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關羽愛兵,但是和士大夫處不來;而張飛恰恰反過來,張飛喜歡鞭撻士卒,但是很敬重士大夫。

於是,當年讓張飛守荊州效果會不會更好?


張飛已經用守徐州證明過自己了


張飛丟過徐州啊


我說演義哈

你們就沒發現

每次皇叔有啥任務,

「二位賢弟,誰能擔此重任?」

「俺來俺來,大哥,俺老張一定給你安排得妥妥的」

「三弟你不夠穩重,好酒誤事,為兄不放心」

二爺沉吟片刻,「兄長,就交給雲長吧」

「須是二弟,為兄方纔放心。」


求三爺心理陰影面積。


評論區有人覺得關羽守荊州也守得不好,畢竟最後丟了,我覺得還是得補充一下吧,這個論點是很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那我也只好很老套的回答一下,換別人來守荊州丟得更快。

守荊州的這個問題,內裏是存在一個三方博弈的,曹魏和孫吳都想要荊州,但都要防著被另外一家漁翁得力,而守荊州的主將心裡也明白自己有明暗兩處的對手,軍力強大的曹魏如利劍高懸,表面上親近的盟友孫吳隨時可能成為抵在腋下的匕首,但他還得利用這雙方的矛盾穩固自己。

所以荊州鎮守是處於一種很極端的環境下,敵人隨時可能打進來,盟友不斷的在旁邊拉攏你、腐化你,甚至有可能還會趁機離間你,春秋戰國時這樣的例子很多,大將手握重兵在前線打仗,後方宮廷裏流言四起,你的君主搞不好隨之把你召回去賜杯鴆酒。

關羽對這些都是有清醒認知的,不光積極練兵,後方城防也修得牢固,還克服了自己個人的好惡,安排了主公的小舅子這種關係親密的元老來守後方,與盟友的關係也把握得很有分寸,不會讓自己內部人起疑。

如果換作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其他朝代,荊州丟掉的方式可能會比較符合「傳統」,比如:

劇本一,守將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心理崩潰,覺得無論如何也守不住,要把荊州賣得貴一下,暗結大勢力曹魏,在敵軍的接應下獻城,然後加速了蜀漢和孫吳的滅亡,獻城守將成了國家統一的功臣。

劇本二,頭鐵的守將軟硬不喫,但內憂外患,惡劣的周邊環境使得人心動蕩,士族們不是準備投靠曹魏,就是準備給孫吳帶路,荊州軍力在混亂的政治條件下不斷萎縮,接著曹魏窺伺到了荊州的虛弱,想著再不動手荊州爆發內亂就要便宜東吳了,然後大軍壓境,最後在軍事優勢下入手江陵,而南部諸郡被孫吳佔據,瓜分了荊州。

這裡我額外猜測下曹魏和孫吳的應對,歷史上守襄樊的曹仁雖然只有幾千人,但馳援他的于禁七軍以及後續趕來的徐晃,是作為機動兵力支撐在曹仁後方的,顯然是個兩手準備,那段時期曹魏在各地連續有戰事發生,但精銳的于禁部巋然不動也是在窺伺時機,哪邊出現問題就奔赴哪邊,徐晃的新兵營則作為于禁部的補充,這個佈置中規中矩勝在穩固。

而孫吳心裡也很焦慮,因為荊州在關羽的治理下距離自己越來越遠,初期對關羽的外交試探收效甚微,呂蒙對這一點最為清楚,荊州問題是無法和平解決的,只能動用武力,但呂蒙也沒認為正面戰場孫吳能夠達到曹魏都達不到的戰略目標,只能採取側面迂迴的手段。

其實從呂蒙實施戰略欺詐開始,這裡就能表明,關羽守的荊州已經是固若金湯了,所有外部硬性的力量都無法擊破荊州,只要他的安排能夠正常運轉,哪怕沒有盟友支持,荊州也不會丟。

歷史上很多人對呂蒙的評價很高,但我個人而言呂蒙以及同謀的陸遜比兩位前任都督差距還是太大了,取荊州的戰略思想本身有多大失誤知乎上已經強調多次了,用現在時興話說就是種很「卷」的行為,反曹勢力的力量被內部消耗了。

而示敵以弱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沒有其他手段能動搖到關羽了,不如用這種成本小收益大的戰術,有棗沒棗打兩桿。

至於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太多意料外的因素疊加到一起,就我而言,曹魏和孫吳的行為反倒可以預料,預料不到的事情其實是關羽的強大和糜芳的卑劣。

