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學習建議比較寬泛,比如書籍推薦、閱讀習慣、思考習慣、不同哲學流派學習的注意點、人生規劃什麼都可以的。(可能我表述不是很貼切,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手動狗頭)

順便再插一個問題,是否有必要很早確定自己喜歡哲學哪個流派或者哪個哲學家去專註研究呢?可我還是喜歡以問題為導向的那一種眾多哲學家對一個問題不同解答或者對其他相關回答批駁的方式。

某末流985大學哲學系學生,本人對哲學還是挺感興趣的,所以一志願選的哲學。不過到了哲學系突然有些莫名的小迷茫。


學哲學先學哲學史,然後學習具體哲學家,再又回到哲學史中去,將不同時代哲學家的思想串聯起來。

當你靈光一現,在此哲學家處,讀到了彼哲學的影子。那麼,恭喜你,你懂得融匯貫通了。

簡單舉例如下。在亞里士多德的「潛力」與「現實」中,可以看到黑格爾。關於範疇,這是諸多哲學體系里都出現過的,但如果想要清晰了解康德的先驗範疇,不妨也從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入手。而關於邏輯的基礎概念,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先驗邏輯、辯證法等,這一從古希臘到德國古典哲學的鏈條中,有諸多可以串聯理解的概念。

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本原、存在、感性、理念、質料、形式、本體、實體、主觀、客觀、共相、殊相、唯實論、唯名論、主體、客體、理性、知性、現實、權力等。它們都是互相關聯的,同一個詞在不同哲學家處有所區別;而不同的詞卻有相似的內涵,只是不同時代面對不同的問題、不同哲學家採用不一樣的表述。

從泰勒斯到黑格爾,哲學經歷過幾次重大變革,巴門尼德(蘇格拉底)、奧古斯丁、笛卡爾、康德,這些處於關鍵點上的哲學家面對什麼樣的時代,繼承了怎樣的傳統,如何去揚棄以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一部哲學史是西方思想史,更是西方歷史的精神。學哲學史,就是學諸多哲學家對各自時代的回應;學一個哲學家,就是學他的時代,學他的時代的由來,他的時代的精神的由來。

哲學這條路沒有斷過,哲學是每個時代思想的由來,當然也是今日思想之由來。不同時代的哲學家相互呼應,不同的時代的思想一以貫之,徐徐展現出歷史的真面目。在這條路上,去找尋的不是作為學術的哲學,而是作為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想沿革的哲學。


民間哲學愛好者建議直接考哲學專業就都有了,如前所說對於現今文本性質的哲學而言,英語是必須的。另外先不要把它當做一個真理途徑,全當思考人類思想史面貌你學習起來就輕鬆的多。其它就是選定主要哲學家研究透,如果是對思維理論上的興趣轉分析哲學看看,最後保持對於哲學史的尊重是必須的,沒到那個火候不要輕易批判先哲的觀點。好了先想到這麼多,願對你有益。


看一本哲學著作的時候,最好了解下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包括但不僅限於哲學史跟歷史背景。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與目的。

然後,最好想好自己讀這本書的理由,是為了讓自己開闊視野,還是提高自己思維能力,還是擴充知識,還是為了哲學研究,亦或者是為了其他學科的研究而做的交叉性閱讀。


多讀書,多思考,把哲學學透。在此基礎上,多實踐,多兼職,多接觸社會。

前者保證你不隨波逐流,後者保證你接地氣。


emm來自非哲學系的建議,

多說人話


少讀點哲學書籍


學好英語,多做英文閱讀,現代哲學的主流話語權在英美,學好英語才能更好地和主流學術圈接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