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聯主席拉爾森之所以這麼拚命地要推廣11分制,目的是想吸引年輕人看羽毛球,但是不知道他是怎麼得出的結論:年輕人認為羽毛球比賽無聊是因為羽毛球比賽太長,於是他想把比賽時間縮短。

拉爾森這個邏輯始終是沒搞明白。我換個比喻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好理解。

我花了幾十塊錢買了張票看電影,然後發現這部電影並不吸引我,於是我看得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熬過了兩個小時,出來導演問我,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我:太長了。

這是電影長短的問題嗎?這就是電影不好看!你就是剪成30秒我也一樣不想看。你要吸引新的粉絲,你該做的難道不是回去好好想想怎麼把這部電影拍得更吸引人嗎?!劇本不好就改劇本,演員不行就換演員,特效不夠就加特效。

拉爾森:可是她說我太長了,所以我先把自己剪短個五釐米……

…………………………

我想看的是許褚裸衣鬥馬超,結果你給我看關公溫酒斬華雄?好傢夥酒還沒涼你先涼了,你讓我剩下的時間幹嘛?看你們表演黑人抬棺?

你要是說湯姆斯杯、尤伯杯和蘇迪曼杯這三項團體賽的比賽時間太長,不利於轉播和收視率,這一點我贊同。

那就改這三項團體賽的賽制好了,至於是改成11分制五局三勝,還是21分制每個單項一局過或者別的賽制,跟各個協會商量著辦就好了。差點忘了,世界羽聯最不擅長的就是商量著辦,把運動員不當人這種事司空見慣了。

至於單項賽,21分制的比賽裏,林李大戰有一場打了89分鐘吧,那就是一個半小時,坦白講,有多少人真的覺得一個半小時的比賽很長嗎?更何況這一個半小時是純純的一個半小時的比賽,中間最長的暫停就是120秒,廣告都插不進幾條。

2017年世錦賽女單決賽,奧原希望和辛杜打成那樣,中間給人叫個暫停休息一下不過分吧?你非要像催命一樣逼著辛杜回去比賽,還給牌,是真不拿運動員當人看。

人家NBA四節的中場休息外加暫停,一場48分鐘的比賽能看一上午,中間差不多看了一個小時的贊助廣告,NBA只會覺得拉來的贊助太多,能插播廣告的機會太少。差點忘了,世界羽聯商業化也很不擅長。

我所理解的良性循環是什麼樣的?羽聯先把比賽做得更精彩,宣傳跟上,把熱度炒起來,然後推動商業化改革,多拉贊助,該插廣告的插廣告,運動員比賽中也可以休息調整,懸念也增加了,觀眾愛看,大家都有錢賺,每年還能多增加幾站比賽。

以前林丹李宗偉老說一年比賽太多,主要還是錢沒到位。以後桃田賢鬥和石宇奇要是敢BB,羽聯主席你就把厚厚的獎金摔他們臉上!

但現在?我就不得不佩服羽聯主席這個反向思維的能力。

商量是不可能商量的,這輩子是不可能商量的,商業化又不會,就只能縮短比賽時間早點下班這樣子。什麼?11分還嫌太長不愛看?那以後拋硬幣決勝負好了~

21分制的比賽,我在電視機前蹲一場林李大戰還能開瓶酒再叫份外賣。

真要改成11分制,外賣要是來得晚點你TM比賽都結束了!!!

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我守著電視開酒難道要慶祝今晚我能按時睡覺明天上班不會遲到???


4.20更

評論區有人認為21改11跟15改21意義類似,還是補充點吧。

當年搞換髮不得分是常態,小球裏有羽毛球,大球裏有排球。我相信那個年代看比賽的人都會有種一旦進程膠著起來就會很難受的感覺。

對球員而言,發球方必須要再下一程才能得分,接發方也可以靠換髮來降低分差較大時帶來的追分壓力。以至於那個年代的羽毛球技戰術主要以拉吊為主,中間甚至還改過7分制,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打破這種磨洋工僵局的改革恰恰是21分每球得分制。

人的注意力一般情況下可以保持在20-30分鐘左右,而實行21分制後的羽毛球一局比賽恰恰就處在這個區間,所以就觀感而言是完全可以滿足的,符合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樣的需求。

此外,跟乒乓很大不同是,羽毛球是一項極其考驗多拍能力的運動,所謂快都是相對而非絕對,一分打個幾十拍很正常,如何在21分中合理分配體能和技戰術對於不同風格的球員都有了非常科學完善的訓練體系。有的可能前11分快刀斬亂麻,有的可能11分之後才開始發力,但實際上頂級球員的綜合能力都是相差無幾的。說難聽點,磨磨塌真跟金廷玩對攻未必會落下風。