餘下這些就都是後話了。

如果關羽在荊州不做任何動作,讓劉備好好消化漢中之戰的收益,以待力量積蓄,或者關羽北上襄樊碰了個小壁,退卻回軍,內部的蛀蟲們也沒辦法引狼入室。

或許是他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快沒機會了,也可能是當時的水文條件十年難遇,總之關羽很有自信,大家也都沒想到他把曹魏的防線加機動精銳兵團一波捅穿,聯合反曹義軍直逼許昌。

另一邊糜芳居然會背叛歷史上有名的仁德之君、以能得人死力的劉備,關鍵他還是對方的小舅子,跟這樣的人做親戚不幸福麼。

這還是在局勢並沒有走到絕境的情況下,糜芳只要在江陵城裡躺平,士卒們看到主公的小舅子安安穩穩的,還怕江陵城守不住麼,江陵守到關羽回軍,別說糜芳貪污軍備,他就是拿江陵城去抵押借貸了,關羽也只能老老實實替他還錢。

結果糜芳非要當貳臣,這點就真得很費解了。

換個角度講,荊州內部都被滲透成這樣了,換了讓關羽之外的人來守,結果可想而知。

********************************

隨便答一下,希望大家不要見笑。

從蜀漢日後的需要看,能鎮守荊州的大將整個《三國志》中能夠得上條件的感覺都數不出來十個,看我大概列一下關羽大致的工作內容:

外交,需要和東吳協調關係,維持盟友態勢,保證槍口一致對曹魏;同時聯絡曹魏治下的反曹勢力,暗中部署收攏義軍。

民政,教化百姓,交好士族,加固蜀漢統治;提升農業以及手工業潛力,囤積軍備糧草。

軍事,訓練好水、步、騎各類兵卒;強化城防關卡守備;摸清楚周邊水文、地理、道路環境。

以上這三類工作,六七項任務,縱觀三國能完成得都不錯的守臣少之又少。

再加上關羽承擔的任務不光是鎮守,他還要對蜀中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策應,在必要的時候最大限度的給予曹魏軍事壓力。

選個文臣對荊州先期治理,臨陣再任命個大將的方式顯然不適合這個職位的需求,這種漏洞百出的安排也不用細說。

在不考慮軍事集團內部結構位置的情況下,單看能力,關羽在荊州的任上已經是非常完美了。

拿張飛來比其實太小看關羽了,這種能力條件,縱觀整個三國亂世的人才都屈指可數。

我自己腦海里過了一下想到的也只是所謂的「蜀中四相」和東吳的四位都督,但這八位軍政一把抓的大員還是似乎缺了點軍事能力。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但水師上似乎沒什麼亮點。

換司馬懿或者曹操來,不論人品,我也很懷疑其戰術上能否打得像關羽那麼漂亮。

假設或者架空一下的話,我個人偏好姜維也許有機會來試一下手。

總之,守荊州這個任務表面上看跟守徐州差不多,可內裏的繁難程度不亞於自立一方勢力,但張飛徐州都守得夠嗆,更論不上守荊州,他差得太遠了。


玄德公 : 荊州安危全系二位賢弟身上。

雲長 : 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

翼德 : 俺也一樣。

玄德公 : 倘曹操引兵來到,當如之何?

雲長 : 以力拒之。

翼德 : 俺也一樣。

玄德公 : 倘曹操、孫權,齊起兵來,如之奈何?

雲長 : 分兵拒之。

翼德 : 俺也一樣。

玄德公 : 若待天下有變,二弟親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誅殺曹魏,興復漢室,長安會師可否!

雲長 : 關某熟讀兵略,攻必克,戰必勝,旌麾北指,所到之處,曹魏束手,今有大哥水路馬軍十餘萬眾,必興復漢室,除去曹賊,還於舊都,此大哥心願關某平生之志也。關某自幼深知春秋大義,永世不忘桃源之盟,大哥此行可放寬心,關某在荊州在,關某不在荊州亦在。

翼德 : 俺也一樣!

