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間了發現自己並不具備任何的管理能力,做銷售又有點力不從心,比較鬱悶以後的路應該怎麼走


1

正如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感受,而不在於你的動機。你所有的表達只是對方情緒的催化劑。

馮宇是那種講大道理的時候,可以用隻言片語就能表達清楚的人。並不會有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更不會有歇斯底里。

我在26歲的時候,結束了在工廠遊走於車間,收集數據,並分析、優化生產的工作,準備轉行做銷售的時候遇見的馮宇。

他是我的面試官。

我被問及過很多次,為什麼要離開工廠?我都是這樣回答。

工廠是那種朝九晚五,雷打不動安穩生活,可以一眼看到你老的時候的模樣。我覺得我應該出來看看更大的世界。

作為半路出家的銷售,我多少算得上團隊裏的大齡青年。

馮宇前後對我進行了三次面試,他丟給我一個問題讓我很棘手的問題——你30歲的時候還要做基層銷售嗎?

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努力,無非是讓生活變得更簡單,可以更簡單的生活,更簡單的賺錢,更簡單的賺更多錢。

2

馮宇忽悠我升職做管理,大概是半年後,千團大戰到了最後一刻。

彼時的我業績做的不錯,在小縣城生活的悠然自得,天天一副不圖上進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說服一個人,只要能講清楚好處和壞處就好,並不需要太多的伎倆手段,技巧套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我們只需把自己置身到對方的邏輯裏,分析利弊,便可以輕易獲得認同。

如果,這還不夠,那就讓對方覺得,你在幫他。

做銷售同理,讓客戶覺得你在幫他。做銷售的最忌諱聽到客戶稱讚你的銷售技巧。這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你的客戶站在了更好的銷售技巧上,一臉壞笑的看著你的銷售伎倆。你的銷售行為特別明顯,手段十分低劣。

於是,很多人回歸初心,變得坦誠。

坦誠也是手段的一種,對你坦誠的人也有自己的企圖心。

馮宇忽悠我接受升職多少顯得很是風淡雲輕——你30歲的時候還要做基層銷售嗎?

3

有那麼一大坨人,自稱互聯網從業者,是O2O時代的十萬地推鐵軍。

拿著阿里的銷售鐵軍管理制度當聖經,背著中供鐵軍的方法論。高目標,抓過程,拿結果。每天早啟動,晚分享,8521搞拜訪。

我們背著雙肩包,夾著電瓶車四處奔走,拜訪客戶,眼裡盯著月而復始的KPI。

並且,我們還追風,成了各大戰場的職業僱傭兵。

從美團點評到辦公室共享便利店;從阿里口碑代理商到第三方公司簽約;從共享充電寶轉身去共享單車搬車子;從社交電商拼團到OYO酒店。

每個月風口行業咋起的時候,一個追風的區域管理,帶走幾個追風的基層管理,再帶走幾組現場的地推鐵軍。

他們深諳行業規則,飛速投入戰場,射人先射馬,盯著KPI搞績效,月收不菲,叱吒風雲,直到9012年,他們年近三十,卻遭遇資本寒冬。

他們重新找工作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了風口。

他們30歲的時候還沒有管理經驗,找銷售工作還是要繼續做基層。

4

資本寒冬下的互聯網中年人送外賣,賣保險的故事,刷了互聯網中年人的屏。

上半年,再見馮宇的時候,他大約年薪大幾十萬。一度以來,他紮根行業,穩紮穩打,算得上步步高昇。

我們約了個咖啡廳。

馮宇一直以來堅持的觀點是賺錢,通過賺錢讓自己更值錢。

這條孤獨的路。

咖啡廳外有個生意不錯的牛肉燒餅小店,每到中午時分,人聲鼎沸,各種排隊,售罄。先前的團購生涯讓我們多少有些職業病,忍不住算算小店的客單價,客流量,坪效,流水,利潤。

銷售的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建立在精確數據分析上的科學,行業的理解是一個銷售的基本功。而銷售基本功又是一個銷售管理者基本功的基本功。

望著燒餅小店,馮宇自言自語說:30歲能有這麼個小店,生活安逸倒也不是錯。


對於銷售而言,35歲是個分水嶺或瓶頸期,這個時候會出現職業倦怠期。對於這時期銷售通常有幾個出路:

