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攢奶等漲奶?攢奶=回奶

經常會聽到寶媽們說「我的奶攢夠了才給寶寶喂」,不漲奶就是奶不夠,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我們體內的分泌腺分為內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有淚腺、乳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肝臟、胰腺、腮腺、前庭大腺等,這些腺體在受到一定的條件刺激時才會分泌

比如人在情感波動時會刺激淚腺分泌淚液,受熱時汗腺會分泌汗液,進食時或目睹了刺激食慾的食物時會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

那麼同理只有在寶寶吸吮乳頭和乳暈時才會產生和排出乳汁,「我們不會提前把淚液準備好等到你哭的時候再流淚,也不會提前把汗液準備好等你受熱的時候再出汗,同理母乳也是只有通過寶寶足夠的吸吮才會刺激其分泌。

不要攢奶,不要認為乳房不漲就不給孩子餵奶,母乳是邊吃邊產的,乳房越排空,產奶速度越快。當乳房裡面的奶水越多,產奶的速度越慢,所以,奶是越攢越少的。

寶寶管家-專業科學育兒APP,目前免費體驗試用中,各大應用市場均可免費下載。關注我,讓育兒生活簡單清晰!

發佈於 02-2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育人母乳餵養促進中心育人母乳餵養促進中心?

已認證的官方帳號

奶不夠,是哺乳期排名第一的問題。

在我們討論」怎麼辦「」有什麼方法「之前,我們一定要先明確前提,你是怎樣判斷奶不夠的。

舉個栗子,如果有位媽媽問,我的孩子學習不好,怎麼辦。

A說,報名A培訓班,這個班xxxxx,xx日提分xx分,非常好。

B說,報名B培訓班,這個班xxxxx,xx個學生進入名牌xx大學。

C說,請xx家教,xx年教學經驗,緊扣教學大綱,讓孩子學得輕鬆。。。

。。。。。

建議可以有無數條。

這些建議有沒有錯呢,沒有。

但這些建議有沒有用呢?幾乎也沒有。

因為我們忘記了一個前提,孩子學習不好,到底怎麼個不好法。

可能你細問,媽媽說,哎呀也就能考個985,上清北還有點困難。

。。。。。。。

很明顯這個學習不好,和我們認為的學習不好,肯定不是一回事。

換成奶不夠的問題。

如果我們所說的奶不夠,判斷基礎就偏了方向,那麼很顯然,後面的方法,可能都是在做無用功。

因此這裡就要談到判斷奶夠不夠的重要的,客觀的標準。

先聲明,不是下面這些:

擠不出來,吸不出來,孩子吃了就哭,不安穩,不睡,睡一會兒就醒,吃奶拳打腳踢,哭鬧哄不了,給奶粉就不哭了,一吃就睡一放就醒,吃完媽媽還能吃xx毫升奶粉,一次吃xx毫升但我只能擠出來xx毫升肯定不夠,吃完奶粉能睡3小時吃完母乳只能睡半小時,孩子拉綠便是沒吃飽,孩子長得比別人小,別人家這個月齡吃xx毫升,我的孩子只能吃xx毫升,總是堵奶,總是漏奶,乳房都不漲,原來漲現在不漲,乳房太大或者太小,乳房xx形狀,乳腺管細,奶眼少,。。。。。。

不舉例了,如果詳細說的話,媽媽認為奶不夠的理由,至少上百條,不誇張。

但是,判斷奶夠不夠的客觀標準,只有大小便,和生長發育。

當你覺得自己奶不夠,首先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麼判斷的」?如果你用的是上面那些理由,那麼你有必要知道,你的判斷方式需要改變。如果沒有這三個信息,或者這三個指標都很好的話,那麼孩子就是表現出100個上面的現象,也都不是因為媽媽」奶不夠「。如果媽媽問一位專家,我的奶不夠怎麼辦,對方不詢問你上面三個客觀數據,就推薦你怎麼辦,吃什麼東西喝什麼湯,那這些措施基本上是無針對性的,就很難談有沒有效。

首先我們切記一點,孩子沒吃夠≠媽媽奶不夠,這是基本前提

我們先說說怎麼判斷孩子夠不夠。

小便

寶寶出生後頭兩天小便1-2次,大便24小時內至少一次,第2天及第3天每天不少於2-3次,出生第4天後,24小時內小便5-6次以上,出生一周後小便每天6-8次以上,無色或者淺黃色,如果孩子小便每天多達十幾次,數都數不過來,其實極少有孩子是吃不飽的,否則這麼多的排出量哪裡來呢?想想就知道不合理。

