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鴆:傳說中的毒鳥,用它的羽毛浸泡的酒能毒死人


飲鴆止渴那種是不可能的不過有毒還是能做到的飲鴆止渴的毒酒是用鴆的羽毛泡出來做的,這個毒素的累積量可以考慮下,那麼鴆的肉啊,血啊,會多有毒,屍體毒性也會很強,活活的一個行動公害

芝加哥大學的鳥類學家在大洋洲國巴布新幾內亞發現的冠林(貝鳥)(翁鳥),就是一種有劇毒的鳥。  冠林(貝鳥)(翁鳥)是一種鳴禽,屬雀形目。它的體長約30釐米,頭上有羽冠,腹部和背部呈鮮明的橙色,翅膀、前胸、尾巴及頭部都是黑色。因為它的身上散發著一肥肉又酸臭的難聞氣味,當地人厭惡地把它叫做「垃圾鳥」。令人驚異的是,在它體部的皮膚中和一身漂亮的羽毛中,竟有一種類似於毒蛙素的劇毒毒素。科學家的實驗表明,這種毒素可以對動物的中樞神經起控制地痙攣、麻木,最後導致呼吸麻痹而死亡。科學家們從這種有毒鳥的皮膚和羽毛的浸出液中提取了毒素10毫克,給一隻老鼠服下,結果僅僅20分鐘,這隻老鼠就一命嗚呼了。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冠林(貝鳥)(翁鳥)身上的毒素是由鳥體自身合成的,還是從攝取的食物中積累起來的。


網上查到的:時代發展了,科技發展了,毒藥也發展了,「氰化物」等的毒性是更厲害了。現在,鴆毒也只是限於古書上的記載,鴆鳥或許早已絕種,或許劇毒的鴆鳥就象鳳凰,就象麒麟,原本就是子虛烏有的傳說。可是,偶然在網上瀏覽,竟發現確有這種劇毒之鳥。新幾內亞有一種鳥,叫林鵯鶲鳥,屬嘯鶲科,有毒(請看右上圖)。其中黑頭林鵯鶲和易變林鵯鶲兩種毒性尤劇,此毒叫做「樹蛙毒素」族的「神經毒性生物鹼」。林鵯鶲鳥的毒性來源於它喫食的有毒甲蟲,是它在自然界生存中的自我保護手段。這種黑頭林鵯鶲和易變林鵯鶲,在我國古代如果就叫鴆的話,那麼,所謂鴆毒,就是劇毒的「神經毒性生物鹼」。
飲鴆止渴,說得是分佈於浙,閩,兩廣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蛇雕,但它捕食毒蛇,但本身不帶毒,因其跗蹠覆蓋鱗片,豐厚羽毛也可以防止毒蛇攻擊,只要不受傷,就不會中毒(有沒有可能羽毛上也會沾染蛇毒?)。目前研究得多的是發現於大洋洲的冠林(貝鳥)(翁鳥)感謝網友批評指正!一直誤讀這個字,所以才會把鴆(zhen)字與斑鳩的鳩(jiu)字混淆,鳩通常指外形似鴿,體型較小而尾長的一類鳥,如斑鳩,鵑鳩,綠鳩等,鳩佔鵲巢,鳩形鵠面,鳩合眾人等成語用的就是鳩。


這種鳥是有的,在晉朝時皇帝下令當街焚燒鴆,以避免它再害人。


有的,宋朝之前是有的,這種鳥是真是存在的。後面是滅絕了,因為它的眼睛可以拿來做裝飾品。它本身的肉是沒有毒的,而且非常好喫。大量的獵戶都在捕捉這種鳥


到目前為止,鳥類學家在新幾內亞發現5種有毒的鳥,包括黑頭林鵙鶲、銹色林鵙鶲、黑林鵙鶲、雜色林鵙鶲和藍頂鶥鶇。這些鳥都有同樣的毒素,通常都會散發出一股強烈的刺鼻氣味。演化出這種毒素最初可能是為了殺死喫羽毛的羽蝨,然後才逐漸發展為可以威懾更大的捕食者。


林鵯鶲,皮膚和羽毛都有毒


瀉藥

芝加哥大學的鳥類學家在大洋洲國巴布新幾內

亞發現的冠林,就是一種有劇毒的鳥。冠林是

一種鳴禽,屬雀形目。它的體長約30釐米,頭

上有羽冠,腹部和背部呈鮮明的橙色,翅膀、

前胸、尾巴及頭部都是黑色。因為它的身上散

發著一肥肉又酸臭的難聞氣味,當地人厭惡地

把它叫做「垃圾鳥」。令人驚異的是,在它體部

的皮膚中和一身漂亮的羽毛中,竟有一種類似

於毒蛙素的劇毒毒素。科學家的實驗表明,這

種毒素可以對動物的中樞神經起控制地痙攣、

麻木,最後導致呼吸麻痹而死亡。科學家們從

這種有毒鳥的皮膚和羽毛的浸出液中提取了毒

素10毫克,給一隻老鼠服下,結果僅僅20分

鍾,這隻老鼠就一命嗚呼了。目前,科學家還

不知道冠林身上的毒素是由鳥體自身合成的,

還是從攝取的食物中積累起來的。

其實吧,有毒的鳥類還是蠻少的,畢竟是天上飛的,如果帶毒挺多的那麼不是到處死人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