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華為平板和ipad,ipad體驗較好一些,華為平板是靠什麼逐漸做起來呢?


華為的M6和MatePad之前的平板也不見得做起來。

華為真正做起來的平板或者是可以進入到知乎推薦列表中的板子,也就只有M6和Matepad。

所以,不如把這個問題理解為:華為的平板為什麼會成為購買平板的另一選擇


產品可以做出來,說明符合了市場的需求。平板這種產品尷尬的地方在於,它介於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對於一般的消費者而言,如果平板的價格高於筆記本,那麼購買的衝動可能就要打折。

【補充1】而板子和手機的最大區別在於,手機有通訊功能,其餘的功能都是為手機錦上添花,暫稱為娛樂功能;而板子是延續手機的娛樂功能之餘,把體驗做好。

在以前,安卓的板子,除了極個別的廠商,大多數板子可以用「辣雞」來形容,包括華為早期的板子,也是很垃圾。

以前的板子連觀看視頻這種影音需求,娛樂功能都做不好,就不要怪消費者拋棄你。

所以消費者的選擇其實很單一,只能把目光望向iPad系列產品。


但iPad在刀工方面也是非常精湛。你要好的屏幕觀感?你要好的聽覺享受?你要高的頂級的書寫體驗?

就一個字,加錢。加到哪裡呢?

iPad pro丐版也要5000多大洋;加上各種配件,沒有6000多大洋拿不下

更要命的是,當板子的費用高於筆記本尤其是遊戲本時,

就會有不少消費者去思考一個問題:我買一個筆記本不香嗎?我真的需要一個平板嗎?我真的需要全貼合嗎?我真的需要外放很好嗎?我真的需要很勁爆的處理器嗎?

於是消費者就開始各種「良好體驗」減配。


但這個時候,M6出來了,人們一看,捨得用好的CPU了,雖然打不過果子的,但是也有不錯的體驗嘛。再看外放效果那麼好,屏幕也不錯,價格也不高,也有快充等。

iPad系統的流暢度雖然是比安卓要好,但這種好,究竟能不能說服人們,這是另外一回事。人們自然就會選擇華為的產品。

舉我自己為例,我自己有安卓板子和果子板子,不得不承認,果子系統流暢度是很高,但要注意,M6也不差啊。

就好像我看愛奇藝,哪怕我M6打開愛奇藝沒有果子的順滑,沒有果子的快,但這個時間和體驗在整體的體驗來說,佔比是很小很小的。小到我都可以忽視它。

舉個反例大家就知道了:

即使旗艦華為手機沒有果子旗艦(哪怕是次旗艦)順滑,進入軟體也沒有果子的快,但如果華為手機能夠保證通信的質量,信號強度,那你覺得哪方面才是真正地影響體驗呢?

我以前經常從廣州出差到湛江或福建漳州,高鐵/動車路程3個多小時,我用果子手機,幾乎全程有一半多路程都是沒有信號的,那麼這時候你系統再流暢有何用,我總不能死盯著這手機,左右滑動屏幕,反覆打開用不了的應用來告訴自己:雖然沒信號,但你看,多順滑啊!多好的體驗啊!

而我現在用華為手機(不局限於華為手機),除了兩三個很長距離的隧道,華為沒信號,其餘都可以做到滿格或次滿格的信號,甚至有時候我覺得高鐵的WiFi太慢,直接用平板接熱點來看視頻,玩遊戲。


華為光靠硬體還是不行的。如果有一天,果子突然把高配置下方,讓iPad 2020也有了全面屏,也有了好的外放效果,(當然,我覺得並不會),安卓陣營豈不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這也就是有些果粉經常說的,如果蘋果搞低價策略,安卓的機子幾乎都要死絕。

華為也很清晰看到這一點啊。

諸君請看筆記本區,華為,小米等攪局者的出現,不也把美帝良心搞出了年度良心機小新pro 13嘛。

華為怎麼做呢?