1.上升銷售總監,從事銷售管理。2.轉崗市場部或其他部門。3.成為公司某地(一般是老家)代理商。4.成為培訓師或諮詢師。5.創業。

我認為成為公司代理商比較靠譜,很多企業都是實施,作為一項非常好的激勵措施。


跳槽試試呢


要發現自己的優點,別因為長期的生活限制自己的思想,多學習思考。銷售也是有技巧的,可以和客戶建立長期關係,終身朋友。時間久了資源也是很多的。


十年銷售,那不是大把的人脈資源?有人脈資源你還愁什麼呢?未必人人都要做管理者纔算是成功吧?所以不要氣餒,做好自己就行了。人類最理想的生活是工作就是自己的興趣,從事自己興趣所在能夠生活。只要卸下攀比心,那就會很快樂。


其實作為一個銷售,職業規劃無外乎也就是那幾種,要麼做銷售總監或經理,也就是到所謂的管理崗,要麼就是轉行和創業,要麼就是做培訓師或者諮詢師,很多答主已經回答過了,我就不做多餘的介紹了,我來結合題主的具體情況,分析一下題主到底該走哪條路。

題主的提問很簡單,但是從簡短的40多個字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題主的一些心理傾向。首先題主對管理這件事兒非常的沒有自信,提問中也是首先提到「有時間了發現自己並不具備任何的管理能力」,而且使用的是「任何」這個詞。

我猜測,題主在做銷售的這十年間,應該也做過和管理相關的工作,但應該是碰壁了,把自己碰的很疼,內心很受傷,不想再到和管理相關的崗位上去了,也就是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以做銷售總監或經理應該是不適合題主。

那剩下的就是轉行、創業以及做培訓師或者諮詢師了。

我們先來說說轉行或者是創業,這兩件事兒,對於題主來說,都是有一定的風險的。比如轉行的風險,轉行就意味著題主要離開一個奮鬥了10多年的領域,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的領域。這對於一個中年的職場人士極其危險。

和實習生們相比,你接受不了低薪資,學習能力也未必有人家年輕人好。並且作為一個混跡職場十多年的「老油條」,老闆和領導會對你有所抵觸,因為他們忽悠不動你,也就是他們口中所謂的「事兒多」,老闆們更願意選擇聽話、有潛力的年輕人。

所以轉行後題主可能會陷入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所以不推薦。

在一個行業深耕了10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和人脈資源,這樣看起來,題主也許應該去創業。但短板效應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創業成功,你需要有好的idea,充足的資金,團隊的管理技巧等等等等。但創業失敗,你的一處短板就足夠了。而題主的管理能力是有問題的,這很有可能導致題主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我不建議題主去創業,不過要是能找到合適的合夥人,還可以試一試。

最後呢,也就只剩下去做培訓師或者諮詢師了,這個方向其實很適合題主。因為題主的提問中有「做銷售又有點力不從心」這樣一句話。說明題主以前也是輝煌過的,現在年紀大了,精力、體力可能都跟不上了,所以做一線銷售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雖然精力和體力是跟不上了,但是相關經驗卻豐富了起來啊,這對於做培訓師或者是諮詢師來說,是巨大的優勢,因為你對銷售這個行業是足夠瞭解的,並且有著豐富的銷售經驗,對企業實際的營銷環境也瞭若指掌,這種是那些需要諮詢的企業,或者是需要培訓的企業所需要的啊。

當我們管理能力不夠,精力不夠,毅力不夠,卻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巧,去「為人師」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所以題主之後可以朝著培訓師或者是諮詢師的方向發展,關於做培訓師的「乾貨」,也就是肚子裏的墨水,題主是不缺的,而作為銷售,溝通能力也是過關的,現在缺少的是包裝自己和推銷自己的技巧。題主接下來可以多在這些方面下下功夫。


轉行,重新點燃激情~


這麼豐富的人脈資源可以搞搞微商了。


讓我想到了一段可能有些謬論的話

為什麼我國沒有小野二郎這樣的壽司大師?

因為在我國,你幹了一輩子,還是個廚子,那你不會受到多大尊敬。

那我應該怎樣才能受到尊敬?

至少是個廚師長。

做自己,你可能能成為壽司大師

隨波走「仕途」,可能也就到個廚師長的位置

(以上沒有對任何職業的任何崗位存在任何輕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