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時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無時無刻需要別人陪著走,每個課間,每次喫飯,每次放學,身邊都或多或少的有幾個同學,一邊聊天一邊走著。

記得當時遇到有自己走的人,心裡還會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很不受歡迎啊」「這個人怎麼自己走」之類的話,現在想想真的有點幼稚。

等到了高三集訓,自己一個人去了北京,人生地不熟的,幹什麼事都是自己一個人,我自己本身也屬於慢熱類的比較不擅長交際,不太與人說話,想找個人一起都找不到不行,,沒有辦法。

於是就一直這樣兩三個月,慢慢也習慣了一個人獨來獨往,其實一個人獨來獨往很方便的,特別自由,想去哪就去哪裡,而且有時和別人一起走的時候,還要考慮聊天的話題,絞盡腦汁防止冷場 ,自己走就不用考慮這些問題。

就這樣等到回去學校時,自然也就習慣了獨來獨往。一直到了大學。

其實自己走的時候,可以戴上耳機,聽聽音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拿出手機背背單詞,打發一下時間,一會就能到宿舍或教室裏。

人是羣居動物,獨來獨往自然是會感到孤獨的,只不過孤獨也是可以克服的。


一定會。不是偶爾,是經常,甚至每時每刻。「這種孤絕之感會像不時從瓶中溢出的酸一樣,在不知不覺中腐蝕人的心靈,將之溶化。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保護人的心靈,也細微卻不間歇地損傷心靈的內壁。」(村上春樹)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哪一面壓倒哪一面不好說,因人而異。孤獨或許會帶給你冷靜徹底的眼光,與熱鬧截然不同的心理體驗。或許會有思考的快感,或者無從抵抗的抑鬱難過。不過我敢說,真正孤獨的人比熱鬧的人更容易得到靈魂的成長。因為身邊朋友很少,他們不需要壓抑自己迎合別人,他們能夠更多地向內探求,捕捉自己的細膩情感,自身的一點點變化。遠離了人情世故,他們在向外探求的過程中會折服於廣闊世界的奧妙,發現藝術的美,科學的力量。

有些東西,非孤身一人不能體驗,就像武俠裡面的閉關修鍊。有些東西,也不是孤身一人就能夠體驗,通過熱鬧積攢而來的閱歷是基礎。

也算是寫給自己。


當然

人本來就是羣體動物,經常獨來獨往,不與人交流,當然會讓自己的內心感到無比的空虛。別告訴我你有多崇尚孤獨,的確,孤獨會讓人成長,但適當的與人交流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在大學裡大多數人是很難去理解那些獨來獨往的同學的,你不管是你在這一時期想要獨處還是你與其他人發生了爭執,你總歸是要回到大家的視野,總歸是要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一起生活四年。

你可以有自己的獨處時間,但是你不可以忽略同其他人的交往。

大學生活本就是應該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努力學習,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在我身邊的人,不管你在初中,高中多麼的自閉或者是內向。在大學裡他們都會變得格外開朗。而正是他們這種積極陽光向上的心態,讓我們以及身邊的朋友都感覺他們在閃閃發光。

所以,孤獨歸孤獨,不要過度孤獨,得不償失。

回到此問題,在大學裡獨來獨往的人,會偶然感到孤獨嗎?

答案是當然。

人一定是有一定的情感寄託的。有的同學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家人,體現在會對同學很冷淡。而有的同學會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對象身上,所以對同性別的室友或者是同學也會體現的很無所謂;

所以這個要看這一時期你的情感寄託是在哪個的身上,一旦你的情感寄託沒有了方向,你就會感到無比的寂寞,我們說學習是可以充實自己的,但同時也會讓你感到孤獨。而反觀那些在大學裡獨來獨往的人,他們可能是在這裡時期同別人之間有矛盾。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生性寡淡,享受個人的獨處時光,但這個可能不大(別問我為什麼,因為人是羣體動物),這一類享受個人獨處時光的人,如果他真的是很享受這一過程,那他不會感到孤獨。但如果他是違背自己的內心去做這一件事情的話,他肯定會內心感到無比的空虛,他需要一定的傾訴對象


我希望成為這樣一個人,並且平衡的很好,自然而然。

和室友同學之間不會覺得尷尬,想插話就可以自然切入不想插話可以自得其樂。

但是我到現在,受過傷後的我還沒學會獨善其身!要麼就是完全獨自一人,晚上回宿舍我自己都覺得尷尬,也許別人沒覺得有什麼,就我自己在那裡瞎想。

一天或者幾天不見了是不是我融入不進去了呢?有句話說得好,你不尷尬別人就不尷尬。

想著下學期開學把自己的座位打造成一個私人空間來著,我看有人這樣做了,不是為了躲避只是單純的不到擾別人也想早起安排自己的時間,記錄自己的生活。

但有人給我說這樣會讓室友覺得我在排斥她們,我沒有啊!

我還想尋求一下意見呢


會啊,就算你是社交蝴蝶也會孤獨吧,沒那麼可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