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他(她)變傻就好

比如:

  • 不要阻止他胡思亂想,胡言亂語,摸上摸下;
  • 不要試圖讓他記住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 不要老是否定和反對他,忽略他的作品、新發現和欣喜;

另外,如果真要說能變的更聰明

運動,運動,運動


一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愛。

二是製造各種機會讓他長見識。


以前也有一個小朋友有這個疑問

他就去問他的爸爸媽媽。可是爸爸媽媽也不知道。他又問了自己的姑媽,姨媽,奶奶,姥姥,爺爺,姑父,姨夫,姥爺…大家都不知道…

小朋友很失望。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不小心摔倒的白鬍子老爺爺,糾結了很久後決定還是去扶他起來。

白鬍子老爺爺非常感謝這位小朋友(為了方便後面的敘述,我們叫他小明吧),對小明說,「你想知道怎麼變聰明,對不對?「小明很驚訝,問老爺爺:「你怎麼知道的??「老爺爺摸摸白鬍子,神秘的對小明說:「你現在開始低著頭順著這條路一直走,不停的默念我要變聰明,直到走到一個大石門前,大聲喊出 我! 要 !變 !聰 !明!大石門就會打開。裡面就有你要的答案。」

小明還在半信半疑,結果一眨眼的功夫,老爺爺就不見了。

於是小明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情開始低著頭邊走邊默念:我要變聰明…

突然,

他的面前沒有了路,抬頭一看,真的有一個大大的石門。

小明對著石門大聲喊出:「我!要!變!聰!明!!!」

石門吱扭吱扭的緩緩打開。小明走進去一看,裡面有一個閃閃發光的盒子!!

小明用顫抖的手打開盒子…

裡面是一本厚厚的書

所以,多讀書,多看書,多思考,這是最便捷的變聰明的方法。


我做孩子早期教育的工作時探索過很多家庭,他們都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但他們都有一個快樂聰明的孩子,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

家長做什麼才能讓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寶寶,到10歲活蹦亂跳的孩子更聰明呢?以下的八件事你可以嘗試一下:

1. 音樂啟蒙

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幫助任何人。早在2012年時,ScienceDaily 科學報刊就曾提過:1歲左右的幼兒日常聽音樂與家長互動會笑的更多,可以更好的跟父母交流。不只是優美的輕音樂和古典音樂,更多的孩子其實對節奏和節拍更有感覺。在她們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小手小腳就可以跟著節拍舞動了。你也可以跟寶寶聽你最喜歡的音樂,加強你們之間的聯繫。

2. 運動 運動

不管是從手眼協調能力方面還是肺活量方面來說,運動後孩子學習新辭彙的能力比運動前要多20%。運動可以提高血液循環,加強腦部血液流動,從而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3. 不要「給」孩子讀書,要和他們一起閱讀

孩子喜歡讀書?太好啦!可是你確定一字一句的讀給他就行了?不不不,你確定你的在讀的時候他的小腦瓜有在轉啊轉?還是只是看著圖片發獃呢?事實證明80%的父母在這件事上做的都是錯的!怎樣正確的跟孩子一起閱讀呢?首先,接受孩子的任何問題,鼓勵他們說話。其次,在每本書開始之前做準備工作,提前幫助孩子理解書的內容。最後,在閱讀中反問孩子一些有關書的內容,這樣也能幫助你認識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

4. 睡眠的重要性

足夠的睡眠對於孩子有多麼重要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有概念,睡眠不足會導致大腦長期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的功能會發生改變,使孩子覺得疲憊,對周圍的東西失去興趣。

醫生可能會告訴你孩子所需要的平均睡眠時間。不過,每個孩子的睡眠模式並不相同。平均而言,嬰兒 6個月大之前每天需要 16 小時的睡眠,不過有些嬰兒只需要睡 11 小時,而有些可能需要睡多達 20 小時。6個月大到 1 歲的嬰兒每天大約需要 14 小時的睡眠,學走路的孩子需要 10 到 13 小時,而學齡前兒童需要 10 到 12 小時。