大便

新生兒一般3-5天排完胎便,超過5天還有胎便,媽媽要關注是不是真的沒吃夠了。前幾天的大便次數是不等的,比較重要的指標是3-5天排完胎便,大便轉黃,越早當然越好。一般而言,產後5天之後,媽媽大量分泌乳汁,孩子大便一般3-4次或者以上,或者次數少,但量多,或者單次量少,但連放屁都能蹦出屎來,這都是好的現象。滿月前孩子一般每天都有大便,滿月後有的寶寶開始攢肚子,幾天一次大便,一次拉出幾天的大便量,都是正常的,大便是個正向指標,量或者次數越多,就越能說明攝入足夠。

到6個月沒有添加輔食之前,都這麼來看寶寶的大小便,量多當然好。

最後是生長發育,生長發育的測量指標很多,當然最明顯的我們一般用體重。這是個硬指標。

但是對於這個硬指標的理解也有很多偏差,比如,一個月不長到x斤就是母乳不足;隔壁和他同齡的都xx斤了,他才xx斤;體重不達標就是沒吃飽。。。等等,這些都人為地被歸為奶不夠的原因。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1,關於稱。

同樣一桿秤,每個人的體重早晚不同,每天不同,同樣一個人,不同的稱可能會差好幾斤。同一個寶寶同一桿秤,多拉一個紙尿褲可能都會輕幾百克。同理,出生時,寶寶在醫院的稱上稱量,滿月時,寶寶稱量的體重秤往往不是同一桿,出現差值再正常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體重增加「不夠」,那很有可能就是體重秤開的玩笑。在這個問題上,眼見未必為實。

因此,我們首先要學會正確地稱量體重:

選擇同一桿嬰兒體重秤,精確度到5克即可,在同樣的狀態(例如都在早上,脫掉紙尿褲後)下稱量,最好取「凈重」,而非「毛重」,減掉大人重量的方式通常誤差很大

不需要每天稱重,而需要有一定間隔時間,因為孩子並非「勻速」生長,今天重一點,明天輕一點,非常正常。新生兒可採取每3-5天或者每周一次測量。3個月以內可2周稱重一次,6個月內每月一次,隨月齡增加,孩子體重增加速度減慢,需要拉長稱量間隔,否則會出現較長時間體重變化不大的情況,徒增焦慮。

2,孩子到底應該長多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發育特點,沒有可比性。遵循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制定的生長發育曲線,為孩子的成長畫出自己的曲線,觀察發育「趨勢」。

我們用WHO生長發育曲線的某一個指標圖舉例[1]:

這張曲線圖上有幾條曲線,最下面的曲線是3rd,最上面的曲線是97th, 如果孩子的生長發育某個值(這張表格當中是男孩的體重值)範圍在3rd到97th之間,就不能下結論說孩子體重「不夠」,「長得太少」,而應該看曲線的走勢。中間曲線50th可以理解為平均水平,但這個水平並不是達標數據,不是一定要達到50th以上才是合格,達標,如果所有孩子都在50th,這個曲線就不存在了。一定是大約一半孩子在50th以下,大約一半孩子在50th以上,這樣才能得出50th這條曲線。

爸爸媽媽們請不要用50th這條線的值去給孩子「定目標」。一定要「達標」,才算「正常」,否則就是奶不夠。這個錯誤的想法就像戴在很多母乳媽媽頭上的緊箍咒,干擾了母嬰的好心情。

生長發育記錄的是「變化」,而不是「絕對值」,衡量這一段時間體重變化的「差值」來判斷孩子是否處於合適的生長發育狀態。同時,很多媽媽會問,孩子每個月要長几斤?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出了月子長了三斤?我們家為什麼只長了一斤半?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軌跡,都是獨特的,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必須長短寬窄一致。你的孩子生長發育的評估參照對象,就是你的孩子,不是「鄰居家的孩子」。不是必須長三斤才算達標。咱不是急著讓孩子長膘,對么?

