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各抒己見 雖然我知道不會有統一的答案 作為一個年輕人 有時間確乎有些迷茫


過去的中國人都知道中庸之道,都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人間的事情都是這樣,什麼事情極端了都不好,奮鬥也是。沒看現在很多人批判奮鬥B麼?

而且說實在的,人的一生從出生開始基本上就是定好的,奮鬥能改變小處卻改變不了大處。鼓勵人奮鬥的人都喜歡畫個大餅,烏託邦式的美好未來,忽悠你幹著幹那,最後竹籃打水,好處都讓他們得去了,不然他費力忽悠你幹啥?

但你說不奮鬥了,頹廢下去,也不對,這就是另一個極端了,學習、工作、生活都不能極端,當然說容易,做起來難。比如你幹一個工作,奮鬥B的想法是一步等天,工作是他們登天的梯子,這樣做法最後他們成了別人登天的梯子。應該怎麼樣?就是職業精神,工作就應該幹好,不去想太多,算計這個那個,這樣效果反而好。學習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隨其自然。

為啥要隨其自然?前面說了人的一生基本是定好的,想改變基本上不可能,而且很多人會利用你想改變人生的心把你忽悠的更慘,比如傳銷或者是血汗企業的心靈雞湯,那麼隨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當然,人的命運難以改變,但人還有人能自己說了算的東西,就是智慧。


生是既定的事實,死是必然的命運,

世界客觀存在且演變,

剩下的自己走


這個世界很多人都是為錢,但可貴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少部分人不在為錢而奮鬥,他們已明白,把事情做好,錢自然會來,可悲的是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堅定的認為有錢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常年待業中年,八流熬湯小師傅來也!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什麼是社會關係,不光指你認識了哪些人,和誰結了婚,和誰半夜去會所開車……

還包括你做過哪些事,成就了哪些事業,創造了哪些新鮮玩意兒。

換做話說,你交往的人和你做的事,就是你自己。

奮鬥可以幫助你實現自我,而實現自我的目的,是為了定位自己,以回答「我是誰」的終極哲學問題,從而解決「我往哪裡去」的另一個終極問題。

知乎上往往在反對刻板印象的同時,順手批判一手標籤化思維。

標籤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特別重要!

90後、創業者、籃球愛好者、父親、學生、千萬富翁,種種標籤交織成一張網,就像是地球的經度和緯度,迅速具體化地定位一個人,讓別人找到你,也讓你認識你自己。

不必等到年邁回首,僅是年近30歲的我,也時常感到惶恐和焦慮。

很多年輕朋友認為自己焦慮的原因是沒錢,但究其根本,我們所焦慮的是不奮鬥。

不奮鬥,就不會成功,甚至沒法失敗。這種空虛感纔是焦慮的源頭。

要知道,人其實是不屬於時間的動物。我們只能根據萬事萬物的運動過程中側面感受時間。

而不奮鬥,意味著不變化,意味著你被時間的流逝甩開,除了軀殼更加腐朽,但知識、閱歷和心態卻依舊蒼白。

你在空間上存在,卻在時間裡死亡。

豬馬牛羊都是如此,但偏偏只有人沒法心安理得的如此。

記得上學時,老師提問我:你覺得人的本質是什麼。

我回答說:理性與智慧。

老師很疑惑:如果你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與智慧,同時你並不追求它,那你就不能稱之為人。

回到正題,如果誰認為奮鬥對於做人是有幫助的,卻不去奮鬥,他就不是人


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什麼是幸福?

就是你在某種環境和情況下,很快樂,快樂到你很喜歡自己,這是每一個人潛意識所追求的事。

所以,看一套好的電影,令你快樂,你不會覺得幸福的,因為這種快樂,不會令你喜歡自己,愛自己。

那怎樣環境和情況才會令人感到幸福,快樂和愛自己?

這是每一個人奮鬥去尋找的第一件事。

但未找到前,你會不意識地嘗試一切被認為是幸福的事,這就是一段被牽著鼻子走,跟人屁股走的日子。

人家說人應該為錢而奮鬥,你可試試吧,人家說人應該為建家而奮鬥,你試試吧。人家說人應該為理想而奮鬥,你又可試試。

從過程中,你會發現,有些目標,就像你盼望像姚明般成為籃球中鋒一樣,無論你怎樣努力,也不會成功的。

有些目標,你努力達到了,由於沒人讚賞,你一點也不快樂。

有些目標,你達到了,眾人羨慕了,但你一點也不快樂。

你要嘗試過不同的幸福陷阱,你才明白你一輩子應該守護的到底是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