—————————————————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率七路大軍助仁。禁所督七軍皆沒,殺龐德,活捉于禁,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率七路大軍助仁。兩軍列陣,只見一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手提丈八點鋼矛,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厲聲大喝曰 : 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當時就是留著關羽張飛諸葛亮守荊州的。。。。結果麼了龐統,劉備陷在益州沒得辦法,才趕緊招諸葛張飛過來的。。。。不然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龐統,法正,魏延,黃忠,劉封配合劉備守益州,諸葛關羽張飛趙雲守荊州。。。。還是非常穩的。。。。結果守荊州的人員配置只剩三分之一。。面對的還是曹仁,于禁,徐晃,呂蒙,陸遜這種隨便一個拉出來都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以及自己家的兩個內鬼。。只能說二爺儘力了。。。。


張飛的守禦本事和治理之能都不如關羽,怎麼會比關羽更適合呢?

說關羽的性格問題導致荊州失守,純粹是軟弱讀書人被洗腦後瞎想出來的強盜邏輯,就好比「初中生被小流氓抽嘴巴是因為去網吧」,「少女被強姦是因為穿得暴露」,「踩到小區的狗糞是你自己沒留心看」這一類。

荊州失守,跟「關羽不敬士大夫」哪有什麼狗屁關係,他是制裁了哪家士大夫,導致人家獻城了,逃亡了嗎?

荊州士大夫有潘濬這種無恥降賊的,那也不是主動投靠啊。

題主你不知道前前後後,有記載的荊州士大夫抵抗吳賊入侵的,還有文布、鄧凱、樊伷等人嗎?這不是三個名字而已啊,而是代表了一批的忠漢志士啊!

更不要提還有廖化這種偽降後歷經苦難千里歸國的可歌事蹟。

守不守得住,關鍵點就在孫權身上。

只要他不腦殘,不卑鄙,就不會在那個時間點玩什麼背刺。

但孫權嬌滴滴地說了:

「臣妾做不到啊~」

補充

評論區有朋友提到劉備掌握荊州,在揚州上游,令東吳缺乏安全感。這其實是另一個長久以來的強盜邏輯,偏偏還真有蠻多人被騙,我在這裡也拎出來說一說。

哦,劉備擁有荊州,就讓你孫渣權沒有安全感,所以就成了屢屢背盟偷襲的合理藉口了是吧?

我替劉備日你奶奶個攥!漢軍在荊州沒搞過你一次,你前前後後大小動作搞劉備多少回了?誰才該沒安全感?再沒安全感,你見漢軍搞你孫權了嗎?

曹操五越巢湖難道你忘啦?臧霸臭揍了韓當一頓,你忘啦?曹軍這麼多回從淮南過來搞事,你倒告訴我你很有安全感?敢情越抽你,你就越有安全感了是吧?

你孫權老窩在哪裡?秣陵啊,跟合肥也就隔著一條長江啊,哥莫拉遊個泳就過來了,你注意力不放那裡,盯著一心北伐的關羽幹什麼?

什麼擅取湘關米,什麼拒婚,什麼瞧不起孫權,這些都特馬的是背盟背刺兼搞自殺的理由?也就東晉吸毒文人自娛自樂的屁話而已,到後世還真有人肯信,簡直是華夏民族智商倒退的表現!

關羽是什麼人,他能上眼的人物有幾個?你孫權也配讓關羽看得起?先問問你那些部將看不看得起你再說吧!

最近身體不好,有些壓不住火,看官見諒吧。


相信諸葛亮入蜀,劉備遣使回荊州前,兩人都有過良久的思索。

守荊州的人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方面的因素——資質威望、戰略能力以及良好的性格。

在一個集團裏,你縱有再高的能力,但你威望不夠,資質不足,都無法得到重用,畢竟人都是一步步爬上去的。彼時荊州作為劉備後方,以及隆中對規劃的未來北伐基地,那麼鎮守者最終只能從集團元老裡面選。就劉備集團而言,大部分荊州士人歸順不久,戰功微寡,不足以論道;諸葛亮雖屬新入,然為集團規劃未來,加之以數次戰績或是外交能力使得眾人誠服,屬於當之無愧的二號人物;而張飛趙雲彼時無官無爵,甚至在他人眼裡只是一介武夫,歷練較少;獨有關羽,戰能絕北道,勇能斬顏良,守可據徐州,忠能隨劉備,無論戰略還是戰術層面都有一定表現,加之漢獻帝的封官授爵,在劉備集團也是相當亮眼的角色。

至於戰略能力,這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荊襄九郡之地,雖曹魏割北,然任需鎮守中南部大部分土地,甚至南方常亂。前面也對比過,只有關羽曾守過後方,安然無恙,無論青徐。而其他人都只是隨軍作戰,綜合能力沒能得到體現。