產後前三天內嬰兒都會有「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來講,這個數值落在7%-10%以內,是不需要添加配方奶的。但是近年來剖宮產率大大增加,催產、產程中持續輸液,嬰兒出生體重可能會虛高,很多寶寶的體重下降,往往超過7%-10%比較多。根據加州大學一項對161471名嬰兒的研究,發現順產後3天內,剖宮產後4天內,有接近50%的孩子,體重下降是超過7%的,甚至在剖宮產的孩子當中,25%的孩子可能會在這個時段內,體重下降超過10%,順產的孩子這個數字為接近10%[2]。因此,我們還需要合理地看待孩子的體重下降。同時,計算孩子的體重增長,需要從產後體重最低值開始計算,也就是「凈增長」的體重值。

按照WHO的生長發育曲線計算,純母乳餵養的孩子(大約):

0-3個月平均每天增長20g-35g

4-6個月平均每天增長13g-18g

7-12個月平均每天增長7g-12g

總結下來,如果大小便,體重都在正常範圍,我們要解決的幾乎就不是奶水本身不夠的問題,而是考慮母乳餵養關係的改善。

需要強調的是,三個指標要結合起來看,光有大小便,體重增加不良(科學評估後的增長不佳),我們需要找原因,如果體重非常好,大小便次數少,還可以繼續觀察。單憑一個指標下結論,可能也有偏頗。

3,如果你的寶寶確實沒有得到足夠的攝入:

媽媽們必須了解:寶寶沒有吃夠,不一定是媽媽的奶不夠,也許是寶寶自身的問題,也許是寶寶和媽媽沒有配合好的問題。媽媽們大可不必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的乳房上,母乳餵養不只是奶的問題。

導致吃不到足夠母乳的原因很多,例如:

媽媽和孩子不在一起,母嬰關係沒有維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放在首位。奶不夠的媽媽超過80%都會有除了餵奶之外幾乎不抱孩子的情況。孩子不在媽媽懷裡,哺乳關係很難順暢。

孩子偏好奶瓶,不願意吸吮媽媽乳房,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乳頭混淆。

含接乳頭姿勢不正確,孩子吃不到(或吃得少),媽媽奶出不去(或出去得少)。

哺乳次數不足、時間過短,吸奶器效率差,擠奶方法不對等,導致乳汁出來得不夠,時間長了乳房下調奶量。

早產兒吸吮能力弱,確實吃不到

媽媽乳頭乳暈因為各種原因水腫或乳頭凹陷、舌系帶過短等。

總之,各種原因導致了乳汁的「移除」受到影響,媽媽要學會判斷,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追奶和生活中其他很多事情一樣,都是個體化的。先判斷到底夠不夠(分析指標),再評估母嬰(查找原因),只對乳房和媽媽下功夫,完全不看孩子的追奶都是耍流氓。其次判斷缺口有多大(制定目標),最後母嬰需要共同努力。

回答來自育人母乳餵養中心公眾號,」追奶「專輯,關注可獲取更多信息及參考文獻。

編輯於 03-1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泌乳指導-麥偉建泌乳指導-麥偉建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學士,國家認證育嬰師,無痛通乳追奶回奶

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媽媽在整個餵奶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就是母乳餵養不足,母乳餵養不足,我們會發現是什麼表現?

第一個你會看到寶寶吃完奶,應該能睡,但是寶寶不入睡,而且邊吃邊哭,或者是吃完了以後還哭鬧。那麼第二個就是寶寶都好幾天了,但是胎便還沒有排完,拉的大便還是墨綠色的,而且寶寶的小便量特別少,次數也不夠,再有呢就是寶寶的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了它自身體重的10%,或者是已經出生10到15天了,體重還沒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那母乳餵養不足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餵養方式錯誤。第二個原因就是母乳分泌不足。

餵養方式錯誤,最常見的就是哺乳時間不夠長,比如說每次哺乳沒有達到15到20分鐘,這樣的話只吃到了乳房裡前奶而沒有吃到後奶,那什麼叫前奶?就是每次哺乳的時候,寶寶在前五六分鐘吃到的乳汁,初乳主要的含有的是水分,還有些礦物質,而寶寶在哺乳快結束的時候吃到了奶更加的濃稠,裡面含有大量的脂肪組織含有蛋白質,這就是後奶,前奶給寶寶提供是水分,後面給寶寶提供每天需要的能量,也就讓它寶寶長得更胖,長體重的奶,所以說我們每次餵奶一定要讓寶寶既吃到前奶又吃到後奶,延長哺乳時間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第二個就是哺乳的頻率不夠,也就是說餵奶的間隔時間太長了,媽媽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給寶寶餵奶至少10到12次,甚至是更多,你可以做到按需哺乳,也就是寶寶餓了就給喂,不用限定間隔的時間。還有一種原因,媽媽的乳汁里有奶,但是因為我們的乳腺管阻塞了,這個奶流不出來,孩子吃不到奶。這個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乳腺管堵塞以後會一個表現就是媽媽的乳房發硬,疼痛,而且喂完奶以後不覺得乳房鬆軟,所以像這種情況,首先媽媽可以自己處理,比如說寶寶在吃奶的過程中,我可以用手輕輕的向前推,也就是說,在吸吮的同時我們用手輕輕按揉,往前推,讓這個阻塞的地方疏通,有的媽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乳汁通了,寶寶也吃到奶了,寶寶的體重也開始長了,假如說我們自己沒有辦法處理,我們可以請專業的人士來給我們做通乳。

