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余華

01

《活著》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其作為優秀經典小說該有的品質。余華講了一個苦難堆砌的悲劇故事,太過戲劇化而看似用力過猛,而實際上他是在講一個成年人的寓言,他講出了一個我們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傳遞給了我們最樸實有用的生存態度。

美國華盛頓郵報這樣評論道:「《活著》是不失樸素粗糲的史詩,鬥爭和生存的故事,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殘忍與善良的形象。

《活著》裡面很少有煽情的情節,每一個悲劇都如實的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是通過人物的行為舉止和內心想法感受到悲劇之中的痛苦。每個人物的死都只是短短數語,有慶死的時候只是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鳳霞死的時候只是說生下孩子後大出血,天黑前斷了氣,家珍就更描述的更簡單了——鳳霞死不到三個月,家珍也死了。

這些重要的人物死時的描述在小說中都異常平白簡單,像是在講一件平常的事,這就是余華筆觸中殘忍的一面,他使每個讀者都感受到了親人死去般的無助和麻木,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必然,沒有必要渲染和煽情,但讀來卻顯得異常沉重。

余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道: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正如他所說,小說的主人公富貴有著對苦難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和樂觀態度,他的一生經歷了自己的大起大落,經歷的身邊的人失而復得和最終一個個離他而去,當最終他世界上的親人一個不剩的時候,他也變成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的生活再也不會有親人逝去的苦難了。

他買了一頭牛陪伴他,把它當成自己死去的親人們,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樣——「少年去遊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02

富貴的一生有許多的轉折點,而對他最重要的轉折點是在他年輕時嗜賭成癮輸光了全部家產,變得一貧如洗的時候,年輕時候的他是地主家的獨子,家境富裕,他對活著的理解很簡單,就使遊戲人生,揮霍無度。

可當他輸掉了自己的全部家產時,他開始體驗到了另一種生活,這種生活對於他原來的生活來講,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很快地適應了這種落差,對自己的現狀有了正確的認識,他認識到了過去的錯誤,開始勤勞的學習種田,正如他說的那樣:「俗話說是笨鳥先飛,我是笨鳥多飛。」

他戰勝了人生的第一個大挫折,這也為他此後的生活哲學奠定了堅定的基調,那就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和挫折,都要好好地活著。

從地主少爺到貧苦百姓的轉變,使得富貴真正的從幼稚轉變為成熟,他肩負起了家庭的責任,這場變故給他帶來了最寶貴的人生財富,此後的生活即便貧苦艱辛,他懂得了為了身邊的人堅強的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富貴漸漸安定下來,家珍也從娘家回到了他身邊的時候,他被國軍抓了壯丁。在打仗的過程中,這是他離死亡最接近的時刻,從小說中對戰爭的描寫可以看出當時的局勢,正是國共內戰時期,且國民黨的軍隊節節敗退,戰爭是殘酷的,富貴幸運的活了下來,並且在被解放軍俘虜後順利回了家,死裡逃生,使得富貴更加珍惜活著的時光。

在得知自己能夠回家的時候,小說中對富貴的描寫是這樣的——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還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雙兒女團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瘋瘋癲癲地往南跑

富貴的這種情感只有在經歷了生死關頭並幸運地活下來才會有,更足以見得在他心中自己的家人是最重要的。如果說從少爺到貧民的轉變使他長大,那麼這次從戰場上死裡逃生的經歷就是他人生中掘到的第一筆藏。

在富貴回到家鄉土地上隨後的日子裡,他經歷了這個國家那段歲月里經歷過的一切,土地改革,人民公社運動,大躍進,文革。一個個龍二,春生,隊長這樣的人被裹挾在時代里,命運身不由己,唯獨富貴順從地活著,他像是被馴服了一樣從不反抗從不埋怨,他珍惜活著的時光,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即便窮苦,活著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

可是,就像是命運安排好的似的,有慶,鳳霞,家珍,二喜和苦根相繼離去,他像是收屍人一樣一個個埋葬了他們,如果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與至親之人生死相別,那麼這樣的痛苦富貴已經歷了五次。

命運安排他一個人活著,卻又讓他忍受痛苦和孤獨,這樣的活著使他學會了坦然地走下去,他與一隻同樣年邁的老牛一併活著,這時他已經無牽無掛,他的心境正如他在耕田時喊出的歌謠——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03

當一個人經歷活著的種種磨難之後,他還能樂觀的活下去,那麼他就是一名不平凡的英雄,這使得他可以背負起接踵而至的打擊,擁有著對抗挫折的勇氣。毫無疑問,富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余華把種種磨難堆砌在了一個人的身上,使得小說更戲劇化,但又將故事埋在時代的種種變遷中,讓人覺得又很真實,就是這種戲劇化和真實感,使得讀者在讀富貴的悲劇的時候既不覺得是過分旁觀的戲外人,又能同時保持一顆憐憫和同情之心,深入其中與主角同甘共苦,好運捶顧他時,我們會欣然微笑,當他遭遇厄運時,我們會黯然落淚,悲劇接踵而至,我們和富貴一樣無法喘息。

