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各個不同專業的最基礎的概念


電影方面

我個人並不喜歡大部分的非專項技術類(比如後期,特效,攝影,燈光,聲音等)的電影科普書,也不認為電影愛好者在需要科普的時候應該從第一部「科普書」看起,很多人推薦的《認識電影》我不推薦。

因為電影的涵蓋面積太廣,電影史學、專項技術、表演、後期、電影學和電影相關文化研究的領域區別都太大了,從業者和專業人士之間恐怕也會有很多溝通不了和有分歧的地方,科普書那些乾巴巴的名詞對初學者來說沒什麼閱讀快感,為了普適性說得又淺,很容易形成粗疏的刻板印象和走偏。如果真的要「認識電影」,不能靠《認識電影》,需要看很多電影和相關書籍,以及在其他領域積累。

所以瞭解電影應該從興趣和激情的喚起開始,瞭解電影藝術表達的可能性,大概理解創作者的語境和慾望,瞭解創作過程中的艱辛和激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創作者訪談。

先看一些能看得進去的片子,最好是有點名氣的導演拍的,如果發現某個特別對胃口,就找他的相關的訪談或者回憶錄,當段子八卦看都無所謂,看完了再把電影看一遍。

電影館叢書,後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都出了不少,我隨便列幾本,其他的自己去搜。

伯格曼論電影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魔燈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我,費利尼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埃裏克·侯麥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法斯賓德的世界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萊昂內往事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北野武的小酒館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伍迪·艾倫:電影人生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陸上行舟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斯科塞斯論斯科塞斯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胡金銓武俠電影作法 (豆瓣)?

book.douban.com圖標

如果怕看的導演電影沒有中文版訪談或者回憶錄,更便捷的方法是先去搜搜廣西師大、後浪出了哪些導演訪談的中文書,然後找相對應的感興趣的國別、年代、題材有關的導演去看。

先從「愛上」開始,哪怕從追星開始都無所謂,在你有激情、慾望和動力以後,你自己就會找別的書和電影看,那些乾巴巴的專有名詞和概念很快就能懂了。


洋人把文學批評列為「詩學」,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很精當的說法。對於文學而言,知識概念當然也重要,但決不是最重要的。孔子有句非常漂亮的話,叫詩可以興、觀、羣、怨。

興排在第一位。

什麼叫興?這其實是一種很難解釋的東西,大約就是首先默認為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有感情,就會在遭遇激發感情之媒介的時候,宣洩出感情。

而如果用語言文字的方式去啟動了這樣一種宣洩,這裡發生的現象就叫做「興」。

在劉勰看來,「文」是個普遍性的概念,不光文字和語言叫文,玄黃色雜,方圓體分,耳之所聞,目之所見,身之所觸,心之所感,都可以叫做「文」。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理解「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裊窕淑女,君子好逑」裡面,前兩句跟後兩句的關係。

它們之間並不是一種邏輯鏈層面的推導關係,沒有因果,甚至不必有什麼相關性,而本來就是跳躍的、電光火石般迸發出來的。

就像愛森斯坦形容蒙太奇鏡頭那樣,奧祕在於兩個事物的「碰撞」和「關係」當中。因為蘊藏在「碰撞」和「關係」裏,它就可以不是顯白的,可以有潛文本。

別人問你「某某先生你怎麼看某某事情啊」,你回曰「今天天氣哈哈哈」。前者是不問之問,後面是不答之答。二者沒什麼邏輯上的、理性層面的必然性,但絕對不是沒內容。

內容在哪裡?就在關係和碰撞裡面。

蘇陽是歌手,但是他對興的解釋倒是非常近詩:啥叫做興,興就是來勁了!看到這個,想到了那個,邏輯固無此理,情感上卻有連貫性,這就叫興。情動於中,就是把握「興」的一把鑰匙。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這就是情動於中;「化作春泥更護花」則不然,這成了一種理的推斷,近乎於比了。

再比如姜文談的關於好表演的例子,倆聾子隔著河對話:

一個說,「怎麼著,釣魚去啊?」

一個答,「不是,我釣魚去!」

前者再說,「嗨!我以為你釣魚去呢!」

單純從對話上看是不通之極,前後不搭,但是卻有著豐富的潛文本。生動刻畫出了倆聾子互相裝正常人的心境。

語文老師總是講,言外之意。

啥叫言外之意呢?言外之意並不是給你一個密碼本,你逮著幾個字元去跟密碼本對,然後把「正確的思想」給薅出來。

言外之意是在字縫間,在被描述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裏的。

《太陽照常升起》裡面說,只能說你沒看懂,不能說你沒看見。好多人就在那裡膠柱鼓瑟,楞從臺詞和場景裏薅什麼歷史隱喻,以便於顯得自己「看見」了,這就是屬於語文沒淆好的後遺症。頂多隻能在高考語文捲上拿個湊合事兒的分數,但其實並不知道啥叫語文。