最後性格,關羽傲上的性格其實並不很影響荊州的局勢。張飛欺下自然是不能坐鎮荊州的;趙雲算是中庸,但沒有過自己的戰略決斷,也不能委任一方。歇後語倒是說: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但試想,任何一個人威震華夏的時候,他能不傲???那些資本家他們今天不傲???人都是一樣的,到了一定地位有一定實力都是傲的,這是變不了的。所以關羽的性格一方面自身有一些傲氣,但更多的還是來源於後期自己戰績不斷的提升。而他失荊州的原因,即使追其根本,那也不是因為性格上的傲,而是孫劉聯盟自身的不穩定性——這是從赤壁後就埋下的種子,只是到關羽北伐時促進其生長並爆發了。這種不穩定性來源於劉備諸葛亮高層的忽略,過分把盟友想的懦弱愚蠢,有時也是自身的過錯。

誠然,從後來表現來看,關羽作為劉備諸葛亮選出來的「封疆大吏」,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坐鎮荊州,治理十年,領軍北伐,羣寇響應,圍固襄樊,水淹七軍,曹魏議遷,華夏震動。試問漢末時節,作為諸侯的二袁三劉之屬,馬騰呂布之流,公孫陶孔之輩,可曾有威震華夏之處?放在漢末,就綜合實力而言,關雲長也當屬於諸侯級別的人物。


劉備早期不分兵則已,分兵就讓關羽帶偏師。

南郡之戰,關羽去阻擋援軍,張飛在周瑜手下打仗(劉備去打荊南嫌兵馬不夠,於是周瑜借兵劉備借將)。

再之後劉備入蜀,把荊州託付給諸葛亮、關羽。

確實關張為世虎臣,萬人敵。但關羽更強更全面更讓人放心。

關羽在荊州,「恩信大行」。

呂蒙奪荊州前,在《關羽傳》和《呂蒙傳》(裴注)中都記載糜芳、士仁早已通敵。而呂蒙取了江陵城後,關羽一看掉頭就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關羽軍將士家眷都在江陵,自然丟了江陵軍心盡失。

所以問題出在糜芳士仁通敵上。通敵誘因是關羽瞧不上他們,然後他們辦事不利又被關羽警告要懲罰。這叫什麼事吧你說。問題不在關羽,而在這幫二五仔。


說不定呢,畢竟讓張飛守只是丟個荊州,再慘一點就是沒了張飛,好歹能保個二爺,總比三個都丟了好。


這類問題,以後不要邀請我了

荊州,不是因為守不住

是因為進攻

光守的話,糜芳就夠了


張飛肯定不如關羽適合,首先赤壁前,關羽就基本統轄江夏水軍,有班底,有經驗。周瑜打江陵,關羽絕北道又軍功傍身,有威望。更何況劉備早在徐州就讓關羽獨分兵。

但是我認為諸葛亮比關羽更適合,三國志先主傳寫劉備入蜀「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這名字順序就跟現在新聞聯播報領導名一樣,透露了當時的鎮荊州的地位順序。說諸葛亮沒資歷,劉備剛得四郡諸葛亮就督三郡了(不僅僅是徵糧稅)。關羽這時候還只管著江夏呢。

說劉備因為諸葛亮和荊州世族關係密切不敢放手,上面說了劉備一拿下荊州諸葛亮就「督三郡」了,「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為什麼很多人看見後面調其賦稅,就以為督只是管內政?還有三國志多次「先主雅敬亮」還不夠有說服力嗎?再舉兩個人,一個彭漾,龐統和法正極力推薦,劉備一開始也十分器重,後來諸葛亮覺得這人有問題,告知劉備然後劉備觀察了一會就下放了,蔣琬因為怠工劉備要殺他,因為諸葛亮一句話劉備人不殺還升了蔣琬的官。

但問題就在於諸葛亮能做的事別人做不了,剛拿下荊州四郡,諸葛亮馬上接手三郡,沒幾年只有部分荊州的劉備勢力除了留幾萬人守荊州還能有幾萬進四川了。這養成能力誰能比。劉備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讓諸葛亮當一方長官,而是整個集團的二把手,行政管理上除了自己的一把手,因為別人幹不來。所以,劉備在入川戰快收尾時調諸葛亮入川,就是讓他準備接手管理,像剛拿下荊州四郡一樣。那時候龐統還沒死呢。

