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有評論說如果中途島海戰日軍贏了就能切斷美國海上貿易航線讓美國本土沒資源可用從而贏得戰爭勝利的說法,該如何反駁?


反駁的必要都沒有………

以後再看到這種評論,你想反駁,你就讓他把問題說具體。比如他說可以切斷貿易路線,你就問他具體怎麼切斷,是不是用潛艇,具體怎麼編製,有大概98%的可能性他20條回復(最多)以後就遁了。

這類評論也罷,基本所有「軸心國勝利網文」也罷,其實就是「相關人物連獨立yy出一個爽文場景的能力都沒有,還得讓別的作者給他寫」,他更沒有將自己模糊的yy具體化的能力,和「看見街上打架噼里啪啦圍觀很爽」的大爺大媽沒啥區別。

認真探究此問題的話可以閱讀《斷劍》第24章和附錄5,概括一下:

1中途島勝利主要是給了美軍進一步在瓜島操作的空間,如果輸了,瓜島不會像史實那樣發生,之後怎麼樣無法預測(很多軸心國類網文最喜感的就是「美軍既是弱比的,也是無敵的」——中途島輸了直接ctrlc+v出來一批部隊,就是要往瓜島送,再被主角虐一遍。其實這個的祖師爺確實是日本人自己的類似yy作品………看完覺得智商掉線了)。

2日軍對潛艇的運用有很嚴重的缺點,即使在「日軍有能力做針對夏威夷的投送」(實際上做不到)的假設下,日軍無法用潛艇隔絕夏威夷和其他盟軍控制區;

3.日軍無法打下澳大利亞本土,西南太平洋的高歌猛進不能提供迫切需要的產能(可以提供一些,但絕不可能達到趕上美國的程度);

4.日軍登陸中途島的過程必然損失巨大,不管最後登陸是否成功。美國海軍有不得不如此的前提下拋棄守島部隊的優良傳統,就算守島部隊死光了也打擊不了對方士氣。因為一向如此。


  1. 美國本身就是資源大國,並不是幾乎完全依賴海外資源供給的英國,這個說法換成截斷向前線運輸補給的航路也比什麼掐斷美國的資源輸入來得靠譜。
  2. 中途島是中太平洋上的一小組孤零零的小島嶼,既不在通往將來幾乎是必然要爆發的南太平洋上的各種拉鋸戰的必經之路上,也不是美軍的重要補給節點,周圍更沒有什麼足夠的前進支撐點來把這裡變成足夠重要的戰略要地。山本打這一仗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消滅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殘餘作戰力量。順便把島拿下來的最大意義大概也就是在中太平洋插個眼,免得再像杜立特那次一樣被美國人摸到東京臉上了才發現狼來了。
  3. 日本人的潛艇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聯合艦隊的補充戰力,它的設計突出得是遠程航空偵查能力,著重強調在艦隊戰中的作用,這註定了日本對潛艇使用的理解是和正在用潛艇絞殺英國的德國人和將來要用潛艇絞殺日本人的美國人完全不同的。日本人基本上就沒有航路截擊作戰的概念,在歷史上當美國太平洋艦隊從珍珠港前出的潛艇千里迢迢把日本的南洋運輸線攪得亂七八糟的時候,有特魯克這種更靠近戰區的基地可用的日本潛艇部隊對觸手可及的美軍珍珠港-薩摩亞-澳大利亞/瓜島航線甚至都是無動於衷的。這種使用觀念上的差距可不是打下來一個沒什麼實際用處的中途島能改變得了的。
  4. 在核時代之前,日本唯一有相當的可能迫使美國進行和平談判的戰果是佔領珍珠港,迫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後退將近1000公里回歸本土,這樣在美軍奪回珍珠港之前基本可以免除美國海軍對中太平洋的實際威脅,但是到中途島那個時候,就算這一仗打贏了日本也沒能力達成這個目標。

所以綜上,中途島戰役的「轉折點」地位其實更多的僅僅體現在終結了日軍的連勝神話、縮減了日本在海軍航空戰力上的優勢、以及遏制了日軍的進攻主動權這三點上,而這三點都是站在美軍的角度上的。反過來說,打贏了中途島,對於日本來說,視乎其戰損比,即便在最佳的情況下最大的意義也不過就是聯合艦隊可以以較為完整的陣容重啟之前半途而廢的MO作戰,而美國太平洋艦隊將有一段時間沒有水面力量來威脅日本的行動。但是考慮到日本稀爛的航線保護水平和壓根沒有的航路截斷意識,在它能把南太平洋前線推到薩摩亞甚至更遠地方之前,它還是要面臨美國潛艇的持續威脅以及寶貴商船隊的持續消耗。但是時過境遷,距離澳大利亞咫尺之間的莫爾茲比已經不是個容易攻下的據點,更遑論薩摩亞了。