那就是走生態的路

多屏協作,電腦模式,平行空間,Huawei share,一碰傳,雲電腦等等

生態路對於我等工作人士是非常爽的體驗,而且我也認為華為切得很准。

比如,電腦版的微信本身就是一種妥協的產物,因為電腦版的微信本身就是殘疾的,不能接收紅包,有些功能不完善,朋友圈發不了等等功能缺失。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的微信真的需要在電腦登錄,那我為什麼不使用釘釘,QQ等通訊和功能更強的軟體呢?

華為的板子/安卓的板子雖然都不可以登錄微信,但把微信映射到平板中,這個思路很好的保留了:微信的東西,手機來完成,電腦或平板的協作是指提供更方便的交互和便攜作用。

我已經很多次遇到很多人在別人的電腦上登錄微信忘記退出,裡面一些尷尬的對話,好友構成,一覽無餘。

再比如一碰傳,它真的比果子的隔空投送好嗎?不見得,但在一些情況下,比如我自己報銷截圖時,那就很好用,非常方便。但學生不會像我們那樣,有大量的報銷截圖,自然就覺得這是雞肋。

這些生態功能的推出,可以很好的俘獲消費者,尤其是工作人士的心。

我公司附近就有一個華為體驗店,平時有事沒事就去逛逛,和裡面的銷售很熟。他告訴我,很多人去買華為平板,就是沖著這些生態功能,而且也不乏那些平板手機打包一起購買的用戶。

所以,到這裡,華為的M6和matepad pro能夠做起來,原因就很簡單了:

1)合理的價格,讓用戶可以享受到很好的整體娛樂功能體驗。

2)得益於前期華為手機的熱銷和品牌的建立,生態逐步俘獲消費者的心。

3)配件相對費用低。


有人說,華為的手寫體驗辣雞。

這個的確是的。我也不奢望華為的板子能夠把手寫體驗做到和果子一樣。

但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

是不是所有平板用戶都需要手寫體驗呢?

知乎上有個熱門答案說得很好玩:

果子的筆,一代也好,二代也好,很適合去鹹魚購買,因為這器材的特點就是,買了之後發現自己其實用不到。

那究竟在這個市場中,需要手寫體驗如紙上寫字這樣的群體究竟有多少?

我們總不能光盯著學生黨吧...

而且最尷尬的在於:

沒有記筆記習慣的學生,極大概率不會因為買了果子的板子和筆會變得喜歡記筆記或學習效率飆升。

這和kindle有點類似。不喜歡看書的人也是極大概念不會因為買了kindle而喜歡看書,但kindle才多少錢啊。

這些結論可不是我臆想出來的,我自己是教師,見過很多很多學生,幾年觀察下來,總結出來的。

有人說,你華為板子軟體生態垃圾。

其實這個鍋讓華為背,有失公允。

但華為其實也在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對於一些常用的軟體,的確做得不錯。

如果你只是看B站,看愛奇藝,WPS輕辦公,看知乎,逛淘寶,刷微博等等。

對我來說,M6和matepad的體驗不比你果子差。

招黑的說一句,我用老婆的ipad pro 12.9來看愛奇藝,1080P居然還會卡頓....

果子的板子應用市場里確有很多專業軟體。

這時候你就要對比一下:

需要專業軟體的消費者 vs 不需要專業軟體的消費者(也就是想要一個體驗好的放大版手機)

你覺得哪個群體數量會大一點呢?

真的需要專業軟體的人又會有多少會購買ipad來替代更專業的設備呢?