上面說的這些所謂「興」、「關係」、「潛臺詞」,背後牽動著的,其實是同一類素養,我們姑且將之命名為: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不是教你怎麼從字句當中勒索思想內涵,而是像把手伸進水裡,把屁股放到自行車座上一樣,親自去體會這個行當究竟怎麼彰顯人文性的。

是啊,詩可以興觀羣怨,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東西,是一種本領。而如果沒有掌握這些,那些缺憾的部分並不會自動補全,而是陷人於費解的詞與物中,面對陌生而龐大的社會客體不知所從,從而只能對著那些無法理解的東西將信將疑、或者傲慢地撂一句感性的印象:「文藝」。

再不就是現成地復讀一些壓根沒什麼意義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財務自由人生贏家」,「我都這樣了其實還是個失敗者」什麼的。

那麼,這樣一種科普,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它既然不是概念詞典,又不是文學史掌故,最省力的建議當然就是:拿起一本小說,直接看不就得了。

當然,這沒什麼錯誤。但得失之間的分寸差別,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是門外徘徊的人永遠都估摸不出來的。

看不懂《紅樓夢》的人,如果不去人云亦云,其實很難分辨出《紅樓夢》和《甄嬛傳》究竟在哪裡分出高下的,他當然也很容易會把《了不起的蓋茨比》當成洋人的《小時代》。

如果再激進一點,或許還會直接說「都是文人的無病呻吟罷了,我還是去看我的《1984》、《美麗新世界》、《三體》去。」

可能也只有在這些書裏,他們才會突然發現了真知灼見,然後大呼臥槽原來這就是文學這就是思想。

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提一個更有執行性的建議,小說原著的文本要精讀,但是更要學習怎麼深入文本的機理,理會它的妙處。

在這方面,敝國古代文學的批註,洋人的古典學,幸而都有很好的範本,也方便我們舉例子。

比如說,《三國演義》大家都看過吧?即便沒看過也不耽誤宣稱「我是三國志原著黨,不看三國演義胡編亂造」。我們假設都大家都看過,至少對橋段都有一定熟悉。

那麼看下面這段話:

《三國》一書,乃文章之最妙者。敘三國不自三國始也,三國必有所自始,則始之以漢帝。敘三國不自三國終也,三國必有所言終,則終之以晉國。

而不但此也,劉備以帝胄而纘統,則有宗室如劉表、劉璋、劉繇、劉闢等以陪之。曹操以強臣而專制,則有廢立如董卓,亂國如李傕、郭汜以陪之。孫權以方侯而分鼎,則有僭號如袁術,稱雄如袁紹,割據如呂布、公孫瓚、張揚、張邈、張魯、張綉等以陪之。

劉備,曹操於第一回出名,而孫權則於第七回方出名。曹氏之定許都在第十一回,孫氏之定江東在第十二回,而劉氏之取西川則在第六十回後。假令今人作稗官,欲平空擬一三國之事,勢必劈頭便敘三人,三人便各據一國,有能如是之繞乎其前,出乎其後,多方以盤旋乎其左右者哉?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

這段話裏講的是《三國》之書大有丘壑,天然起波瀾層折,不像今天看到的網文、通俗小說那樣因人設文,乃至於一個套路用到死,這本書完結了再開一本還是那套。各位看三國的時候,不知注意到作者對結構的把控,塑造人物時的陪襯、互文、伏筆、主次、奇正了嗎?

如果沒有,順著《毛批三國》這套書,來一遍精讀,你就可以對文章的骨骼肌理有一個瞭解。不獨瞭解了《三國演義》一本書,還能舉一反三,學會讀書的方法,進而去讀更多的書,去塑造一個比較好的品味,判別哪些是好書,哪些是壞書。等到你自己需要寫的時候,也知道怎麼寫是好,怎麼寫是壞了。世界上泰半的能耐都是從模仿和重複而來的,文學閱讀和寫作也是一樣。

毛宗崗批評本三國演義京東¥ 120.00去購買?

再推薦一本洋人古典學的東西。

好處是什麼呢?我覺得最低的限度就是,不至於在你跟別人嘮荷馬史詩的時候就會嘮什麼「搶人搶錢搶媳婦」,「一羣傻瓜就為這點破事兒跑那麼遠長年累月地賣命」。

給人的感覺就是,把清晰度開到最低玩《荒野大鏢客2》,然後還感嘆臥槽這不就是個《雷鋒的故事》動畫片嘛,有什麼可吹的。

託爾金看荷馬史詩能倒騰出《魔戒》,有的讀者看出個搶媳婦,這裡面應該說還是有一定差別的,當然也包括態度層面的差別。

劉小楓選編的這套《古典詩文繹讀》,面非常全,文論本身也有質量,點評了荷馬史詩、希羅多德、歐裏庇德斯、《埃涅阿斯紀》、《高盧戰記》等一眾作品,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讀讀的。

ZD古典詩文繹讀(西學卷 古代編上下冊)京東¥ 61.40去購買?

