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思考精神或者靈魂這以事物的人,他們是怎麼想到會有靈魂或精神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甚至難以證明存在的事物


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比睡眠更深地失去意識的狀態,無法想像死亡會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感覺。科學上一般認為,「靈魂」與「死後世界」是人們渴望相信「死亡並非終結」、想要抑制自己對死亡的恐懼而產生的情緒性想法。有一部分學者用模因[1]或量子理論[2]來解釋人們對靈魂的認識。恐懼管理理論[3]主張,人們對「靈魂永存」的自然信仰是人們為了減輕對「自我不存在」的極度焦慮而產生的反應。

在原始人的樸素思想裏,力量、靈魂、生命是同一類東西,靈魂是人與動植物中都有的生命力

澳大利亞土著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和外部靈魂,內部靈魂是整個身體的物質,外部靈魂是可以離開身體的力量,能進入圖騰之中、給活著的人們提供力量。

一些古老宗教不相信靈魂,認為人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人死之後四大元素分離,意識也不復存在。佛教否定唯一不變的「自我」,因果報應和輪迴所聯繫的是業力。

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靈魂存在,但最早出現的主要是靈魂非永恆說

許多原始部落認為人死後靈魂就會煙消雲散。

樸素的輪迴觀點認為靈魂是生命生滅週期中的過程,在死亡時以另一種方式重生。古埃及人認為,靈魂不能離開身體,死後休眠,到未來可以復活。這影響了亞伯拉罕諸教。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分析原始人產生「靈魂」概念的過程:

1. 對生、病、死的區別

原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一次次發現,同伴在活著的時候有感覺、思想、行動,而在死後無感覺、無思想、無行動。

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到:

死人是活人缺失了某種東西;

這種東西讓人有生命;人死亡時這東西就離開或煙消雲散。

原始人可以從人在死亡前後的變化(呼吸停止、大出血等)推想這種東西從最後的呼吸中離去,或隨著血液流出。但無論在呼出的氣體還是流出的血液裏,他們都找不到這東西的實體,因而可以認識到這東西是無形的。

宗教學家繆勒發現古人用來稱呼靈魂的詞與呼吸有關:

在澳大利亞土著中,「呼吸」、「精靈」、「靈魂」皆為同一詞語;

創世記提到,上帝用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它鼻孔裏,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利未記提到,一切活物的血,就是他的生命。

2. 夢中的景象

原始人在夢中可以看到遠方、過去和已經死去的人們。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到:

睡眠中自己身上有某種東西離開了身體、飛向遠方,

這種東西可以超越時間,可以和死者身上流失的那樣東西在一起。

由此,原始人可以產生這樣的概念:

在睡眠時,某種東西暫時離開了身體;

在死亡時,某種東西永久離開了身體;二者是同一種東西;

這東西是無視時間的不滅之物。

3. 靈魂與肉體可分離,發展為靈魂可獨立於肉體

這使原始人開始設想靈魂在人死後的生活,產生了來世、天堂、地獄等概念。

有些民族認為人死後靈魂會照舊活在地面上,亡靈徘徊在生前生活的地方;

有些民族認為靈魂會去地府、陰間等死後世界,例如古代中國、日本都有黃泉的概念,古希臘、古羅馬相信亡靈住在冥國;有些宗教認為亡靈回到天上,例如瑣羅亞斯德教。

至於靈魂在新居所的生活,有兩種看法:

續存論認為這個地方與生前人的世界相同甚至更好,是人世間社會的美好化。

報應論認為來生的生活是今生生活的報償,是對地上生活的獎罰。

4. 原始人想出各種方法與靈魂聯繫

人們通過儀式祈求靈魂的保佑,希望能操控靈魂去攻擊敵人,形成了基於生老病死的靈魂崇拜。

例如:

雲南佤族傳說,懷孕中的胎兒還沒有附上靈魂,在出生前要舉行叫魂儀式,否則嬰兒必死。

緬甸克倫人傳說,靈魂會在人睡眠時脫離身體,如果長時間不回來,人就會生病。因此,他們會圍繞病人奔跑、揮手,希望抓回病人的靈魂。

西藏的天葬,在傳說中是希望藉助鳥將死者的靈魂帶去死後世界。

泰勒分析了幾個原始民族:

加勒比人語言中「靈魂」、「生命」、「心」皆為同一詞語;