舉個例子:疫情當前,直播上課,我選擇用來上課板書的設備,沒用老婆的ipad pro或我的ipad,而是購買了一個數位板。

當然,要不是借了同事的 surface pro7,直播時發現,屏幕發燙嚴重,否則我也會考慮用surface pro。


你以為我在吹華為?別想多了。

我只是欣賞一家真的下功夫想做好平板市場的公司而已。

市場有競爭,對消費者來說,終歸是一件好事。


當然,我在中國土生土長,本身就對國產的東西有情感。這種情感在於,只要的產品能給我來帶好的體驗,哪怕比國外的稍差一點,我也願意支持。但不能觸碰底線,垃圾賣高價,濫竽充數。


作為手持m6 8.4和matepad pro的半海軍,其實我一直很費解一個事情,為什麼平板價格高性能差?以我淺薄的認知,做一個平板要比做一個手機簡單很多,畢竟空間大多了,而且取捨也方便,電池5000還是6000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都不是啥大問題。你就是做一個放大版的旗艦機,砍掉一些無所謂的功能,攝像頭湊數就行,只要屏幕大,一切好說。

結果在m6之前市面上的都是什麼玩意。。。。。

m6一出來就是最便宜的麒麟980設備,當時買的lte版,似乎是2499送把傘,但是我心理預期是3000,因為當時榮耀V30好像是這個價格,總之,真香。8.4寸的m6可以完美的放進褲兜,加上可以插卡,這特么就是一個大號的手機啊,用來刷抖音和農藥,啊不,用來上課看筆記,簡直爽的一批。這也導致了我沒有繼續給matex充值,畢竟mate20p+m6 8.4已經可以完美取代matex的功能,價格還便宜了一半,我為什麼要買matex呢?好吧,是因為我窮。

旗艦晶元+低於旗艦機的價格,這是m6第一次同時做到的,之前的小米平板和三星平板總覺得是半吊子產品,潛在用戶的範圍很小,小米的確實便宜,但是性能不敢恭維,感覺就是用來追劇的,三星的平板一個字——貴,並且三星的系統和本地化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時候m6橫空出世了,掐指一算,這玩意就是一個拍照攝像菜雞+沒有聽筒+屏幕大+續航超強的榮耀V30/nova 5 pro,價格還便宜了一節,這個大便宜能不佔?而且還有18w快充······等等,說實話我覺得這個快充好像真的沒啥用,那個原配的頭都被拿去給mate20p無線充電去了,一直用的是半盧慢充,但是平板沒事就插著充電,從未遇到過要用的時候沒電的情況。

除了送的快充,還有平行視界和華為share,matepad pro 甚至還送了無線充電,推薦各位下海體驗一下。

但是為什麼做出m6的是華為,而不是其他廠商?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華為對產業鏈的控制很強,麒麟980是顆好的soc,在前期投入巨大的資源後,後期每顆980的價格已經便宜得跟沙子一樣(此處是誇張),可以下放到各條產品線上,這是華為最強的競爭力。假如m6用的是驍龍660,麒麟710這種,價格低個200,我會入手嗎?恐怕不會,我對中端soc並沒有多大的信心,它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成為瓶頸,而一步到位,直接上頂配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另一方面則是軟體體驗上的舒適,相比於其他廠商,華為的平板體驗至少做出了差異感,比如平行世界,很明顯是真的下了點功夫的,這個功能一出來就廣受好評,可見天下苦垃圾平板久矣。加上華為其餘的特色功能,比如matepad pro 的多屏協同,真的就是飛一般的感覺。

這一軟一硬成了華為的殺手鐧,至少安卓平板這塊,華為目前沒有對手。

華為幾乎在全品種的手機上取得了巨大的優勢,從那個暢享的智商機直到matex的教皇,充沛到可怕的技術積累溢出到了平板上,畢竟相比於手機市場平板其實只是個小市場,它存在的意義似乎更像是為了增加手機用戶的粘性——沒錯,在matepad pro和ipad pro之間,我選擇了前者,一旦選擇後者,我就缺失了完整的使用體驗,要付出高昂的學習成本,儘管matepad pro的手寫筆顯然比不過蘋果,但是它只要能湊合用,我就不得不選它,我想很多蘋果的用戶應該有過類似的體驗。

