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东北农村生活的电视剧中,人睡火炕的方向与睡床很不一样,都是头睡在炕的外沿,脚向内,这是为什么?


睡火炕,必须头朝外,脚朝内。

原因是,东北古代的墙大多数是没有保温层的,尤其以平房为主的民国之前,没有保温层的墙,会透风。而人的头被风吹到之后,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是癫痫(俗称羊癫疯)

脚朝墙面,是因为人睡熟之后,一旦头被寒气入侵,并不能把头部自然的缩到远离墙面,但脚可以,脚感受到凉意,一个自然的蜷曲,就会远离墙面。

古代人虽然不自知床有杀菌的需要,但知道炕上面做个窗户,太阳会晒到炕上,人不容易生病。所以大多数电影中看到的炕的上面往往会自带窗户。冬天会把窗缝粘住,防风,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健康,头朝里,脚朝外,是东北地区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摸索出来的经验,为了健康。


感谢您的点赞,鞠躬!


我也不知道,从小就这么睡得,习惯了


很简单的道理。你试试脚冲外,随便一个蹬被,被就落到炕沿下面了,你的被窝就散了。脚冲里,配合墙壁可以把被压住,蹬被翻身什么的,脚不容易露在外面受凉。东北人关怀问候中,有句话叫:「晚上睡觉蹬被了吧?」意思是你著凉了吧。


分享一下我的了解和观察。

火炕一般有两个热源,一个是灶台连接处,做饭的烟从火炕下面走,从另一侧的烟囱出去,也就是说白天做饭火炕也会热,如果你冬天体验过火炕,你会知道早晨有人做饭的时候,躺在火炕上睡觉是非常舒服的,等于是「回锅」;另一个热源是火炕自身带的烧火的火道,一般是晚上睡觉前觉得火炕凉会单独烧一些柴火(树枝、秸秆等)。这两个热源大多都在一头(一个方向),一般是隔一道墙的临近两侧,也就是说这个方向是炕头,烟囱的方向是炕梢,耐热的人睡炕头,不耐热的睡炕梢。

前面说这么多,是解释一下火炕的大致构造,和题主问的内沿和外沿区分开,炕的内沿和外沿都不热,中间的位置才是最热的。

接下来说一下我理解的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头朝外(炕外沿)睡觉。第一,头朝外空间相对开阔,前面和外面都没有什么遮挡,如果头朝内睡觉,一般抬头会是窗户;接下来的第二个原因依然和窗户有关,夏天的时候会有风,有噪音,容易吹感冒。冬天的话晚上窗边的风会很凉,早晨的话室内外温差大,有时窗内还会有雾水(不知道这个词是否准确);第三,头朝外睡觉起来下地也会方便一些。

当然在炕上睡觉朝哪个方向看个人喜好,人多的时候要朝内一个朝外一个并排睡,人少的时候斜著睡都可以,但很少见人横著睡,听说横著躺著不好。

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脚底下是火墙,头朝里烤的慌


东北人睡炕,为什么头朝外?首先火炕大家应该了解一下,火炕一般都有两个热源,一个是连接外屋的灶台,做饭的时候烟从火炕下面走过去,从烟筒上排到室外,因为炕一般都是用红砖搭建的,所以保温性很好,一般做一顿晚饭,火炕一夜都不会凉,另一个热源是炕洞子,里面烧上柴禾等等,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基本上都用煤炭都烧上炉子,这样一夜也不会冷,烧火的这面叫炕头,烟囱方向的叫炕梢 睡炕的时候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头朝外炕沿方向呢?因为大部分抗都是搭建在两侧靠墙,一侧靠窗的位置,不像床一样随便摆放,东北昼夜温差大,头朝窗户睡觉,风会很大很容易感冒,脚冲外的话,小孩子还容易把被蹬到地上,一般的,中午午休的时候都是头朝里睡觉的,到了晚上睡觉都是头朝外,早些年人口多,一家人如果头都冲里睡,空气流通也不好,所以头朝外容易吸到相对此较新鲜的空气,有益于身体健康,火炕都有一块大约20厘米宽的木质炕沿要高过火炕几厘米,所以枕头一般不会掉到地上,但有时也会掉下来,我小时候睡觉不老实不是蹬被子,就是掉枕头,但头朝外习惯了


因为穷。

过去穷的时候一家人就一床被,晚上大家都头冲外躺下,然后大被横著把大家盖上,盖到脖子以下,因为每个人身高不同,所以上面盖上了,下面有盖上的,也有没盖上的,这叫头齐脚不齐。后来物质丰富了,仍然保留了当年盖被的方向。

以上内容纯属脑洞。


火炕一般朝内一边比较热,脚热一下没啥事,头热就受不了了,况且没人想头顶墙睡觉吧。

东北大炕脚朝里头朝外是为了晚上睡觉乱蹬被子的时候,被子不至于掉下去,这就是最直接的原因,间接原因其实在《清椑类钞》中也有隐晦表示,引用如下:

合家尊卑老少长幼男女共寝一炕,虽外来之亲友、假宿之孤客,亦无上下之别。且卧必赤身,故相率不燃灯,中上之家,则稍施以间隔。

你想一下,借宿的客人、外来的亲友、家里的丈夫、公公跟自家的女性同样一个炕(床),还一定要「赤身」,被子掉下去,不就出洋相了吗,那景象不要太美好。至于东北大炕发生过什么腥膻的景象,这不是这个问题讨论的,这里只讨论原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