5. 自律,健康的生活習慣比智商的高低重要的多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灌輸自律的重要性,是孩子以後成功路上的重要基石。不論智商高低,努力有韌性的孩子表現出來的精神往往是理智、沉著、冷靜。這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不管是學習,私人生活,還是身體健康,都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6. 學習的主動意識與被動接受

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長能認識到這個概念,當孩子在主動探索中所學到的知識,要比他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的知識要多得多。好奇的孩子永遠有很多問題,家長的任務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是怎麼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不鼓勵孩子看電視的原因,被動的接受電視所給的知識,孩子不會自己動腦筋思考。單向的信息空間中,這種接收的學習效果和作用就很差。

7. 開心的孩子=成功的孩子

開心的孩子更能樂觀的生活,遇到困難後會以樂觀的心態去看都問題並積極地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消極地逃避或者聽之任之。怎樣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呢?答案就是做一個快樂的家長!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大人的影響。做一個快樂的家長,自己先感受到快樂,才能帶給別人快樂。只有家長自己心靈得到充實後,才會在內心產生樂觀積極的心態,並將這種心態傳遞給孩子。

8. 相信孩子

從家長自身來說,本身就要相信孩子要比一般孩子要聰明也是一種會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哦。不是開玩笑的,社會心理學的著名學者阿瑟·亞倫(Arthur Aron)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學期開始的時候,在學校中隨機選擇一些學生並讓老師不斷的告訴他們:你們很聰明。你猜在這個學期結束之後發生了什麼呢?這些隨機選中的孩子的平均IQ漲了12個點!(The Heart of Social Psychology: A Backstage View of a Passionate Science,1989)強大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擁有難以置信的堅持力和忍耐力,會讓他們增加勇氣,不斷挑戰自我和超越自我。

最後的最後:智力水平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同理心,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樂觀的心態,才是孩子在一生之中收益最大的財富!


聰明與否看基因

但可以通過引導,讓孩子有良好的性格~

謝邀

讓孩子變聰明可能是所有父母都希望的吧。

我認為抓住0-3歲這個階段十分重要啊,這時候孩子的大腦飛速發展,吸收知識量驚人。這時候多多注重孩子的各項能力培養,對於後期孩子的大腦發育,行為習慣,社交禮儀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家長的陪伴當然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堅持每天給孩子讀繪本,幫助他引導他思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不斷擴大孩子的認知層面。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覺得不錯點個贊哦 ~~


補充dha,多戶外運動的同時,盡量開發三歲之前的大腦。

多跟一歲前小寶寶互動,兩歲前多讀繪本,陪玩玩具,大運動精細運動都要涉及,三歲前多跟他聊天,多回答他的「為什麼」,每天參與他的成長,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突觸的生長。

別開個電視就不管他了,越看越呆。


當今社會,父母對於孩子的智力教育是願意花血本的。殊不知,每個孩子的大腦發育進程截然不同,女性要等到20歲出頭才能完成這一過程,而男性的大腦發育結束得更晚。對於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細胞組織將會如何演變,我們知之甚少。

擁有百萬粉絲的育兒大V大J曾經說過:「學齡前的兒童大腦處於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早期啟蒙確實很重要,但我們首先要明白,在哪裡使勁。」只有在正確的方向使勁,我們才能實現我們想要的目標。

那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呢?我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這本書里找到了解答。全書從認知腦科學的角度,幫助父母把握0-5歲的育兒黃金期,在育兒過程中運用最重要的大腦發育規則,培育出聰明的寶寶。

一、大腦最重要的兩條黃金法則

1. 大腦最看重的是生存,其次才是學習

很多父母有一個誤區,認為孩子的大腦對學習有天然的興趣。的確,好奇心膨脹的寶寶每天一睜眼,最喜歡的就是玩。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前提,也就是大腦首先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