而華為可怕的產量又極大的壓低了成本,平板只要貼著成本賣,大家當然都喊真香,甚至出現一些喪心病狂的搭配,比如我表弟預算3k買手機,玩過m6 8.4之後他買了個6g內存的高能版,再買個藍牙耳機——至少在打遊戲這方面,全宿舍都比不過他了,唯一的不爽就是沒有聽筒,接電話要靠藍牙耳機,不然就是全宿舍公放。對於沒有拍照,偶爾電話,但是有打遊戲和看片需求的大學男生而言,m6真的是一個奇怪但是合理的選擇。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低價騙你入坑→真香→形成依賴,繼續購買華為的其他產品→依賴越來越深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廠商不能確保在手機領域的統治地位,那麼很難做好平板,小米的平板真的已經做的不錯了,但是在小米手機產品線潰敗的情況下,它並沒有能力維持平板的繼續開發,據某位米粉透露,小米平板已經很長時間不更新了。三星手機在國內變成1%之後,平板幾乎銷聲匿跡了,因為確實太貴了,而且系統可以說是非常的不行。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沒有任何購物鏈接,本人也並不是忠誠的海軍,就是出來蹭個熱。。。。好吧,這也沒熱度,總之,要錘輕點錘。

=============放進褲兜的分割線============

不用懷疑,我買8.4寸版就是為了放進褲兜


2019年Q3國內平板市場,華為同比增長24.4%,市場份額超越IPad登頂中國市場第一。

這還只是去年三季度的數據。隨著MatePad Pro上市,四季度的數據更誇張。

再這麼下去,國內安卓平板要被菊廠一家獨大,整個平板市場未來更可能被蘋果華為瓜分。

所以說,華為平板做起來了,這是事實。

華為為何能夠在平板市場取得成功,這是個好問題,先說結論:

1、產品層面,軟硬體持續不斷的優化迭代,特別是自研晶元的成本優勢使得華為有堆料的本錢。

2、更關鍵的還是產品線乃至企業戰略層面:

準確的市場研判;龐大的研發投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戰略定力和執行力。

這才是華為在平板市場成功的根源!


1、產品層面,軟硬體持續不斷的優化迭代,特別是自研晶元的成本優勢使得華為有堆料的本錢。

平板這個市場,對於排名靠後的廠商實在太殘酷了。

問題的關鍵在於,自研晶元的成本優勢,令頭部廠商可以把旗艦處理器下放到價位相當低的平板上。

以行業龍頭蘋果為例,蘋果在平板市場執行的是打壓競爭者的性價比策略.

憑藉強大的A系列處理器、流暢的IOS系統與較為完善的平板生態,iPad Pro和iPad Air3成為壓在所有安卓平板面前的大山。

Apple iPad Pro 11英寸 A12X晶元/FaceID京東¥ 7199.00去購買?

Apple iPad Air 3 10.5英寸 A12晶元 深空灰色京東¥ 3896.00去購買?

安卓如果硬體堆料,那麼價格就比較高,很難與軟體生態完善的IPad正面抗衡。

而如果不堆料,較為貧弱的硬體又限制了體驗,只能困守相當低的價位段。

如果不是庫存剋星給新iPad上老掉牙的A10處理器,安卓平板的日子會更難過。

產品層面菊廠的突圍,源自軟硬兩方面。

硬體方面,自研晶元的成本優勢,使得菊廠有了堆料的本錢。

晶元的主要成本包括兩大塊:

晶片、掩膜、測試、封裝等硬體製造成本;以及晶元設計、IP採購等軟體設計成本;

現在的旗艦晶元成本和汽車類似:

晶元製造成本雖然不算很低,但仍比不過天文數字的研發費用。

而研發費用可視作一次性支出,並不會隨著晶元出貨量上升而上升。

正相反,同款晶元出貨量越大,平攤到每顆晶元的研發成本就越低,這也是半導體行業強者恆強的重要原因:

高銷量的規模效應能有效平攤研發費用,降低成本!

所以,自研晶元的華為海思有底氣在售價較低的平板產品上採用旗艦晶元,同時仍然能維持較高的硬體水平。

這是華為平板能一步步成長壯大,直至與IPad爭鋒的重要原因!