所以打贏中途島對美軍的積極意義本來已經不算非常大,對日本來說就更是聊勝於無,即便是在完勝美國的前提下,日本指望靠這一仗走向勝利巔峰那也是跟痴人說夢差不多的。


美國的「海上貿易航線」和中途島又有什麼關係呢,完全是南轅北轍而已。

美國的戰爭資源大多都是由美國本土提供的,不需要走海上航線。即便是餘下的部分也主要來源自拉丁美洲和英國、自由法國、比利時控制的非洲領地,走的是加勒比海—南大西洋航線,別說是日本海軍,就算德國海軍都無法觸及。

除此之外就是「美—澳生命線」,但是這條線也完全不需要經過中途島周邊海域。就算日本海軍大發神威,直接去炮擊美國西海岸,壓的美國人下不了海........美國也大可從東海岸出發,走巴拿馬運河,繞南太平洋,抵達澳大利亞。

日本海軍的後勤能力在孟加拉灣都難以長期活動,更何況是比孟加拉灣還遠兩倍的南太平洋,根本不可能切斷航線。

美國從0開始建立一支艦隊,需要30個月,就算日本海軍在中途島一次性把敵人一窩端了,而自身損失微小,也只是爭取了30個月的時間。真等30個月,別說美國人了,就算是英國人都該從印度殺出來了,在多個方向面對敵人會顧此失彼,日本的戰略力量最多只能應付一個方向。

不打到美國本土,就不能動搖美國的戰爭動員基礎。而跨過整個太平洋的遠征,日本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所以,只能挨打不能還手,無法取得勝利


爭奪中途島的核心意圖是拓展戰略空間。

以步兵師團梯次部署、逐漸加強,強迫美軍在連續奪島作戰中產生慘烈的人員損失,最終迫使美軍議和。

但迫使美軍連續奪島而不是跳島戰術,核心的問題是要維持艦隊存在以及部分制海權。

美國的製造業可以使其承受連續不斷的損失,而日本相對來說難以承受重大失敗。

日本陸軍能不能佔領中途島並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日本海軍一次慘敗都不能有。

但即便一直到45年,日本海軍都沒有慘敗過~

45年再找一個杜立特之流搞一次單程觀光,把瘦子胖子小男孩三兄弟都快遞到東京,也不知道日本會作何感想~

然後,百萬蘇軍南下,日本大陸政策徹底歇菜~

其實也就是聯合艦隊死的早,要不然偷偷在它駐地種個蘑菇~也不知道雪風能不能像歐根親王一樣硬抗兩枚核彈~


不可能

美蘇兩國的資源對外部依賴非常低,靠切斷貿易扼殺美蘇兩國的可能性為0,這個思路完全錯誤。

從其他角度來講:

日本理論上有沒有可能擊敗美國,使美國無條件投降?

——完全沒有,日本的綜合國力不允許它勞師遠征對美國本土進行有實際作用的威脅,因此完全無法對美國的戰爭潛力造成根本影響,這點比德國還要慘一些,德國至少在理論上有威脅英蘇兩國戰爭潛力的能力。

日本理論上有沒有可能通過對美國造成巨大損失,使美國承認或者默認日本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的既得利益,既達成一段時間內的停火?

——有,如果日本在1941年末到1942年末這段時間內,可以打出一系列極高交換比的作戰,對美國海軍的有生力量造成巨大殺傷的話。戰爭並不是造出船來就能拉出去作戰,如果上述情況成立,在1942年末之後的2-3年時間裡,美國將被迫面對必須用毫無經驗的新艦員、新飛行員、新指揮官對抗日本經驗豐富的艦員、飛行員和指揮官的局面(然而日軍的作戰思路與之背道而馳,反而總是自己的人員損失更加嚴重些)。雖然日軍仍然不可能摧毀美國戰爭潛力,但是美軍如果被迫採用這種添油戰術,那麼海軍的損失有可能被擴大到國內無法承受的水平,進而短時間內與日本協議停火或達成停火默契。

如果成立,日本有沒有可能保住亞洲霸主的地位?(類似的問題,如果德國不發動巴巴羅薩戰役,能否保住中西歐霸主的地位)

——完全不可能,如果從更長維度的視野來看,二戰是以美蘇為代表的意識形態模式的領導國家從以英法為代表的殖民地模式的領導國家手中奪取世界控制權的長約40年(2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的鬥爭中的一部分,即使美日、蘇德之間真的維持了和平,殖民地統治模式也必然會在美蘇的壓力下崩潰,事實上如果蘇德、美日之間始終處於和平,那德日兩國很大概率堅持不到1945年就要崩潰,相應的殖民地體系堅持不到60年代中後期就很可能瓦解。在實際的歷史中,二戰勝利後,理論上敵對的美蘇兩國在肢解殖民地統治模式這方面的合作可謂親密無間配合默契,兵不血刃剪除了英法的幾乎全部羽翼,英法兩國的所有努力在美蘇面前基本上沒有任何實際的抵抗效果,沒有任何道理可以認為德日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在戰場上擊敗美國當然是可能的,但是這件事和贏得最終勝利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