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漢朝,明朝,雖然都狡兔死 良狗烹,但是後世都沒有重文輕武的氛圍!出現瞭如衛青、戚繼光之類的名將!


第一,杯酒釋兵權送走的只是一部分將領,宋太祖、太宗時期還有大把宿將在外領兵,最多地方軍政自主權逐漸收歸中央而已,所以嚴格上講,這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和殺不殺人沒太大關係。

第二,重文輕武是沒有的,北宋大小將門世家長期把持中央禁軍、西北邊軍中的要職,其中頂級將門更是與皇帝聯姻,曹、高等全成了外戚。狄青憂懼而死的段子你們都知道,但他兒子狄詠尚配公主,不少人怕是沒想到的。而文臣能和趙官家聯姻的卻很少。。這到底誰比較重。。。

第三,所謂重文輕武,其實是以文御武,這事明朝也幹,還出了不少名將,搞得後人還以為他們都是武夫。而北宋文官領兵的也很是不少,比如北宋末年西軍名帥的種師道,就是文職轉武職,話說回來,種家祖孫數代,文武都有,這到底是怎麼個重文輕武法呢?

第四,如果真的輕賤武人,北宋何苦每年把七八成歲入拿來養兵?把丘八們解散個大半,大家好喫好喝、金山美人他不香嗎?

所謂重文輕武的說法並不準確。


杯酒釋兵權是集權的表現,不是重文輕武的起因。

安史之亂之後中央對地方軍閥控制力減弱,唐朝皇帝也一直在發展自己的直系部隊。

到五代這樣的亂世,兵權在皇帝一個手裡就是穩定的保障。

明朝的武將其實還不如宋朝,大名鼎鼎戚繼光還要給張居正送女人送禮物。

宋朝以後基本都是以文御武。我個人覺得以文御武不是對武將的抑制。文官給他個武官的名分他也是武臣了。以文御武只是把武將變成了文人出生。這其實是好的,一個將帥是要坐在中軍運籌帷幄的,不是要一莽夫只知道沙場砍人頭,要將軍砍人頭還招什麼兵。漢朝是出將入相,這是能武能文的表現。以文御武也是。嶽飛和戚繼光都讀書,只是他們都是純軍人出身,先文後武和先武后文其實沒什麼貴賤之分。

個人揣測軍人不被重視和社會發展有關。宋朝朝廷偏看重文人(不代表就一定不重視武功發展),再加上宋朝朝廷災年荒年多招兵,有人犯法了也多刺面發配軍中,這可能就導致軍人素質偏低。不受人待見,導致軍人社會地位低下。像狄青就是刺面發配邊關的,雖鬱鬱而終但也曾官居中樞,這時候的社會還不是特別看不起軍人。到了明朝元璋分天下三戶,出身就被定死了,軍戶和匠戶還受到了各種限制,不讓做生意,不讓參加科舉,還好後期朝廷也管不住了,張居正就是軍戶出身。


不是成因,是結果。


既然說之一,那肯定是啦

說到底還是,一個奪權篡位的武將想阻斷他人效仿自己的方式而奪權的道路或途徑。

最終矯枉過正所致


不是,是重文輕武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擁兵自重,有兵即有國的豪強勢力,纔是宋朝重文輕武得根!

而五代疊替的過程和趙匡胤自己政權的得來方式,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直接原因!而且已經起了殺心:你們可以擁立我黃袍加身,你們帶的兵會不會有樣學樣?要麼自己當個富家翁,要麼去地府替我向柴榮賠罪!

而越是功利心重的人,自然自己的命更重,替你賠罪不如將來你自己去賠罪好了!於是都放棄兵權,回家養老了!

抑制武將集團過分放大武裝力量形成軍事割據,從而維持國家大一統的根本追求,是聰唐朝藩鎮割據開始,中央皇權都拚命想解決的問題,宋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徹底解決了這個隱患,讓文武兩股政治集團達成了平衡統一,按理宋應該越來越強,但皇權集團對武力奪取政權的懼怕已然深入骨髓!

過猶不及,是終宋一世最好的寫照。文官集團對於國家最打的貢獻是治世,而這個集團的整體特色喜歡弄權但缺乏開拓精神;武官集團對於國家的貢獻理應是開疆拓土,整體特色應該是衝動外張,硬生生被養成可對內掐媚,對外無力的哈巴狗!

宋的統治階層將宋徹底培養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樣子:經濟外張,周邊政權通過送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國力內卷,宋朝沒有出現哪怕一次可以危機到奪取政權改朝換代得另一股政治勢力(直白點就是農民起義那種造反),軍事一直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偶爾有崛起的兆頭,立即就會被皇權聯合文官集團掐滅在萌芽狀態!寧可自廢武功,也絕不讓出現威脅皇權的軍事強權。

最終宋成為唯一一個被稱為大一統,實際上僅僅是一個勢力較強的割據政權的畸形的歷史夾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