怎麼看科技美學稱麒麟980成本才30美元,而驍龍855成本高達149美元??

www.zhihu.com圖標

軟體方面,菊廠對平板生態付出的心血更加關鍵。

M6首發的平行世界,極大解決了安卓應用沒有HD版本的尷尬。

要知道,這方面即使是IPad也沒有很好的解決。

而到了MatePad Pro,多屏協同也開始在平板顯現出獨有優勢。

科技美學曾經出過一期視頻,對比IPad和華為平板的軟體生態。

那岩指出,即使華為已經為平板生態做了很多努力,筆記繪畫軟體都能滿足基本需求,但IOS在筆記、繪畫等專業軟體數量和質量上仍有一定優勢。

然而他也指出,平行世界對於平板生態和用戶體驗的貢獻相當大。

(那岩原話是,這個平行世界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挽救了安卓平板的生態環境

反觀蘋果這邊,即使是淘寶這種常用APP,對於IPad也沒有進行適配。

而到了多屏協同這邊,那岩的評價是這樣:

順帶一提,這期視頻的彈幕非常真實,評論區也非常有意思,這裡我截幾個高贊評論:

「科技美學直播」華為MatePad Pro對比蘋果iPad Pro | 華為變道超車?| 3299元起的安卓平板能否迎來春天?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

www.bilibili.com圖標

2、產品層面只是表象,背後的市場研判、研發投入、企業戰略定力及執行力才是根本!

這裡給大家梳理一下華為平板的代表——M系列的歷史。

2014年MWC大會上,華為平板M1發布。

以今天的眼光看,華為平板M1的各方面配置還比較稚嫩,但是:

一方面,華為平板M1繼承了華為Media Pad注重影音的理念,並基於產品定位打造硬體上的差異化;

16:10的IPS屏幕、雙揚聲器、4800mah的大電池……

另一方面,華為平板M1開始將自研的旗艦晶元用於平板產品。

麒麟910雖然還比較孱弱,但旗艦晶元用在平板上的意義不言而喻。

因此可以說,華為平板M1為M系列後續所有產品奠定了根基。

從市場表現來說,2014年華為還沒有登上全球平板出貨量前五,仍然只是Others;

華為平板在國際國內市場離聯想都差距甚遠,更不要說蘋果了……

2015年5月,華為平板M2發布,整體外觀有些類似於放大版的P8。

麒麟930、一體化全金屬機身、哈曼卡頓調音的雙揚聲器,升級到1920*1200的屏幕……

從以上硬體配置可以看出,M2相比M1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級。

而且,華為平板M2試圖從軟體層面打造出一定的差異化,進一步在影音領域深耕:

不僅與搜狐視頻合作定製專屬客戶端;

更是與天籟K歌合作定製K歌程序,成為業界首款支持實時耳返的平板。

事後看,不論是搜狐視頻還是K歌,華為平板M2在軟體領域的嘗試並不算成功。

但是,過往一些失敗的嘗試,並沒有阻攔華為在影音平板領域繼續前進的腳步。

從市場表現來說,2015年華為在全球平板市場上終於擺脫了Other,成為第五名;

但是國內銷量仍然趕不上聯想,全球市場更是只有聯想的一半左右,甚至不如ASUS。

2016年9月,華為平板M3發布

從硬體產品力上來講,M3相比M2是一次質的飛躍:

ID設計方面,M3的正面不僅擺脫了祖傳大黑邊,更引入了前置指紋解鎖;

處理器方面,得益於「火龍」驍龍810的「優異表現」,麒麟950打了一個翻身仗;