再一個原因呢就是餵養或者含接的姿勢不正確,導致了寶寶寶沒有辦法順利的吃到母乳。餵養不足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媽媽的乳汁分泌真正的不足,為什麼乳汁分泌不足?最常見的原因是寶寶出生以後,沒有及早的開奶,也沒有頻繁的哺乳,所以說我們為了讓寶寶有足夠的乳汁,生完寶寶以後,我們馬上讓他開始吸吮,我們的母乳一定要保證每天10到12次以上的頻繁吸吮。

那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每次哺乳都沒有排空乳房導致乳汁的分泌越來越少,所以說如果你想讓你的乳汁分泌增多,我們要確保每次哺乳來排空乳房,另外,還有精神因素也影響我們的泌乳,比如說有一些媽媽精神緊張,焦慮,情緒抑鬱或者他過度的疲勞,嚴重的睡眠不足,明顯的會導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因此家人尤其是老公一定要對產婦多多的關愛,在母乳餵養的整個的過程中多去幫助媽媽,讓媽媽能夠安心的哺乳,好好的休息,我相信媽媽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後我們的寶寶應該有足夠的母乳。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如果覺得有用可以點個贊,讓更多人看到您的分享。


奶不夠,是哺乳期排名第一的問題。

在我們討論」怎麼辦「」有什麼方法「之前,我們一定要先明確前提,你是怎樣判斷奶不夠的。

舉個栗子,如果有位媽媽問,我的孩子學習不好,怎麼辦。

A說,報名A培訓班,這個班xxxxx,xx日提分xx分,非常好。

B說,報名B培訓班,這個班xxxxx,xx個學生進入名牌xx大學。

C說,請xx家教,xx年教學經驗,緊扣教學大綱,讓孩子學得輕鬆。。。

。。。。。

建議可以有無數條。

這些建議有沒有錯呢,沒有。

但這些建議有沒有用呢?幾乎也沒有。

因為我們忘記了一個前提,孩子學習不好,到底怎麼個不好法。

可能你細問,媽媽說,哎呀也就能考個985,上清北還有點困難。

。。。。。。。

很明顯這個學習不好,和我們認為的學習不好,肯定不是一回事。

換成奶不夠的問題。

如果我們所說的奶不夠,判斷基礎就偏了方向,那麼很顯然,後面的方法,可能都是在做無用功。

因此這裡就要談到判斷奶夠不夠的重要的,客觀的標準。

先聲明,不是下面這些:

擠不出來,吸不出來,孩子吃了就哭,不安穩,不睡,睡一會兒就醒,吃奶拳打腳踢,哭鬧哄不了,給奶粉就不哭了,一吃就睡一放就醒,吃完媽媽還能吃xx毫升奶粉,一次吃xx毫升但我只能擠出來xx毫升肯定不夠,吃完奶粉能睡3小時吃完母乳只能睡半小時,孩子拉綠便是沒吃飽,孩子長得比別人小,別人家這個月齡吃xx毫升,我的孩子只能吃xx毫升,總是堵奶,總是漏奶,乳房都不漲,原來漲現在不漲,乳房太大或者太小,乳房xx形狀,乳腺管細,奶眼少,。。。。。。

不舉例了,如果詳細說的話,媽媽認為奶不夠的理由,至少上百條,不誇張。

但是,判斷奶夠不夠的客觀標準,只有大小便,和生長發育。

當你覺得自己奶不夠,首先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麼判斷的」?如果你用的是上面那些理由,那麼你有必要知道,你的判斷方式需要改變。如果沒有這三個信息,或者這三個指標都很好的話,那麼孩子就是表現出100個上面的現象,也都不是因為媽媽」奶不夠「。如果媽媽問一位專家,我的奶不夠怎麼辦,對方不詢問你上面三個客觀數據,就推薦你怎麼辦,吃什麼東西喝什麼湯,那這些措施基本上是無針對性的,就很難談有沒有效。

