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主题阅读、泛读和精读同时进行的,一般来说同时会读三本书上下


这个习惯差异应该比较大,自己舒服就行,只要:能坚持下去,能学到东西

按我的习惯的话,就是:

  • 只看纸质书。尝试过Kindle,还是不习惯,书架已经快放不下了,在考虑入手一个索尼DPT
  • 每批买4到10本,上一批剩一两本后,买下一批。618刚刚买了9本,够我看挺久的了。
  • 一次只读一本。多久读完没有限制,根据书的知识密度差异很大,有一个月的,也有一天的。
  • 每本看完评星级、记笔记,总结收获

顺便分享下阅读的方法,和近年读过的书,供参考。

阅读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www.zhihu.com图标有哪些让你浑身颤抖、无法自拔,庆幸读到的好书??

www.zhihu.com图标

我喜欢读多本,因为有时候读一本的时间很长,比如《资本论》这样的必须细品的硬核书,这么长一段时间内我会按耐不住自己看见新的书想读的冲动,于是一本又一本加进来,就变成多线并行了。

但是我从来不会同时读多本小说,这样剧情比较容易串。我一般的搭配是小说+硬核书,比如最近看的《围城》+《资本论》+《影响力》。

以我的经验,硬核书之间不会互串,相反,有些同领域的书一起读还可以互相解释促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史书,伟人传之类的,一起读也是很有帮助加深了解的。


我一般同时读三四本。


我的感受是,如果这本书特别喜欢,是很难切换思维换书的,尤其是长篇小说,特别需要一气读完。

由于早期读的小说比较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习惯,我都是一本书读完再换另一本。

但是今年开始,我发现,除长篇小说外,古籍、散文随笔类、小说集、经管类、科普类、干货类,是可以混搭,一个时期,同时进行的。切换思维同时读几本书,反而效率提高了。

今年年初到现在,我已经读完三本散文集:苏童的、林清玄的、毕淑敏的,经管类:本霍洛维兹的《创业维艰》,名著:《金瓶梅》、文化古籍经典回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读)、叶嘉莹的古诗词鉴赏、苏童长篇小说《米》、格非长篇小说《月落荒寺》、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巨人转身慢》、毕淑敏心理咨询手册、还有几本基本口水书新媒体书就不说了。

正在读的沈从文的散文集、《孟子》、《美的历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野草》(很薄很快就能读完了鲁迅先生的)、《回到生活的原点》(人物杂志社访谈类)、《情商》(美国人那本,口水书)、《爱你就像爱生命》、《人类群星闪耀时》

弃书两本《亲密关系》、《自在独行》(我对不起贾老先生,后半段实在对我来说养分不多)

要是读不下去的书,自我判断一下,对自己付出的时间来说,收获是否成正比。如果成反比,趁早放弃吧。因为读了收获不大,还不如去看电视电影纪录片。

我个人爱好文学,喜欢的书比如名著、或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家佳作,我就会斟字酌句,认真的读,并且琢磨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各具特色的文笔。

对于古籍类我喜欢带着思考,并且回顾古文的基本知识,查找相关典故,进度就会非常慢。古籍真的不建议一气读完,除非基础好到看文言文跟白话文一样,不然还是仔细忖度一番比较好,如果很多意思都不能理解,不能捋清楚真正的含义和思想,读了跟没读没啥区别,脑子还是浑浊的。所以古籍类我建议搭配着读,效率会高很多。

《金瓶梅》是我最近一气读完的,1000多页的崇祯本,那段时间除了会读一点《孟子》,其他时间基本都不想转移注意力到别的书中,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

除了这些名著,长篇小说,思维不需要主线情节衔接的话,是可以同一段时间读很多本的,尤其是古籍可以搭配经管类一起读,不然一次真的很难吸收这么多,也许是我岁数大了吧,比如孟子吧,我一天最多读30页,多了我也吸收不进去了。

说一点,上半年之所以读得多主要是因为疫情,休息多,不算忙,所以才有时间读。不然上班族很难五个月的时间读这么多…

读金瓶梅的那两周,我连出去逛个街都要背着这本书,逛街累了拿来读读,真的恨不得一气读完,只是时间不允许,里面的人情世故关系庞大复杂,情节又跌沓起伏,真的一刻都不想换思维。

但是即使有时间,最不忙的周末,我一天最多读一百来页,也吸收不进去了。脑子和眼睛都会多多少少有些疲劳。

我想,适当混搭,换换思维也是蛮好的,也会帮助提高阅读效率。有些书实在不想读的,趁早不要一棵树上死磕到底了。跟年龄阅历也有关系,比如一些名作,不同的年龄段不同时期来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工作后读书都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提升,或是工作需要或是学习需要,自己的读书节奏自己把握好。共勉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