人類所具有的的每一種技能都是為了避免被滅絕而進化出來,學習能力也不例外。如果學習無助於我們的生存,它就毫無價值可言。如果大腦發育離開了安全的環境,就沒有剩餘的資源可以用來學習。

舉個例子,某航空大學的一位飛行教員帶領女學員進行空中試飛,發現女學員看錯了一個儀錶的數字,就對她大聲吼叫,可是女學員怎麼都無法集中精力,糾正錯誤。最後,教練不得不親自操縱飛機回到地面。

其實,女學員的地面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在試飛中,大腦只關注了教練的怒吼,而不是學習的錯誤,這就是大腦與生俱來的傾向,永遠將安全性放在首位。

所以,我們不是為了學習而生存,而是為了生存而學習。

那麼,這種安全感來源於哪裡呢?來源於嬰幼兒時期與父母的依戀關係。「我能吃飽穿暖嗎?我是否能得到愛撫?」,如果寶寶的需求始終得到滿足,大腦就能如期建立安全感和情感依附,幫助寶寶順利開啟日後的學習之路。

2. 大腦渴望交流,建立關係

人類是徹頭徹尾的社會動物。大多數科學家相信,人類能夠抵禦各種自然災害,頑強地生存下來,依靠的就是合作性社會群體。

如果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200萬年前,就會發現人類自古以來就喜歡結伴群居,共同狩獵。在危難來臨時,相互庇護,抵禦敵人,甚至還會彼此照顧後代。如果母親因為難產而死,她的孩子就會由其他女性來養育,這種同舟共濟、相互聯結的人際網路非常重要,直接決定了人類的生死存亡。

雖然現代社會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幼兒身上找到與生俱來的交流慾望。一位母親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她和兩歲大的兒子一起觀看《美國偶像》。當被淘汰的選手淚流滿面地接受採訪時,小男孩突然跳起來,不停地拍打屏幕:「不哭,不哭。」可見,這個男孩的大腦對於人際交往非常敏感,擁有天生的交流慾望。

當嬰兒呱呱墜地之後,就展現出自己的情緒和人際關係能力。他們能表達厭惡、難過、好奇和滿足,他們用哭聲和表情與大人交流,滿足生存的需要。大人也會被他們的可愛模樣所打動,進行雙向交流,嬰兒就會產生依附感。這種依附關係就是嬰兒與成人之間的互動情緒關係,也奠定了日後智力發育的基礎。

二、父母怎樣提升孩子的智力

1. 智力有遺傳因素,但也不會一成不變

科學家在研究人類大腦運動的過程中,曾多次發現,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處理信息,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大腦活動特徵是完全相同的。大腦神經元不斷地彼此連接,它們所創造的神秘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

很多人喜歡用智商測試來衡量孩子的智力水平,比如私立小學的招生考試中,經常用智商測驗來預測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但智商測驗僅僅是一項工具,而且不會一成不變。與其用一串串單調的數字來形容智力,還不如把智力看成是一鍋食材豐富的燉肉,牛肉的品質以及調料的配置,都會影響食物最終的味道。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93年發表了最新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可以找到有力的證據,說明智力是多方面的,有多個組成部分,無法採用單一的測量工具對它進行全面的描述。

遺傳因素和環境特性都會對智力的發育產生巨大影響。孩子雖然有50%的潛能依靠遺傳,但是父母也要竭盡全力教育孩子。後天的養育,對孩子行為的改變,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2. 播下智力發育的種子

人類的智慧大餐中有許多原料,今天我們主要講述其中兩種:自我控制和解碼非語言溝通信號。

自控力這個辭彙並不陌生,斯坦福大學的米歇爾早在20年紀60年代末,就在她的實驗室里進行過一項非常有名的棉花糖實驗: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一塊棉花糖,15分鐘後能忍住不吃,就獎勵另外一塊棉花糖。