最後,葉嘉瑩寫過不少講古詩詞的,優點是通俗易懂。通俗易懂的前提下還能保持一定水準,讓讀者對那些望而生畏的東西感興趣。

其實詩歌並不遙遠,詩歌本來就是生活嘛。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誰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悵惘和放闊,不能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意境?

大家只是寫不出來罷了。

葉嘉瑩說杜甫詩(迦陵說詩·附音頻) 文學 葉嘉瑩著 中京東¥ 20.48去購買?

也可以關注公眾號:凱鵝


《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被稱為「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它採用了對話體的方式,一個自卑、不幸福的青年和一位哲人進行對話,實則是爭論,幾天幾夜後,這位青年豁然開朗。

它傳遞的是,即便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有被討厭的可能,我也要去追去闖,而這需要勇氣。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是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強的代入感,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我這幾天認真讀了一本書,確實不錯,內容準確、全面,實用,先摘錄部分內容,大家看看:

01

嬰兒的日常護理

一、嬰兒哭鬧時該怎麼辦?

哭泣對嬰兒有多重實用意義。感到飢餓或不適時,他用哭泣來尋求幫助。哭泣可以幫他舒緩過於強烈的視覺、聲音和其他感官刺激,還可以幫他減壓。

在嬰兒剛出生的幾個月內,解決他哭鬧問題的最好辦法是迅速回應。

回應嬰兒的哭泣時,首先應解決他最迫切的需求。

如果他又冷又餓,尿片也濕透了,應該先幫他保暖,再換尿片,然後餵奶。

假如哭聲聽起來有點尖利或驚恐,應考慮有可能衣物或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或許有頭髮纏住了他的手指或腳趾。

如果嬰兒不冷、尿片乾爽、肚子不餓,但還是哭個不停,可嘗試下列安撫手段並找出孩子最喜歡的那些。

搖動,用搖椅或把他抱在懷裡輕輕來回搖擺。

輕輕撫摸他的頭或拍打他的後背、前胸。

打個襁褓(用嬰兒抱毯將他舒舒服服地裹起來)。

唱歌或跟他講話。

放輕柔的音樂。

抱著他走動,或用嬰兒手推車、傘車等推著他四處走走。

有節奏的聲音和振動。

給他拍嗝,排出肚子裏的氣。

洗熱水澡(大部分嬰兒喜歡,但不是都喜歡)。

假如不管做什麼孩子都無法安靜下來,那他可能生病了。

二、皮膚保養

新生兒的皮膚很敏感,可能對新衣服上的化學物質或殘留的肥皂、洗衣粉/液過敏。

為避免出現此類問題,嬰兒的所有衣服、寢具、毯子和其他可洗物品都應反覆漂洗後使用。

出生頭幾個月,嬰兒的物品應與家裡其他人的分開洗滌。

如果他的皮膚特別乾燥,你可以在乾燥部位塗一點點不含香料的嬰兒潤膚露或潤膚霜,同時可配合按摩,這會讓嬰兒感到很舒服。

最好不要用嬰兒油,因為嬰兒油的吸收效果和滋潤效果都不如嬰兒潤膚露或潤膚霜。

假如皮膚仍然很乾,可能是因為你給孩子洗澡太頻繁。暫時改為每週洗一次,看看是否會緩解。

如仍未改善,請諮詢醫生。

02

常見疾病

一、腹瀉

大多數嬰兒腹瀉是由病毒性腸道感染引起。對於這種疾病,並沒有任何特效藥。

如果孩子出現輕微的腹瀉,但沒有發展到脫水的地步,並且沒有發熱,同時精力充沛、食慾良好、有飢餓感,就不用改變孩子的飲食。

如果孩子每1~2個小時就排一次水樣便,甚至頻率更高,和(或)出現了脫水的癥狀(例如,尿量明顯減少、哭鬧的時候沒有眼淚、眼 窩凹陷、囟門凹陷等),一定要諮詢醫生。

如果觀察到孩子的腹瀉伴有以下情況,立即通知兒科醫生。

出現持續24~48小時的發熱。

血便。

持續12~24小時的嘔吐。

嘔吐物看起來呈綠色、帶有血絲,或呈咖啡渣狀。

腹部隆起(腫脹)。

拒絕進食或喝水。

嚴重的腹痛。

出疹或黃疸(皮膚或眼睛變黃)。

如果孩子有其他疾病,或者正在常規服用其他藥物,一旦出現超過24小時仍沒有任何好轉的腹瀉或其他任何值得你擔憂的問題,就應該通知兒科醫生。

二、燒燙傷

緊急治療燒燙傷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儘快將受傷部位浸泡在涼水裡。

受傷後立即用涼的自來水沖洗燒燙傷部位,並應持續足夠長的時間,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緩解疼痛。