當苦難終於過去,富貴依然樂觀的活著,我們也被感染了這股積極的力量,從而學會更從容的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挫折。

小說的結尾老人的故事講完了,他和牛漸漸遠去,炊煙在田野的鄉村裡裊裊升起,黃昏轉瞬即逝,象徵著富貴老人短暫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將走到盡頭,可我們不必感到悲傷,每個人短暫的一生中總會有許多苦難,但這些苦難終會過去,珍惜當下,好好地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事。

上文來自網易蝸牛讀書用戶@木木有光

——————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給小蝸點個贊吧~

發佈於 2019-11-1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好用英語好用英語每日一句好用英語,帶你用好英語。

我最喜歡《曾國藩家書》。這本書告訴我,選書不是選書而是選人,讀書不是讀書而是讀人。

所以我會以此書做為主修課,認真研讀,讀透此書。


我最喜歡《曾國藩家書》。這本書告訴我,選書不是選書而是選人,讀書不是讀書而是讀人。

所以我會以此書做為主修課,認真研讀,讀透此書。


人間失格


《平凡的世界》

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還在高三,室友每天晚上都會回來看,因為之前就聽過這個名字,所以看了開頭孫少平在泥水操場上吃饅頭的場景,並沒有深入看下去。

直到我上了大二,有一天在舊書攤重新見到這本書的時候,翻著看下去,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很宏大,也很深厚,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節,有對人生、對生活、對世界的看法與感悟。我看完的時候還寫了體會。

(一) 語段篇

1. 說實話,玉厚老漢在心裡時常為自己的子女而驕傲,孩子們一個個都懂事明理,長得茁茁壯壯的。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義。這就是他活著的全部價值。

(我媽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其實我們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也許就是這麼簡單。)

2.她自己早有盤算:她家成分不好,光景不好,她自己要找個好人家,找個有錢男人,將來好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父母親把全家未來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但她自己明白,一個女孩子,成分又不好,上學只能到高中就到頭了,畢了業還得回鄉勞動--至於將來推薦上大學,她家的成分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她只有尋個好婆家,好對象,才有可能改變她和全家人的狀況--這也許是唯一可行的道路。如此說來,她自己現在窮成這個樣子,怎麼可能把命運交給一個和她同樣窮的男人呢?

因此,她和孫少平的接近,基本上是一種憐憫--憐憫別人,也讓被人憐憫自己。

想起了網上的一句話:找工作難,不好找工作,何不換個思維,找個有錢的男人讓他養你?男人做的不應該是怎麼去追女孩子,怎麼去討她們歡心,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只有你優秀了,才能遇上優秀的人

3.實際上,田福堂在看見潤葉和少安正晌午坐在河灘里的一剎那間,心裡就什麼都清楚了。他又不是沒年輕過嘛!那時雖是舊社會,但這號事舊社會和新社會有什麼區別?

剝去時間的時代性,我們的認知和日常生活其實跟幾千年前也沒什麼兩樣。不要以為老人都不懂,最後你懂得的越多,卻越要裝糊塗

4.他和她的感情本來就像蘋果樹上完整的一枝,在那上面可以結出同樣美麗的、紅臉蛋似的蘋果來;現在卻要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從上面減下來,嫁接到另一顆不相同的樹上--天知道那會接出什麼樣的果實來。生活的大剪刀是多麼的無情,它要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對每一個人的命運進行剪裁!(也許有一天,我們都被生活磨成了圓滑的鵝卵石,再也不敢提當初的夢想,感嘆人生如此的艱難

5.「不管怎樣,千萬不要放棄讀書!我生怕我過幾年再見到你的時候,你已經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滿嘴說的都是吃;肩膀上搭著個褡褳,在石圪節街上瞅著買個便宜豬娃;為幾報柴禾或者一顆雞蛋,和鄰居打的頭破血流。牙也不刷,書都扯著糊了糧食囤……」孫少平仰起頭,笑得都快噴飯了。(我仰起頭,一點也笑不出來。你曾經很熟識的人,也許兩三年就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意識、思維和觀念都被所處的環境同化了)

6.他正在人群瞎擠,突然愣住了。他看見田曉霞穿件米色風雨衣,兩手斜插在衣袋裡,正在幾步遠的地方微笑著看他。他僵立在原地,臉頓時象火一般燙熱。

她走過來,仍然微笑著,伸出手,說:「我以為這是在做夢。」

「是……我也這樣認為……」他握了握她的手。一陣難言的沉默。

「你現在是去看電影呢?還是到我家裡去呢?」她掏出一張電影票遞到他面前。

「不,你去看吧……我……」他的臉仍然象火燒一般。「我已經看過一次了……不過,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建議你也別去看了,咱們到我家裡去吧!」曉霞似乎故意表現出一種矜持的態度,但顯然很難掩飾她的激動。

(這種溫情的場面安插和細膩的細節描寫渾然天成。小說的語言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陝北方言,最具特色的信天游也從頭至尾烘託了人物當時之所感,也對事件做了詩歌般的評價)