而關羽留荊州應該也是早就計劃好的,「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


以劉老闆當時班子而言,沒有人更比二爺更適合守荊州。史書上明確記載「萬人敵」的沒幾個,很不好意思,二爺和三爺同時被喻為萬人敵。同時代的什麼我大魏的五子良將,什麼大東吳諸名將。完全沒這千古待遇。但如果覺得二爺和三爺都只是匹夫之勇,毫無謀略的,那隻能說可能是社會的錯了,在陳「良史」的《三國志》中,能完爆我大魏五子良將的幾乎沒有,偏偏就有二爺和三爺。三爺在巴西完爆五子良將張郃同志,打得督諸軍(諸軍史書沒說多少,估計不少於一兩萬)的縱橫江湖多年的老革命張郃同志只帶十幾人潰逃回來,三爺實力可見一斑。

二爺是更完全的人物,除了萬人敵銜頭,無論陸戰、水戰。在三國都是「絕倫逸羣」的(諸葛亮原話)二爺的荊州水軍,是當時唯一可抗衡東吳強大水軍的存在。姑勿論打得曹仁直喊救命,就連五子良將中被曹老闆評價最高的于禁同志,帶著我大魏國最精銳的七支軍隊三萬多,一樣被二爺完虐,降於禁、斬龐德。史書直接用「威震華夏」四字,翻開廿四史,沒什麼會如此記載一個人的。

當然失荊州是事實,但不代表二爺不適合守荊州。二爺以區區兩三萬兵力鎮守半個荊州,獨拒曹老闆和孫十萬兩大集團主力。依然可以打得曹老闆寢食不安。而事實上,曹老闆赤壁之戰後,寧願長年與坐擁重兵的孫十萬在安徽羣毆,始終都沒有再去只有兩三萬人二爺的荊州約架,側面可以看出曹老闆是明白二爺的實力的(畢竟是史書唯一記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神級人物,斬袁紹主將顏良)。

二爺打襄樊時候,對孫十萬作了足夠防備的,至於劉老闆的親舅子反水,二爺又得到河南諸豪強響應,反叛曹老闆,這些機會實在太難得了。打得襄陽樊城又眼看就頂不住,成騎虎難下之勢等等,這些變數,我們不在當時情況,都很難作定論。別質疑劉老闆知人之明,別以成敗論英雄。評古人事易,作古人事難。總的而言二爺鎮守荊州是最適合的。


你不能這麼坑三哥,先丟徐州再丟荊州三哥的招牌可就砸到地底下去撈都撈不回來了呀。


不會,關羽的能力特點資歷地位不再多說。我的觀點是獨木難支,只把關羽替換是不行的。關羽已經做到了極致,久經考驗的老革命國舅爺叛變了你有招?只能給關羽加幫手,而即使我們後世開天眼也沒法給劉備騰出人來。夏侯淵掛了張郃頂住,張遼如果八百栽了,還有樂進頂住,曹仁怪不行了,于禁來,于禁完了徐晃來。而關羽涼了就全完了。

劉備分不出足夠分量的人來幫關羽,荊州除了關羽外無解。除非劉備在袁紹那忽悠張郃,關羽在曹操那忽悠張遼。


一張地圖足以證明一切問題,同時,臥龍在北伐之前為啥要先征服南蠻?

通過這張地圖也能完全解讀

於是也奉勸在座各位切莫紙上談兵——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不知道題目是不是故意的,還是因為紙上談兵而帶歪了節奏,荊州首先就不應該是一個防守為主的理念好吧!

其次纔是誰去守荊州最合適,就算張飛沒有之前丟徐州的黑歷史,他也大概競爭不過關羽。

況且剛開始坐鎮荊州的時候,也不只有關羽這一個最高長官哇,取西蜀不帶上臥龍反倒成了大手筆!

沒有不偷腥的貓,更何況魚肉就擱在了嘴邊兒——荊襄地區不就是這麼一個局勢麼?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在暗指背刺,其實對於曹魏而言也是如此,只不過沒他東吳孫十萬那麼便利罷了。

所以才定下了「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大方針,有半個字提到防守了麼?只不過調走了臥龍之後才讓人逐漸產生了防守的概念。

關鍵是,荊襄蜀軍與曹魏的戰績,仍然是在高度契合「北拒」大方針!

鑒於最初的人力資源配置,臥龍跟關羽搭檔,也總強過張飛。

而且後來關羽還將東聯北拒大方針貫徹執行到底,若非被白衣渡江鑽了空子,怕是就該曹魏認倒黴且默默埋單咯!