湯加人認為靈魂住在心中;巴索託人認為人死是心的離去,病癒是心的回來。

泰勒推測:原始人將自己定為中心,靈化身邊之動植物及無生命之器物、星辰,產生「萬物有靈」的概念。孔德進一步推斷:「萬物有靈」是物神崇拜的先導。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靈魂是生物形體的規則和信息,是永存的。在他之後,許多哲學家對靈魂進行描述。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將靈魂與心理學一起討論,將《論靈魂》列為「第二哲學」的範疇,認為肉體只是質料,靈魂纔是實體。

早期基督教大體上保持靈魂是物質的概念,認為「魂」即生命力,是所有生物都有的[4],而「靈」是智慧、理性等人類的獨特表現,來自上帝,在生物中只有人類擁有[5]

古蘭經沒有講靈魂是物質還是精神。

其信徒大抵將靈魂視為非常稀薄精微的物質,認為靈魂是真主創造的,真主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靈魂是不朽的,會依是否通過真主的考驗而到達天堂或地獄;在復活之時,靈魂和身體會重新複合。

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中世紀基督教將人劃分為靈魂與身體,在活著的時候是不會分離的。

其大部分信徒相信靈魂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也為天主教所接受。

也有一些信徒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

靈魂永恆說隨著時間日益繁榮:

中世紀以來,一些基督教派認為,人死後受神的初步審判,為自己的罪悔改並相信耶穌基督是主的人可以去天國,極惡人會去地獄,一般人在煉獄或類似的地方等候末日的二度審判;

印度教和民間簡化的樸素佛教相信人死後會再次輪迴、進入新生的人或生物體內;進一步簡化的樸素佛教認為人死後可以前往西天極樂世界;中國、古羅馬等地的民間信仰相信偉人成聖、成仙、昇天,而常人死後的靈魂會變成鬼。鬼可以保佑子孫或向殺害本人的壞人報復;十七世紀初,笛卡爾的二元論將物質與思想對立起來,受他影響的信徒紛紛將靈魂視為無法消滅的純粹精神。

現代世界範圍內,相信靈魂的人們的信念大體有兩個共同點:

  • 無形的靈魂是生物的思想、情感、行為的主宰;
  • 靈魂可以脫離肉體存在,無法被人消滅或創造。

現代仍然有許多教派否認靈魂。

科學上一般不認為存在所謂靈魂,而是認為人的意識是中樞神經系統運作的產物,在腦死亡之後意識會消失。

參考

  1. ^通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是承載文化思想、符號、實踐的單位。可以自我複製、變異並對選擇壓做出反應,通過自然選擇以類似於生物演化的方式變化。
  2.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都華·哈默洛夫和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意識的信息儲存在腦細胞的微管結構內,是量子效應,其包含的量子信息在生物死後也不會消失。但這目前沒什麼證據。
  3. ^恐懼管理理論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簡稱TMT)是一種社會及演化心理學理論,由傑夫?格林伯格提出。它描述人們因為自身心理上的衝突而想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跡,為了對抗生物學上的現實(例如,人終有一死)帶來的恐懼,人們喜歡描述比自己的生命更長遠的意義與價值。人們想變得象徵式地不死,因而主動將自己連接到社會與文化中。
  4. ^《聖經》並未將身體和「魂」加以區分,描述「魂」是會死的,但已死信徒的身體會變得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所以靈魂即使會死也無所謂。
  5. ^因而有「人是萬物之靈」這說法。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

奪舍在修仙修真小說中奪取他人的身體為己用,與道教中的說法大體是比較類似的。就是借用他人的身體還陽,還陽也就是復活的意思。(??ω??)?

道教一直有這樣的說法。


可能真的見過。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靈魂是科學思維的產物……當然是很原始很樸素的科學思維。

已知:活人和死人不一樣。(這連野獸都知道)

問題:到底是哪一點不一樣?

古人用排除法:

不是頭,因為有的人頭還在,也死了。

也不是心臟、不是肺、不是腦子、不是腿……

最後只能歸結為:有一種我看不到的東西,是活人和死人的區別。

靈魂只是給這個東西起的名字。

至於靈魂能不能獨立存在,有沒有輪迴有沒有天堂,那都是後話了。


最早的人,應該是親見的。他們內心樸實,簡單,自然合道。

天水有伏羲推演八卦的卦台山。那裡的山形水勢就是個陰陽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