這個有趣的研究領域就是衝動控制,與智商相比,自控力在預測孩子未來學習成績方面更加可靠。米歇爾發現,當年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具有更強的自控力,進入了比較好的大學,SAT成績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孩子越是鍛煉延遲滿足的能力,就越能在龐雜的信息中過濾各種干擾源,他的自控能力也會愈發強大。

再來看另一種能力——解碼非語言信號。

肢體語言是通向思維的窗戶。有關嬰兒的研究發現:在手指精細能力提高之前,寶寶無法掌握複雜的辭彙。一群一年級的孩子參加了為期9個月的手語課程,結束後接受了一系列認知測試。令人驚奇地發現,這些孩子在專註度、空間感、記憶力等方面都獲得了高分。可見,學習手語可以提高智力。

同樣,嬰兒也喜歡觀察面部表情,甚至能解讀出一些複雜的情緒:悲傷、驚訝、厭惡或憤怒。加州大學教授保羅·埃克曼認為,人類有很多轉瞬即逝的「微表情」,如果能夠及時捕捉,就能揭示對方內心的真實情感,還能促進團隊合作,比如很多創業者就非常善於解讀面部表情。但徹底搞懂它需要積累很多年的經驗,所以我們要經常和寶寶面對面地交流,而不是讓他們整日以電腦、手機為伴。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自控力,又善於解讀非語言信號,那他就具備了良好的智慧基因。

3. 為大腦添加兩種養分

播下了智慧的種子,我們還需要提供肥沃的土壤,才能讓種子茁壯成長。書中介紹了兩種有益於智力發育的舉措:玩開放式遊戲,表揚孩子的努力。

第一種,開放式遊戲。

開放式遊戲,指的是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有規則限制的遊戲。開放式遊戲,對孩子的神經發育來說,就和蛋白質一樣重要。經常玩開放式遊戲的孩子,明顯更有創造力和更強的記憶力,也更善於社交。

書中推崇的開放式遊戲,就是很多孩子最愛的「過家家」。蘇聯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曾經說過,「過家家」是孩子能夠體驗的限制性最強的活動。要與孩子一起制定遊戲計劃,幫助他們進行角色扮演,並想像每個角色可能遇到的情況,以及如何應對。

長期研究表明,經常玩過家家的孩子更容易控制衝動,擁有更強的自控力,未來在學業上也會表現得更加出色。所以,父母要在家裡準備一個儘可能大的遊戲空間,堆滿積木、拼圖、盒子等各種材料,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馳騁。

第二種,表揚孩子的努力。

天資聰穎也不能保證被名校錄取,因為導致孩子成績差異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勤奮努力的程度。父母表揚的內容就是孩子前進的方向。如果一直表揚孩子聰明,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固定型思維模式,把學習的好壞與是否聰明掛鉤。

「你好棒!你真厲害!」,這種模糊的辭彙會讓孩子陷入結果的誤區,而忽視了自己努力的過程。如果我們把關注點聚焦在孩子的成長上,結果就會截然不同。比如當孩子學習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放棄,終於可以用勺子舀菜了,有進步!」小到自己穿鞋,或者搭積木,我們都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表揚他們的努力,積累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曾經說過:「與其說服他放棄固定型思維模式,不如主動營造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氛圍。」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長大後更願意解決問題,也更有可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所以,要表揚孩子的努力,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

好了,我們已經了解了最基本的大腦規則:大腦追求安全感,也渴望交流。智力雖然有遺傳因素,但父母可以通過開放式遊戲和讚美孩子的努力,激發他們的智力潛能。

這就是書中介紹的主要方法,此外還有母乳餵養,經常與孩子聊天等方法,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實踐,希望對你有用。總之,就是要對孩子有信心,智力不會一成不變,後天的養育效果會比你想像得大的多。


磨鍊心智,多吃一些實質性的苦頭,然後在開導


做國學傳統文化的胎教和早教,需要可以分享給你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聰明的,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所以父母陪伴孩子養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