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老秦陸陸續續看了差不多 1000+ 本書,對於老秦來說,想要從中只挑選出1本有益的、值得看的書籍,實在是太太太難了。

於是乎,我從這1000+本書中精心挑選了 3 本,每一本都有趣實用,乾貨滿滿,也對老秦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幫助。相信也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直擊人心的好書有很多,老秦翻看了很多高贊回答,發現很少有人推薦這幾本,於是在這裡補充一下,希望大家喜歡~

如果現在沒時間看,可以點點贊,下次就能快速找到啦~

除此之外,我們還準備了 100+ 本豆瓣高分書籍,有需要的知友可以直接私信 @秦陽領取。


1、《蛤蟆的油》

人生若是分場,這是他的上半場

這本書是一本自傳,作者是著名導演黑澤明。

推薦這本書,我認為它有3個不一樣。

? 文字的表達,不一樣

導演的文字,很有畫面感。

其他人的傳記,經常是「×年×月×日,誰誰誰出生於×地的一個普通家庭」。

而黑澤明寫自傳,全書的第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光著身子坐在洗臉盆裏。屋裡光線昏暗,我坐在洗臉盆裏洗澡,兩手抓著盆沿搖撼。洗臉盆放在從兩旁朝中間傾斜的洗澡間的地板正中間,被我搖得直晃蕩,洗澡水噼啪作響。

寥寥幾語,就像一部電影的開場,勾畫出了一個很有性格的小孩,為後面講述自己折騰的人生埋下伏筆。

?時間的跨度,不一樣

藝術家的自傳,當然少不了聊自己的作品。

《羅生門》是黑澤明最有名的一部代表作,也是橫掃各種國際獎項的一個電影。

而當他把《羅生門》這部電影的回憶寫完之後,這本書就戛然而止。

包括很有名的《七武士》等電影,也沒有再講。

可以這麼理解,這本書的自傳並不是黑澤明的一生,人生若是分場,而這是他人生的上半場。

《羅生門》成了我這個電影人走向世界的大門,可是自傳的我卻不能穿過這個門繼續再往前進了。從《羅生門》以後的作品人物中,去認識《羅生門》以後的我,我認為這樣最自然,最合適。再沒有什麼能比作品更好地說明作者了。

他不願過多談及自身,他所追尋的意義,是更傾向於隱身於他的電影作品。

所以如果想讀懂這本書,最好還是先看幾部黑澤明的電影。

?作者的境界,不一樣

長夜漫漫,我們獨處的時候,會跟自己對話。

但我們能否跟自己,足夠的坦誠,很難。

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下意識會去逃避和遮掩,哪怕是面對自己。

為什麼會把自己的自傳叫《蛤蟆的油》?

這個名字,來自於日本民間的一個傳說:

發現自己從前的種種不堪,嚇出一身油。

黑澤明把自己比喻成那個站在鏡前的蛤蟆,他希望被自己嚇的那身油出來之後,能夠重新地審視自己。

與其說是一本自傳,不如說是一份自省。他說:人是很難如實地談論自己的。人總是本能地美化自己。我寫的這個類似自傳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老老實實寫了自己呢?是不是同樣沒有觸及醜陋的部分,把自己或多或少地美化了呢?

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會本能地美化自己,所以我們應該認認真真的能夠跟自己對話。

從他自我的對話裏,或許,能夠給你一些啟發。

蛤蟆的油(2014版)京東¥ 39.50去購買?


2、《玩兒》

他說:「我想說的東西,和錢關係不大」。

這本書的作者是于謙,謙大爺。

嘿,巧了,推薦上一本《蛤蟆的油》,說那本書文字的表達「有畫面感」。

這一本《玩兒》,可以說有「聽相聲感」了。

嘿、嚯、嗬、哎、嗐、喲、嘛、得嘞、你丫、別介、甭說了……還有各種兒化音兒,可以說是一本老北京語氣詞大全兒~

如果你經常聽謙大爺的相聲,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有聲書」的感覺,讀著讀著就不自覺腦補出謙大爺用那個語調。

所以這本書就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腔調,而這種腔調,從風格上就感受到「玩兒」的那種瀟灑勁兒。

這本書講了「玩兒」什麼呢?