屏幕方面,首次引入2560×1600的2K屏幕,徹底站穩了影音旗艦的地位。

其他還有哈曼卡頓調音、HIFI晶元、5100mah電池等等不一而足。

華為平板M3這一代是如此成功,以至於直到M6臨近發布,我都能在數碼論壇看到討論是否購買M3的帖子。

從市場表現來說,印象中2016年華為在國內就超過了聯想,成為國產平板第一。

而在全球市場,華為平板在大盤下滑15.6%的情況下逆勢暴增49.9%,大幅拉近了與排名三、四名的亞馬遜、聯想的差距,與聯想只有一步之遙。

2018年4月,華為平板M5發布。

從硬體升級來看,華為平板M5本該是又一次全方位的提升:

換裝USB 3.0介面、支持18W快充;

首個引入2.5D弧面玻璃的平板,超窄邊框顏值與做工提升;

首次引入手寫筆M Pen;

哈曼卡頓四揚聲器、獨立功放晶元;

但是一方面發布時間推遲到了18年初,另一方面處理器用麒麟960而不是970,導致處理器競爭力不太理想。

再加上首次引入的M Pen還不太完善,導致M5這一代略顯尷尬。

從市場表現來看,2017華為平板在國內市場站穩安卓第一,與其他廠商拉開了差距。

2017~2018年,華為國內市場佔有率暴增至28.3,而聯想則跌至僅剩5%。

在全球市場,2017年華為平板出貨量一舉超越亞馬遜和聯想,成為蘋果三星之後的第三名。

到了2018年,華為進一步鞏固了全球市場第三的地位。

2019年7月,一代真香板——華為平板M6發布。

M6相比M5,硬體上是穩紮穩打的提升:

處理器換裝7nm製程的麒麟980;

電池從5100一躍而至7500mah;

M- Pen相比上一代升級;

提升項目不多,但都相當關鍵。

特別是麒麟980,這是華為海思首次實現與高通交替領先的神U。

搭載麒麟980之後,M6彌補了上代M5的不足,徹底甩開安卓一眾採用驍龍660的平板。

再結合M系列歷代的賣點:16:10的2K屏幕、哈曼卡頓四揚聲器等等,在影音娛樂方面的硬體配置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

平行世界、電腦模式等軟體層面的進化,同樣是M6口碑爆棚的重要原因。

特別是平行世界,這一點上文已經強調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配合8.4寸低至1999的起售價,M6成為一代真香板,至今仍然是入門級平板的不錯選擇。

華為平板M6 10.8英寸 麒麟980 影音娛樂京東¥ 2299.00去購買?

2019年11月,華為MatePad Pro發布了。

打孔屏窄邊框超高屏佔比、麒麟990、有線無線雙快充、反向充電、升級的筆與鍵盤……又是一次全方位的躍進;

這款平板不需要我評價太多,相當多的地區熱銷以至長期缺貨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意思的是,華為德國官方預熱摺疊屏Mate XS,稱3月20日開售。

然而有德國網友在下面追問Matepad Pro的筆到底啥時候現貨,笑死我了……

果然Matepad pro的筆和鍵盤到哪都缺貨,真?環球同此涼熱。

華為平板MatePad Pro 10.8英寸麒麟990 6+128WIFI京東¥ 3299.00去購買?

從市場表現來看,2019年三季度開始,華為平板的國內市場銷量超越IPad登頂第一。

全球市場上即使有某國的影響,華為平板出貨量同比微跌3.5%,仍然維持住了銷量。

如今回過頭,看看華為平板從Others一步步發展壯大,直至國內登頂的過程:

如果不是華為從一開始就明確影音娛樂的市場定位,是否還能在早期取得市場突破?

如果不是海思數年如一日的巨額研發投入,是否還能有M6憑藉麒麟980真香的一刻?

如果不是菊廠「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持續迭代,是否還能有MatePad Pro的大放異彩?

所以說,產品層面只是表象;

準確的市場研判;龐大的研發投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戰略定力和執行力。

這才是華為在平板市場成功的根源!


