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什麼是存款的收益?存款的收益也就是存款的利息,影響儲戶最終能夠獲得利息多少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利率、一個是存期,一般來說,儲戶在比較哪裡存款收益高的時候主要是就在比較存期相同的情況下,哪裡的利率更高。

那什麼是存款的利率呢?存款利率本質是銀行給這筆存款資金的定價,儲戶把錢存在銀行實際上就是將這筆資金的處置權讓渡給了銀行,因此銀行要支付一定的對價給你。有些同學馬上反應,不對啊,我卡里的餘額不是活期存款麼,想怎麼花怎麼花,想什麼時候花就什麼時候花,怎麼能說我把處置權讓渡給銀行了呢?明明處置權在我自己手裡啊。這裡面就涉及到兩個概念:資金池和銀行的信用。

這裡先討論一個問題,銀行賬戶餘額的含義。比如1塊錢以活期的形式存入,你的賬戶餘額顯示的1塊錢是什麼意思呢,是意味著銀行幫你保管了這一塊錢嘛?和你把這1塊錢放在自己家裡有什麼區別呢?其實賬戶餘額中的1塊錢並不是你還真正擁有這1塊錢的意思,這裡的含義是給你開戶的這家銀行欠了你1塊錢,而且你的借款條件是:你隨時都可以取回這1塊錢,因為隨時都可以取,因此銀行也只能給你少一點的利息。(大家腦補一下,假如你問朋友借錢,A朋友說可以,但是這筆錢他隨時都要拿回去,B朋友說你放心用,過3個月以後還給我就行,請問你願意給誰支付更高的利息呢。)

因為你很相信銀行的信用,覺得隨時可以取的條款是不會出問題的,因此你默認了賬戶裏資金的處置權還是自己的。那麼問題來了,假設這家銀行所有的客戶,比如100個人,每人都存入1塊的活期存款,難道銀行就守著這100塊錢等儲戶來取?這裡就引申出一個「資金池」的概念——儲戶A存在銀行的1塊錢和儲戶B存在銀行的1塊錢是不是同樣的1塊錢?可能有點晦澀,那再往下說一層,假如你拿著自己的卡去銀行取錢,你怎麼知道取出來的這1塊錢就是當初你存進去的1塊錢呢?有些反映快的同學會說,有什麼關係,反正都1塊錢,能花不就行了。對,就是這個道理,正是因為這100個客戶不大可能同時來取錢,因此銀行不需要都留著這100塊錢,比如銀行覺得「池子」裏留著10塊錢等著大家來取就夠了,儲戶去取錢的時候相當於在「池子」裡面舀水,只要池子裏能舀出水你就不慌,而剩下的90塊錢,銀行就可以借給有需要的人,順便收點貸款利息,那麼這10塊錢就是存款準備金,而貸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間的差額就是銀行的利潤。說句題外話,銀行最害怕的就是擠兌,因為這邊借出去的錢還沒到期收回(或者貸款發生了很多壞賬,錢到期也沒收回),而儲戶都來取,銀行「池子」裏剩下的水自然就被舀幹了。

說到這裡。為什麼有些銀行給的利率高,有些銀行給的利率低其實都可以歸結為銀行對這個「資金池」的運營能力。銀行想要賺錢,需要去發放貸款,想要發放更多的貸款,就需要這個池子裡面有更多的水,這也為什麼不少銀行高管在喊「存款立行」就是這個道理,存款是這個「池子」的根本。為了吸引儲戶往這個池子裡面倒水,銀行採取的手段可以多種多樣,新開網點、遠程開戶、更高的利率、也有送米送油的都是這個道理。其中,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這一點自然最為直接、最有效果,儲戶當然願意去利率更高的地方存款。但是,問題也會隨之產生,銀行吸收存款的目的不是保管而是使用,只有把錢再借出去纔能有收益去支付儲戶的存款利息。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在辦理貸款的時候,大銀行的貸款利率會低一些而小銀行的貸款利率會高一些,其中一條重要因素是各家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不一樣;而正是因為貸款定價的不同也就產生了各家銀行在貸款客戶結構上的差異化,一般來說到期還款的不確定性越高的借款人,銀行要收取的貸款利息就更高。

因此,關於民營銀行存款的風險是不是更高的問題,這是自然的,銀行作為一個「資金池」的屬性決定了「池子」越大越安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家銀行,全球的老百姓都把水放在一個池子裏,那麼池子被舀幹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的。但當我們去判斷一家銀行,比如題主說的民營銀行,是不是存款有什麼安全隱患,這是很難判斷的,畢竟資金池這個事情,只要源源不斷有新的水流進來,理論上都能舀出水。當然,這也是為什麼要對銀行加強監管的原因,監管不允許:其實銀行的運營能力已經出了很大問題,放出去的貸款都收不回來,結果卻還在不停讓儲戶往池子裏倒水(典型的就是包商銀行一案)。因此,如果對風險很厭惡的話,就參考一下存款保險制度,50萬以內都是保障的。