從封面就能看出來,跟動物有關:

養貓、遛鳥、馴鴿、熬鷹、釣魚、趕馬……

還真不是一般人玩兒的。讀著讀著,突然就覺得自己手裡的iPad和遊戲機就不香了。

玩兒歸玩兒,玩兒中他也有傳遞了自己的感悟和價值觀。比如他說:

喜歡跟愛是兩碼事。

他囑咐我們,不要總想著從這些動物的身上怎麼樣獲得樂趣來取悅自己,我們應當跟動物之間相互取悅,尋找平衡。在你的生活中,寵物只佔一部分,而寵物的世界裡,你則是它的全部。

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感覺作者活得很瀟灑,而且有大智慧,那種豁達很讓人羨慕。

他在書的結尾說,想傳遞給讀者的信息,無非兩點。

一個是娛樂心態,要建設好自己的娛樂心態,纔是一生用不盡的福澤;

另一個是要幹好一件事,內心必須要有一種精神做支柱,哪怕是「玩兒」的精神。

希望能從這本書中,你能讀出這種精氣神兒,找到自己的精氣神兒。

有精氣神兒的人,是不會缺乏意義感的。

玩兒/于謙 于謙 著 散文 新華書店正版全新 速發京東¥ 35.40去購買?


3、《影像中的生死課》

生死學不是學問,是生命的態度與終極關懷的探索

這本書,是陸曉婭老師2012年起,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的實錄筆記,談論的是一個比較少見的話題:生死學。

從小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裏學過特別多數理化、思想品德等知識,我們的學校、企業、社會教了我們很多職場技能、生存技能,但是我們很少真正的去學習關於生與死的話題,甚至可能在生活中還經常是比較忌諱的話題。

為什麼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很有感觸?

我想起我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還在北京工作。

有一次公司組織體檢,中午休息的時候我去取體檢報告。

沒想到醫生把我叫到一邊跟我說,小夥子,你的B超檢查檢測到肝部有回聲團,你得做進一步檢查。

我問這個問題最嚴重的情況是什麼,醫生說這種可能情況之一是肝癌。

醫院距離公司不算太遠,走路的話半個多小時,我走回公司的這半個多小時裏,倒沒有很慌張,就是腦海里翻過很多人很多事,或者說,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想起這個世界上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人、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那一刻,那種從心底翻上來的超強衝擊力,是之前完全沒有過的感受。

有一句老生常談的問題是,「如果明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會怎樣」,由此來探尋你心中的意義。其實這個問題並不俗套,之所以我們經常覺得沒用,只是我們真的沒有進入「最後一天」的狀態,靠想像是真的很難想出來的。

最後進一步檢查後,確定身體沒有問題,可是那天那半個小時,確實讓我想明白了很多事,也讓我下定決心辭職,離開北京,開啟了新的征程。

生與死的話題,自古至今就一直是終極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沒有認識,對人生、態度、責任、擔當、意義……很多的理解,就不會那麼深刻。

但「生死學」又怎麼做成一門課?

陸老師用的方法是用電影教學,將學生拋到一個「場」中,能給激活他們的生命體驗,又能讓他們思考。

這本書有課程主題,老師解讀,還有相應的練習。

甚至還有同學們做的作業和老師的評語。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視角下的思考。

所以這是一本書,卻又可以當做一門圖文版的網課來學習。我作為一名在線教育的從業者,從做課程角度來說,也有很多啟發。

那麼,讀過這本書,理解生與死,是不是就一定能更透徹?

答案是,不一定。

甚至在這本書的結尾,陸老師也說到,在一學期結束,這門課最後一節課的時候,她問學生,與上課前相比,現在你的困惑是少了還是多了?

結果有一大半的人舉手說困惑更多了,因為有些事以前完全沒思考,不會產生困惑,現在對問題更加敏感,更加願意去思考,因此困惑也會更多。

而陸老師告訴學生,在人生階段對自我的反思與覺察,可能帶來大量的困惑,但有些人與自己匆匆和解,避免回答這樣的問題;有些人攜著空虛與悲傷度過一生;而另外也有很多人,直面問題,在尋找與世界的聯繫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有價值的位置,重新構建自我與生活。

這個位置,或許就是「意義」。

影像中的生死課京東¥ 41.30去購買?


以上就是今天推薦的 3 本書,每一本都是老秦非常喜歡的,每一本都值得一看再看。

老秦都把壓箱底的珍藏拿出來了,大家還不點個贊鼓勵一下嗎!