不要把冰塊放在病竈上,這有可能導致癒合延遲。

同樣,不要摩擦燒燙傷部位,這有可能增加水泡。

2. 如果是燒燙傷,用涼水浸泡受傷部位的衣物,然後再輕輕地將它們從孩子的身上移下來。

如果它們緊緊地貼在孩子身上,應盡量將衣服剪掉。

3. 如果被燒燙傷的區域沒有滲出,用一塊無菌紗布或一塊清潔、乾燥的棉布來覆蓋病竈。

4. 如果燒燙傷處有滲出,最好將一塊無菌紗布輕輕覆蓋在病竈上,並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如果現場找不到無菌紗布,用一條潔凈的牀單或毛巾覆蓋在病竈處。

5. 不要隨意將黃油、動物油或其他調味粉等塗在病竈上。

所有民間流傳的「偏方」實際上都有可能導致損傷進一步加重。

對於任何一種比表面燒燙傷更為嚴重的情況,或當紅腫和疼痛持續超過幾個小時時,都應該及時諮詢醫生。

03

各種亂七八糟的問題

一、發脾氣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已經學會在某些場合控制自己強烈的情緒,但是學齡前的孩子還沒學會。

他發脾氣對你和他自己來說當然不是高興的事,但是這是大多數學齡前兒童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當孩子第一次因為不能隨心所欲而大喊大叫、拳打腳踢,你可能感到生氣、沮喪、丟臉,或者被嚇到了。你會想你哪根筋有問題,竟然生了這麼個可惡的小東西。

放心,他的這種行為不是你的錯,而且通常來說,發脾氣並不是嚴重的情緒或人格紊亂的癥狀。幾乎所有的孩子偶爾都會這樣,特別是2~3歲的孩子。

如果處理得當,在4~5歲時發脾氣的強度和頻率都會降低。

如果孩子只有你在他身邊的時候才發脾氣,不要喫驚——大部分孩子都是想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面前表現一下,很少在有外人的時候還發脾氣。

他也是在試探你的規矩和底線,但是他不敢對那些他知之甚少的人這樣。

(上面這段是不是感覺很熟悉,是的,D爸也寫過,因為這是一個教科書式的定論,兒科專業都是這樣教、這樣學的,具體處理方法太長,就不摘錄了。)

二、吮吸手指

如果孩子開始吮吸自己的手指,不要沮喪。這個習慣很常見,而且有撫慰和鎮靜的作用。

一些專家認為,大約一半或者更多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會吮吸手指。

有證據表明,一些嬰兒甚至在出生前就吮吸手指了,還有一些,特別是那些愛吮吸手指的孩子,一出生就吸上了。

只有當吮吸手指持續時間過長,或者影響了孩子的嘴形或牙齒整齊的時候,你才應該擔心。

超過一半吮吸手指的孩子在過了6、7個月後就不吸了。有時孩子,特別是很脆弱的孩子,直到8個月左右還會偶爾吮吸手指。

除非孩子4、5歲了還在吸手指,否則不用擔心。

通常情況下,只會對超過5歲仍然吮吸手指的兒童進行治療。

一開始採用溫和的提醒,特別是在白天的時候要提醒他。

如果這個措施不起作用,而孩子仍然很想改掉這個習慣,一些兒科醫生會推薦幾種「厭惡(令人不愉快的)療法」,但這只是最後的辦法。

這種療法的目的是每次孩子開始吸手指的時候就會得到提醒,可能包括在手指上塗苦的東西,纏上繃帶或者「護指」(一種可以調節的塑料圓柱體,能包住拇指)。

也有其他的兒科醫生推薦通過設置一系列可能實現的目標(例如,睡覺之前1小時之內不吸手指,然後是晚飯後不吸手指,最後是一整天都不吸手指),並且在孩子完成目標時予以表揚或獎勵的方法,促使孩子戒掉吸手指的習慣。

該書的內容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例如:孩子的睡眠,攻擊行為,常見疾病,親近的人過世,兄弟姐妹的競爭,甚至父母離婚,都有相應的指導。

或許有的親已經猜到這是什麼書了:

建議買一本看看,特別是對於準媽媽或新手媽媽。

我有個電子版,如果想先大概瞭解一下內容,可以看看:

介紹一本靠譜的育兒好書(附電子版資源,不賣書)


那必須得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了……

讀經管之前我就看了這套書,果然不愧是暢銷書,太好看了,什麼都不懂你都可以看,看完了哪怕記不住什麼也說不明白你懂了什麼,但有些概念和基本邏輯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影響了你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