首先我們切記一點,孩子沒吃夠≠媽媽奶不夠,這是基本前提

我們先說說怎麼判斷孩子夠不夠。

小便

寶寶出生後頭兩天小便1-2次,大便24小時內至少一次,第2天及第3天每天不少於2-3次,出生第4天後,24小時內小便5-6次以上,出生一周後小便每天6-8次以上,無色或者淺黃色,如果孩子小便每天多達十幾次,數都數不過來,其實極少有孩子是吃不飽的,否則這麼多的排出量哪裡來呢?想想就知道不合理。

大便

新生兒一般3-5天排完胎便,超過5天還有胎便,媽媽要關注是不是真的沒吃夠了。前幾天的大便次數是不等的,比較重要的指標是3-5天排完胎便,大便轉黃,越早當然越好。一般而言,產後5天之後,媽媽大量分泌乳汁,孩子大便一般3-4次或者以上,或者次數少,但量多,或者單次量少,但連放屁都能蹦出屎來,這都是好的現象。滿月前孩子一般每天都有大便,滿月後有的寶寶開始攢肚子,幾天一次大便,一次拉出幾天的大便量,都是正常的,大便是個正向指標,量或者次數越多,就越能說明攝入足夠。

到6個月沒有添加輔食之前,都這麼來看寶寶的大小便,量多當然好。

最後是生長發育,生長發育的測量指標很多,當然最明顯的我們一般用體重。這是個硬指標。

但是對於這個硬指標的理解也有很多偏差,比如,一個月不長到x斤就是母乳不足;隔壁和他同齡的都xx斤了,他才xx斤;體重不達標就是沒吃飽。。。等等,這些都人為地被歸為奶不夠的原因。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1,關於稱。

同樣一桿秤,每個人的體重早晚不同,每天不同,同樣一個人,不同的稱可能會差好幾斤。同一個寶寶同一桿秤,多拉一個紙尿褲可能都會輕幾百克。同理,出生時,寶寶在醫院的稱上稱量,滿月時,寶寶稱量的體重秤往往不是同一桿,出現差值再正常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體重增加「不夠」,那很有可能就是體重秤開的玩笑。在這個問題上,眼見未必為實。

因此,我們首先要學會正確地稱量體重:

選擇同一桿嬰兒體重秤,精確度到5克即可,在同樣的狀態(例如都在早上,脫掉紙尿褲後)下稱量,最好取「凈重」,而非「毛重」,減掉大人重量的方式通常誤差很大

不需要每天稱重,而需要有一定間隔時間,因為孩子並非「勻速」生長,今天重一點,明天輕一點,非常正常。新生兒可採取每3-5天或者每周一次測量。3個月以內可2周稱重一次,6個月內每月一次,隨月齡增加,孩子體重增加速度減慢,需要拉長稱量間隔,否則會出現較長時間體重變化不大的情況,徒增焦慮。

2,孩子到底應該長多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發育特點,沒有可比性。遵循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制定的生長發育曲線,為孩子的成長畫出自己的曲線,觀察發育「趨勢」。

我們用WHO生長發育曲線的某一個指標圖舉例[1]:

這張曲線圖上有幾條曲線,最下面的曲線是3rd,最上面的曲線是97th, 如果孩子的生長發育某個值(這張表格當中是男孩的體重值)範圍在3rd到97th之間,就不能下結論說孩子體重「不夠」,「長得太少」,而應該看曲線的走勢。中間曲線50th可以理解為平均水平,但這個水平並不是達標數據,不是一定要達到50th以上才是合格,達標,如果所有孩子都在50th,這個曲線就不存在了。一定是大約一半孩子在50th以下,大約一半孩子在50th以上,這樣才能得出50th這條曲線。

爸爸媽媽們請不要用50th這條線的值去給孩子「定目標」。一定要「達標」,才算「正常」,否則就是奶不夠。這個錯誤的想法就像戴在很多母乳媽媽頭上的緊箍咒,干擾了母嬰的好心情。

生長發育記錄的是「變化」,而不是「絕對值」,衡量這一段時間體重變化的「差值」來判斷孩子是否處於合適的生長發育狀態。同時,很多媽媽會問,孩子每個月要長几斤?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出了月子長了三斤?我們家為什麼只長了一斤半?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軌跡,都是獨特的,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必須長短寬窄一致。你的孩子生長發育的評估參照對象,就是你的孩子,不是「鄰居家的孩子」。不是必須長三斤才算達標。咱不是急著讓孩子長膘,對么?