因為華為平板定位太准了。

華為之前的主力應該是M系列,M系列在國外的名字叫MediaPad,意思很明顯了,就是主打音影的。

當年M5出來的時候我還在群里說,都TM970的年代了還來個960的板子。。。不可接受。結果M5賣的還挺好。

M6出來的時候我也罵了,都TM8G內存的時代了,你才給個4G。結果M6銷量也不差。

被打臉了兩代之後我算是明白了,M系列的用戶根本不在乎這個處理器或者是內存大小,2K屏和哈曼卡頓調音的四揚聲器才是他們看重的。我甚至覺得就算華為給M5塞一個659,給M6塞一個810,再適當降點價,銷量估計都和現在差不多。。人家買了M系列就是追劇專用,太tm精準了。同級別僅此一家。

相比看上去似乎啥都能幹,但是幹啥啥不行的iPadAir和iPad數字系列而言,M系列精準地命中了用戶的痛點,兩千多價位做到了音影板的極致,要啥自行車?

生產力方面則有MatePad Pro獨挑大樑,而且電腦模式加多屏協同確實可以在部分情況下代替筆記本,手寫筆的體驗雖不如iPadPro但是基本的跟手也有保證,所以其實也挺香。

那這樣一來華為平板的成功就不奇怪了。


頭一次收這麼多贊,誠惶誠恐。

再補充幾點好了,知乎上吹上天的iPad Pro本人用過一段時間,生產力方面除了記筆記之外其他的沒用幾次就放棄了。

舉個例子,壓一個同樣五六分鐘的視頻,搭載A12X的iPad Pro需要二三十分鐘,而我的筆記本只需要兩分鐘不到。對了,iPadPro的視頻剪輯應用的導出有很大的問題,具體體現在碼率,幀率,視頻格式和解析度不可自定義等等。

說直白一點,即使是知乎er認為平板生態最好的iPadPro,在生產力方面的功能也遠遠沒有達到「基本能用」的水平(對於視頻編輯來講我說的那個問題很致命)。

而且目前電容筆+屏幕這種東西由於材質原因,書寫體驗根本比不上傳統的紙筆。案例很多,比如很多Apple Pencil用戶會購買類紙膜等等。實際書寫如果不經過長期適應的話,寫在屏幕上的字連自己都看著彆扭。

而文檔編輯方面華為和蘋果則半斤八兩,都有對鍵盤和滑鼠的支持。由於安卓系統的緣故,華為的平板在外設支持這方面甚至要優於蘋果。

而華為在低價位影音板領域則幾乎沒有對手,甚至新發布的Matepad和M6在定價和定位上都有點同門相爭的意思。在國內還沒有推進無紙化辦公/學習的當下,兩千元左右的2K屏幕四揚聲器的「多媒體播放器」已經足夠滿足多數客戶的需求了。


本回答由 MatePad Pro 創作。

由 M6 高能版幻影紅、幻影藍監製。

任何一家企業,又或者是其某條產品線為什麼能做起來,我們需要用系統化的思維去看。

比如,我們不能只看單個產品,還得看產品組合、上市節奏。比如,我們不能只看品牌傳播,還得看渠道布局、操盤節奏。

所以,華為平板為什麼能做起來?這次我簡單聊聊行業、品牌和戰略,重點講講產品、競品,而後者也應該是大家最想聽的。

行業、品牌和戰略

中國的平板行業,近兩年來是穩步增長的,而且是量價齊升的狀態。所以,這仍然是一個可做的市場。當然,我這裡說的是穩步,並非井噴式增長。

而在這個市場里,活躍玩家只有華為和蘋果,其他品牌都可以歸為other,所以競爭環境相對簡單。兩家品牌要做的一件事不過是:遏制對手,順便吃下other的市場。

單獨說說華為這個玩家。

華為一再強調自己「1+8+N」的全場景戰略。這個戰略很簡單,就是以手機為主,以VR/AR、Pad、PC、大屏、手錶、音箱、車機、耳機為輔,九個市場,必須拿下。

資本是逐利的,企業的資金會優先選擇投資回報率高的市場。華為的態度是,反正不管怎樣,這九個市場我必須要。

正如 @凱二七 所提及的,「平板是否是5G時代全場景智慧生活的重要入口」這一維度,在華為的認知中,重要性高於「做平板市場是否有高投資回報率」。

所以,即使在安卓天然弱勢的情況下,華為依然不遺餘力的用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優化。至少,決心在這裡,我們不選擇撤退。