假如改11分,等於每一局都不太需要考慮體能分配了,因為以往的極點都是在11分以後纔可能出現,那麼脫離體能束縛的進攻反而是最有效的得分手段。實際上這對球員綜合能力要求反而是降低了,我也打過幾年業餘比賽,水平不高但小組賽打11分誰都知道是為了儘快結束比賽並且降低體能消耗。所以,你們確定現有的訓練體系會在改11分之後進步嗎?我覺得不打折都是謝天謝地了。

至於別的,我還是那個觀點,羽毛球現在面臨的推廣問題,擺在國際羽聯層面就是政策的鍋而非規則。每年那麼密集的世界巡迴賽,還不包括湯尤杯蘇迪曼世錦賽之類的頂級賽事,所有人都奔著積分去,幾乎每半個月都會有不同層級的巡迴賽,別說搞國內聯賽了,光是攢分都來不及。所以,誰還有時間精力在本土搞推廣?即便強如我國,也就只剩個半死不活還被叫停的羽超。

真是比賽不夠多嗎?我覺得反而是太多了,本來贊助就不算多還被不斷分流,獎金和轉播質量能提高才真的見鬼了。

看看每年各位球員對密集賽程的抱怨吧,10年前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可惜國際羽聯就是「我不聽我不聽」。

——————————分割線————————

拉爾森畢竟是歐洲人。

歐洲人的特長是什麼?進攻,進攻,再進攻!

11分制的特點是什麼?儘可能製造偶然性呀!

偶然性怎麼提升?進攻,進攻,再進攻!

看看約根森、安賽龍、馬琳這些,哪個是前11分憋著打控制的?

放在我自己的業餘球友圈,11分制只要開局搶攻能得分,比如來個3比0或者4比0之類的開局,基本上就很難被翻盤了。放在職業賽場上,那些人間大炮會怎麼看?

比賽會不會更刺激我不知道,但觀賞性必然會大打折扣。如果11分制真推行了,世界上就只存在一種強攻打法了,六邊形戰士的美感將不復存在。磨磨塌可能提前退役,所有人都是金箍棒,大力出奇蹟!

話說,你們真覺得喬納森比皮特蓋德的比賽更好看嗎?


更新:

評論裏有人提到11分會增加比賽的偶然性。這裡我再說下,偶然性不應該是比賽的一部分嗎?偶然性大的比賽觀賞性更高吧,難道參賽名單一出來就知道誰是冠軍的比賽就是觀賞性高嗎?我覺得正是因為有偶然性的存在,才讓那些實力稍弱的選手,有了獲得比賽勝利的機會,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去制定以弱勝強的技戰術,並在比賽中打出效果。而那些實力佔優的選手,也需要認真應對,因為稍不注意很有可能就被對方贏下一局甚至輸掉比賽。這樣的對抗應該會更激烈,比賽的精彩程度也會提高。

這點可以類比一下乒乓球,乒乓球也是從21分改為11分,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中國對乒乓球的壟斷地位,期望出現更多有實力的選手可以挑戰中國的霸主地位。而事實證明,這樣子確實出現了很多有衝擊力的選手,中國也必須不斷的提升自身實力。但是偶然性的增加並沒有影響中國乒乓球隊的霸主地位。雖然羽毛球現在並沒有一家獨大的現象,但是在男單男雙混雙中,都出現了頭部的霸主,比如桃田和雅思組合。改為11分正是要讓更多的選手有機會對這些實力超羣的霸主展開挑戰,這樣比賽纔有更多的看點。

===================羽球雜談 專屬分割線==================

原答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把時間往回撥一撥,回到十幾年前,羽毛球比賽還是15分制,交換髮球權的那個時候。那時候世界羽聯提出了改革,將比分從15分改為21分,並且是每球得分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大夥都認為這樣會影響比賽的觀賞性,讓很多技術出色的球員沒有辦法發揮出來,同時也影響了比賽中技戰術的使用。每球得分制意味著每一分都要全力爭奪,不能再像交換髮球權時那樣可以戰術性的休息。

但是現在21分每球得分制已經實行了十幾年了,影響比賽的觀賞性了嗎?並沒有,林李大戰讓球迷們驚呼這是羽毛球男單的最高水平對決。諶龍銅牆鐵壁般的防守讓世界羽聯御用解說克拉克大媽驚呼這是在和一堵牆打球。優秀的選手不會因為賽制的改變而被埋沒,出色的比賽不會因為得分的增減而失去觀賞性