產後前三天內嬰兒都會有「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來講,這個數值落在7%-10%以內,是不需要添加配方奶的。但是近年來剖宮產率大大增加,催產、產程中持續輸液,嬰兒出生體重可能會虛高,很多寶寶的體重下降,往往超過7%-10%比較多。根據加州大學一項對161471名嬰兒的研究,發現順產後3天內,剖宮產後4天內,有接近50%的孩子,體重下降是超過7%的,甚至在剖宮產的孩子當中,25%的孩子可能會在這個時段內,體重下降超過10%,順產的孩子這個數字為接近10%[2]。因此,我們還需要合理地看待孩子的體重下降。同時,計算孩子的體重增長,需要從產後體重最低值開始計算,也就是「凈增長」的體重值。

按照WHO的生長發育曲線計算,純母乳餵養的孩子(大約):

0-3個月平均每天增長20g-35g

4-6個月平均每天增長13g-18g

7-12個月平均每天增長7g-12g

總結下來,如果大小便,體重都在正常範圍,我們要解決的幾乎就不是奶水本身不夠的問題,而是考慮母乳餵養關係的改善。

需要強調的是,三個指標要結合起來看,光有大小便,體重增加不良(科學評估後的增長不佳),我們需要找原因,如果體重非常好,大小便次數少,還可以繼續觀察。單憑一個指標下結論,可能也有偏頗。

3,如果你的寶寶確實沒有得到足夠的攝入:

媽媽們必須了解:寶寶沒有吃夠,不一定是媽媽的奶不夠,也許是寶寶自身的問題,也許是寶寶和媽媽沒有配合好的問題。媽媽們大可不必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的乳房上,母乳餵養不只是奶的問題。

導致吃不到足夠母乳的原因很多,例如:

媽媽和孩子不在一起,母嬰關係沒有維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放在首位。奶不夠的媽媽超過80%都會有除了餵奶之外幾乎不抱孩子的情況。孩子不在媽媽懷裡,哺乳關係很難順暢。

孩子偏好奶瓶,不願意吸吮媽媽乳房,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乳頭混淆。

含接乳頭姿勢不正確,孩子吃不到(或吃得少),媽媽奶出不去(或出去得少)。

哺乳次數不足、時間過短,吸奶器效率差,擠奶方法不對等,導致乳汁出來得不夠,時間長了乳房下調奶量。

早產兒吸吮能力弱,確實吃不到

媽媽乳頭乳暈因為各種原因水腫或乳頭凹陷、舌系帶過短等。

總之,各種原因導致了乳汁的「移除」受到影響,媽媽要學會判斷,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追奶和生活中其他很多事情一樣,都是個體化的。先判斷到底夠不夠(分析指標),再評估母嬰(查找原因),只對乳房和媽媽下功夫,完全不看孩子的追奶都是耍流氓。其次判斷缺口有多大(制定目標),最後母嬰需要共同努力。

回答來自育人母乳餵養中心公眾號,」追奶「專輯,關注可獲取更多信息及參考文獻。

編輯於 03-1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泌乳指導-麥偉建泌乳指導-麥偉建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學士,國家認證育嬰師,無痛通乳追奶回奶

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媽媽在整個餵奶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就是母乳餵養不足,母乳餵養不足,我們會發現是什麼表現?

第一個你會看到寶寶吃完奶,應該能睡,但是寶寶不入睡,而且邊吃邊哭,或者是吃完了以後還哭鬧。那麼第二個就是寶寶都好幾天了,但是胎便還沒有排完,拉的大便還是墨綠色的,而且寶寶的小便量特別少,次數也不夠,再有呢就是寶寶的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了它自身體重的10%,或者是已經出生10到15天了,體重還沒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那母乳餵養不足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餵養方式錯誤。第二個原因就是母乳分泌不足。