—— 1分鐘瞭解 @秦陽 ——

源於PPT,不止於PPT,我是老秦。在知乎,我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內容。

實用有趣的PPT教程分享

作為8年的PPT資深玩家,我在知乎有一個近1.5萬人關注的PPT專欄《另P蹊徑》

每一篇文章都會讓你懷疑:我裝了個假的PPT吧???以上立方體的教程就出自這個PPT專欄喲 ↓

另P蹊徑?

zhuanlan.zhihu.com圖標如何用PPT畫炫酷的立方體??

www.zhihu.com圖標

還有一個快速解決工作型PPT中的各種疑難雜症,專為職場人做PPT而生的專欄↓

工作型PPT速查手冊?

zhuanlan.zhihu.com圖標秦陽:歷時127小時,我們用這份PPT,向「外交天團」致敬!?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接地氣的學習乾貨分享

很多學習方法看似很有道理,但是真到執行時,你會發現還是無法下手。

老秦的文章都是從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很多知友看完表示:

所以下面3篇文章,值得仔細閱讀喲~

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www.zhihu.com圖標如何快速地瞭解一個陌生行業/領域??

www.zhihu.com圖標大一新生如何自學高等數學??

www.zhihu.com圖標

超實用的神器乾貨分享

內容較多,簡單選取3篇知乎萬贊回答

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網路冷知識和技巧??

www.zhihu.com圖標最良心的軟體可以良心到什麼程度??

www.zhihu.com圖標你在B站關注了哪些「驚為天人」的UP主??

www.zhihu.com圖標

歡迎大家關注@秦陽,一個不會讓你失望的知乎乾貨博主~


《經濟與社會》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德國馬克思·韋伯的著作。全書兩卷。1921~1922年出版。

書籍介紹

英文本由多位韋伯研究專家合作翻譯,並加有長篇導言和注釋,於1968年出版,這使韋伯的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韋伯在書中廣泛地援引世界歷史資料,把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會中的經濟形式、法律形式、統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納入他獨特的概念體系,分門別類地作出類型化比較研究和系統化因果分析。他以現代西方社會為立足點,通過對古今東西方各種文明的比較,突出以理論化為方向的現代西方文明的本質和特徵。韋伯社會學的根基建立在理解人的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上,通過對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行為類型比較和系統分析,達到對特定文明本質的理解和解釋。書中對經濟、政治、法律和宗教的社會行動和社會制度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分析,試圖對社會行動的結構進行闡釋。

內容介紹

《經濟與社會(第1卷)》原著1921~1922年出版。韋伯在書中全面而系統地表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和對現代文明本質的見解。首先對社會學的定義、對象、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範疇和概念作了詳細闡釋,統稱為社會學的基礎。然後分別又互有交叉地闡發了他的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思想。

《經濟與社會[2]》原著共兩卷,英文本由多位韋伯研究專家合作翻譯,並加有長篇導言和注釋,於1968年出版,這使韋伯的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本次出版的《經濟與社會》第一部,收錄了英文本簡明、精彩的導言,內容著重探討「社會學範疇理論」,即所謂的抽象的社會學部分。


有益、有趣,值得看的書很多,但這本書會讓人久久難忘。

《麥田裡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著 

《麥田裡的守望者》故事情節時間跨度很小。霍爾頓這個出身於富裕中產階級的十六歲少年,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最繁華的紐約城遊盪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

在學校里老師和他的家長強迫他讀書只是為了「出人投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在學校裏「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再說人人還在搞下流的小集團……」連他唯一敬佩的老師後來發現也可能是個搞同姓戀的,而這位老師諄諄教導他:「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麥田裡的守望者》小說罵人的話隨時「自然」地流出,這種閱讀經驗是從未有過的、全新的,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藝術風格。

從這本書能瞭解到成長中揪心的苦澀和失意,主人公在掙扎中獲得的見識和體會,會讓人有所受益。


《非線性成長》這是一本講述身處一個快速變化的不確定時代,我們該如何追求職業成長,並在成長過程中讓自己擁有更大能量應對各種不確定和重大挑戰的書。

《非線性成長》這本書探討的核心主題——在一個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成長和個人成長,又該如何獲得更快的成長。

《非線性成長》這本書圍繞著作者在職業生涯中的種種親歷,這本書能夠為你呈現這個「成長」過程的全貌,也能夠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為你提供指引,帶給更多人一些篤定的力量,直面或者走完這個並不輕鬆的旅程。

正版 非線性成長 不確定時代下的職業發展和商業通關策淘寶¥ 60.00去購買?