所以這次改革很多人都在抨擊說世界羽聯亂搞,確實世界羽聯有些操作不太讓球迷滿意,在網上指責世界羽聯已經變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但我覺得針對這件事大可不必太過於激動,賽制好不好,真正實行了才知道。況且現在的21分也確實面臨一些問題,改革也是有必要的。改革的初期總是會面臨著一定的阻力,這也是正常現象,但是並不能因為這些阻力的存在就拒絕改變。

下面我針對網上一些常見的言論說說自己的看法:

最常見的言論是說11分有利於進攻型選手,不利於技術型選手,這樣的賽制會導致大家全部進攻,使得比賽的觀賞性下降。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認為,作為頂級的羽毛球運動員,不存在只會技術不會進攻的選手。大家在賽場上的表現只是根據自身特點指定的技戰術打法,而不是技術短板。諶龍進攻有夠差了吧,奧運會決賽上還不是照樣去跳殺李宗偉。金廷是不是進攻型選手?網前不也能跟桃田賢鬥都得天昏地暗嗎。所以賽制改變了,相應的打法也會改變,訓練方式也會改變,每個人的技術特點也有可能改變。能打出來的選手都是出色的,沒有短板的,不存在因為賽制的改變而埋沒了優秀運動員的可能性。

另外,大家都知道11分需要進攻進攻再進攻,那麼可曾想過,當大家都在進攻的時候,如何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呢?其實很簡單,控住網就行。把網前控制住,堅決不起球,不給對方進攻的機會,那麼是不是我獲勝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那麼這樣看來,大家是不是都應該重視網前的技術,提升網前手感。平時的訓練中,對技術這一部分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如此看來,11分的實行應該是更有利於技術型選手的發揮啊。畢竟21分想打控網搶攻需要超強的體力,遠沒有拉吊突擊划算。而11分就不一樣了,控住網,攻下來幾球,這就大概率就拿下了呀。感覺技術流又要回來了呢。

所以說,沒有一成不變的打法,只有不斷改變的運動員。比賽的精彩程度並不是分數決定的,而是球員決定的。賽制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並不存在對哪一種類型的選手更有優勢這一點。

第二點有人認為歐洲選手擅長進攻,將會從11分制中收益,而亞洲選手則會收到較大的影響,真的是這樣嗎?

縱觀羽毛球歷史,林丹李宗偉、傅海峯鄭在成,亞洲的重炮手比比皆是。歐洲人雖然身材高大,看上去很魁梧,但是對於小肌肉羣的控制不如亞洲人。對於羽毛球這樣需要身體靈活性的運動,身材高大的歐洲人未必就佔有優勢。況且因為亞洲選手更加靈活細膩,網前的手感普遍更好,經過了第一點的分析,說不定11分制對亞洲人更有優勢也說不定呢。

第三點有人認為11分制會縮短比賽的時長,使得精彩的比賽出現的頻率降低,真的是這樣嗎?

11分制從總體來看應該會縮短比賽的時長,但是對於某一場比賽來說,因為分數變少了,每一分的重要性都增加了,所以在選手水平相近,互不相讓的比賽中,大家每分必爭,說不定比賽將會變得更加激烈。而且因為每一分都有可能決定比賽的勝負,那些極限救球的操作說不定也會相應增多。到時候說不定水平相近的比賽,對抗程度增加,選手拼盡全力,各種魚躍層出不窮,說不定會湧現出更多的精彩比賽呢。

以下我說說我認為11分賽制所具有的優勢

首先是減少了實力差距過大的比賽時長

實力差距過大的比賽是普遍存在的,每次公開賽的十六分之一,八分之一決賽,都有大量的實力差距過大的比賽。在21分制下,即使實力差距過大,也需要贏得42分纔可以結束比賽。而在11分制下,只需要贏得33分就可以結束比賽了。而這種實力差距懸殊的比賽也很難吸引觀眾的目光,早點結束也是好事。

其次是減少了惡性拉吊的比賽時長

現在的女雙比賽,往往會陷入惡性拉吊之中,在現場看球的時候這點尤其明顯。女雙的精彩程度比不上男雙混雙,但是女雙的拍數卻是最多的,時間也是最長的。現在動輒七八十拍的多拍,還經常出現一百多拍的回合,對觀眾來說也是一種折磨。而這種拉吊並沒有什麼戰術可言,就是純粹為了減少失誤贏下比賽的一種策略。即使是非常熱愛羽毛球的球友,看女雙的比賽也會覺得乏味,更何況那些只是來看熱鬧的觀眾呢?而11分可以減少這樣的比賽時長,也算是一個優勢。

