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Ie 面前 USB 已經是某種程度上的明日黃花了.

PCIe 關於電源管理、內存隔離(安全性)、性能上對比 USB 的優勢非常大. 而 USB 本身的優勢主要還是在於應用協議主要偏向操作系統/用戶態進程實現. 而後者, PCIe 其實也有用戶態驅動. 然而 USB 的用戶態驅動的效率一直有點問題, 就比如說你可能感受不到 USB 2.0 對於你 CPU 的壓力, 但是如果到了 USB 3.2 gen2x2, 可能這個壓力就很可觀了.

要知道, SCSI/AHCI 家族的 SAS4 最後也把物理層交給了 PCIe, 同理 SDIO 也是. 而你說的替代 SATA 這個問題, 早就被 Oculink 接手了. Oculink 利用 AMD 設置的可變 IO(SATA/SAS/PCIe/10gbe mac), 可以接入多種設備.

而且介面的耐壓基本都不是問題, 關鍵在於電流. 12V 機械盤瞬間啟動的電流不小, 以及還得考慮 3.3V 的一些控制信號/供電.

至於最後的小型化方面... 其實消費級 SSD 都在走向 M.2, 再另立一套標準意義不大.


題主的這個思路其實挺好的,也不完全排除未來會有少量的類似的介面,但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太大。

主要的原因是:外部設備和內部設備(指的是機箱內)的設計需求是不同的,外部設備重視連接的易用性,內部設備重視連接的穩固性,同樣是串列匯流排,PCIe/SATA就是帶卡扣的,USB不帶。

所以TYPE-C要用在機箱內部,首先就要設計一個卡扣,比較一個Type-C和一個SATA口,如果Type-C帶上卡扣的話,尺寸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卡扣這種機械結構更佔地方,Type-C的唯一作用也就是省掉供電的那幾條線。而SATA線實際上是有一種規範叫做eSATAp能實現通過線纜直接供電,所以供電的障礙其實也不存在。

沒有人這麼做,本質上還是因為廠商缺乏動力,因為Type-C是一個新的介面,更快的NVMe使用的是現成的並且存在很長時間的PCIe,那麼硬體廠商肯定選擇一個更保守的方案,直接從SATA升級到PCIe就可以了,因為從趨勢上看,外部設備介面,很有可能被Type-C統一,內部設備介面,很有可能被PCIe統一,選擇PCIe的風險最小。

另外,在USB2.0時代,是有一些主機是有內置USB介面的,要麼是主板內部提供一個USB介面(通常是焊死的),接一個U盤,把BIOS的一些擴展功能放裡面,或者放一些故障恢復的東西,但最終沒有普及,因為內部設備有或者更成熟、或者更簡單、或者更便宜的方案,直接把外設的東西搬過來,未必適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