏固可以說佔夠了漢朝的便宜,在後人看來就是榨乾漢朝最後的價值後直接篡位。所以,我覺得曹家按照荀彧的建議,統一天下再求「禪讓」也難逃一個篡字,其政權的建立形式導致了難逃「篡」名,也為之後的晉朝、南北朝、五代創下範本。

其三、人物不同。劉邦是開國皇帝,實至名歸,曹丕就不好說了。讀《三國志》,看到臣子勸諫曹丕,開頭格式「天下是太祖的天下」,不知道曹丕心裡是什麼滋味,曹操自己就和劉邦差很多,曹丕則是雲泥之別。

其四、沒有統一。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一點,沒有完成統一就是最大「原罪」,我們很少討論統一王朝的正統性問題,而三國的正統歸屬後世吵了快兩千年。沒有統一就沒有正統感,缺乏正統感導致少了神聖感和權威性,曹魏才三代就事實上被篡,後世喫瓜羣眾要麼感覺「這就是報應啊」,要麼譴責後面的晉朝治國無能導致五胡亂華,對待曹家遠沒有對待漢朝天子的親近或者崇敬感。往後看,李唐形式上逼迫隋室「禪讓」建國,可人家混一宇內、開疆擴土,得以和漢朝並列,你看有幾人說唐朝是篡位建立的。

後世看大漢建立,朝氣蓬勃,盛世可期。看曹魏建立,第一帝國正式滅亡,第二帝國還要再等幾百年,亂世結束遙遙無期,讓人唏噓。前幾天,山高縣的視頻裏說,有一天我們入關成功,西方會反思為什麼中國沒有「西方」哲學,同一個道理,如果曹魏能早點打進成都、建鄴,把那些天天辱罵漢賊的反對者收拾乾淨,無數文人會嗷嗷叫大罵葛賊螳臂當車、阻擋歷史進程,哪怕滅亡後,也有文人回憶王朝盛世,君不見元亡後,那麼多大元遺老追昔過往、失落抑鬱。

綜上,劉邦看了看曹丕,嘴角一勾,說道:「菜就是原罪」。


因為大家都知道「篡」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曹丕以漢臣的身份通過非法手段取得皇位算的上篡。劉邦篡秦?題主你是依據他曾是秦吏但是取得了皇位而說他也是篡權麼?關於劉邦是不是篡分析兩點,一以吏的身份能不能篡權。二,劉邦是不是以吏的身份篡權。我的答案是這樣的,劉邦當時就一個亭長,一個小小的吏,放到現在來說就一個編外合同工,地位同一個普通農村的村長差不多。他能篡鄉長的權姑且讓人相信,篡縣長的權都是白日做夢。一個小吏怎麼可能篡的到一個帝國的最高統治權。況且樓上也有人講過了,劉邦起義時身份已不是秦吏打的也是反秦的口號,於實於史劉邦篡秦這個說法就是個笑話。劉邦是羣雄逐鹿打敗各路諸侯自己掙來的皇位,曹丕是無冕之王的兒子向昔日傀儡皇帝亮出刀子後強搶過來的皇位。所以你可以說王莽篡,趙匡胤篡,乃至李淵篡,劉邦不算篡。得國之正者,無非明與漢。


秦的合法性

秦國剛剛一統天下,人心不附。再加上秦法嚴苛,又用了大量軍人來填充作各地的執政層,執行上變本加厲。秦始皇駕崩之後,情況繼續惡化。所以在六國故地,無論是那些遺老遺少,還是文士武士,還是平民百姓,都對秦不是很認可,所以秦在當時基本上不能算作合法爭權。畢竟貢獻再大,所有人都不認,也沒有辦法。

劉項的法統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獲悉陳勝確已遇害的消息,於是召集各路將領至薛縣(今山東滕縣)商議反秦大計。

在這次會議上。項梁採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尋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熊心這時正在為人家放羊呢……

項梁擁立他為楚懷王,以順從百姓的願望。陳嬰任楚國的上柱國,跟隨懷王建都盱眙。項梁則自號為武信君。

後來呂臣(張楚政權的實際繼承者)投奔楚懷王之後,楚懷王變成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張楚政權的繼承者,是楚國等六國復闢勢力的代表者,是要帶領大家要從大魔頭手裡重新奪迴天下的大英雄。此時,反秦勢力徹底不承認秦的法統了,楚懷王纔是他們的法統。

不管項羽多麼強勢,項梁、項羽、劉邦,名義上都是楚懷王的臣子。

千古好兄弟

劉邦若是得勢,擺在他上位路上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楚懷王了。因為無論多麼人心所向,就算楚懷王自己願意之後禪讓,那劉邦也很可能背負篡位的罪名。

可喜的是,楚懷王早就被項羽解決了。而且項羽不但解決了楚懷王,那個名義上的政權也不再存在了。項羽沒再搞那些虛的,有自己這個霸王就夠了。從此,劉邦的上位之路不會再有任何污點了。

反秦是人心所向,攻項是為楚懷王報仇,篡位的罪名也是項羽擔的,直到最後稱帝。


我們一般講篡位,還是有限定條件的:

一是主體一般是權臣。利用原政權體系賦予的權力來改朝換代,屬於背叛既定角色義務。

二是手段一般是直接控制中央。利用已有的身份和影響力控制朝廷,而不是從跨州連郡,再到武力奪取政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