產品

一款優秀的產品離不開優秀的設計,以及硬體軟體兩方面的實力。說到實力,我們肯定要拿旗艦 MatePad Pro 5G 來分析。

設計上,玻纖和素皮材質是創新。

對不起拍丑了…

硬體上,990 5G SoC快速下放,90% 全球最高屏佔比,四聲道哈曼卡頓調音,40W超級快充,也是全球首款支持正反向無線充電平板等等。

總之,硬體一直是華為的優勢。

基於安卓已經放棄了平板,所以,華為在軟體層面上的優化,才是最需要談的。

Pad 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很簡單,在於比手機更大的屏幕以及比電腦更強的便攜性。

所以,Pad 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就是大屏。那麼,怎麼才能最好的發揮大屏優勢?

華為帶來了平行視界、智慧分屏、多屏協同。

平行視界解決了大多數軟體沒有HD版本的情況。

確保我們在橫屏使用時有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不是橫屏使用時兩邊留白,又或者被迫豎屏使用。

目前,華為已經完成了1000+款應用的適配,預計三月底能到3000+。

智慧分屏解決了我們多任務的需求。

基於大屏,我們可以一邊看B站,一邊做筆記。我們可以一邊逛淘寶,一邊聊微信。

而多任務的需求,受制於手機屏幕小,不能很好的實現。

多屏協同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了。

把手機投影到平板上,實現手機平板之間圖片、視頻、文件的拖拽互傳。

於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保證我的精力集中在一個屏幕上,不需要來回切換。

競品

想必這是大家最想聽的部分了,所以我也拿來做壓軸吧。

蘋果總共四條產品線,iPad Pro、Air、數字系列、Mini,實現了2K以上的全部覆蓋。

蘋果全年出貨量的50%,是誰來完成的?是2-3K的iPad數字系列、Mini所完成的。

蘋果全年出貨量的30%,是誰來完成的?是3-4K的iPad Air、數字系列、Mini所完成的。

所以,蘋果全年出貨量的80%,交給了價格區間在2-4K的iPad Air、數字系列、Mini來完成。

抓兩位重點選手:iPad 2019 和 iPad Air3

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華為是怎麼對標的?

iPad 2019 最低價 2499,所以,2299 起的 M6 搶市場。

iPad Air3 最低價 3896,所以,3299 起的 MatePad Pro 搶市場。

iPad 2019 的最低價位,比 M6 高一點。其他配置的價格區間,M6 也均有覆蓋。而且,iPad 2019 的最高價位區間,被 MatePad Pro 直接壓制住。

iPad Air3 的最低價位,比 MatePad Pro 高一點。其他配置的價格區間,MatePad Pro 都有不同的 SKU 覆蓋。

這才是競爭策略。

寫在最後

年初,如何看待蘋果中國宣布 2019 款 iPad 降價,最高降幅達 500 元的問題上了熱榜。

其實,分析商業世界的各種問題,永遠離不開競爭這個維度。

事實是,在 MatePad Pro 上市之前,3K 以上市場被蘋果幾乎完全壟斷。

而 MatePad Pro 在雙12首銷後,僅賣了不到 20 天的時間,取得了第四季度 3K 以上市場,18% 市場份額的成績,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少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品牌能搶這個專屬於蘋果的市場。

MatePad Pro 10.8英寸 輕辦公京東¥ 3299.00去購買?

M6 10.8英寸 影音娛樂京東¥ 2299.00去購買?

強大的品牌,優秀的產品,精準的對標,以及踐行「1+8+N」的戰略決心和不斷的研發投入與消費者洞察,才是華為平板能做起來的原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