餵養方式錯誤,最常見的就是哺乳時間不夠長,比如說每次哺乳沒有達到15到20分鐘,這樣的話只吃到了乳房裡前奶而沒有吃到後奶,那什麼叫前奶?就是每次哺乳的時候,寶寶在前五六分鐘吃到的乳汁,初乳主要的含有的是水分,還有些礦物質,而寶寶在哺乳快結束的時候吃到了奶更加的濃稠,裡面含有大量的脂肪組織含有蛋白質,這就是後奶,前奶給寶寶提供是水分,後面給寶寶提供每天需要的能量,也就讓它寶寶長得更胖,長體重的奶,所以說我們每次餵奶一定要讓寶寶既吃到前奶又吃到後奶,延長哺乳時間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第二個就是哺乳的頻率不夠,也就是說餵奶的間隔時間太長了,媽媽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給寶寶餵奶至少10到12次,甚至是更多,你可以做到按需哺乳,也就是寶寶餓了就給喂,不用限定間隔的時間。還有一種原因,媽媽的乳汁里有奶,但是因為我們的乳腺管阻塞了,這個奶流不出來,孩子吃不到奶。這個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乳腺管堵塞以後會一個表現就是媽媽的乳房發硬,疼痛,而且喂完奶以後不覺得乳房鬆軟,所以像這種情況,首先媽媽可以自己處理,比如說寶寶在吃奶的過程中,我可以用手輕輕的向前推,也就是說,在吸吮的同時我們用手輕輕按揉,往前推,讓這個阻塞的地方疏通,有的媽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乳汁通了,寶寶也吃到奶了,寶寶的體重也開始長了,假如說我們自己沒有辦法處理,我們可以請專業的人士來給我們做通乳。

再一個原因呢就是餵養或者含接的姿勢不正確,導致了寶寶寶沒有辦法順利的吃到母乳。餵養不足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媽媽的乳汁分泌真正的不足,為什麼乳汁分泌不足?最常見的原因是寶寶出生以後,沒有及早的開奶,也沒有頻繁的哺乳,所以說我們為了讓寶寶有足夠的乳汁,生完寶寶以後,我們馬上讓他開始吸吮,我們的母乳一定要保證每天10到12次以上的頻繁吸吮。

那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每次哺乳都沒有排空乳房導致乳汁的分泌越來越少,所以說如果你想讓你的乳汁分泌增多,我們要確保每次哺乳來排空乳房,另外,還有精神因素也影響我們的泌乳,比如說有一些媽媽精神緊張,焦慮,情緒抑鬱或者他過度的疲勞,嚴重的睡眠不足,明顯的會導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因此家人尤其是老公一定要對產婦多多的關愛,在母乳餵養的整個的過程中多去幫助媽媽,讓媽媽能夠安心的哺乳,好好的休息,我相信媽媽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後我們的寶寶應該有足夠的母乳。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如果覺得有用可以點個贊,讓更多人看到您的分享。


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媽媽在整個餵奶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就是母乳餵養不足,母乳餵養不足,我們會發現是什麼表現?

第一個你會看到寶寶吃完奶,應該能睡,但是寶寶不入睡,而且邊吃邊哭,或者是吃完了以後還哭鬧。那麼第二個就是寶寶都好幾天了,但是胎便還沒有排完,拉的大便還是墨綠色的,而且寶寶的小便量特別少,次數也不夠,再有呢就是寶寶的生理性體重下降超過了它自身體重的10%,或者是已經出生10到15天了,體重還沒有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那母乳餵養不足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餵養方式錯誤。第二個原因就是母乳分泌不足。

餵養方式錯誤,最常見的就是哺乳時間不夠長,比如說每次哺乳沒有達到15到20分鐘,這樣的話只吃到了乳房裡前奶而沒有吃到後奶,那什麼叫前奶?就是每次哺乳的時候,寶寶在前五六分鐘吃到的乳汁,初乳主要的含有的是水分,還有些礦物質,而寶寶在哺乳快結束的時候吃到了奶更加的濃稠,裡面含有大量的脂肪組織含有蛋白質,這就是後奶,前奶給寶寶提供是水分,後面給寶寶提供每天需要的能量,也就讓它寶寶長得更胖,長體重的奶,所以說我們每次餵奶一定要讓寶寶既吃到前奶又吃到後奶,延長哺乳時間就能夠做到這一點。