為業餘比賽也提供了改革的依據

業餘球友應該都挺喜歡出去打比賽的,我個人也非常喜歡打單打。但是現在的比賽中,能夠採用21分三局兩勝的幾乎沒有,因為業餘球友並不具備這樣的體力。更多的比賽,採用的是21分一局定勝負,或者15分三局兩勝,甚至決勝局11分定勝負,而且不加分。如果羽聯改革為11分制五局三勝的話,那麼業餘比賽肯定也會跟進,那時候11分三局兩勝應該會成為主流。這樣對業餘球友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比15分三局兩勝輕鬆,比21分一局定勝負容錯率高,是一個不錯的賽制。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改製成11分並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效果好不好要實行之後才知道。也許以後十幾年,大家都覺得11分五局三勝纔是正常的賽制,到時候如果想改回21分三局兩勝,反而有更多的反對聲音了。至於有些人說11分增加了比賽的偶然性,我覺得這種偶爾本來就是比賽的一部分。如果在21分下能夠做到穩定取勝的選手,沒有道理在11分下就會翻車。更多的原因還是兩個人的實力本就屬於同一水平,誰勝誰負都是正常的結果。

所以,更多的希望大家理性的看待世界羽聯這次的改革。每個賽制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弊端。但是我們總得向前看。如果因為害怕面對未知而拒絕改變,那麼這項我們所熱愛的運動,怎樣去保證生命力呢?


比起在分制上改來改去,難道這羣官員都意識不到,羽毛球觀賞性不強的最大原因是電視轉播鏡頭視角不理想嗎?

我想很多在場邊圍觀過專業選手比賽的都會發現這觀賞性太強了。搓放,劈吊,球球貼網而過,球速也快的驚人。可是一到電視轉播,那種後場斜下45度視角導致很多球你是看不出來過網時的高度的。而且球速也感覺慢慢悠悠。

事實上目前採用這種視角的其他項目例如乒乓球,是因為球速過快,用這種視角降低球速觀感反倒增加觀賞性。而網球,因為場地過大,只能用這種視角照顧全場。

那具體應該怎麼變呢?排球轉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所以還不如從電視轉播入手,一律改成排球那種中網45度斜下。只有對兩邊壓線球做後場45度回放。甚至更激進一點,採用場邊低視角。你會發現世界級運動員簡直不是在打球,而是放炮。這樣絕對纔是大大提升觀賞性的良方。


如果改成11分制的話,確實可以吸引很多新觀眾來關注羽毛球,但是會降低老球友的觀賽興緻。

原因在於對羽毛球知之甚少的人羣,看羽毛球比賽基本都是沖著殺球去的,改成11分制後,比賽節奏變快,球員的進攻會變得更頻繁,觀眾的叫喊聲會更加此起彼伏(老球友可以自行文字轉聲音:嗚~~~~~~~啊!嗚~~~啊!嗚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但是對於比較資深的球友來說,觀看比賽時還可以看到雙方出球意識,戰術選取........ 很多看似平常的拉吊,實際上暗藏殺機,如果能觀察到這些細節,相當於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而賽制的改動,反而會削弱球路的多樣性。

15分搶球權制,21分制,11分制,我更傾向21分制。這是一個很平衡的規則,把比賽節奏拿捏得比較恰當。三局打滿的話,每一局都非常有觀賞性。而且一般最後一局的時候,運動員也不至於到累得打不動。

你要換早年的15分換球權制,有時候為了拿一分,都會換好幾次球權,血槽不夠厚,真的會被打到吐血。也難怪當年出了熊國寶這種超長續航的變態。同時,早期的球員幾乎清一色身高臂長,也是由於這樣子的身材在拉吊的時候體力消耗較小,拿督和林丹都差點因為身高而被專業隊拒之門外。現在球員身材百花齊放,打法也隨著身材而產生更多變化,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得益於賽制的改變(其他原因還有諸如球拍科技的進步,訓練的科學性,戰術的發展等等......)。就金廷這個子,要是早生十年........ 嘖嘖嘖

而如果11分制的話,戰術選取會大幅傾向於進攻,多拍回合會變少,打法的多樣性會失衡。我甚至感覺雙打的不起球戰術會被直接帶入單打。這樣子的話,矮個子選手會變得更喫香。五局從頭殺到尾,職業選手的生涯會縮短。誰還跟你太極丹李道長?控球不到位就等著喫重殺,到位就等著喫點殺,即使後仰了,也能強行下壓,你防守就算穩如諶龍,也總有被我殺穿的時候。什麼?你連高速突擊11分都做不到?你配做頂尖運動員嗎?

我不否認這個賽制的改革有它的道理,但是在可預見範圍內,這種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到現在羽毛球百花齊放的格局。如果世界羽聯真的這樣做下去,我倒建議乾脆一步到位,改成7分制,七局四勝,說不定那時候的選手一個個都是麒麟臂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