當然了,孫十萬合淝一線戰事不僅成就了張文遠的聲名,還把自己給打慫了。

這也是東吳總在賊惦記著荊襄的間接原因之一

所以,劃重點永遠都是在於荊襄東線——換作張飛又能比關羽處理的好哪兒去?


守荊州最合適的就是諸葛亮。荊州的士族,如蒯家,黃家,龐家那都是諸葛亮的姻親。

諸葛亮大姐嫁給了襄陽人蒯祺,蒯祺是蒯良、蒯越的弟弟。

其二姐則嫁給了龐山民,是漢末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

他媳婦是誰就不用說了。

加上文治武功,純論能力,適合駕馭荊州的最佳人員肯定是諸葛亮。但是劉備真的不敢放權,越是聯姻越不敢,原因是個人都能想明白。

提到三哥,啊,那就真算了。二哥鎮不住的場面,放眼三國,誰也鎮不住。

二爺可不單單只是有擔當而已,身份也鎮得住。漢壽亭侯的名頭是白給的?

紫髯兒插刀了,二爺帶著三萬兵馬還是氣吞萬裏如虎。我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二爺傲,其實二爺穩的一匹。孫十萬水平高還是低,二爺其實不怕;只是這個局設的有點太大了,二爺又過於想一己之力把逆風局扳回來。

三國裡面除了神話了的雲妹,沒有一個常勝將軍。二爺這次大逆風輸了,正常;只是這次輸的結果太過於無法承受罷了。


蜀,小國也,名將唯羽。


就反問你一句話

我在沒什麼一流謀士和一流戰將的情況下,憑個人騷操作,以數萬兵馬打得,在知乎能問鼎皇帝軍事能力前十的魏武帝考慮遷都。

這時,江東那邊周瑜魯肅雖死,作壁上觀或者搞一搞合肥都是基本操作吧;後方有我大哥的小舅子親自守著,小舅子的親哥哥也就是我大哥的大舅子還跟在我大哥身邊喫香喝辣,恩寵有加。

你敢想這個大家啥事都不用做,只消不添亂的局裡,一個傻缺會不要臉不要命(不要吳國的命)地單方面撕毀合約,同時,另一個傻缺還會不要臉不要命(不要他哥的命)地單方面宣佈當二五仔……

二爺OS:我太難了……

史書上還沒有過這麼坑的局啊!!舉報消極遊戲!!舉報送人頭啊!!


首先 @二十六年蟬 的論述完全錯誤。實在不懂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居然能表示贊同。

「要不是從旁協助別人獲得一些所謂的戰績,要麼是靠別人評論顯得自己很厲害。」

首先弄清楚三國志成書於晉,晉受魏禪讓,承的是魏的天命,蜀漢屬於偽政權,許許多多事蹟也就消失在歷史長河裡。這類例子數不勝數,最經典的莫過於襄樊之戰。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此時是正大光明派曹仁進攻關羽。

而後,就要派于禁將七軍三萬人去救援曹仁了。

而在於禁七軍覆滅後,對曹仁的描述是:「仁人馬數千人守城。」

且不提三國志輕輕帶過七軍覆滅的過程,用一句「大霖雨,漢水泛溢」搪塞過去。那麼中間呢?中間曹仁與關羽交手的戰績呢?要是中間沒敗過,合著就派了幾千人去討伐關羽?

搞清這一點後,再弄清張飛的評價。程煜郭嘉劉曄周瑜,對手陣營從來都是以「熊虎之將」「萬人之敵」來評價關羽張飛,評價不來源於戰績,不能是為了對稱吧?還是說關羽張飛關係好,給個面子把張飛捎上?

再說戰績,破張頜一戰,三國志都沒法打掩護。「飛遂破之。」總不能說張頜一般吧?

至於「只帶萬人」就更值得一提了,正史本就沒有演義誇張,夷陵之戰五萬人覆滅,蜀漢就幾近崩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說到底七軍全軍覆滅也才折了三萬人。因此恰恰相反 ,萬人已經太足以證明張飛實力了。

回到問題本身,因為關羽比張飛更合適,有關羽在,無論從哪個層面說都沒有讓張飛守荊州的理由,從赤壁之戰時,關羽就有樓船水師的經歷,這一點是大優勢。而關羽而後在漢水爭奪上也確實證明瞭自己的水戰能力。

至於丟徐州,張飛真心挺冤的,畢竟不是演義裏喝酒丟的徐州。不然在守漢中時,也不會眾望所歸都覺得他是守漢中的人選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