第二個就是哺乳的頻率不夠,也就是說餵奶的間隔時間太長了,媽媽們一定要注意,每天給寶寶餵奶至少10到12次,甚至是更多,你可以做到按需哺乳,也就是寶寶餓了就給喂,不用限定間隔的時間。還有一種原因,媽媽的乳汁里有奶,但是因為我們的乳腺管阻塞了,這個奶流不出來,孩子吃不到奶。這個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乳腺管堵塞以後會一個表現就是媽媽的乳房發硬,疼痛,而且喂完奶以後不覺得乳房鬆軟,所以像這種情況,首先媽媽可以自己處理,比如說寶寶在吃奶的過程中,我可以用手輕輕的向前推,也就是說,在吸吮的同時我們用手輕輕按揉,往前推,讓這個阻塞的地方疏通,有的媽媽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乳汁通了,寶寶也吃到奶了,寶寶的體重也開始長了,假如說我們自己沒有辦法處理,我們可以請專業的人士來給我們做通乳。

再一個原因呢就是餵養或者含接的姿勢不正確,導致了寶寶寶沒有辦法順利的吃到母乳。餵養不足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媽媽的乳汁分泌真正的不足,為什麼乳汁分泌不足?最常見的原因是寶寶出生以後,沒有及早的開奶,也沒有頻繁的哺乳,所以說我們為了讓寶寶有足夠的乳汁,生完寶寶以後,我們馬上讓他開始吸吮,我們的母乳一定要保證每天10到12次以上的頻繁吸吮。

那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每次哺乳都沒有排空乳房導致乳汁的分泌越來越少,所以說如果你想讓你的乳汁分泌增多,我們要確保每次哺乳來排空乳房,另外,還有精神因素也影響我們的泌乳,比如說有一些媽媽精神緊張,焦慮,情緒抑鬱或者他過度的疲勞,嚴重的睡眠不足,明顯的會導致乳汁分泌量的下降,因此家人尤其是老公一定要對產婦多多的關愛,在母乳餵養的整個的過程中多去幫助媽媽,讓媽媽能夠安心的哺乳,好好的休息,我相信媽媽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後我們的寶寶應該有足夠的母乳。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如果覺得有用可以點個贊,讓更多人看到您的分享。


分享一下我當初是怎麼催奶的:

1.多休息,睡眠不足導致氣血不足,沒有辦法產生很多奶水。

2.多喝水喝牛奶 ,不用喝很多葷湯,那種油膩長胖,其實對奶水沒有多大幫助。每天青菜湯,蛋湯,白開水喝很多,並且在餵奶前一定喝大量的白開水。

3.讓寶寶多吸,如果寶寶不願意吸或者吸得不幹凈,一定要用電動吸奶器把奶吸出來,這樣才會越吸越有,而且會有奶陣出現。

電動吸奶器推薦優合,吸力強,效率高,但是不會吸得痛,出奶也朵,極大地節約時間,而且價格實惠,性價比非常高!

這款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充電,充一次用幾天,象美德樂就必須插電才能使用,即使上班背奶耶不怕忘記帶電源了。

優合(youha)雙邊電動吸奶器 智能鋰電款 自動舒適型雙京東¥ 399.00去購買?

4.我還試過各種方法,不知道是否對你有用:

生的黑芝麻用點鹽炒熟,然後當做零食吃

我吃玉靈膏補氣血的效果很好,吃了奶水就多些

過幾個月我就去催乳師那疏通一下,奶水也會多些。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如果有用,麻煩點個贊!


寶寶是最好的催乳師。

不管你現在處於哪個階段,最主要的就是保證寶寶頻繁有效的吮吸。

乳房就像一個工廠,寶寶的吮吸就像給工廠下訂單,有需求才會有產出。

在追奶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幾點:

一、餵奶時要讓寶寶吃空一側乳房再吃另一側,吃完一個奶陣後再讓寶寶多吃一會,這樣乳房就知道自己產的奶寶寶全都能吃完,下次就要多產一些。

二、如果你是混合餵養一定要先吃母乳再加奶粉,否則寶寶吃完奶粉後就有可能無法吃空乳房,母乳就會越來越少。

三、一定要重視夜奶,晚上是泌乳素分泌的高峰期,所以,晚上如果寶寶想吃奶一定要親喂。

四、不要攢奶。不要覺得母乳不多攢時間長了再給寶寶吃,奶不是攢出來的,是吃出來的,只會越攢越少。

五、媽媽一定要保證休息和睡眠,不要焦慮。睡眠會促進泌乳素分泌,焦慮會抑制泌乳素分泌。母乳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水分,所以媽媽平時要多注意補充水分。

媽媽心情好了才能照顧好寶寶,餵養方式是自己的選擇,無論怎樣餵養都可以表達母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