雖然我國理財市場的發展如火如荼,但存款仍然是一部分人選擇的理財方式,特別是高凈值客戶選擇的理財方式是以穩健為主,存款就成為不可或缺的理財方式。

選擇存款方式理財並不代表人們不會擔心風險?也不代表著人們不關注收益,如何選擇存款銀行和存款產品仍然是人們面臨的難題。放眼銀行存款市場,利率最高的無疑是民營銀行,有的民營銀行存款利率超過5%,這樣的存款能存嗎?為什麼這麼高的利率人們還是不願意存款呢?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第一,民營銀行的存款確實是所有銀行存款利率最高的,甚至已經遠遠高於大銀行的理財收益

放眼銀行存款利率,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高已經成為存款市場競爭的最重要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國的民營銀行已經有9家。

從存款利率的角度看,我們基本可以得到一個規律,即存款利率高低的規律是:國有5大行≤股份制銀行≤地方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

我們先看看銀行大額存單利率情況,五大國有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三年期限和五年期最高為3.85%,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部分銀行大額存單3年期和5年期都在3.85%到4.0%之間,部分地方銀行的利率高於五大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20萬元起點3年期為4.0--4.263%。

【抖音快手存款超億元同款】搞笑銀行存款億元留念農村京東¥ 78.00去購買?

選擇大額存單還是比較合適的。各大銀行大額存單利率均值如下:

國有銀行:一年期2.22%;二年期:3.1%;三年期:3.85%;

股份銀行:一年期2.23%;二年期:3.12%;三年期:3.85--4.03%;

城商銀行:一年期2.31%;二年期:3.23%;三年期:4.0--4.22%;

農商銀行:一年期2.29%;二年期:3.18%;三年期:4.0--4.21%;

可見,從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大額存單利率都沒有超過4.5%,更不要說超過5%的利率。

另外從一般的定期存款利率看,距離5%的利率差距更大:

國有五大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一般水平為:一年期:1.750%;二年期:2.250%;三年期:2.750%;五年期:2.750%;

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一般平均水平為:一年期:2.04%;二年期:2.82%;三年期:3.68%;五年期:3.55%;

城商行定期存款利率平均水平為:一年期:2.06%;二年期:2.75%;三年期:3.54%;五年期:3.63%;

農商行定期存款利率平均水平為:一年期:2.06%;二年期:2.77%;三年期:3.57%;五年期:3.59%。

民營銀行2019年開年前後,大部分民營銀行不約而同地推出了智能化存款產品,並以高達近4%的年化收益率對存款市場形成了強有力的衝擊。曾經,包括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富民銀行、蘇寧銀行、振興銀行、藍海銀行、眾邦銀行、億聯銀行、華通銀行、湖南三湘銀行等至少10家民營銀行都在發行此類智能存款產品。隨著智能存款的監管約束,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仍然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有媒體記者盤點了目前17家民營銀行、100多款銀行存款產品發現,不少銀行1年期年化利率超過了4.5%,甚至達到4.8%;有銀行50元起存、7天付息產品的年化利率就達3.5%。大多數產品的5年期、50元起投的年化收益率接近5%。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請點擊輸入圖片

定製定做銀行存款超億元留念T恤短袖男女抖音火上衣服京東¥ 63.80去購買?

第二,為什麼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這麼高,人們的存款熱情卻並不踴躍呢?

有的人可能會說,民營銀行沾了一個民字,所以認可度低,實際上這只是一個方面,人們不願意去民營銀行存款還有許多客觀的原因。以前很多民營銀行通過互聯網平臺高利率吸引存款,主要是民營銀行、部分地方中小銀行和村鎮銀行,藉助互聯網平臺的流量優勢通過高息的方式使銀行存款規模得以快速增長,有的平臺存款規模佔銀行各項存款的比重達83%。隨著互聯網平臺存款的下架,民營銀行又去掉了一個吸引存款的渠道和方式。

一是民營銀行成立的時間比較短,而絕大多數銀行存款已經被各銀行瓜分完畢,作為剛剛成立的民營銀行,要想從其他銀行那裡將存款吸引過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民營銀行的知名度和品牌度都比較低。

二是人們誤解民營銀行存款的風險比較大,認為民營銀行的管理能力和風險水平相對較低,資產質量不如大銀行,存款的安全性低。但實際上,只要銀行網點掛有「銀行存款保險」標識,就代表著這家銀行的存款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50萬元以內的存款本息是有保障的。

三是民營銀行的營業網點和機構比較少,目前基本上是一家銀行一個網點,在很多城市和區域都沒有營業網點,想找民營銀行的實體經營網點辦理存款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民營銀行存款難的重要原因。