《非線性成長》這本書可以反覆翻閱的書,讓身處職業成長的不同階段時,反覆翻閱都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感悟。

《非線性成長》這一本有關成長的的書,不像一些空洞無用的純雞湯,也不是一本快消品式的工具書,而是一本讀完一遍後會有第二次翻閱興趣的暢銷書。

這本書,作者結合過去十幾年自身和身邊朋友的真實經歷,劃分出一個人的「成長」,會經歷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成長階段是,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並學會依靠規則去贏得基本競爭。

某種意義上,當任何一個成年人走入職場與社會,必然開始面對各種競爭。如何在競爭中存活下來,並能洞悉競爭中的各種規則和規律,利用和依賴它們在競爭中獲勝,是絕大多數人的必經之路。

在這個階段,很多人都需要從掌握少數特定技能做起,不斷學習和經歷多種選擇,並逐步讓自己在一個領域內站穩腳跟。

第二個成長階段是:如何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們都知道,人總會有慾望。一旦一個人在職業和商業環境中具備了生存能力,並贏得競爭時,就會產生更多的期待——打破自身邊界,不斷上行去看到更大的世界,瞭解更多頂尖高手在關注什麼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才能成為那樣的高手,而非偏安一隅。

很多身處這個階段的人,他們的成長會逐漸從技能轉向認知或是系統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會開始思考和理解,什麼是商業競爭,這個世界遵循怎樣的規律運轉,不同行業、職業之間的差異在哪裡,以及如何才能在一類問題上把各種元素、信息關聯起來,讓自己的思考變得更加全面和系統。

非線性成長+運營之光2.0(京東套裝共2冊)京東¥ 134.80去購買?

而第三個成長階段則是;如何在看到更大的世界後擔負起更大的責任,贏得更大的榮耀和認可,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很大程度上,當一個人逐漸有了贏得競爭的能力和經驗,在成長方面,他面對的可能是另一類不同的選擇——他選擇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決定了這個世界會對他擁有怎樣的期待和要求,也決定了他將有機會獲得怎樣的榮耀和認可。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成長,已經不僅僅是外顯的,同時也會伴隨許多內生的元素。

假設一個人能夠成功越過以上3個階段,將面臨一個更加本質和深刻的自我拷問。

這樣的拷問,當前的作者也正在親歷,對於它的種種思考和解讀,我認為是本書最為精彩動人的篇章。

非線性成長——不確定時代下的職業發展和商業通關策略(京東¥ 44.50去購買?

關於這個更加本質和深刻的自我拷問到底是什麼,請原諒我在此保留一些懸念,先不對它進行過多描述,你將看到它的面紗在書中被一點點掀開。

《非線性成長》本書的核心內容,共有1篇前言、6個章節。

關於閱讀完本書你還會獲得什麼,我在我的一篇回答:

推薦一本收益比較大的書籍??

www.zhihu.com圖標

這篇回答中做了詳細描述,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今天的分享就做到這裡,記得點贊關注,謝謝ヾ(?°?°?)?

另外送大家一份互聯網運營人知識體系搭建書籍,助力你的職場之路入坑少一點,走的快一點。記得點贊收藏~希望大家能夠學以致用,在工作中厚積薄發,大放異彩!

2021 你準備了哪些開年書單??

www.zhihu.com圖標

喜歡閱讀的朋友,可以購買知乎鹽選會員,會員可以免費閱讀海量會員內容。會員可以免費閱讀電子版的。人一定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

知乎鹽選會員暢享鹽選專欄、Live、電子書等海量會員內容新用戶僅 9 元¥ 19.00去購買?


什麼纔是愛情最好的樣子?

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和諧,還是她在鬧他在笑的甜蜜?

是轟轟烈烈、至死不渝的深刻,還是平平淡淡細水長流的溫馨?

是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堅守,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專情……

關於這個問題,早在200年前的中國,就已經有人告訴我們答案了。

清代文人沈復,在被稱為「晚清小紅樓夢」的《浮生六記》中,將自己與妻子兩情相悅、詩情畫意的平凡生活,悉數寫入書中。

如果你讀過此書,就會發現:

原來,柴米油鹽,也可以過成詩一般的日子;

原來,一日三餐,也可以情趣盎然、溫暖愜意。

而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愛情中最好的樣子。

有一種愛情,叫一見鍾情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沈復說,他永遠都記得這句,讓他一見傾心的詩。

乾隆40年,13歲的沈復隨母親回家探親,一見到這句詩,頓覺寫詩的女子才思雋秀。

雖未見過面,但在沈復心裡,早已認定了她是自己這輩子,想要共度一生的那個人。

愛情,會使人變得勇敢。

情竇初開的沈復,鼓起勇氣對母親說:

「我已經找到了意中人,這輩子,我非芸兒不娶。」

母親也喜歡芸兒的柔順,便摘下手上的金戒指,交到芸兒母親的手裡。

自此,沈復和芸兒定下了婚姻。

那年冬天,芸兒的堂姐出嫁,沈復隨母親前去幫忙。

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唸的芸兒。

愛情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在人羣中一眼就找到自己喜歡的人。

就像沈復,在滿屋子華麗鮮艷的人羣中,只傾心於素凈淡雅的芸兒。

他眼中的芸兒:「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之間,神采飛揚。」

雖不是絕美,卻一眼萬年。

這天晚上,送完親戚客人的沈復,飢腸轆轆,到處尋找食物。

這時,芸兒出現了,悄悄扯了扯他的袖子。

原來,芸兒早就在房間,為他準備好了熱粥小菜。

聽過一句話:

「最好的生活,無非就是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伴你立黃昏。」

人生在世,被人牽掛著,關心著,惦念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而如果那個人,恰好是自己喜歡的人,這也許就是莫大的幸福吧~

有趣,是婚姻最好的良藥

在沈復家附近,有個水仙廟,每逢節日,或吹奏笙簫,或煮茶清談,好不熱鬧。

一日,沈復被朋友邀請去廟會幫忙,芸兒也想去參觀一番。

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女子是不允許出門的。

為了滿足妻子的願望,沈復靈機一動,讓芸兒穿上他的衣服,戴上他的帽子,強拉著她,悄悄溜了出去。

到了廟會,他們到處遊玩,遇到熟人相問,沈復便以「這是我表弟」搪塞過去。

就這樣,沈復和芸兒,一起逛街市,一起賞花燈,一起喫茶點,快活的不得了。

而這,也成為他們之間的笑談,每每說起,總是洋溢著幸福與快樂。

有人說,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一個志趣相投的人。

幸運的是,沈復找到了。

日落時,他們登上土山,看晚霞夕照,吟詩作對;

夜深時,他們在竹塌上,邊搖著蒲扇邊看銀漢迢迢;

酷夏時,他們去河邊避暑,去柳蔭深處垂釣,就著月光對飲,聽老人講一些鄉裏故事;

入秋時,他們在菊花叢邊,喫著螃蟹賞著花,一起暢想著關於未來的種種美好……

我們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卻是:

有趣,是婚姻最好的良藥。

兩個有趣的靈魂,將平凡的生活過得詩情畫意,將瑣碎的日常過得妙趣橫生。

即使棉麻布衣,粗茶淡飯,只要餘生是你,日子也會變得簡單而有趣。

一輩子有點長,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溫暖而美好。

浮生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寫道:

「有些老年夫婦,把彼此當成仇人看待,終日裏爭吵不休,湊合著過日子,不知道是為什麼?」

他不理解,為什麼夫妻之間,會有如此多的矛盾和爭吵?

因為,在他和芸兒的世界裡,只有溫暖與甜蜜。

而且時間越久,他們的感情反而越濃。

記得沈復與家人一起賞菊那一章節,芸兒說出了關於未來的設想:

「以後看哪一年,與郎君在這裡造個房子。

再買十畝菜園,讓僕人在這裡種植瓜果蔬菜,來供給日常家用。

郎君畫畫,我來刺繡,當做品詩飲酒的費用。

這樣布衣菜飯,終生快樂,也不必計劃遠遊他處啦。」

從前的日色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而最浪漫的事,就是餘生與你有關的每一件小事。

每次讀沈復和芸兒的愛情故事,總是會想,和一個彼此喜歡的人在一起真幸福啊。

幸福到,不僅此生要在一起,而且來生也想接著在一起。

芸兒曾對沈復說:

「如果今生不能一起遊山玩水、遨遊天下,那麼來世,我也要和你再走一遭人世間。」

沈復回答道:

「那這樣的話,來世你當男,我來世為女,跟隨著你。」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深的感情,才會說出來世再結為夫妻的承諾,才會篆刻出「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印章;

我只知道,在200年前的中國,真的有一對情深似海的夫婦,他們呈現出了愛情最好的模樣。

浮生六記汪涵蔡徐坤推薦沈復正版中國近代隨筆暢銷書書京東¥ 75.00去購買?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關於愛情,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解讀。

我只希望,在紅塵之中,我們都能遇到「陪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的那個人,然後認認真真地過完這美好而又有趣的一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