(二) 人物篇

小說的三要素是背景、人物和故事情節。這裡的社會背景便是黃土高原從文革到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歷史時期,人物範圍很廣,但主要以孫少平為主線,人物關係複雜,儼然描寫的就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故事情節隨著歷史的大背景而發生劇烈的變化,人物命運也隨之起伏,讓人眼花繚亂。

孫少平是故事的主線,然而也是最難讀懂的一個人。高中時,在大水中救出了曾經宣揚他「秘密」的侯玉英(當然對於之後她的感情也沒有接受,但那絕不是看不起她的緣故)。畢業時,幫助曾經「甩」他的郝紅梅,保全了名聲。哥哥辦磚廠,他完全可以留下一起幹事業,但他卻拋下一切,到城裡去當攬工小子。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別人眼裡,他放著好好的生活不過,卻偏要去受罪。他的生活也的確像是修行一般,繁重的體力勞動下,仍然沒有忘記看書。也許就是「書看的太多了」,才使他完全有了奇怪的想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管世俗的眼光和判斷。當然,田曉霞的死給了他最大的打擊,要知道高中時她便給她拿雜誌來看(特別是《參考消息》),而後她又成為了他活著的意義與價值。雖然一直懷著對未來的隱憂與不安,但就算她死了,他一個人也要去赴兩年之約。他一直都很像一個人,初中時,他便看了金波媽準備夾鞋樣的書。有個情節特別相似,保爾曾經兩個星期都不去找冬妮婭,而後一身新裝出現在她的窗前;少平兩個星期去找一次曉霞還書借書……

孫少安是少平的哥哥,十三歲便回家勞動,幫助父親養活一家人。面對青梅竹馬的潤葉寫的情書也只是幸福地留下了熱淚,兩個人不同的人生道路似乎註定了悲愴的結局。而後為了逃避,早早地找了一個老婆,過上了農民日子。然而不幸從這裡延伸過去,潤葉卻一直沒有放棄,就算結婚,也只是把另外一個人也拖入了杯具。向前和潤葉的婚姻從一開始就埋著隱患,從來都只是向前一個人一廂情願,熱臉貼著人家的涼屁股。幸福是個彎彎繞,倘若不向生活做妥協,折磨的便是活著的人。當向前出了車禍,潤葉才由責任逐漸產生感情,「愛情要在基本的生活之上」,兩個人最終生活在了一起,也有了孩子。武惠梁和杜麗麗一直是讓人羨慕的一對,癥結所在便是兩個人的性格上的區別,不解決好早晚會出問題,最後還是離了。即使思想再現代,我們還是生活在一個慣性的社會裡,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再也不是你一個人所能決定了的。

一直讓孫家煩心的便是那個二流子女婿,別人看不起他,但他自己卻活的悠閑自在。更重要的是,老婆卻是對他死心塌地,家裡家外一個人操勞。她的理由很簡單,只因為在青春的年紀給了她愛,她便一輩子跟著一個人。總算是最後有了好的結果,王滿銀40回頭,嘗試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潤生最後還是跟郝紅梅在一起,不管她是不是結過婚,還是帶了一個前夫的孩子,更不管世俗人所說的閑言碎語,在父母的反對下,煎熬著自己做出決定。小說的最後還給出了一個「裸婚」的示例(衛紅和金強),只要有了強大的內心,任何困難也就可以慢慢克服。

很多人物特色都很鮮活。像男孩子一樣的田曉霞,樂觀大方。聰明懂事的妹妹蘭香。雙水村的領導人田福堂,工於心計,貪戀權力。革命家孫玉亭,整天跑來跑去鬧革命,卻整本書都是拖著爛鞋,和王某某的「麻糊事件」留下一輩子話柄。強人金俊武,一門的主事人,辦起事來絕不含糊。為人善良的王師傅一家,千千萬萬的煤礦工人。。。。。。。。


《紅樓夢》,至少讀了三遍。

最喜歡林黛玉。雖然很多人不喜歡她,說她愛哭,小性子。但你要仔細讀,你就會發現,她是《紅樓夢》里活得最通透,最洒脫的人。

她雖愛哭,但她也愛笑,她笑的次數絕不比哭的次數少。她還愛開玩笑,好多姐妹都喜歡跟她玩。她愛哭,首先她是來還淚的,都是因賈寶玉而哭;其次,她一個孤女,從小無父無母,寄居籬下,雖有外祖母疼,但外祖母畢竟老了,能護她到幾時?在那樣的環境下,孤苦無依,極度缺乏安全感。就是發生在現代,倘若是我,午夜夢回,估計我也會每每淚濕枕巾。

還有說她小性子的,也多是針對寶玉的不理解,不專一,很多都是對事不對人。比如二十二回,史湘雲拿她比戲子那一回,雖然鬧了脾氣,但第二天又拉湘雲一起開解寶玉參禪。最後跟湘雲最貼心的,也是她。

香菱跟她學詩,王煕鳳愛跟她開玩笑,李紈調侃她,丫頭紫鵑跟她情同姐妹,二木頭迎春戲她「懶丫頭」,南安太妃找探春去和親,探春首先想到去找林姐姐……這不是一個小性子的人能得到的惦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