四是民營銀行的存款高利率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存款的高利率可以吸引一批存款人來存款,另外一方面存款利率過高反而讓人對銀行風險的擔心。畢竟銀行的利潤是靠存款貸款利差來實現的,如果存款利率過高,則意味著貸款利率要更高,那麼貸款的風險就比較大。在存款利率較高的前提下,民營銀行要實現較高的盈利能力就必須追逐更高利率的資產。傳統銀行一般情況下貸款上浮的利率在10—30%,就以上浮30%為例,目前的貸款基準利率是一年期貸款利率4.35%,五年以上的貸款基準利率為4.9%,上浮以後實際執行利率只有5.655%和6.37%。民營銀行的貸款利率普遍較高,某銀行為例,貸款日利率為0.02%-0.05%,相當於年化貸款利率7.3%--18.25%,這種高貸款利率的模式在智能化存款的高成本壓力下只能是越推越高,貸款質量風險也只能會越來越大。

民營銀行的存款利率高,大家存款並不踴躍,有偏見的原因和客觀認知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對於民營銀行有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對於存款人要考慮50萬元本息以內是安全的。(麒鑒)


目前銀行主要一塊的利潤來源還是存貸款息差。所以,存款越多(上繳保證金後),就能貸款越多,銀行就越賺錢。

大銀行網點多分佈廣,容易獲得低成本儲蓄存款和低成本結算存款(公司),而且銀行規模越大,貸款的信用創造效應會產生資金內循環,進一步使存款的成本降低,因此大銀行尋求好高成本存款的動力並不高。(已經投入那麼多成本開設網點了,戰略上已經大大領先,沒必要再用高息了)。

小銀行恰恰相反,因為網點少低成本的存款拿不到,所以要高息吸引客戶。比較輔網點的成本,多給您的那點利息真不算什麼。只有把存款拉進來了,才能放貸出去,少賺總比不賺好。

至於說到風險,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好比在城市道路上開車和在高速上開車。作為乘客來說,哪個遇車禍Sw的風險大?您上過高速嗎?


疫情發生以來,老百姓尤其中老年羣體的投資理財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線下轉線上的比例大幅提升,民營銀行的攬儲能力變強了。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銀行理財產品適合我們投資嗎?

【為什麼民營銀行存款上來了?】

眾所周知,民營銀行線下攬儲能力遠遠低於大銀行,只能轉為線上。疫情後,線上攬儲反而成為一種優勢,這是民營銀行存款上來的重要原因。另外,還有兩點原因:

1、民營銀行存款利率高,沒有人和錢過不去,中老年羣體在疫情期間瞭解到更多的線上投資,自然會選擇利息高的;

2、民營銀行風控底線低,放貸利率也可以更高,這是民營銀行存款利息比大銀行利息高的原因。

雖然民營銀行的安全性不如大銀行,但再垃圾的銀行資產比P2P強。

【為什麼銀行的存款利息不一樣?】

現在,民營銀行的利息普遍比大銀行低,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利息高等於缺錢:

在存款端:民營銀行沒有足夠多的人存錢,主要來自同業存款,所以要想吸引個人和企業的存款,就要提高利率。

在貸款端:民營銀行只能找急需資金的企業,這些企業願意多付利息。

所以,民營銀行的經營風險大於大銀行,此前破產重組的海南發展銀行、包商銀行都屬於中小型、民營範疇。

【建議到民營銀行存款嗎?】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民營銀行存款有兩個特點:

1、利息比大銀行高;

2、比P2P更安全。

那大家可以去民營銀行存款嗎?這得從兩方面看:

對於大部分人說,是可以投資的,關鍵找優質的民營銀行,比如資金去向清晰的又盈利的銀行;

但小馬讀財不建議自己的會員投,道理很簡單,收益和風險不對等,小馬讀財這裡有更好的項目。

【總結】

綜上,由於疫情的原因,加上利息高,大家都選擇了民營銀行線上存款。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營銀行的利息高是因為缺錢,其經營風險比大銀行高。

以上內容僅代表小馬讀財觀點,並非標準答案,小馬讀財也不提供標準答案,如有質疑歡迎提出,我們歡迎高質量的不同聲音與我們共同探討與進步。


一,行業競爭導致的,如果利息和國有大行一樣,幹嘛存中小銀行?

二,經營策略導致的,中小銀行,特別是地方性銀行面對的客羣小,客戶投資理財意識不高,利率敏感性高,故中小銀行往往採用高息攬存。

安全隱患嘛,還真有。

既然中小銀行負債端成本比較高,就意味著需要更高收益的資產以確保經營,所以中小銀行貸款利率會相對更高,貸款客戶資質也就更差一些,若爆發系統性風險,先倒下的肯定是這些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地方性銀行。

不過現在我們有存款保險制度,50萬以內,即使銀行破產也會在清算前由存款保險基金全額賠付的,總體風險還是可控的!


這種情況正常。

可能有如下情況:

1.與銀行性質有關,

大銀行多國有銀行,國有管理,

民營銀行多股份制,企業或個人為大股東,企業管理;

2.因為銀行性質區別,導致在

經營方式、目標及策略差異很大,

財務處理不同;

至於,安全隱患

都有;

但國有銀行,會有國家背書。

而民營銀行,會倒閉,存款按存款保險執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